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参考答案(复习参考要点)

更新时间:2023-06-11 23: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要点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命题正确。因为:劳动对象是指接受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它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二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后者称为原料。可见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2.参考要点::命题错误。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相互关系,而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体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参考要点:(1)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制度,由这一阶段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3.参考要点:(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其一,经济规律赖以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或改变条件从而创造或改变经济规律;其二,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经济规律的特点。①大多数经济规律都只在一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②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且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4)按照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作用的范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类,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类,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四个环节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首先,生产是起点,对交换、分配、消费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为交换、分配、消费提供对象。②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水平以及他们的结构和方式。③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的性质。其次,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②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2.参考要点:(1)在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生产力诸因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①它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②它改变了生产工具的性能。③不断扩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④它使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使传统的凭经验管理发展到今天利用电子技术的现代化管理。

(2)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①一旦科学技术有重大的突破,就会加速生产力的发展。②科学技术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四、材料题

1.参考要点:(1)斯巴达克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奴隶主对奴隶的非人待遇,其根本原因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如,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可以说,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2.参考要点: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实行承包经营,这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必须走集体化和集约化的道路,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农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一、辨析题

1. 参考要点:该命题错误。因为: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成为商品。②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用于交换,价值无法实现。

2.参考要点:该命题错误。因为: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但是商品价格的变化并不必然是反映的商品价值的变化。因为商品价格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币值的变化。在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一定时,商品价格与币值成反比。又如,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在商品价值和币值一定时,某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某商品供不应求,其价格就会上扬。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各不相同的劳动。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2.参考要点:(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和论证,第一次科学的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的变革,成为真正科学的价值理论。②正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本质,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③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科学的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

3.参考要点:(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的比较取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4.参考要点:(1)劳动生产率,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可用单位时间生产使用价值的多少或单位商品所耗劳动量的多少来表示。

(2)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运用程度;生产的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

5.参考要点:(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从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3)货币的本质在于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示一切商品的价值。

(4)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6.参考要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1)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所谓社会劳动,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本质属性。

(2)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质上都是社会劳动。但是这种社会劳动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交换,它的产品被社会接受而间接表现出来。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参考要点:(1)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①价值的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本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②价值的量。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不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同商品间进行价值量比较时,必须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换算成同一的简单劳动。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货币形式已是价值形式的普遍形式。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④价值的运动规律。价值的运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既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规律,也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⑤价值的转化形式(第7章的内容)。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

(2)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或高级形态,也是价值形式的普遍形式,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从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并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体现出来。③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提示以下几点: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而生产的。因此,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生产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既要重视价值的创造,也要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主义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③商品价值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利用这一原理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商品,既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④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这一原理,可指导我们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珍惜,可指导我们努力改进技术,利用高新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⑤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加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生产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在微观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或生产者认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节约各项费用开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宏观方面,按社会需要投入各种商品生产的总劳动量,可以避免浪费劳动时间。在流通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一方面,通过价格杠杆,从经济利益上影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波动,调节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实现供需平衡。在分配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正确处理各部门各企业分配关系;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消费领域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调节消费需求,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4)货币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提示以下两点:①指导我们自觉发挥货币的职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②指导我们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货币的发行量,做到总给量与总需求量能够相一致,确保社会经济有序运行。

四、计算题

解:1.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待销商品价格总额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28000-700+800-500/8

=300(亿元)

2. 每元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300/400=0.75元

3.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这一情况说明,在纸币流通下,纸币是代替金银货币来执行其职能的,因此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量要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它实际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其结果必然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五、材料题

1、参考要点:(1)根据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奶农的经济行为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当奶牛和牛奶价格看好时,会大力发展奶牛业。反之,养殖奶牛的规模会受到影响。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2)奶牛和原奶的价格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竞争、供求关系、成本、原奶质量等,这些因素处于动态中,因此,养殖奶牛作为一种投资,是有风险的。

(3)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认真地市场调查,决不能盲目地去适应市场;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进行有效指导,以避免农民盲目的经济行为而造成经济损失。

