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2-02 19: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汉语家园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由《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茶酒联趣》三篇短文组成,其内容是围绕“汉语言的独特形式——对联”这一主题展开的。三篇短文分别以朗朗上口的对子歌,名人触景生情作对联及民间流传的对联趣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板块内容时,要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

1—1 对子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2.相关的对子歌;

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比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 suō ,“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1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 │ │ │ │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鹭”等。

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2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4.郑板桥对联趣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3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1—3茶酒联趣

教材分析

《茶酒联趣》选自《最有趣的对联故事》(作者:马春林)。短文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一富商为使茶楼生意红火,巧征对联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联这一语言艺术的魅力。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富商悬挂上联,使生意由“人不多”到“红火”;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学者巧对下联,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兑现承诺。内容条理,前后照应。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1. 词语解释:

(1) 夸下海口:漫无边际地说大话。 (2) 文人墨客:多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 (3)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4) 戏言:随便说说并不当真的话。

(5) 一挥而就: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笔底下很快。(6) 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吩咐(fu):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

3. 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4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流;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 四、积累与背诵。

1. 读课后“积累”中提供的对联,试着背诵。 2.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2古诗四首

板块教学提示:

本单元选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滁州西涧》、《游园不值》、《泊船瓜洲》四首古诗。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别诗的精品;《滁州西涧》这是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游园不值》情景交融,被千古传诵;《泊船瓜洲》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言志,文表情,如何将诗这些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主要从一下几点考虑: 1.知识和能力:

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 2.过程方法: 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如《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描写,就需要学僧结合一想去想象画面,体验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鉴赏诗歌的方法:循声得情(在诵读中体会贯穿在作品中的文气,再由文气品味去体会感情)因文生情(刘熙载:“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

5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共鸣):北大教授谢冕:“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

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a):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

6

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 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

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 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 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 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

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

7

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 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 【古诗译文】

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但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故事注释】

1.滁州:今安徽滁州,诗人曾任州刺史。

2.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库。 3.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4.春潮:春雨。

8

5.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6.横:指随意飘浮。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诗词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 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忧伤之情怀。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

9

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前两句,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的后两句写傍晚时雨中景色,动中有静。“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意境。 诗歌意境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表达心情:全诗表达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相关例题】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10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2—3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11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 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相关资料 【诗人介绍】: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可能,大概。

3.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 4.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 5.苍苔:青苔。

6.小扣 : 轻轻地敲。 7.柴扉 : 柴门。

8.屐齿 :木屐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今译】

园主人大概是怕我木底鞋下的两屐齿踩坏了绿色的苍苔,所以我轻轻地敲着柴门,门却久久不开。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地探出墙来,报告者春天的信息。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2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附】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3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yīng lián jī chǐ yìn cāng tái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xiǎo kòu chái fēi jiǔ bù kāi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chūn sa mǎn yuán guān bù zhù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yī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设置故事情境

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请问: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 2.划分节奏。

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

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应怜:应,大概。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14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词序、补充)

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 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朗读。 九、巧设练习 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4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

15

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 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16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17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3——1腊八粥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8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3——2故乡的元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3.了解作者笔下故乡的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4.积累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以“详略得当”的写法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民间节日活动。 教学难点: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从中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欢乐的气息。 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写“元宵”二个字,想开去。

2.喜欢元宵节吗?回顾自己印象中的元宵节的情景。 3.今天学习一篇跟元宵节有关的文章。板书“故乡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9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元宵节有什么特点? 2.总体感觉故乡的元宵节不大热闹,元宵节那天白天没有晚上热闹。 三、直奔重点 1.“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作者介绍了哪些“灯”?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各自的特点。

2.学生默读圈画。 3.汇报交流。

4.提示:这一题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将阅读重点放在了“灯节”的“灯”上。透过精读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风俗。 四、要点串讲

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五、拓展升华

1.体会本篇文章开头、结尾的妙处,积累写法特点。

2.提示: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故乡元宵节并不热闹。结尾部分则在介绍故乡风俗习惯的同时收笔:“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读来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灯节

走马灯

孩子自己的灯 看“围屏”

4动物之美

板块教学提示:

