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邓氏族谱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29 03: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

周官小史,定系世辨昭穆之制。上而君公,下及士大夫之家,不相越。至我国朝挚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闲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 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南阳为郡,以国为姓,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以是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及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国被灭,失守茅土。传至侃公,周景王时复任徐州刺史。监公为晋阳县令。安国公任南城宰。铭公州牧刺史。文仲公河东令。缙光公安陵刺史。成公汉沧州牧。敏公中书大夫。通公佐汉有功,文帝赐之铜山。广汉公宣帝中丞。明公平帝御史。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夫人严、谢、任,生拾叁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宦朝臣,家声赫奕。训公封校尉。騭公汉将军封蔡侯。卓公讳聪与万世公(按即训公四子闾之子)相继,后先辉映,词赋著名。闻舜公汉将军。艾公安西将军。忠公晋都亭侯。遐公字安远,东晋隆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立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麟麟,益见乎世勋矣。

与余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阅其世族源流,详览其前后绘图,洵足为探本清源,有条不紊,朗然伦序,一脉贯通,盛亢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弁数言于其间,用锓诸梓,以俾邓氏云礽以垂久远纪云。

晋康宁二年甲戌岁菊月穀旦,右将军会稽内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寅弟 王羲之顿首拜撰。

《邓氏族谱》序

夫谱何为而作也,孝子顺孙纪祖功宗德,垂统传绪。族属虽疏远,实录其源流,使后世知为一本。故古者图谱,官司掌之,此谱义所由来矣。

乾道五年,余受命知南康军事,到郡之十月,重建白鹿洞书院,申明圣贤之教。南康人邓子瓚从父命来学,质疑问难,敏悟殊伦。七年辛卯,瓚举江西乡贡。经元,余差提举荆东常平茶盐事,既而去郡东归,道循武阳,过三川里,邓子世居其地,迓轮投辖,延款尽欢,遂相与游观於梅溪湖山之上,三川八景之间,分韵赋诗,雅歌迭和。於是邓子再拜而请曰:?瓚承先祖世德之训,有歷代世族图谱,敢辱首序,先世有光矣。?

余观邓氏,俗尚简质,而家世教诵,犹有先王之遗风焉。因按图谱而详考源流,其脉出自黄帝,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

唐,子燮父,国號更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古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其先世在殷,为曼姓。商王武丁封叔曼於邓地(古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赐姓曼,后以国氏,依地为姓。吾离之后嗣曰祁侯者,不用三甥之言,鲁庄公十六年,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乐府奏音属徵。嗣五世,生惠襄,居林邱;嗣六世,生邦惠;嗣七世,邓禹(邓氏十九世祖吾离的二十八代孙,祖籍邓州),起南阳新野,匡汉,封高密侯,生子十三人,各守一艺,家声修整,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分封三国。其第六子训,字平叔,为张掖太守,生子五:騭、京、悝、宏、閶,皆封为侯。女一,曰绥,十一岁通书卷,性孝友,修妇德,和帝纳为贵妃。永元壬寅正位中宫,即和熹皇太后也。悝封叶侯,生子一,曰广宗;女一,为桓帝皇后。广宗为西平侯,生晦因太后崩,坐宫人诬,自杀,宗族多免官职归故郡。长子遄为广陵棠邑令,幼子遐为襄陵郡守。汉末避曹氏乱,同兄棠邑令遄徙豫章城南,遐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將军营?,遐子秀,字文渊,生思孔,字圣时。生竟成、勤成;竟成字汝志,生正本,字道立;生时植、时朴,朴字居忠;生子四:希爵、希忠、希文、希武。爵字人从,生鲁贤,贤字宗周,生由喜、由懌;喜字德全,生天秩,字太古,於天监间任江南盱城令,自邓城徙籍墨池里,子二:志道、志学。学字懋修,生孟春;春字启阳,生侯南、侯辅。南字公藩,生高翔,字南鹏,號天其,於隋季官任云州高安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子二;庭诗、庭礼。礼字圣允,生文瑞,字天祥,號东轩,四世同居,宗族五百余口,长幼敦睦,衣食无异。致鹿