2.参考要点:(1)这段话讲明了商品二因素不可分割的关系:商品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这段话指出了商品二因素的对立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消费者需要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者需要的是价值。

(3)在这里,斯密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利己心是构成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

第三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命题错误。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带来剩余价值,不仅要经历生产过程,由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还必须经历两个流通过程:一个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一个是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只有不停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周而复始地反复运动,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一旦运动停止,就不能再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就不成其为资本了。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2.参考要点:命题错误。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存在着许多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固然是这一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却构不成最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不仅能生产出物质资料,而且能形成价值,并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能使价值存在的形式发生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投资者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参考要点:区别:概念不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参考要点:(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一般性,主要是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返还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

特殊性,是从资本的本质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2.参考要点:(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反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等因数的影响,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

(3)其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有所提升。

四、计算题

1.解:(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 =c+v+m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 W – (C+V)

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22.65元 – 14.90元)×1.88×30

= 7.75×1.88×30

= 437.10元

/ (2)m= m / v = 437.10元÷32.24元 = 1351.58%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是

/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M = m.v

2. 解:(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 = 60000元÷(12×5)= 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 = 80×50 = 4000元

每月总产值 = (1000+16000)C+4,000V+(4000×100%)m = 25000元

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 = 25000元÷10000 = 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0000+(10000×50%)]=15,000千克,

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 = 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m = 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 = 2.5元×15000 = 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 = 37500元 – 33000元 = 4500元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 =( 4500 + 4000)m÷4000v = 212.5%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是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工人的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是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这就决定剩余价值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四是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通过缩短本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五、材料分析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1.参考要点:(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返还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界限是货币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存在和发挥作用。如果货币的所有者要成为资本家,它就必须拥有足够资本量,以至可以依据其资本额的直接收益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基本脱离生产劳动,并能满足扩大再生产或再投资需要。

(3)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积累起来了超过他人的货币,其货币的获取途径是合理的。将其货币作为投资去增殖自身,只要增殖过程中,没有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没有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其收益就是合理的,国家应该给与保护。反之,对于那些通过非正常途径,甚至违法乱纪而取得的收入,则应取缔,并给当事人以法律制裁。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是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现实社会中,民营企业家的经营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是存在剥削的。

2.参考要点: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等,同时,还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很显然,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之所以存在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一股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第四章

一、

1.参考要点:命题正确。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上缴国家的利税和企业的留存基金,其中一部分用于再生产的资本投入,形成了公有资本。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企业兼并是把分散的资本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2)资本集中只是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因而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二、

1.参考要点:(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方向关系。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企业的资本积累量成正方向关系。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则使资本积累量增大,反之亦然。

(4)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量就越大,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量就越大。

2.参考要点:(1)随着资本积累和个别资本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下降,而劳动力读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增加。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增殖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人口的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波动的需要;二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也是资本家加强剥削在业工人的条件。

3.参考要点:(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不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断扩大,产业后备军日趋庞大,无产阶级遭受的劳动折磨及其贫困状况也就越加严重。

(2)实质是两级的积累:资本家阶级一级是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一级是贫困的积累。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马克思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

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同量或更多地的生产资料吸纳的劳动者人数减少,即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2)企业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量的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上升。

2.参考要点:(1)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实质是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2)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二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和流通;三是市场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发生亏损或破产;四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五是劳动力的市场调节。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失业不表现为私人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和压迫,失业也不是服从于私人资本增殖的需要,这种排挤和压迫的性质丧失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创造了条件。因此对失业的治理上是通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实行计划生育来实现的。

四、计算题

解:(1)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1, 10万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0美元÷50美元= 20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C :5000V

追加资本40000美元,按19:1的资本有机构成为38000C :2000V

本周可变资本 = 5000 + 2000 = 7000美元

本周可雇佣的工人为 =7000÷50 = 140名

本周失业人数为:200名 –140名 = 60名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减少;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例增大,而可变资本的比例相对减少。

五、材料分析题

1.参考要点:(1)并购是指一家企业利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来实现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或两家企业相互联合的行为。

