北京大学中哲考研试题

更新时间:2023-10-31 2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大学中哲考研试题》

94 中哲(中西同题) 一、名解: 绝四 三表 四德 四几 玄同 奇正相生 人副天数 形神相即 凡象皆气 宙轮于宇

二、问答

1、比较王弼、郭象、森肇(看不清楚了)

2、比较罗钦顺、王挺相、王夫之、颜元的人性论

———————————————————————————————————————————————— 95

一、名解 六府三事 天爵 四法界 德性之知 俱分进化

二、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 2000

一、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二、简答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三、论述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 2001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 道统 格物 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

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 2002

一、释词 1、齐物论

2、即万物之自虚 3、理一分殊 4、至良知 5、俱分进化

二、翻译

三、简答

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2、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四、论述

1、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 2003

一、名词解释 正名 反者道之动 春秋繁露 言意之辩 西铭 坛经 六经注我 致良知

孔子改制考 天演论

二、原典解读(略)

三、论述(二选一) 版本一:

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

版本二:

一、 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

二、 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

三、 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 四、 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

——————————————————————————————————————————————————

2004

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以说出故

2.六派七宗 3.守真存一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 5.知行常相须

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 1、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

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

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

—————————————————————————————————————————————————— 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5分x4 中庸 四法界 六理 四几

二、简答 8分x5 离坚白 以说出故 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 能必副其所

三、问答 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

2006

一,名词解释 微明

静因之道 抱法处势 形质神用 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

二,论述

1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2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3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4孙中山知行观

三,标点并翻译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

2007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5分) 十翼

春秋大一统 崇本息末 童心说 贞元六书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 孔子的忠恕之道 庄子的齐物思想 王弼的圣人体无观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朱陆之争

三、论述题 (每题20分,共60分) 玄学的有无学说 张载的气论 梁漱溟的文化观

四、标点及翻译(2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9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