《动物之美》这一板块是第十册语文教材第四板块内容,包括四篇正文和一次习作练习。在这一板块中出现的这些看似平凡的动物,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只贝》主要讲了一只贝的经历。这只有着平凡外表的贝经过大海的风浪,历经磨难,在那些漂亮贝壳的衬托下显得越发丑陋,令人看不起。而就是这只平凡的贝壳却用自己的血和肉磨成了稀罕的珍珠,这种坚强、默默忍受的精神令人佩服。《藏羚羊跪拜》

20

叙述的是在藏北高原上发生在老猎人与藏羚羊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淒婉得令人心碎,文本的语言好像就是作者王宗仁心中“喷涌”出来,直白、率性,唤醒读者要敬重生命、善待自然。《和小鸟最相亲爱》《鸟的天堂》两篇文章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本板块的课文,可以增强对动物的美好情感,感受到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让学生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1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 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1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22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三、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板书设计 一只贝

可怜 丑陋

可敬 学生赞美贝的语言(学生写上去)

4—2 藏羚羊跪拜

教学目标

1.品味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2.在听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圈画分析和讨论交流中理解藏羚,羊 跪拜的情感和老猎人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

3.感受藏羚羊的母爱、老猎人的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悟藏羚羊跪拜中蕴涵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慈善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母爱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激趣导读。 我来描述,你来猜。(课件出示图片)

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的可可西里。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它们不仅体形优美、动作敏捷、性格刚强,而且耐高寒、抗缺氧,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它们从不向自然界任何灾难屈服,被人们誉为“高原精灵”。――藏羚羊。(板书) 二、拓展,丰盈认识。

1.朗读。课件出示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师朗读这一材料。

2.谈感受。相信你听完后肯定有话要说!

23

3.引题。这堂课我们要共读的是一则有关藏羚羊的感人故事——《藏羚羊 跪拜》。

三、揭题,释题质疑。 1.写“跪拜”,释“跪拜”。(跪拜是一种礼节,即跪在地上磕头,非常隆重。) 2.说“跪拜”:生活中你见过跪拜?他们为何跪拜? 3.读“跪拜”。(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4.质疑。读一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 四、初览,整体感知。

1.教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注意读的要求:第一遍读:放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并用上读书符号。第二遍读:边读边思,找一找,划一划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读懂了刚才同学的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交流,找寻支点。

1.组织全班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2.根据“答案串连法”概括主要内容。

3.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能把刚才的质疑读懂,课文也就基本了解了。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描述藏羚羊跪拜的句子。 二、牵引,感悟内涵。

㈠研读藏羚羊――感受“跪拜”。

1.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

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练读句子(生放声读两遍。) 3.细究“动词”。读着,读着,藏羚羊的哪些动作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用 声音表现出来。 4.理解“奇怪”。当老猎人举枪瞄了起来,老猎人认为这只藏羚羊应该怎么 做?(生叙述)可是这只藏羚羊却是(读)。

5.想象。藏羚羊想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向老猎人述说着什么?(生交流)。 6.引读。它用眼神来央求,读 它用跪拜来哀求,读 它用长泪来乞求,读

7.迁移。是什么让这顽强的生灵向老猎人屈服、跪拜呢?它是在求猎人放 自己一条生路呢?(不是的,它是

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3次重复问学生)

24

㈡研读老猎人――涵泳“跪拜”。

1.引读。这一切,老猎人起先明白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中那句写出老猎人的不安。

2.呈现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3.想象。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 他双手一直颤抖着,他仍然在想 。

4.回读。上灯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眼前浮现,回读。 夜深了,藏羚羊跪拜的画面在老猎人的脑中呈现,回读。

5.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让老猎人感到奇怪,后来他明白了吗? 6.呈现句子。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 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

7.说话。老猎人埋掉了 ,但埋不掉的是 。 8.写话。课文学到这里,我们该对课题“藏羚羊跪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了吧?