洞竹食甘露之祥,延羽士孙智谋於家建醮,夜见七星游於井畔,智谋谓文瑞曰:?此天显德耳。?上嘉其孝义,詔旌表邓氏?忠顺之家?。其乡遂以旌义名。厥嗣三元、先义世居筠阳,义原讳均,字元礼,素信黄老之教,天宝间,舍其田產,创造玉虚观,道冠元服十余年,擬为华山道人,命子姓散处。是时有至夏宇居者,有至罗坊居者,有至赤冈、栗坡、杨源、破石、长乐、感古、吴湖居者,迁徙不一。其子询仁,字北川,官拜河南节度使,士民莫不仰其清介,告老解组,自筠北玉虚观徙居新吴白湖。通籍自公始。此遐系下派源各所处也。

遄卒吴,初葬泰浦青龙山,子璨,仕吴,为散骑常侍,后升棠邑为郡,迁郡守,卒,葬城南三十五里梅湖涯,地名?三川?。生子鉴、鎰,居新吴。鉴为西陵令,庐於墓侧,子孙永远家於?三川?。子五人:宜字孟曼,宁字伯曼,定字仲曼,宣字叔曼,宏字季曼,俱以资產雄於乡,时称?五曼?。寧生喜,喜生驻、驥、驤。驥字宗德,永和三年,以书生为郡守吴公条谋,定黄韜之乱,荐授长山令。乐观先世家史人物之盛,辑为《世德录》。生子志,志生纯、縝、纶。纯生期、朝;朝生岳,岳生节、俭;节生勋、烈、煦;烈生崇、峰,崇字登明。峰生宇、宗,宗字从吉;宇生桓,字成功。桓生青,字来春;青生阅,字用昌;昌生陆、陵,陆字定远,陵字定襄。陵生裕、祫。裕字承休,以进纳补官;袷字承绪,开元进士,踵《世德录》而修谱,臵墓田,开泰浦別业。裕系下生参,袷系下生枲。参系下生本、东,枲系下生奭、爽。奭字太盛,爽字太明,乃剑水派源也。奭生稚、穆,穆字承许,居洪城,生宗仁、宗华、宗义,宗仁为西昌潘源祖。稚字

承徐,生维,字以中;维生昶,字昭阳。昶生利、刊;利字汝溥,官至南唐都下白藉侨户土断。刊字汝通,生穀。此泰浦系下所由始也。 参系下生本,字大业;本生稽,字从顺;稽生离,字迪文;离生旭,字启阳;旭生邗,字汝坚,仕江寧令,生毅。刊系下生穀,字无逸,初任南昌,历寿、光二州机宜干事,戊午入周,留於北宋,迁南阳州判。穀生子二:长文政,讳丕谋,居三川祖室,生从厚,厚生清安,安生柯,字圣舆;后徙西平。谷次子武政,讳丕烈,宋举进士,任河南府判,仕终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咸平庚子岁,请老归休,乃即泰浦別业而居,此泰浦始迁之祖也。武政生处厚、居厚,处厚讳实,太平兴国,以荫补官。居厚讳质,歿葬櫟树坪,子孙徙居峰东,此峰东之祖也。处厚生启泰,启泰生明安,入上舍,以十诗忤蔡京,放归田里。明安生辐,以樊昌諤为婿,自樊襄而始基阳也。辐生香、简,简居水阁,香生大志、大靖等,此香、简之后居沙湖水阁矣。毅系下生徵、衡、蹊,徵任惠州司里。徵生乾,乾生拯、操、持;拯生圣求,任武昌令,元佑中,升翰林侍讲。圣求生协,中书舍人;协生均,均生守安、守居,祖基安居北源,而瓚则守之子也,此其祖之所自始与其祖之所由分,脉络分明,世流益绵远矣。其见於传载,则详略相因,挈纲张目。著大宗,则先长子;及远世,则著九族,书名、字、年、月,则知生歿之修短,而不知者缺之。书官爵、尊卑,则知贤良之出处,而弗耀者因之。记行事以著其实,附翰墨以表其行,著母族则著其娶某氏,著女德则记其適某人,记迁徙知其出某处。诚旷千古而一世,而合亲疏而一源,观者晓焉。《书》记尧睦九族,《诗》咏公刘君

宗,与兹图谱之意相吻合也。使其子若孙,仰体其意,必思身之所以耀润者,皆先德之勤劳也;家之所以昌盛者,皆祖宗之刻苦也。性五行之性,形五事之形,教五典之教,学五经之学,竭夫躬行心得,体之日用,彝伦不失世德之传,永篤敦庞之俗,邓氏其永兴乎!