(2)一是企业不能盲目做大,并购成功的关键是组建新公司的运行质量。即公司的决策体制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组织机构,使得公司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要使企业间的并购产生积极的效应,各方联手后能否在资产和市场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管理层之间能否坦率沟通,在重大问题上能否达成一致,并进而制订一体化战略,寻求核心竞争优势,兑现最初的承诺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十分注意的。

2.参考要点:(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的价值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劳动者用于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尽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表面上看好像是工人劳动的报酬。但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资金的来源可以看出,所有的福利资金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工人的必要劳动中扣除的一部分而已。保险费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业主所交的费是资本家对工人必要劳动的扣除,政府的税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宣扬的福利,既不是出自资本家个人,也不是出自资产阶级国家。它唯一的来源,就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所谓的福利不过是资本应付给工人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第五章

一、辨析题

1、该命题错误。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但说明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

2、该命题错误。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以及停工时间等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以完成某种特定产品的所需要的时间。只有这一部分时间才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因此,它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生产资本的构成存在着两种划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在于:(1)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依据是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依据是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后者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3)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2、参考要点:要实现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它是指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也就是将资本分为三部分,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上。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它是指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循环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并存性决定继起性,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和基础,继起性又是并存性的保证。

3、参考要点: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执行货币资本职能,即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此阶段,资本在数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而资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一定数量的货币转化为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即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是资本循环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此阶段,资本的形态和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此阶段,资本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4、参考要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越快。

第三,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特点:(1)货币资本循环特点:优点:从货币到增殖的货币,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片面性:生产过程体现为两个流通过程的媒介,似乎资本自身能够增殖一样,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最具有片面性的循环形式。(2)生产资本循环特点:优点:它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生产过程 产生的;片面性:从生产过程到生产过程,好像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3)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优点:它体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只有商品被卖出去,资本循环才能得以进行。片面性: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空间上的并存性,二是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2、参考要点:用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看“时间就是金钱”,实际是说加速周转,节省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就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加速资本周转对企业经济活动效益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基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计算题

参考答案:

1、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约为1.5(次)

2、

(1)剩余价值率=100%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400%

五、材料分析题

1、参考要点:(1)周转时间,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总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慢。

(2)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节省资本,使相同的资本数量发挥更

大的资本作用,增加企业利润。

(3)企业更加注重商品循环的第三阶段,即销售阶段,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因为商品资本能否顺利转化为货币资本,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进行,即整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进行。

2、参考要点:(1)“流动生金”不能说明流通领域创造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下,它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下,买卖者的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有所得,另一方有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2)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影

响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资本周转的速度。

(3)意义: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影响流动资本

的数量。其次,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再次,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六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命题错。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 + m)=Ⅱc,当Ⅰ(v + m)>Ⅱc时,说明第一部类有剩余产品,社会总产品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从而不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它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使扩大再生产具有了可能性。

2.参考要点:命题错。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共同之处是:(1)它们的生产目的都是追逐剩余价值;(2)它们的运动过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3)它们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但是,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的运动又存在差别,表现在:(1)数量或规模上,前者大于后者。

(2)内容上,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在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既包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括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二、简答题

1.(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取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实现了价值补偿,才使再生产具备了基本条件;而只有实现物质补偿,才使再生产成为现实。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用于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的生产资料;一类是消费资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工人个人生活需要。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产品是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组成,即c + v + m。由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3.第一,在生产周期缩短,危机次数频繁。第二,危机阶段持续时间较短,生产下降幅度较小,破坏性较轻,由于国家的干预,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划分不如战前明显。第三,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贯穿再生产的各个阶段。第四,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货膨胀交织兵法,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出现“滞涨”局面。

三、论述题

1.实现过程:经过三个方面的交换,第一,第一部门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二,第二部门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两大部门之间的交换。