藏羚羊的这一跪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这深深的一跪,跪出 了 ,

跪出了 ,跪出了 。(播放《懂你》的曲子) 9.交流。(师逐一板书) ㈢研读作者――领会“跪拜”。

1.牵引。藏羚羊这深深一跪,已刻在老猎人的心里,从此,老猎人放弃狩

猎,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同时,这一跪也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里。文中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

2.呈现句子。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3.指名朗读、齐读。凭你对文字的理解,你觉得作者对这只藏羚羊怀着这 样的感情?(生交流后读。) 七、明理,提升主旨。

1.结课。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珍爱生命,关爱子女。让 我们也把藏羚羊这深深一跪扎根在心间,回读藏羚羊跪拜的画面。

2.提升。文章学到这,同学们的心里肯定涌动着许多话,把心中的话汇成 一句话:

让我们一起来关爱动物,敬重生命,善待自然吧! 三、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一些描写藏羚羊的语句,进一步了解藏羚羊的现状,引起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2.推荐课外读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和《荒漠天使》。

25

板书设计 神圣母爱 慈善情怀

藏羚羊 跪拜 ?? 敬重生命 关爱自然

4—3和小鸟最相亲爱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3、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一致的特点。 4、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直接导课: 1.回忆读过的冰心文章,《雨后》、《一只小鸟》、《忆读书》、《小橘灯》、《寄小读者》??

2. 板书《和小鸟最相亲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词语: 玲珑娇小 倚枕倾听 心魂俱静 幕天席地 偷卵捉雏 (1)学生自由小声练习读词语,然后指名或开火车读一遍。 (2)注意几个字的字音:偷卵捉雏

(3)重点理解一下“幕天席地“的意思: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冰心在国外求学,在山中养病,在大自然中流连的经历。

2.预习课文之后,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可以从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两方面谈自己的初步认识,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强调。) 交流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冰心23岁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这篇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的拥抱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与感悟。 交流文章内容:

26

1.《和小鸟最相亲爱》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小鸟和昆虫的观察和了解。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并写提纲。 1-5自然段写小鸟,6自然段写昆虫。

3.虽然写了这么多动物,可是作者却各有侧重,详细介绍的是小鸟,昆虫更是寥寥几笔。这样安排文章材料就做到了有详有略。 三、整体感知,品读细节。

1.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动物的可爱??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2.作者是怎样爱这些动物的?她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这节课让我们先来细细品读课文详写小鸟的部分。

3.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介绍了哪些鸟?按照叙述顺序是(青鸟、知更雀、蜂雀、小鸟家庭)

4.青鸟就是翠鸟,我们在《翠鸟》一文中欣赏过它鲜艳的羽毛,可是作者爱青鸟是因为它美丽吗?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 从“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地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 、“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的报着春的消息。”这两句话中体会青鸟报春早,带给作者许多欣喜和希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5.作者对这些早早来报春的小鸟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当张着红胸脯的知更雀出现时,想象作者会做什么?(观察它的动作,欣赏它的鲜艳的颜色??学生充分想象) 6.当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蜂雀出现的时候,作者是怎样做的?指名读“我在山亭中有时瞥见,只屏息静止,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从“眼珠都不敢动、弱不禁风、小仙子等词语感受作者对蜂鸟的怜爱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7.当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唱着轻美的歌飞来的时候,作者在做什么?(体会作者倚枕倾听,领略以鸟鸣春境界的欣赏之意)

8.作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和小鸟最相亲爱。从小鸟的一家找寻到哪些乐趣呢?自由读读课文的5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破壳而出、学走路、学唱歌、离家筑巢等方面体会小鸟成长过程的有趣。同时体会,作者能写出这样的语句,必定是观察良久,经常观察的结果,从而感悟作者对小鸟的关注之情。

9.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的爱的语句,读一读“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指导学生朗诵。

10.这句话是直接表达对小鸟一家的爱,还有间接表达的语句,找一找。通过“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小鸟的保护之情。

11.比较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爱鸟,感情比较强烈。通过自己的做法

27

间接表现自己对小鸟的爱也比较具体,两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更有感染力。

12.在这么多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详细介绍小鸟呢?再读句子“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谈谈学生自己的理解。联系上文中“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冰心爱家人,也爱动物,能将心比心,拥有一种博爱的胸怀。