《邓氏宗谱》序

天下何以称世家乎?有谱之家如是也。然而今日难言矣,人尚浮名,家无实录,于是以子孙而择其所祖,甚者或易焉;而紊或冒焉;而僭或附托焉;而虚或颠倒焉。虽未尝无谱也,而有谱不如其无也。邓氏系称世家者,考其本源,穷其始末,览其旧牒,盖黄帝之裔胃,姬之子孙也。

自帝嘗而下,以曼而勅为邓也。誌传汉代中兴首功,称高密候邓禹。则溯其祖,即以为自东汉始也。可其前代,未能稽考矣,禹公出自南阳,后多迁移者,汉末,湍,遐二公仕汉,见群盗蜂起,贼臣当权,栖避地豫章,如江西南昌奉东泰浦,及转徙之福建、成都、浙江、四川、山东诸邓族,皆湍公之后裔也。

若自豫章而盱江,而瑞阳,徙西山谭源,至叔广而后迁徙任籍,自两粤而山东,而南阳,汉中,而三楚,诸郡之九分,皆遐公之裔,均材公之传也。总属禹祖之后,晨祖之系,出乎南阳,斯无二也。天自泽远而风微,遂至族类盛衰,天地相距,然木生有根,水流有源,其历寒暑,而不知几千秋者,究炳日月以同辉也。云山主人曰:高莫高乎嵩峰,远莫远乎祁连,虽枝干各分,难逃一本。岂独南昌秀溪也

哉。

明万历二年甲戌(公元1574年)仲春月江陵张居正拜撰

邓氏重修族谱序

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左丘明作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诸侯、大夫祖世所出,是即谱之所由来欤。司马迁作世表,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得而谱诚重之也。盖唐书经籍志谓谱以纪世族,以继序。盖欲其昭穆源流久而不失焉。然则族谱之修可易言哉。我族之溯源者不一其说,大都归本於春秋邓侯。惟清朝圣祖仁皇帝字典所引姓考,谓武丁封季父曼於河北之邓,因为氏焉。据此允足定万代之指南,为邓氏之蒿矢矣。夫殷之河北即今之河南春秋之邓,即今之南阳郡也。第自秦以来,氏族不稍见,故为南阳溯太宗者,必以禹公为首。处粤东而溯高宗者则以志斋公为首,在循州即惠州。而溯世宗者又以三三郎公为首。顾由明溯宋维有历年,由宋溯汉惟有历年。风霜兵变,流离转徙,保无有荒残而不可考者乎。自非纲罗散失,参据考订其不至昭穆失序、数典志祖者寡矣。今族人等有志斯道,细加厘定,不惮各处采访以为核,按年考代,按代定系图,分明事迹,确据辨忘,补废释疑,传信上下。数千百年间,斯亦勤矣,以是付剞劂而垂久远。其不至作谱之遗矣。

夫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即选正堂,信公九房裔孙彬敬撰。

南阳邓氏开宗世系

一世 曼公,字德阳,商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之邓国,即以为姓,赐姓受氏曰邓,遂以南阳为郡,南阳邓氏系出于此。妣辛氏,生子:晁。 二世 晁公,字昊宁,世袭侯爵。妣李氏,生子:徽。 三世祖徽公,字虞守,封守侯爵。妣汪氏,生二子:庆、耿。 四世 庆公,字晃文,封守侯爵。妣姜氏,生二子:超、桓。 五世 桓公,字仁挚,封侯爵,惕励忧勤。妣郑氏,生二子:昆,义。 六世 昆公,商王无道,择周就主而事,封侯爵,可谓顺时听天。妣闻氏,生子:忠。