实现条件是:第一个条件,Ⅰ(v + m)=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这个公式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它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由此引伸出另外两个条件。第二个条件,Ⅰ(c + v + m)=Ⅰc+Ⅱc。即第一部类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条件,Ⅱ(c + v + m)=Ⅰ(v + m)+Ⅱ(v + m)。即第二部类产品的总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这个公式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2.(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追加的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会影响到整个预付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样,就要求第一部类的增长快于第二部类,而在第一部类中增长最快的又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即Ic的部分)。(2)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带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因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也会长期存在。但这并不是说任何生产阶段、生产周期中,都必须保持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如果在某一较短的时期内技术进步没有明显的突破,那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就将表现得不十分显菩。(3)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仿佛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第二部类去购买和使用;第一部类为本部门制造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第二部类发展的制约,因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总是为了消费,否则将成为无目的的“为生产而生产”。

四、计算题

参考答案

1.第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7:1。

2.解:根据假定,第一部类追加资本为:1000×50%=500,按照原4:1的资本有机构成,其中400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100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第一部类全部资本重新组合为:

m

Ⅰ(4000c +400⊿c )+( 1000v +100⊿v )+500x = 6000(生产资料)

根据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知,第二部类必须追加不变资本100,追加的可变资本为50。第二部类的产品在价值上重新组合为:

m

Ⅱ(1500c+100⊿c) +( 750v+50⊿v) + 600x = 3000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

第一,Ⅰ (4000 c + 400 ⊿c)内部交换。

m

第二,Ⅱ (750 v + 50⊿v + 600x)内部的交换。

m

第三,Ⅰ(1000 v + 100 ⊿v + 500x )与Ⅱ(1500 c + 100 ⊿c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在剩余价值率为100%的条件下,第二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结果是:

Ⅰ4400c + 1100v + 1100 m =6600

Ⅱ1600c + 800v + 800 m =3200

第二年生产的社会产品增加到9800,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m

第一,Ⅰ( v +⊿v + x) = Ⅱ(c + ⊿c)。第二,Ⅰ(c + v + m)=Ⅰ(c +⊿c )+Ⅱ(c+

mm

⊿c)。第三,Ⅱ(c + v + m)=Ⅰ( v +⊿v + x)+Ⅱ( v +⊿v + x)。

五、案例分析题

1. 参考要点:(1)实现过程:社会总产品要实现简单再生产必须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即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为此必须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第一,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即Ⅰ4000c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第二,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即Ⅱ500v + 500m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Ⅰ1000v + 1000m与Ⅱ2000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得到实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可以顺利进行。

(2)实现条件:第一,Ⅰ( v + m )= Ⅱc,即第一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代表两大部类之间的结构平衡关系。第二,Ⅰ( c + v + m )= Ⅰc + Ⅱ c,既,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应该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表示生产资料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一种总量平衡关系。第三,Ⅱ( c + v + m )= Ⅰ( v + m) + Ⅱ( v + m),既,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应该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表示消费资料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也是一种总量平衡关系。

(3)上述实现条件说明,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的内部以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分析:上面的这几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特征,即是生产过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剩的危机。但是,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的过剩。

第七章

一、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此观点不正确。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它是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展开竞争的结果,反映了整个资产阶级与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2)平均利润率只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的一种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绝对平均化。首先,从部门之间来看,资本的转移需要有个过程得考虑到市场供求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某些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仍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其次,从部门内部来看,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使自己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会取得超额利润,它的利润率必然高于本行业的其他企业。总之,平均利润率应该当作竞争的结果或发展趋势,而不能当作资本投资的起点。

2.答案要点:观点不正确。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3.答案要点:观点不正确。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生产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仍然等于平均利润总额。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赚钱和亏本的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销售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之间就会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各不相同,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可以以低于商品价值但却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生产成本越低,在同行业中的价格竞争中越有利。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千方百计地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2.答案要点: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1)二者在量上的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2)二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3)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3.答案要点: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即P′= 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由:(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4.答案要点: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因素:一个是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越高;二是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人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利润的简单平均,它与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社会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就有高有低。这显然违背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这必然引起各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

(2)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采取的手段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其结果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具体过程是,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把资本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前者生产规模缩小,产品相应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得的利润量增多,利润率随之提高。与此相反,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利润量减少,利润率下降。这样,又会引起资本的重新转移。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等量资本获得了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答案要点:

(1)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定的。但并不是永远不变,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变动的规律趋势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其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地减少,使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减少,剩余价值或利润量也随之减少,引起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引起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增大。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整体上看是远远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因此,固定资本比重的增大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减慢。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又和利润率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固定资本比重和数量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越低。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减少。因为利润的数量决定于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的多少,只要可变资本的绝对数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没有减少,利润量也不会减少。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是可变资本量绝对减少的结果,而是由于同量的劳动力使用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使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相对减少所造成的。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也在增加,即使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量仍然会增加。

(3)虽然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但平均利润率并不是直线下降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存在一系列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第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计算题

1.参考答案:

(1)平均利润率=20%,产业利润=180;

(2)平均利润率=18%,产业利润=162,商业利润=18。

(3)产业资本家以1062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1080价格把商品卖出去。

(4)平均利润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资本也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都是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1)先求出各部门的剩余价值:m甲=800,m乙=1800,m丙=1000。

(2)求出平均利润率=20%。

(3)求出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甲=1200,乙=1800,丙=600。

(4)求出各部门的成本价格:甲=2000,乙=3800,丙=1600。

(5)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甲=3200万元,乙=5600万元,丙=2200万元。

五、案例分析题

1.参考要点:

中国家电业的平均利润率经历了由高利润到低利润甚至微利润的过程。中国家电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都处于高增长时期,这个时期企业的利润水平非常高,平均利润水平是20%~30%。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一路下滑,从10%降到了3%~5%,直至接近于零。

(2)由于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不同,利润率不同,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率降低,利润减少;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率提高,利润增加。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动,直到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时才会停止。

2.参考要点:

(1)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但平均利润率是否能发挥作用、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资本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流人(包括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使许多行业由个别企业的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利润率也在不断地下降。

(2)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放开了很多行业,市场机制的引入使竞争性行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有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下降到使行业内的某些企业产生亏损,

(3)深人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会发现,平均利润率规律之所以作用不明显,是因为目在我国,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还比较低。诸如信息不畅、地方保护、行业进入壁垒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资本从低利润部门向高利润部门的流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将有更多的行业开放,各种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将不断减少。可想而之,凡是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人,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也将更明显。从长期看,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将逐渐提高,这会使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第八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商业利润量的规定同样受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平均利润规律的制约,商业投资者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作为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存在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同样要参与利润的平均化。商业利润率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否则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工业生产部门去。通过资本在产业和商业两个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竞争,使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社会资本统一的平均利润率。

2.参考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继续的那部分商业活动,即商品的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属于生产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单纯从事商品买卖的纯商业活动,是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因为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增殖。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

(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资

/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2)商业资本独立后执行的仍然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最终完成产业资本的循环。

2.参考要点:

(1)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流通服务的费用。它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

(2)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其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既能转移旧价值又能创造新价值。因此,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部分费用得到补偿,并给商业资本家带来相应的利润。

(3)纯粹流通费用仅仅是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它属于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由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的,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不变资本必须继续用于补充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必须继续用于雇用劳动力,它们都不能用于补偿纯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它只能从剩余价值的扣除中得到补偿。

3.参考要点:

(1)商业资本作为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必然要求获得利润,否则商业投资者不会经营投资经营商业。所谓商业利润,就是商业投资者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而获取的利润。

(2)从表面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只是表明商业企业取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商品的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实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3)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不过是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

(1)有利于产业企业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剩余价值或利润总额。(2)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3)有利于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4)商业资本的积极活动,可以扩大城乡物质交流,发展对外贸易,从而扩大国内外市场,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2.参考要点:

(1)商业资本的周转有着不同于产业资本和货币资本周转的特点:其一、周转过程不同。其二、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不同。其三、(3)商业资本的周转次数与货币作为单纯的流通手段的流通次数,十分相似,但有区别。其四、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中的作用不同。

四、计算题

参考答案:

1.产业部门的利润率=20%

82.平均利润率=12%

3.产业利润=111 商业利润=18

4.商业价格=1080

五、材料题

参考要点:

(1)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产业资本希望商业资本来帮助他们实现商品销售的职能。