13.小结:在外求学的的冰心思念自己的父母家人,她在呼喊爱雏鸟,爱雏鸟的双亲的同时,也是在呼喊“想父母,爱父母”心声。写物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从小鸟身上寻找的乐趣,品读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关爱之情。感悟了作者的博爱。下节课,我们再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体会另一部分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心的《和小鸟最相亲爱》1-5自然段,理解了小鸟带给她的乐趣,感受了冰心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在冰心的文学作品中,母爱、童心和自然是她突出的三大主题。在青山疗养的冰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释放自己的童心,关注了众多的小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 二、品读细节,深化主题。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直接表达、间接表达的不同特点。这节课,我们还是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2.在四人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昆虫的部分。自学要求: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看看作者在这些动物身上寻找到哪些乐趣?从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喜爱它们?用直线划下来。

3.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可以互相探讨,可以提出问题。 4.集体交流,注意教师点拨: 虫儿:可爱

5.鼓励学生用朗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在体会了这些动物的有趣之后,读出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开展朗读擂台赛。

7.冰心在病中仍能从动物身上找到乐趣,在乐观中与病魔作斗争,用博爱的情怀去尊重、理解、关注、欣赏身边的每一个生灵,才能写出如此温情感人的散文。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8.是啊!这篇散文虽然内容零零散散,但是却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活就能带给你乐趣,在愉悦的情感中才能进入善良、博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28

9.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诵。 三、推荐书目,课外拓展

1.冰心的文章总是带给我们许多心灵的感动,人生的启示,冰心写的大量的文章都是些给小朋友的,非常适合你们阅读。 2.推荐书目: 《繁星》、《春水》、《超人》、《悟》、《寄小读者》、《小桔灯》??

4—4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 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 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特点。

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2.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3.检查。

①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 ②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 ③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

三、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9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四、按照学生意见,选择学习内容,随机学下任一方面: ★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③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④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重点学习第12、13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

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

3.利用学生美术课上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 4.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5.再读课文,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1.播放“小画眉”。

2.提示: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3.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的感慨导入新课,并通过有感情地品读作者的心声,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

30

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1)预设学生可能会首先读第7自然段,并会强调“大”字。

师:你强调了“大”字,想用朗读突出榕树的特点大,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应该强调“一”,谁能帮老师说说理由。

是啊,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争论而来的,让我们先去看看他们是怎么争论的,谁能读一读5、6自然段。

从他们的争论能看出榕树的特点吗?这两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呢?指导朗读。

(2)到底是怎样的一株大榕树,让我们如此的争论,让我们再来看一看第7自然段,指名说一说。

“不可计数”什么意思?

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示大榕树的大(独木成林)。

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再引导看第二幅插图。谁能用朗读来展示大榕树的“大”。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3)学生引出第8自然段,闭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颤动”什么意思?换成“抖动”行吗?想像“颤动”和“抖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整个句子,理解颤动表现了新的生命虽是弱小的,但生命力是旺盛的。 师:多么旺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啊!难怪作者如此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回读)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一段。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设计意图:语文是基础工具性学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朗读、思考、想像、感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做到了扎扎实实学语文。)

三、品读想像,渗透写法

1.闭目听老师读11-13自然段,想像。 2.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

31

4.谁能用朗读表现鸟儿的多和自由快乐? 5.“应接不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查字典、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轻松自然地渗透表达方法的学习,学生既学文又学作文,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四、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精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质疑能力。)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设计意图:“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精心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巧妙地引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深化了中心。真正做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设计意图:以自己是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导游词,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习作热情。)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 (傍晚)[静]

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画眉鸟(点面结合)

表达—我经历的一件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32

可以将准备好的小动物带来观察。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学生共同评议。 汇报内容提示:

1.说说你观察小动物的发现? 2.有哪些感受?

3.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4.描述小动物的外形。 5.描述小动物的习性。 6.描述与小动物的情感。 二、交流评改。

1.与他人交流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2.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名山奇景

板块教学提示:

《名山奇景》这一板块是第十册语文教材第五板块内容,包括三篇正文和一次习作练习。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其中名山奇景很多,处处令人称奇叫绝。本组教材就是以名山奇景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黄山松》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描写黄山景物中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 松树,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桂林山水甲天下》用优美流畅的文字,从多角度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诠释了“桂林上水甲天下”。

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版块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和领略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是阅读中体会优美的语言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是丰富语言积累教学中,应着重注重读写运用: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有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注意读写结合训练。

5—1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33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简介: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4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35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5—2黄山松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一、教材分析

