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更新时间:2023-12-22 12: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论文

院系: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姓名: 王小亮

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班级: 113 学号: 2011012645 日期: 2011-11-18

1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摘要】当前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契机,并在该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变革期间,还有诸多的问题存在,这也是我们农机人必须面对的。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状 发展 问题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

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增长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劳动,机械化水平不到1。而2003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6094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0714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7360千公顷。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万台。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

2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看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一年一度的全国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开展。

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

1. 新产品投入市场增多。国内农机制造企业新产品研发及投入市场速度加快,如中国一拖集团继 80 型拖拉机后开始批量供应 70 型拖拉机;约翰·迪尔天拖有限公司自 60型拖拉机热销后,又推出 72 型拖拉机,等等。

2. 有特色和个性化产品增多。从外观上看,流线型拖拉机已成为一种时尚,拖拉机和农用车驾驶室的布置和形式采用人机工程的技术。从产品性能和用途上看,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在一定区域有稳定的市场,大多数产品都开始采用汽车等行业的先进技术。

3. 适用新产品尚显不足。目前,农业调整速度加快,对农机新产品需求迅猛,但开发一个新产品需时较长,出现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如残膜回收机、青饲收获机、薯类种植机。甘蔗、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畜牧养殖机械等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能普及应用的适用机型供农民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市场的拓宽。

我国农机化取得的成绩

1.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

旧中国的农机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1949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只有36家,

3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工业总产值300万元,职工4000人,机床500台,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主要农业机械依靠进口。新中国建立50年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运输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林业机械、饲料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不但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国外。1998年,全国农机制造企业达到1641多家,职工109.1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88.22亿元,净值381.07亿元,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741.22亿元,生产大中型拖拉机63532 台,小型拖拉机168.78万台,农用运输车244.31万部,联合收割机 2.97万台,水泵168.58万台,出口创汇23139万美元。 2. 农业机械装备大量增加,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194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7台,农用拖拉机动力不到1万千瓦,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为零。1998年,全国拥有农机总动力4.49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2.11万台,小型拖拉机1136.24万台,农用载重汽车88.89万辆,农用运输车79.3万辆,机动三轮车462.77万辆,联合收割机18.18万台,农田水力排灌机械1256.47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原值2370.17亿元,占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耕地除外)的1/4。 3.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1952年,全国机耕面积只有13.6万公顷,机电排灌面积31.7公顷。1998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机电排灌面积、农村农业机械运输量分别达到6005.3万公顷、3835.8万公顷、2342.5万公顷、3471.6万公顷和1317.6亿吨公里,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3%、24.7%和15.1%,机电排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6.4%,机械运输量占农村总运输量的60%以上。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有的已超过60%。与建国初期相比,农事大忙季节,北方缩短约10天,南方缩短一周。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13%,按影响力排序,排在水利、化肥、良种之后,为第4位。 4. 形成了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持体系

为了在落后的农村普及先进的农业机械,保障农业机械正常运转,中国政府

4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集中物力和财力,重点解决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向农机化领域投资,建成了包括农机化科研、技术鉴定、推广、培训、修理、安全监理、销售等在内的农机化服务支持体系。农机科研单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负责农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农机鉴定单位以第三方的角度,对农机新产品的技术性能进行鉴定;农机推广部门面向广大农村,向农民普及农机新技术;农机培训机构重点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人员;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工作;众多的农机修理、销售网点和乡村农机服务组织遍布广大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这些单位形成一个整体,互相配合,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全国拥有农机化研究机构221个,农机试验鉴定机构45个,县以上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2191个,县以上农机化技术学校2232所在农村维修网点23.3万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3.9万个,村农机管理服务队14.3万个,县以下农机化生产服务组织27.2万个。 5. 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进步

中国是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压榨与掠夺,使我国经济发展停滞,广大农村现代科技文明水平很低。农业机械进入农村,给封闭、沉闷、落后的农村吹进了新鲜空气,使传统保守的农民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事物,起到了启蒙教育的作用。在农机化发展初期,曾经出现过十里八村、男女老少看稀罕的场面。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各级农机培训学校培训的大量农机操作手和驾驶员,成为农村中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群体,也是收入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相对见识多,接受新事物快,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使很多农民靠经营农业机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

5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32.1% ,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 50.2% ;西部地区耕地占 23.7% ,农机动力却只有 15.3% ,相对动力拥有量为 2.4∶1。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与水稻机械化严重滞后具有直接联系。在农田作业各主要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较低需求最大的一类。此外,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少数地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棉花机械收获仍属空白,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性能的机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影响了节本增效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机门类品种和适用性上的缺陷,使农机产品存在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③农业机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的购买、使用和取得效益。许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影响和制约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对于一般农田作业机械,大中型的价格为 5~10 万元 /台,小型的价格为 0.3~1 万元 /台,一次性投资大。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补贴政策,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仍不足;二是“用不好”。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以及农机技术无偿培工作难以开展,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造成部分农民买得起农机,却用不好农机。三是“效益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作业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农机具闲置与非田间作业时间多,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3.小规模土地承包经营,限制农机化的发展。

适于规模经营的农业机械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收到排斥。经营格局减小,小地块与大机具矛盾日益突出。种田能手和农机大户集中还需一个过程,农机化发展只能缓慢而无力地进行。自给、半自给的生产是当前农机户的主要经营方式,

6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Mechanical&Electronic College

造成的结果:一是重田间作业机械化,轻多种经营;二是在田间作业机械中重动力机械,轻作业机械;三是重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轻运输和加工等流通领域的机械化。

参考文献

【1】 吴晓莲《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2011-02-05

【2】 牛淑卿.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06,(7):25-27. 【3】 党革荣,耿端阳.农机发展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5):5-6. 【4】 彭桂兰,张学军,王旭东.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精确农业[J].农机化研

究,2002,(1):6-9.

【5】 王丽《中国农机化50年的发展成就》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2011-10-17 【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2):44-49.

【7】 金衡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

【8】 管荣根,张瑞宏,顾 玲.入世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J],中国农机

化,2002,(4):8-10.

【9】 张勋 李智 等.新世纪田间作业机械发展特点与热点[J].农机化研究,2000(1):5-12. 【10】

杨广林 卢铁光 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0(2):1-4.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lp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