七世 忠公,周封侯爵。妣张氏,生二子:晖吉、晖文。 八世 晖吉公,封侯爵。妣杨氏,生子:日浩。

九世 日浩公,封侯爵。妣魏氏,孙氏生二子:煦和、咸和。 十世 煦和公,封侯爵。妣朱氏、黄氏,生二子:楠、杞。 十一世 杞公,封侯爵。妣余氏,生二子:朗喜、朗珍。 十二世 朗喜公,字熹,封侯爵,妣汪氏,生二子:怡、悦。 十三世 怡公,封侯爵,妣黄氏,生二子:淮、沛。 十四世 沛公,封侯爵,妣姜氏,生二子:琮、璧。 十五世 璧公,封侯爵,妣许氏,生二子:厚、淳。 十六世 淳公,封侯爵,妣杨氏,生三子:衡、峻、峄。 十七世 衡公,封侯爵,妣曾氏、袁氏,生三子:纬、略、猷。 十八世 略公,封侯爵,妣李氏,生二子:宣、殷。

十九世 宣公,字吾离,封侯爵,妣曾氏,生三子:尚、高、敦(殁葬今河南邓州)

二十世 尚公,封侯爵,妣朱氏、张氏,生二子:粹、纯。 廿一世 粹公,封侯爵,妣苏氏,生二子:明渊、明德。

廿二世 明渊公,周襄王时邓被灭。妣朱氏,生子:史。由曼公至本世,受封食邑,为楚所灭,世袭侯爵至此,共563年。 廿三世 史公,妣伍氏,生二子:和、育。 廿四世 和公,妣田氏,生二子:耀、彩。 廿五世 耀公,妣郑氏,生二子:侃、闫。

廿六世 侃公,周景王时为徐州刺史,妣田氏,生子:或质。 廿七世 或质公,妣焦氏,生子:晃。

廿八世 晃公,妣黄氏、方氏。生四子:华、萃、萼、萱。 廿九世 萼公,妣黄氏,生二子:监、新。

三十世 监公,晋阳县令。妣徐氏,生二子:愉、恺。 卅一世 恺公,妣黄氏,生二子:安国、定国。 卅二世 安国公,妣刘氏,生三子:襄、勋、瑚。 卅三世 襄公,妣吕氏,生二子:沧、海。

卅四世 沧公,直隶州牧,妣刘氏,生二子:钊、铭。

卅五世 铭公,世居河北,尊师重道,好善乐施,卓有古士风,妣黄氏,生二子:文仲、敦仲。二子俱文学著名,长子为河东县令,遂称河东邓氏。

卅六世 文仲公,周时河东县令,厥后以河东而家焉。妣郑氏,生子:

灏平。

卅七世 灏平公,妣王氏,生二子:缙光、绅光。 卅八世 缙光公,秦王时为安陵刺史,妣郑氏,生子:成。 卅九世 成公,在秦之时为沧州刺史,妣冯氏,生二子:玢、玠。 四十世 玠公,妣陈氏,生二子:敏、敬。

四十一世 敏公,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享寿八十有九,葬于济南东山。妣黄氏,生二子:通、远。

四十二世 通公,佐汉文帝有功,赐铜山铸钱,于是邓钱广通天下,至后世之钱有?通宝?二字也。妣孙氏,生二子:奎、光。 四十三世 奎公,妣王氏,生二子:广汉、钦汉。

四十四世 广汉公,汉宣帝时为中丞大夫,葬于陈州王坑,丑山未向正针分金。妣刘氏,生三子:锦、环、珀。 四十五世 锦公,妣蔡氏,生二子:旭、明。

四十六世 明公,生于汉成帝甲辰年,汉平帝时为御史。妣余氏,生二子:禹、晔。(晔字伯华,公开关迎汉兵,辅佐刘秀。)

四十七世 禹公,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时为御史,甲辰年,开关迎接光武,厥后辅佐正主,功勋卓著,列云台廿八将之首,爵封高密侯,卒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享年五十七岁。妣严氏、谢氏、任氏,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十三子俱受皇封食天禄。 四十八世 训公,字平叔,任汉护羌校尉,妣耿夫人,生四子:骘、悝、宏、闾,女名绥为孝和帝皇后。