《黄山松》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是描写黄山景物中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松树。文章抓住黄山松的三个突出特点来具体介绍黄山的松树。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先设问,明确黄山松有特色,至于特色是什么,文中只说明数量并没有具体说明特点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来介绍黄山的松树。首先作者先介绍黄山松的第一个特色——大都生长在石上。在这里,作者先说明黄山松是长在石缝里的,接着介绍了黄山松为什么能够生长,称赞黄山松的生命力的顽强。接着介绍黄山松的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是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在这里作者把黄山松和柳树、电线木上的横木、人的手臂等做比较,

36

突出黄山松枝条的挺秀坚硬,接着又介绍另外一种姿态奇特的黄山松,靠近崖壁生长的松树。文章最后介绍的是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在这里,作者具体介绍了 “团结松”“蒲团松”这两株松树的样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黄山松的特点。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突出了黄山松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三、黄山松相关资料 四、石髓

[释名]山中有一种如膏状的东西,流出成河,流出几里远后渗入地面,形状如精致的奶酪,服用后齿发更生,病人服用后都会痊愈。 出没险峻独秀松,风霜雪雨笑谈中; 破石惊天誉天下,寰宇之内谁争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黄山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对黄山、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对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词典掌握要求掌握的生字。

2.重点指导易错字音和易错字形,理解词语。 3.小组学习、汇报。 三、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组织朗读练习。 3.指明读文。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和特点

1.读课文,思考: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二、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7

(一)了解黄山松的特点。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2.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二)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 (1)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读课文,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认识到文章总的顺序是按着总述—分述的顺序来讲的。)

第三课时

一、回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

说一说: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 二、练习巩固。 1.巩固基础知识。

2.口头表达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学生互相评价。

5-3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9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关于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

38

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这个美称的背后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咱们共同走进朵云的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2)指名读,注意读音呕(ǒu)、朔(shuò)、供gōng 袍páo 诵sòng 阁 g?。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3.全班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 第二段(2):“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称的由来。 第三段(3~5):独秀蜂及桂林石头。 第四段(6):写阳朔山水甲桂林。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默读再重温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又来,关于独秀峰的传说;阳朔的山水奇景。)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咱们具体看一看这篇文章在语言,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二、精读课文

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 (是奇观)

2.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文章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接着分别介绍山奇,水秀,山与水的融合,来说明桂林山水是 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读者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这与前面直接写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写不同,可以认为是侧面描写突出桂林山水的奇)

39

3.独秀峰如何体现“奇观”? 先。

(首先是独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平地拔起。其次还有一个关于独秀峰的传说,桂林石头有神守,增强了它的“奇”)

4.阳朔县山水风光又是怎样体现奇观的?

(段首总说这里的山水风光比桂林还要其妙。接着通过山峰奇翠,水清迂回。有许多名胜:书童山,寿阳山,迎江阁等增强其“奇”) 5. 找同学朗读这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桂林山水的?

(这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与作者选取的写景顺序有关。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写景文章必须在头脑中构思好景物描写的顺序。)

全文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奇观,再分别描写桂林山水、独秀峰和阳朔县的奇观。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总说,在分说,给人的感觉思路特别清晰。

7.文章不仅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你任为写的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象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强行文的气势)再比如写到书童山,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传神。

(学生可以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欣赏借鉴,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 三、拓展练习

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另外要注意写景顺序,不少于400字。

最后咱们再来回味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语速,大声朗读一遍。

表达——小导游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曾经到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 2.表达清楚,有条理,语言通顺。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条理、有顺序地介绍一处风景地。 教学准备

学生去过的风景区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0

一、导语激趣:

1.你到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这次习作就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此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啦。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经过你们的介绍,会使它成为有名的景点呢!

