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美秀美术馆

更新时间:2023-09-05 13: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贝聿铭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美秀艺术馆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 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步入梦中的桃源 深秋的京都,层林尽染。在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的故乡、琵琶湖的东南方、信乐县立自然公园的重山中,新建了一座专门收藏丝绸之路和日本古代艺术品的美术馆——美秀美术馆,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1997年的大手笔。 1997年12月初的一日,我从新京都车站出发,乘快车在石山站换乘直达美术馆的公共汽车。车,缓缓停下,出现在眼前的是迎宾馆。它的平面 是一个三角形,小小的圆形广场有一半切入其中,三角形的长边和与迎面而来的观众形成45度角,暗示着左边道路延伸的方向。我环视四方上下,发现在这圆形广场的中心有一个独立的圆形,上面刻有十字分割之纹,游客大都容易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实在不起眼。贝聿铭这位华裔美国建筑家,不会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时空的记忆。

银桥跨山谷 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

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原来这些

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

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

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

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

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

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

贝聿铭美秀美术馆

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贝幸铭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 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

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

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

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

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丰富

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纵观贝幸铭的作品,他

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

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 1988年,贝聿

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

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

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幸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幸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让人想#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台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d3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