四十九世 骘公,拜汉大将军,封上蔡侯,妣朱夫人、余夫人,生五子:章、卓、华、平、年。

五十世 卓公,字聪,以词赋闻世,妣周夫人,生二子:闻舜、慕舜。

五十一世 闻舜公,公佐汉封将军,妣闵氏,生二子:锡龙、锡蛟。蛟公,妣杨氏,生子相寿,相寿,妣朱氏,生子芝,芝为蜀;广汉太守。

五十二世 锡龙公,为汉献帝襄阳刺史,妣潘宜人,生四子:相吉、相荣、相官、相华。

五十三世 相吉公,妣林氏,生一子:艾。

五十四世 艾公,字士载,三国魏名将,官镇西将军、都督、太尉等,妣刘夫人,生二子:忠、思。

五十五世 忠公,为晋将军,封都亭侯,妣彭夫人、韩夫人,生一子:朗。

五十六世 朗公,晋武帝时为郎中,妣韩氏,生二子:任、攸。 五十七世 任公,字伯通,晋惠帝时为司隶校尉,妣吴安人,生一子:绥景。

五十八世 绥景公,公父母早丧,惟叔父攸依晋永嘉末年石勒兵起,攸公携家而走,念兄早亡,仅生一子,因欲全其侄,系其子于树而去。妣谢氏,生二子:吉、旦。

五十九世 旦公,妣杨氏、谢氏,生二子:继盛、继隆。 六十世 继盛公,妣马氏,生三子:锦常、锦安、锦宁。

六十一世 锦常公,字遐,为湖湘始祖,妣王恭人,生一子:羌。 六十二世 羌公,晋武帝时为镇国将军,卒葬于新亭子山午向,妣黄夫人,生一子:渊。

六十三世 渊公,晋武帝时任司徒,妣朱夫人,生一子:东。 六十四世 东公,讳琬,宋顺帝时为中丞,后拜仆射,妣王夫人,生二子:淮汉、程汉。

六十五世 程汉公,妣钟氏,生一子:士奇。

六十六世 士奇公,梁武帝时为豫州牧,卒葬于白道,妣张宜人,生三子:文言、章言、美言。

六十七世 文言公,公享寿八十,卒葬于殷州亥山已向,妣巫氏,生三子:禹元、禹光、禹先。

六十八世 禹元公,妣陈氏,生三子:振松、振柏、振梅(由湖湘徒居冀亢宋立业)。

六十九世 振松公,生于隋朝,为人孝廉,享寿七十,卒葬于冀城门外,妣洪氏,生一子:宗尧。

七十世 宗尧公,妣温氏,生三子:宏纶、宏经、宏典。 七十一世 宏纶公,妣张氏,生三子:清、洲、湖。 七十二世 清公,妣赵氏,生二子:煌、灿。

七十三世 煌公,讳邯,号开耀,妣魏夫人、郑夫人,生四子:景山、仁山(字宏道,仁山子孙分居黎水,江右南安府、高塘、太平桥等地)、玉山(字宏元)、崑山(字宏运)。

七十四世 景山公,字宏通,唐肃宗时为节度使,享寿七十,卒葬于

天宝山,妣王夫人、吴夫人,生二子:杨、威。 七十五世 杨公,妣许氏,生二子:璘、琚。

七十六世 璘公,仕唐为少尹,卒葬于龙村,妣马氏,生二子:晓、亮。

七十七世 晓公,妣黄氏,生三子:瑞廷、珍廷、琛廷。

七十八世 瑞廷公,唐懿宗时为广平县令,卒葬于广平城南,妣李氏,生三子:云彪、云豹、云龙。

七十九世 云彪公,妣余氏,生二子:镇玉、明玉。 八十世 镇玉公,妣王氏、刘氏,生二子:斯礼、斯智。 八十一世 斯礼公,生于五代,因徐温之乱,避居曹州,妣陈氏、凌氏,生三子:世祥、世祚、世祯。

八十二世 世祥公,在五代时,为大水县令,妣陈氏,生二子:高、昭。

八十三世 高公,宋神宗时为镇南节度使,妣柳夫人,生一子:起辅。 八十四世 起辅公,字学明,博通经史。仁宗时进士,官至殿中丞。妣孙氏,生二子:绾、绩。

八十五世 绾公,字文约,宋神宗时举进士第一。官至御史中丞,熙宁间助王安石变法。因厌倦公牍,寄迹福建泉州仁辅试剑乡,为闽汀邓氏世系始祖。妣韩氏,生二子:调元、诗元。

