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培优补潜全套复习讲义

更新时间:2024-01-27 23: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声现象

【中考命题方向】主要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途径及声的利用等有关知识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应用能力.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但也有各种的情境题和重点考查应用能力的实验题出现.试题以基础题为主,难度中等,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占总分的2%~4%. 【考点总结及应用】 一 知识性考点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使其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_可以产生声音. 例2 如图1所示,赛龙舟时选手们在振奋人心的鼓声中奋力拼搏.这鼓声是由于鼓面的产生的,是通过_传到岸上观众的耳朵的. 【解题策略】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不能在铁轨中传播 B.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C. 真空不可以传播声音 D.植树对减弱噪声起不到作用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例4 我市在每年都试鸣防空防灾警报,警报声能传播很远的距离,这是因为它的 (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节奏快

例5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考点3 控制噪声 例6 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要城区汽车禁鸣、机场搬迁、轨道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 ( )

A.减少大气污染 B. 降低噪声污染 C. 缓解“热岛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例7 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 )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

例8 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能有效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

A. 在公路两边和住宅区设置屏障 B.扩大城市规模,多建高层楼房 C.在繁华路段,汽车禁鸣喇叭 D.植树种草,绿化城市 考点4 声的利用

例9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

A.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场大雨的到来 B.医生通过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C.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例10 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 ( )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大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二、规律方法考点 考点5 归纳法

图1

【解读】 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例1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____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 考点6 转换法 【解读】 转换法是指把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或放大)为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使现象更明显,或把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或已经解决的问题,使问题更简单.

例12 如图2所示,玻璃杯上蒙有塑料薄膜,绷紧薄膜,在薄膜上放几粒小米.小明同学

在薄膜附近用力敲击铁盘,铁盘因为___而发出声音,同时发现薄膜上的小米在跳动,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

考点7 类比法 【解读】 所谓类比法是指根据两个研究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应用类比法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中来,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同时又可激发联想,具有启发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13 “一石激起千层浪”指石块打击水面引起水面上下起伏振动形成凸凹相间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开来.类似于水波,猜一猜声波是如何形成的. 考点8;推理法

【解读】 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只对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例14 在“研究声音的传播”买验甲,现有的剂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如图3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考点9 比较法

【解读】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例15 根据图4中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 ) 图4 图3 考点10 控制变量法

【解读】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然后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16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这些材料做成盒子,先把闹钟放入其中一个盒子当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后收集到的数据为:

材料 泡沫塑料板 玻璃 木板 硬纸板 (1)你认为该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 0.3 0.6 0.4 0.5 图2

(2)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 、、 . (3)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三、思想方法

考点11 猜想(或想象)的思想方法

【解读】 猜想(或想象)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合理的猜想可以给探究提供正确的导向.猜想并不是妄想,其基本要求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依据进行合理的猜想.猜想时,思维既要严谨又要开放,即猜想既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要放得开. 例17 假设声音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

例18 如果我们的世界没有声,会是什么样子?写出五个合理的场景. 【练习】 一、选择题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便停止传播

2. 大型文艺晚会上,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三者皆有 3. 关于声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利用声呐可以探测海水深度 B.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C.捕鱼时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D.声呐就是大声叫喊

4.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 ( )

A. 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 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5. 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6. 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是因为 ( ) A.超声波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 B.回声定位

C.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超声波在不同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反射 7. 一个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是因为 ( )

A 皇帝使用过 B. 神灵相助 C. 声音经过多次反射的结果 D.说话者发音的响度大 8. 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声音最快的是 ( ) A. 空气 B. 水 C.铁 D.真空

9. 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下列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 B. 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

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二、填空题

10.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产生的,而这一现象常发生在冬天,夏天时很少见,这是因为冬天电线遇冷收缩而拉得较紧,使电线振动的较高.

11.灾难发生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了___来测距定位,同时也说明可以传声.

12.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语言交流,这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是,所以我们听不到. 1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14.(1)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听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或“=”)

(2)响度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响度小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或“=”)

15.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途径上减弱噪声;株洲市区禁鸣喇叭是从减弱噪声. 16.将一根长度约30 cm且较窄的钢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的绝大部分都伸出来.如图所示,拨动它的一端,可以看出钢尺,然后缩回一些,伸出全长的

23~,再拨动它,可34以看出钢尺,由此可知伸出的钢尺由长变短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由到,这说明. 17.如图所示的情景反映了什么物理知识?

18.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常能看到路旁的电线杆上安装—个指示装置,上面闪耀着不断变化的数字,数字后面的符号是“dB”,这个装置是用来检测城市街道强弱的,要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等级应控制在dB以内. 三、简答题

19.古有中医悬丝诊脉,今有听诊器听音辨病,这两种都是医生了解病人脉搏和心脏跳动情况的手段,请简述其中的道理.