(2)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产业企业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二是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三是商业资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周转;四是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第九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正确。(1)利息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实质上是货币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而不是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2)在一般情况下,利息又总是表现为资本价格,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原因:一是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二是在货币市场上,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都是由竞争和供求关系来调节,并反过来又具有调节借贷资本供求的作用。

2.参考要点:错误。(1)股份制是指不同所有者通过认购股票共同出资创建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是一种联合生产的组织形式和产权组织形式。根据股份资本的所有权性质,可以判断不同股份制企业的性质。(3)完全以私人股份融合的股份公司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公有法人股组合的股份制企业属于公有经济;以劳动联合为主,并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属于广义的集体所有制;公有股份和非公有股份参半的股份制属于半公半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股票全部由个人所有的上市公司或公众公司,是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要形式,而不是公有制。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1)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2)主要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固定资本折旧的积累;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而未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食利者阶层拥有的货币以及社会各阶层拥有的货币存款。

2.参考要点:(1)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率。(2)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和借贷双方的竞争;三是习惯和法律传统。(3)作用是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

3.参考要点:第一,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1)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2)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资本。(3)借贷资本有着特殊的运动形式,最具有拜物教性质。

2.参考要点:(1)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和以各种不动产作抵押的有价证券。(2)虚拟资本的存在是以实际资本为基础的,与实际资本是同一资本的双重存在。(3)财产资本转化为股票后,资本同它的物质形态及实际运动脱离从而演变为质和量上都不同于实际资本的虚拟资本:质: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不在生产过程发挥作用;实际资本有价值并在生产过程发挥作用。量:两者总量不一致;虚拟资本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量;而且虚拟资本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实际资本。

四、计算题

1.参考答案:(1)银行利润=18000元。

(2)银行利润率=17.14%。

(3)每张股票价格=300元。

(4)银行家通过抛售股票又获取36000元。

2.参考答案:(1)银行利润=10亿元

(2)银行利润率= 7.69%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略)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2.(答案略)

第十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因为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只是在某些方面限制了自由竞争,却又同时引起了更为激烈、复杂的垄断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a)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b)不存在绝对的垄断;(c)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垄断企业在技术、产品和产业领域等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

(2)垄断竞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二是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三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竞争。在垄断阶段,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

2.参考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垄断价格不能长期地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时在客观上受到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限制,不是任意的。垄断价格受到商品需求的制约;垄断价格受到商品供给的制约;垄断价格受到产品成本的制约。垄断价格虽然会偏离价值或生产价格,但不会长期地、永久地、大幅度地对价值或生产价格偏离。

(2)即使是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产生一定程度偏离,商品的垄断收购价格,不过是让其它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商品的垄断销售价格,不过是让其它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移到自己的商品价格之中。故垄断价格并没有改变整个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它们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一致性。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背离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使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而波动。但从全社会来看,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

垄断就是指少数大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的实质就是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

2.参考要点:

(1)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垄断资本和垄断势力的具体体现。从性质上看,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而占有的稳定的高额利润。从数量上看,垄断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不外是两个方面:一是垄断企业内部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包括国内和国外)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利润的外部来源包括:(a)工人和劳动群众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购买消费品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b)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c)小企业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出售原材料时的垄断低价转化为垄断利润。(d)社会已经形成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国家财政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利税、津贴、科研资助、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转化为垄断利润。此外,垄断股票市场、发行和购买股票、操纵行市,也是获得垄断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

(3)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参考要点:

(1)在垄断条件下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竞争:一是垄断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二是由垄断本身产生的垄断竞争。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主要方面而展开的竞争叫垄断竞争。垄断竞争主要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有以下几种:一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二是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三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竞争。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国内竞争和国外竞争并存。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

(1)垄断的概念。

(2)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生产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垄断。

(3)生产和资本集中之所以会形成垄断,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垄断的产生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也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2.参考要点:

(1)金融资本概念。

(2)金融资本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形成的:(a)大银行资本与大工业资本相互渗透通;(b)人事往来。

(3)金融寡头概念。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建立统治的手段,最突出的是通过“个人联合”来控制国家机器,操纵政府政策的制定。