八十六世 调元公,宋时弱冠登进士第,历官翰林、给事中。妣冯恭人,生二子:洵武、洵英。

八十七世 洵武公,宋哲宗时为起居郎,宋徽宗时为尚书左丞,门下

中书侍郎,知枢密院事,妣程氏,生二子:肃、泓。

八十八世 肃公,字德礼,宋徽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国子监祭酒,妣吕恭人,生二子:大猷、大勋(俗称证念四郎)。

八十九世 大猷(俗称源念三郎),为福建始祖,登进士第,钦点御前侍卫授挂帅将军,妣刘夫人、陈夫人,生三子:简(小二郎)、笃(小三郎)、筠(小六朗)。

九十世 简公,讳建,配皇女越公主又妣秦夫人、赖夫人,生三子:俊(俗称十一郎)、佐(十二郎)、俦(十三郎)。

九十一世 佐公,讳华,字廷辅,宋时武进士,妣骆氏,生一子:显。 九十二世 显公,字日章,号耀堂,卒葬丰顺县小桑尾,妣朱氏,生三子:志圣(字文斋,号天成)、志贤(字文辅,号天乙)、志斋。

长乐邓氏家谱

粤邓氏开基始祖志斋公:榜名文渊,号太乙,原籍福建省宁化县石壁禾口村,后移居粤东程乡松口。宋时进士,任广东提举司、广东按察使、布政使。妣郑恭人、凌恭人、唐恭人、萧恭人,生九子: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卒葬松口杨坑里。

二世祖恭公:号念三郎,妣谢氏、包氏、吴氏,生一子:祚。 三世祖祚公:妣张氏,生二子:文辅、文弘。

四世祖文辅公:号赤一郎,妣陈氏、马氏,生十三子:明道、明远、明延、明逸、明迢、明递、明遄、明迓、明迩、明暹、明进、明达、

明通。

五世祖明暹公:号十郎,妣马氏,生二子:一八、二八。明暹公先移江西,后携子二八移长乐塔岗下(今华城塔岗)立业,长子徙江西抚州立业。

六世祖二八公:妣李氏,生一子:守逊。

七世祖守逊公:妣杨吉孺人,生四子:德仁(居塔岗)、德诚(居凤林坝)、德恭(居牛路口)、德敬(居周江黄花)。

公葬于塔岗下田垄里,丙山壬向。妣带年方十二岁的德敬公到周江黄花开宗立业,妣葬兰渔塘水口上,形喝?寒婆炙日?,未山兼坤。 八世祖德敬公:妣方、徐氏,生五子:法英、法通、日经(移陆丰河口深塘上湾)、日洪(失考)、日玉(号振刚,妣刘氏,此系失考)。 德敬公为黄华开基始祖,葬于大坑里竹子愁岗顶上,辛山乙向。妣方氏葬黄华施竹坑祖婆岗田面上,壬山丙向。徐妣葬于龙颈口,艮山坤向,喝?蛇? 形。

九世祖法英公:妣吉氏,生六子(二三子无后):法禹居黄华新寨;法□移惠州归善白芒底立业;法连移海丰等处立业;法伸居黄华新寨。 法英公家富万金,立有祠堂二座,癸山兼丑。公葬于大坑岗径,丁山癸向,兼丑未三分,喝为?仓里囫谷?。祖妣吉氏葬于周江黄谷潭鸡麻带子地。

十世祖法伸公:妣翁玉莲,生二子:文俊(法俊)、文右(未考)。 此公立有祠堂一座,于河西岭坎下,乾山巽向,兼戊辰分金。安放香火祠成,上三间两游廊。公葬于英公祠下坝尾,寅山兼艮,分金。妣

葬于河西伸公祠堂背,半岗石聚坟式,乾山巽向。

十一世祖文俊公:又名法俊,妣翁玉惠,生二子:法轩、法□。妣李氏(不明)。俊公葬于施竹坑口徐公坪,卯山酉向,称为天坪地。祖妣葬于徐公坪俊公地背向坑落,午山子向,喝为?荷里地?。 十二世祖法轩公:邓念一郎,妣谢妙敬,生二子:法秀、贵华。妣李氏(不明)。