(1)先在组内交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给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到过的风景区或家乡的一处美丽风景。

要求: ①小导游介绍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② 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最佳小导游给予奖励。 二、指导写作。

1.翻开书了解习作要求。

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指导归纳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向游客介绍。介绍前要先想清旅游景点有什么特点,旅游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有条理的说清楚,便于听者抓住特点。 (3)语言要吸引游客,富于感染力,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4)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 2.出示范文,了解写作结构。

3.将想象的部分讲给同座听,请他提提意见。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说说从哪几方面补充。 作业:将汇报交流内容拟成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讨论交流内容。 二、学生写作,教师相机指导。 三、改一改

1.把写好的导游词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 2.提示:

(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 (2)是否按一定顺序写完整。

(3)想象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具体生动。 (4)读后是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四人一组互改。 五、评一评。

41

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导游词,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写得最完整。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和大家交流。

6童话

板块教学提示:

本板块由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和沃尔夫的《“小不不” 施努策尔》二篇童话构成。这是西方童话的经典之作。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本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将《快乐王子》这部童话小说的全貌呈现给学生。由于篇幅较长,根据内容截成了两篇课文。并以此训练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

快乐王子(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王子和燕子“舍生取义”的经历。

4.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通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舍生取义”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语言文字来体会王子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2-3课时。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2.作品解读——高贵的同情心就是宝石的象征

王尔德想告诉我们的是:快乐王子的快乐是建立在帮助穷苦人得到快乐的基础上的,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燕子被他感动,冬天放弃了飞往温暖的国度而冻死在他脚下。

他想帮助别人,而他又只有这浑身上下的宝贝,他倾其所有去帮助穷人,这种精神就是童话所要赞颂的把.机趣和戏剧性,像孪生般贯穿于他所有的童话中,也是他的童话最吸引人的地方。王尔德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像《快乐王子》个的王子和燕子;《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几乎每一个

42

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生词。 二、质疑问难,学习课文

1.简述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 “快乐王子为什么流泪?”(快乐王子具有美好的心灵,他同情一切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进而梳理文章层次)

4.文章写了快乐王子几次捐献活动?

(饥饿的病孩、不得意的剧作家、孤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题。请同学读出不同的感情。(快乐 悲伤)

2.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王子流泪的原因,和几次捐献活动,谁能回顾一下? 3.你还有什么疑问,想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入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

4.你对三件事情中的哪件感兴趣,拿出笔圈注,注意抓住具体的语句中来谈 二、抓住重点词句,汇报所得。 (1)救助写剧本的年轻人:

王子在帮助了女裁缝后,又去帮助了谁?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 抓“唉,我现在没有红宝石了??”,体会王子的善良、无私、伟大。 读出感受 抓“燕子哭了起来,不肯啄他的眼睛??王子再三央求??”,体会燕子内心的伤心、矛盾、不忍。

“再三央求”比上文的“再三求”只多一个“求”,能否互换?体会王子助人的决心。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读描写年轻人的语句

王子他看到了一幕怎样的情景,才让他下定决心去帮助那位年轻人的?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作家,你认为应该是什么?(忍饥挨饿、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来,请把你眼中的这位年轻人读出来 来,请把王子眼中的这位年轻人读出来

这苦难的一幕,王子全部看在了眼里,于是他(引读)-----再三央求燕子??

43

师:年轻人终于可以写完剧本了,他是多么快乐呀!

王子虽然舍弃了一只眼睛,但是他给年轻人带去了---------(生答)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王子? 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

(2)救助卖火柴的小女孩:

后来这样一位善良的王子和这样一只好心的燕子又去帮助了---(生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呢?

抓“我愿意陪你再过一夜??”体会燕子的变化 为王子着想有情有义 谈体会 读出感受。

燕子燕子,我问你,这次你为什么主动愿意陪王子再过一夜呢?读出感受 王子王子,你可千万不要取下你的另一只眼睛,那样你会变成瞎子的? 所以,王子连声央求燕子说(引读)-----“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抓“王子连声央求??”体会王子舍己助人的品质。 我们一起帮助王子央求燕子吧。

引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鞋,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没有袜,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也没有帽子,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她把火柴掉在了沟里,父亲会打她的,王子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无助的小女孩啊!王子------连声央求燕子说“你就照我的吩咐去做吧!”

王子想到了小女孩的饥饿,想到了小女孩的寒冷,想到了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他想到全是别人,他唯独没有想到的是------(生答)自己 但是,谁想到了?(燕子)

来,让我们再来把燕子与王子的对话好好地读读! 分角色朗读

师:燕子取下王子的另一只眼睛,放到小女孩的手掌心里。 她笑着跑回家去,她是多么快乐呀!

