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尊

更新时间:2023-09-13 12:01: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 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

题目:《谈自尊》

年级: 2010级 专业: 哲学 姓名: 赵宁豪 学号: 20103310130 时间: 2012年12月25日

谈自尊

自尊,一个具有文化普遍性的概念,究竟何为自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文化地域里,不同的学者也都有其不同的见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下的自尊

在中国文化中自尊一词可谓由来已久,早在《礼记表记》中就有“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的表达,这里的自尊是自我尊重之意。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写道:“楚熊通怒曰:‘王不加我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王。”又有《汉书尚帝纪上》:“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儿也。”这里的自尊是自加尊号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自尊指尊重自己,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侮辱。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论的自尊。在这种文化中,我们说某人有很强的自尊心意味着,他将无法人受任何可能侮辱他的言行,比如孙悟空,而说某人自尊心不强则意味着他不在乎别人羞辱性的言行,或对外界的评价无动于衷,比如猪八戒。由此观之,在中华文化中,我们的自尊是建立在个人对外部刺激反应强度上的,因而是一种基于外在的评价,具有防御性的味道。比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谈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呼尔而与”之与“蹴尔而与之”都是一种基于外在的对自我的一种侮辱,“弗受”与“不屑”都是一种对自尊的保护。

此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认为的,我国社会的格局是以“己”为中心,通过家人、熟人、陌生人等形成的呈现差序格局的由近及远的社会关系。这就使中国人的自尊不可避免地与亲密他人联系起来,因而就与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文化现象。比如晏子使楚中,楚王再三欲侮辱晏子,以损其尊严,丧其颜面,进而羞辱整个齐国,以彰显楚国的尊贵。再比如,如果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

自己的自尊心也会得到满足,也会觉得有脸面。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中国式自尊就是基于外在评价而维护其尊严的行为反应。

西方文化范式下的自尊

在西方文化中是以self-esteem表示自尊,而中国自尊之内涵,在西方文化与其对应的词是self-respect。这种区别除了文化的差别之外,与中国自尊研究之不同之处在于,西方自尊是被放置于社会心理学中来研究的。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具有较大主观性的自我评价。由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致使在心理学邻域内关于自尊的研究派别林立,众说纷纭。对其进行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取向三个维度。两取向即情感取向和认知取向,三维度即情感维度、能力维度、价值为度。从情感取向的角度来看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通过非理性的过程形成;从认知取向的角度来看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判断,且这种判断主要依据对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特质的评价;这两种取向虽各执一词却也有其合理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自尊是建立在这三个维度之上的评价与感知,是一种基于内在体验和自我的评价。

在西方文化范式中人们不说自尊心强或不强,而只论其高低;中国正好与之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谈论的自尊心很强在西方文化中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现,而我们说的自尊心不强也可能是西方高自尊的表现。但从其根本内涵来看,中国之强自尊心与西方之低自尊心或中国之不强与西方之高自尊并非等量齐观的。西方所谓高自尊的人,他们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推断的有效性,自我认可程度很高,他们往往倾向于接受他人,甚至包括那些和他们意见相左的人,并且具有令一般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他们遇到消极反馈的时候会觉得悲伤和失望,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羞耻和耻辱。如布兰登所说:“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总之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有别人没有的长处,对自己总体感觉满意。而所谓低自尊的人则不太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自

2

我价值,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会把失败当成是个人的原因,而且在他们失败后会泛化他们的失败,而这种泛化又会进一步消弱他们的自尊。而中国文化中所谓的自尊心强,通常体现在自信、自爱、自卑、自负等方面。具体而言,自信和自爱是自尊心强的积极反映,也即是西方之高自尊的体现。而自卑、自负、则是自尊心强的消极反映,也即是西方低自尊的体现。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化中自尊心强已包含了西方文化范式下的高、低自尊,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视之。

我心中的自尊

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不同范式下的自尊内涵,再来谈谈我心中所谓的自尊概念。在我看来,自尊是一种先天潜在的,需要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唤醒并习得的一种基于自我能力、自我价值评判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需要。分而言之,首先,自尊具有潜在性,即是说人类一出生就潜在地有产生自尊的能力。因而潜在性是其先决条件。其次自尊需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唤醒其潜藏的能力,这种唤醒是通过比较而发生,且比较是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只有比较才有自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较是有选择的,其选择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比较必须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大象的力量,也没有飞鸟的轻盈时,他可能会产生羡慕之情,却绝对不会产生自尊之问题。换句话说动物并不能损害你的自尊心。其二这种比较必须和个体倾向相一致。所谓个体倾向是指个体所认为的自我价值感中最重要的元素,也即是说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方面。例如当一个专业游泳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败给了专业短跑运动员,这个游泳运动员是不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反之亦然。一个人个体个体自我价值感中的重要元素越多,其自尊强度越高。同时自尊心强度也与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最后,自尊是一种心理体验和心理需要。这种体验是个体对自我有意识的判断。且如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所认为的人有尊重的尊要,而这里的尊重即包括自尊。作为心理需要的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

3

感受,它不只是建立在荣誉和声望上,而是反映了一种对力量、对成就、对胜任、对主宰和能力、面对世界的信心以及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上的。

也许自尊本质上是一种动机,促使个体更好地存在的动机,亦或是自我为压制本我的一种超我的需要。暂且游离出心理学的视线,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再来审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尊。何为自尊?周国平说:“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我说自尊的内涵就在于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qh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