此公与妣合葬山尾火化金,坤山兼申,分金。

十三世祖法秀公:字贵荣,妣李妙连,生三子:尚第、尚英(无后)、尚魁(无后)。

公葬于蝶子岗田面上,壬山丙向,草坟无碑。祖妣葬于大坑里芋子坪,子山兼壬,分金有随丁使者名元兴葬于李祖妣坟左肩,祭妣时一同祀之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庚子日辰时修理安碑,石灰坟麻石碑。 十四世祖尚第公:邓三郎,妣李氏,生三子:□连(未考)、玉号、积诚。

公葬于黄花梅子树下岗上,庚山甲向,虎形地。妣李氏,葬于大坑里,蝴蜞窝眉岗下,亥山已向,叶子藏辰。妣颜氏,葬于虎形白虎片,辛山兼戌。

十五世祖积诚公:邓诚首郎,妣李氏,生五子:启昌、愈昌、道昌、德昌、配昌。

公葬于黄花山岗上,申山兼庚,猛虎跳墙。妣葬于大坑里,湖洋里排是,丙山壬向,浪伞地。

十六世祖道昌公:又名茂昌,妣郑妙缘,生五子:捷焕(移台湾)、

捷蔚(移台湾)、捷理、捷良、捷川。

公立有祠堂一座,新寨上楼,甲山兼卯(有道必昌)。葬于黄花长坝对面放下排,丁山兼未,喝为?浪里蛤蟆?。妣葬于大坑里叔婆窝岗顶上,庚山兼酉,输院地。

十七世祖捷理公:字容正,敕封侍郎。妣缪氏,生四子:凤彰、凤彩、凤文、凤微(无后)。

公葬于黄花大坑里鼓圹,牛汶坪中腰,巳兼巽,锦被盖孩儿。凤微山葬于地脚下。妣葬于大坑芋子坪,壬山兼亥,高厨形锁头穴。 十八世祖凤彩公:妣张氏,生三子:昌兰、昌福、昌振(失考)。 十九世祖昌兰公:妣郑氏,生四子:以行(失考)、以忠、以文(失考)、以信(失考)。

二十世祖以忠公:妣陈氏,生三子:天秀(失考)、天和、天水。 二十一世祖天和公:妣吴氏,生一子:兰英。 二十二世祖兰英公:妣郑氏,生一子:仲光。

二十三世祖仲光公:妣郑氏,生四子:德奎、钦奎、洪奎、炳奎。为明亲近,将四公直系后代俱列于下:

德奎公系

二十四世德奎公:妣彭氏,生二子:坤先、坤华。

二十五世坤先公:妣陈桂英,生四子:少均、少成、少良、少伦。 二十六世少均:妻古玉岑,生二子:俊杰、俊钦。

少成:迁揭西 少良:迁丰顺

少伦:迁揭西

二十五世坤华公:妻古氏,生四子:少芳、少庭、少元、少明。 二十六世少芳:妻刘纯秀,生二子:俊贤、俊球。

少庭:妻李兰英,生二子:俊波、俊祥。 少良:妻李玉花,生二子:俊兴、俊山。 少明:妻刘玉梅

钦奎公系

二十四世钦奎公:妣赖运珍,生一子:坤来。

二十五世坤来公:妻黄再元,生三子:纪文、纪军、纪伟。 二十六世纪文:妻董 艳,生一子:英东。

纪军:妻陈园春,生一子:海宸。 纪伟:妻梁梅媛,生一子:博梁。

(此公于1964年调宁夏银川市工作) 洪奎公系

二十四世洪奎公:妣陈氏,生三子:坤营、坤如、坤伟。 二十五世坤营:妻吴秀妹,生一子:剑奇。 二十五世坤如:妻黄兰香,生二子:高奇、淦奇。 二十五世坤伟:

炳奎公系

二十四世炳奎公:妣郑则珍,生三子:坤育、坤源、坤荡。 二十五世坤育:妻邓兰英,生四子:学添、学宁、学迎、学通。

二十六世学添:妻郑桂容,生一子:力灿。

学宁:妻吴爱容,生一子:力生、力涛。 学迎: 学通:妻古露梅

二十五世坤源:妻黄兰香,生一子:学冠。 二十五世坤荡:妻李秀全,生二子:学双、学报。

邓姓的黄帝世系,在台湾的一项「邓氏族谱」上也记述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

一世黄帝,二世玄嚣,即少昊帝挚﹔三世娇极,四世帝喾﹔五世契,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围﹔十世冥﹔十一世振(壬亥)﹔十二世微(甲微)﹔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就是商朝的开国之主成汤﹔十九世太丁﹔廿世太甲﹔廿一世太庚﹔廿二世太戊﹔廿三世河?甲﹔廿四世祖乙﹔廿五世祖辛﹔廿六世祖丁。曼季为祖丁少子,邓氏始祖。