王子虽然舍弃了他的另一只眼睛,但是他给年轻人带去了---------(生答)快乐 这是一个怎样的王子? 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 (3)救助穷人:

王子拿出自己的红宝石,帮助了可怜的女裁缝。王子又献出了一双珍贵的蓝宝石眼睛,去帮助了那个穷苦的年轻人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 读“你现在瞎了,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 三、学习课文,提升情感

44

师:多么忠诚的燕子啊,它不辞劳苦地奔波着,至死不渝地陪伴着王子。文章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关注《快乐王子(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练习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 第1小题:当快乐王子观察到饥饿、孤独、寒冷??一切苦难的影象出现在他眼前时,他流出了悲天怜人的眼泪。

第二题:文章先后写了快乐王子三次捐献活动:饥饿的病孩、不得意的剧作家和孤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先后得到了快乐王子的捐献。 3.推荐王尔德的作品。

6——2快乐王子(二)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快速默读课文并了解大意。 3.能复述童话的结尾部分。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

联系提示语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人物心理,理解快乐的真谛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资料

作品简介及解读 1.故事梗概 《“小不不” 施努策尔》是德国著名剧作家沃尔夫的经典童话作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不听话的小兔子——施努策尔的传奇经历。 2.作者简介 3.作品解读

《沃尔夫童话集》中有十篇作品,其中一些篇目有共同的形象、主人公,故事情节也具有紧密相连的特点。 4.设计思路

对于《快乐王子》(一、二),将其进行整合为一节课来设计,在结构上更有连续性,效果上更加紧凑、连贯。 一、激趣导入

45

童话是孩子们幻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一篇优秀的童话就是一首不朽的诗,一支动听的歌,一幅传神的画。

安徒生是非常著名的童话大师。他曾经在自传中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是的,就让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童话世界,在童话中感动,在感动中积累语言吧。 二、关注人物、故事情节 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什么性格特点?请你从文中的语体语言中找一找? 人物:

人物一、小王子

外貌描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体现王子的外表华丽、受人称赞 语言描写:

1.文章15自然段“从前我活着,有一颗人心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眼泪是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中告诉我们“快乐王子”名字的由来。同时“如果欢娱可以算做快乐,我就的确是快乐的了。”为下文做铺垫,欢娱能成为真正的快乐吗?

2.16自然段“王子用一种低微的 、音乐似的声音说下去”其中“低微、音乐似的”表现出王子的善良、富有怜悯之心。

3.文章中多次的“你难道不肯陪我果一夜,做一回我的信差么?”体现了王子希望得到燕子帮助,而哀求的语气。

4.王子将自己的身体上的宝贝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他没有留下姓名,说明他对别人的帮助是不求汇报的。 5.“王子让小燕子啄下身上一片片纯金片去送给穷人。”此时,为什么燕子不再去劝阻王子了呢? 生谈体会 人物二、燕子 燕子的心理变化

关注王子——拒绝王子取红宝石的要求——心软同意当信差——因为做了好事而觉得内心暖和——不忍心取下王子眼睛——为王子所感动“你现在眼睛瞎了,我要永远跟你在一块儿。”“我要永远陪伴你。”——不再劝阻王子,而是帮助他给穷苦的人送去一片一片金子。 人物三、裁缝

人物四、写剧本的年轻人

第三十三自然段中的“他埋着头在一张堆满稿纸的书桌上写字,手边??”文中“枯萎”、“炉子里没有火”“饿得头昏眼花”表现出年轻人家中贫寒;“乱蓬蓬”作家没有时间用在打理自己,对写剧本充满了喜爱。

46

人物五、卖火柴的小姑娘 人物六、议员 情节: 舍生取义

文章中有燕子对埃及景色的描写,更加衬托出燕子为王子的行为所感染,而放弃了这么美好的生活选择了死亡。 结局 1.“这个结局是否出乎了你的意料? 2.读后有什么感受?”