四、材料分析题

1、(1)参考要点:a、垄断概念。b、垄断限制了竞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垄断组织通过降价倾销、操纵市场以及用金钱左右政治,即损害了竞争者和消费者利益,又会导致政治腐败。美国为了抑制垄断势力,维护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规矩,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反垄断法。

(2)参考要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产生垄断,并且存在着国有经济和行政垄断,这些都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新秩序形成。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我国也应该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

2.参考要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首先,国家垄断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的产物。其次,国家垄断经济的产生也与“市场失灵”直接相关。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缺陷,纠正市场功能的偏差,国家介入经济活动,并直接掌握与经营资本。不管是用财政手段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还是国家高价收获或用其他补偿损失的办法,把某些私人企业收归国有,其生产资料都属于资产阶级国家所有。

第十一章

一、辨析题

1.参考要点:命题错误。

(1)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种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2)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接近工业甚至超过工业的情况下,绝对地租仍然存在。不同的只是形成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来源形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余额。它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业投资者的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到其价值以上,即来自农产品的垄断价格。但不管来自哪个方面,其实质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参考要点:命题错误。

(1)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土地可以买卖,具有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2)土地价格实际上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二、简答题

1.参考要点:(1)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地块上或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地块上,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投资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地租。

(2)土地存在等级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件。

(3)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权垄断。首先,由于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垄断经营优中等土地的投资者能稳定获得超额利润。其次,由于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从而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投资者能提供超额利润,并形成级差地租。

(4)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2.参考要点:(1)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种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 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于工业,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工业部门低,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构成了不同于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即绝对地租的实体。

(3)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形成竞争和资本转移的一种阻碍。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不参与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而是留在农业部门,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4)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3.参考要点:(1)决定土地市场价格的不是价值,而是影响地租收益量从而影响地价的各种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土地市场供求状况,而且包括一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可预期前景。

(2)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交易易手的不是土地,而是土地产权证书,从而明晰产权证书是土地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

(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可分离性,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两权交易市场,包括所有权交易市场和使用权交易市场。

(4)建筑物与土地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土地交易,特别是城市土地交易伴随有房产交易,从而使土地市场成为房地产市场。

(5)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是国家征收财产税的对象,其交易行为不仅包括产权转移而且包含纳税人的改变,从而决定了它要受税务机关的核查。

4.参考要点:(1)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

三、论述题

1.参考要点:

(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地租的本质,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就必然会有地租存在。

(2)在不同土地所有制下,地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体现的经济关系也不同。封建地租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反映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同农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它既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又体现二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地租,是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实现,体现了国家、集体与土地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参考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参考

(1)级差地租I是投入不同土地上的等量资本,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II是指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而具有较高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前提,级差地租II是级差地租I的发展形式。

(3)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的具体条件不同。第二,投资方法不同。第三,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情况不同。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的实质都是超额利润,都是来自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都是投入土地的各个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六、计算题

1.参考答案:

(1)根据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500+500×100%=600,优、中、劣等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分别是:

优等地每千克的个别生产价格=0.4(元)

中等地每千克的个别生产价格=0.48(元)

劣等地每千克的个别生产价格=0.6(元)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因此农产品每担的社会生产价格为0.6(元)。

优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900

中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750

劣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600

(2)级差地租=社会生产价格-个别生产价格

优等地的级差地租=300

中等地的级差地租=150

劣等地的级差地租=0

2.参考答案:

(1)土地价格=地租=100÷5%=2000元 利息率

地租=100÷4%=2500元 利息率(2)土地价格=

(3)土地价格实质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七、材料题

分析:(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

(2)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接近工业甚至超过工业的情况下,形成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来源形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余额。它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业投资者的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到其价值以上,即来自农产品的垄断价格。

(3)全部自有和部分自有的农场比重上升,租佃农场的比重不断减少。土地所有者与农业经营者合而为一的农场逐渐成为主要的形式。由于这些农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需要交纳地租,有利于经济用地和追加投资进行建设开发,并能在农业生产中主动、及时地采用新技术,因而这些农场活力较租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8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