据史料记载:邓氏宗族出自黄帝一脉,早在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后期,地处华夏中原的有熊氏国君配附宝氏女生黄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以土德王,灭蚩尤代炎帝而有天下,都涿鹿,起元甲子,在位百年,崩于荆

山之阳,葬于桥山子午向(今延安市黄陵县之北)。黄帝配西陵氏女嫘祖等四妃,生子二十五人,得姓十四人,以后五帝三王皆子孙也。以黄帝为一世祖,黄帝长子玄嚣生乔极,乔极生帝喾,帝喾生契,契被其兄尧帝封于商,赐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围,曹围生冥,冥生振(壬亥),振生微(甲微),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十八世祖天乙(即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天乙生太丁,太丁生太甲,太甲生太庚,太庚生太戊,太戊生河亶甲,河亶甲生祖乙,祖乙生祖辛,祖辛生祖丁,祖丁生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曼季五子。小乙之子殷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其后人以邓为氏。曼公便是邓氏受姓始祖。曼公是黄帝第二十七代孙,是商汤王第十代孙。至今已历三千三百多年矣。传代已近一百三十世。邓氏是中华民族中受姓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五华县,原名长乐县。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定人)为龙川县令,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臵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粤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时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

隋朝时属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去循州总管府,原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此后为唐岭南五管。广州总管府辖下的循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兴宁、五华、陆丰、海丰、惠阳、惠东、博罗、紫金等地及揭西县西部。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臵祯州,循州移治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河源县、博罗县、归善县属祯州;齐昌县(今兴宁市)升格为齐昌府;龙川县、兴宁县(今五华县)属循州,治所雷公墩。宋熙宁年间(1068—1077)循州迁治龙川佗城。1071年(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县治初设长乐镇,1149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迁至七都九龙岗,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复县治于长乐镇。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民国25年(1936)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兴宁、梅县、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民国38年(1949)初改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梅专区。1952年后属粤东行政区。1954年县治迁至水寨镇。1956年后属汕头专区。1965年6

月属梅县地区。1988年1月地改市,五华隶属梅州市。[1]称号名誉 五华人杰地灵、以?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工匠之乡?而著称。

文天祥为《邓氏族谱》所作序文

能以谱传,不能以像传,合谱与像并传者,必其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传于后世,而又有非常之知遇,使后人倾慕。于是子若孙,亦著其谱,留其像,令千古百世后阅谱,而兴仁孝之念,瞻像而动如在之诚,甚盛事也。若南阳邓元侯,史称内行淳备。子十三,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宜其在当时,则图像云台,藏于太室,为东京元功。其子若孙,珍守图像,编辑谱牒,并传千百世而不朽。《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吾决邓氏子孙,蛰蛰绳绳,接踵忠孝,其昌炽方兴,未有艾矣。

苏洵为《邓氏族谱》所作序文

粤稽邓氏之先,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叔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忠节理学,接踵辈出,天下无不知有邓氏也。至汉光武中兴,邓禹杖策追至,光武曰:‘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某得效尺寸以垂名竹帛。’后遂首拔云台,是邓氏之受封,以中兴始,尤以中兴盛也。

今南阳高密侯,为名世之祖,自汉废迁后,子姓散处四方,有迁于吴西者,有徙于安福者,有徙于分宜者,有迁于湖广者,皆出邓州新野之派也。历传至我皇宋,为时名宦,而又有谱牒,以遗后人。嗟夫!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家世犹足以振家世人品。无忝于所生,邓氏子孙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此邓氏之谱所由新作也。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日读书更高。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读书、为善。

有的祠联集人物、地理、劝世为一体,体现邓姓氏族深刻渊远的文化底蕴。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南阳堂邓氏祠联。上联寻根,写出了邓姓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清峰,先灵降鉴,好看山

色湖光。

湖北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写邓姓起源及东汉时期的极盛;下联写宗祠所处的秀丽的地理形势。 邓姓的通用堂联是: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q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