3.你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创作一下 4.对比后再谈感受。 《“小不不” 施努策尔》 一、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后,首先可以回顾前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童话《快乐王子》的大意。

二、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读了文章的结尾后,快乐王子和燕子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多么善良的王子啊,他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欢乐 ,连大街上也能听到笑声了。

1. 但是,现在-------师配乐朗诵 2.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为什么悲伤?你为什么心碎?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曾经自由自在,展翅高飞的燕子冻死了,曾经无忧无虑,高贵富有的王子心碎了。我们为这两颗善良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无比悲痛。 3.来,配着音乐,把你们的悲伤读出来。

4.出示第二幅快乐王子图 师读“快乐王子剑柄上????像一个乞丐。” 5.面对着灰暗的雕像,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这个城里最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三、拓展延伸,揭示“快乐”的真谛。

1.面对王子、燕子、市长还有我们周围所有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2.朗读名言警句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快乐不是件奇怪的东西,绝不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有时你分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3.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称他为“快乐王子”吗?

47

4.愿同学们都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板书设计 快乐王子

付出就是一种快乐

7希望

板块教学提示:

《希望》这一板块是第十册语文教材第七板块内容,围绕“希望”这一主题,分别选取了《会飞的蒲公英》、《自信的一课》、《儿童和平条约》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的事例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懈地努力,就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实现自己希望的过程中,不但使自己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而且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建立自信,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会飞的蒲公英》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共14个自然段。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写了山里的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

《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儿童和平条约》这篇课文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学习这一版块课文时,要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法充分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内容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激发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对生活负有责任的情感。

7—1会飞的蒲公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3个二类字,7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48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蒲公英这种植物吗?能不能说说这种植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蒲公英对于文中的“我”来说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会飞的蒲公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读的是否正确。 (注意“僻”“挚”的读音) 3.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注意“挽”“凝”字的写法) 4.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读后思考,填写书后的表格。

时间 “妈妈”的礼物 “我”的路

小学 绣着蒲公英的书包 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 中学 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 学校到山村的大马路 大学 一幅水彩画 大学的林阴小路 5.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作业:(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会飞的蒲公英》,再读课题。 2.出示图片:老师这有几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蒲公英的花、种子)

3.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蒲公英,好吗? 二、学习课文1-3段

㈠ 轻声地读读前三段,看看蒲公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还能读懂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 不满足呆在偏僻的角落 。更高更远的追求

B外面的世界指的是哪呢?生命力强、小沟边、墙角里、 田野里、山坡上、花园里。 C妈妈的希望 借蒲公英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愿望 不断努力 不断追求 D 我的梦想 想象蒲公英那样到广阔的世界去闯荡。

49

[板书:妈妈的希望 我的梦想 ]

读第二、三段 妈妈含蓄的表达着自己的期望,应该怎么读?亲切的读,充满了期待的读。这么美好的梦境应该怎么读?满怀希望的读。

㈡ 1.妈妈有个美好的希望,我也有了美好的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了吗?快速浏览4至9段,看看我变成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梦想实现了 已经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

2.从小学到大学妈妈是怎样实现她的希望的?我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默读4至9段,边读边把其中重要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 从哪能读出妈妈的希望? A、花书包

第五段 我那么喜欢蒲公英当我回家时看到这样一个镶着蒲公英的漂亮的花书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谁能读出这种快乐与惊喜。 B、连衣裙

第七段 女儿上中学了,经过自己的努力与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妈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怎么读出这种心情呢?

过渡:女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后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C、眼睛里盈满了泪花,为什么?(激动、欣慰、骄傲、不舍)

第八段(妈妈看到女儿终于读懂了自己的期待,并且经过努力有了结果,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怎么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呢 ?

在心愿实现之日妈妈究竟要怎样表达这种心情?(想让女儿有更高的追求 ) 应该强调哪些词语?

结合语句谈体会,结合体会读课文——评读——都读一读——齐读。

㈢ 母亲希望我飞得更高的这个心愿实现了吗?谁接着给大家读读剩下的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我是怎样飞得更高的?(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 第九段 女儿始终没有停下自己追逐的脚步,那么懂得了如何飞得更高的女儿该向母亲表达怎样的心情呢?读出感激与对未来的憧憬。

3.女儿说我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知道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你知道怎样才能飞得更高吗?

[板书:人生的追求 ]

(要有坚定的目标,有理想还要经历风雨战胜困难 不断努力,只有这样,人生的蒲公英才能飞得更高。)

三、蒲公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不懈的追求,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小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象它一样朝着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去快乐的飞翔,好吗? 板书设计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i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