20.保持同—音量,把录音机从室内拿到室外,为什么听到的声音会小些? 四、探究与实验题

21.一部美国影片中,女警想从敌人手中夺回物证—一“磁盘”,为了不惊动其他敌人,她将矿泉水瓶套在枪口上,开枪时只听到微弱的响声,她成功地击毙了敌人而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你知道她是在哪个环节上减弱噪声的吗?你能自己设计一个类似的小实验吗?

22.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

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用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小瓶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的道理.

五、计算题

23.一架飞机的速度是声音速度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 m,且沿水平方向飞行,当你

听到飞机在头顶的轰鸣声时立即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水平距离)的地方?

24.一个人站在两座山崖之间喊了一声,2 s后听到第—声回声,再过1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则两座山崖相距多远?

第2讲 光现象

【中考命题方向】

中考试题中有关光现象的考点很多,主要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命题,常常同下一章透镜知识联系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考点总结及应用】 一、 知识性考点

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

例1 太阳光在密林的地面上留下光斑,下列关于该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太阳的像 B.是太阳在地面上所成的倒立的虚像 C.光斑的形状与密叶间透光的小孔的形状有关,像的形状就是小孔的形状,只是像比小孔大些 D.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 E.这种现象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F.光斑的颜色与太阳的颜色相同G.我们能在各个角度看到光斑是由于太阳光在光斑处发生了漫反射H.光斑反射的光实际由下列成分组成:红外线、红光、橙光、黄光、绿光、蓝光、靛光、紫光和紫外线 例2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

A.日食 B.在电影院的不同位置均能看见银幕上的画面

C. 筷子斜插入水中的部分看上去发生了弯曲 D.通过潜水艇上的潜望镜可以观察到水面上的情况

考点2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例3 如图1所示,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和入射角.

图3

图3

图2

图1

例4 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所成夹角为30°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2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考点3 平面镜成像

例5 如图3所示,S是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O是射向镜面的一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山SO的反射光线及S在镜中所成的像S′. 例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例7 如图4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5中的 ( ) 图6

图4 图5

例8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6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7 考点4 光的折射

例9 如图7甲,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此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图中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例11 如图8所示的漫画说明了什么?

图8

图9

例12 (实验探究题)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在界面处既发生反射现象,又发生折射现象,并且光在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光在水中的入射角,如图9所示,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请在下面写出你

的猜想和支持你这一猜想的理由.

猜想:;理由:. 二、思想方法 考点 5 猜想法

【解读】 猜想也称想象或猜测,是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未知的事物作出科学的预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而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更小,由光的速度各不相等,即可猜想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相等.

例13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l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电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的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l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 这确实足—个有意思的幻想.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种想象及其依据. 考题6 建立理想模型法

【解读】 建立理想模型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忽略次要因素和过程,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和过程,把研究对象形式化、纯粹化,使人们透过现象从本质认识和处理问题.建立理想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研究不易甚至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

本章知识应用建立理想模型法的是: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例14 所谓“光线”是指 ( )

A.光源发出的一条条直线 B.激光器射出的一束光

C.研究光学虚设的一种光学模型 D.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一种光 【练习】 一、选择题

1.发生日偏食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在地面上的亮斑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与树叶间的空隙的形状相同 C.月牙形的 D.无规则的各种形状

2.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看到好像鸟在水中浮动,有时看到鸟的影子在水面上移动,则 ( )

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 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

3.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2-164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

图10 在Q点,则 ( )

A.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4.一个运动员穿的衣服的后面贴着“108”号,在他背对平面镜时,则他在镜中像的衣 服上的号码为 ( )

A.801 B.108 C.180 D.810

5.如图11所示,在p点有一发光物体,则在水下观察者的眼里(A处),该物体的像位于 ( )

A.p点的上方 B.p点的下方 C.p点 D.p点的左下方

6.把一根竹筷斜插入水中,所看到的现象如图1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图11 图11 图12

7.下列几项中不属于紫外线的功能的是 ( )

A.诊断疾病 B.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C.杀死有害微生物 D. 使荧光屏发光

8.汽车夜间行驶时,一般车内不开灯,这是因为 ( )

A.要节约用电 B.车内开灯形成漫反射,光线刺眼,影响司机开车 C. 车内开灯,司机前面的玻璃会反射车内物体的像,妨碍司机开车 D.车内开灯,光射到车外后视镜上,反射到司机眼中,妨碍司机开车

9.一束光向西斜射到无水的游泳池底,产生光斑,在将游泳池逐渐灌满水的过程中,池底的光斑将 ( )

A.向东移动后静止 B.向西移动后静止 C.先向东移,后向西移 D.仍在原处不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太阳光在月亮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B.我们能提前看到日出是由于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C.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D.日食、月食现象可以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in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