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行为支持预防课堂中的挑战行为

更新时间:2023-06-08 12: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用积极行为支持预防课堂中的挑战行为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积极行为支持的基本理论,并从挑战行为的错误归因,教学环境的布置,课程安排及课堂和家庭作业的布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要与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人合作,这几方面简要论述了在预防课堂中出现挑战行为方面,教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功能性评估;干预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行为干预科学,其基本涵义是指以功能性行为评估技术为基础来设计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策略的一套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问题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增加适宜行为的目的(1)。功能性评估将问题行为称为挑战性行为(challenging behavior) ,认为挑战性行为与个体所处的当前情境因素直接相关,并具有某种功能,而且系统控制这些情境因素可以减少挑战性行为的发生(2)。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学习, 伤害自己或他人,阻碍积极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的建立。

功能性评估是积极行为支持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对应的功能。大体上有三种基本功能:①正强化:学生通过出现挑战行为而得到一些积极强化结果,包括引起别人的注意、控制其他人、得到物质等;②负强化:学生通过挑战行为来逃避或避免一些厌恶的事情;③感觉刺激与调整:通过挑战行为提高或降低感觉刺激,使感觉输入保持在一个适合自己感觉需求的水平。恰当行为与挑战行为都可以实现上述三种功能,干预者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制定干预方案,通过实现相同的功能使个体以恰当行为代替挑战行为。功能评估的目的在于确定影响行为的因素,明确环境因素与行为后果的关系,从而减少问题行为,增加积极行为。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然而同一个教室中的学生由于神经发育、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出现挑战行为,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 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发展。课堂事件瞬间发生,教师要想事先考虑到每个课堂事件是不可能的。因此,掌握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理念显得至关重要,课堂中干扰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的大部分是挑战行为,而积极行为支持则主要用于干预挑战行为的。下面的内容是结合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简要地论述,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如何有效地预防挑战行为。

一、对引起挑战行为的原因的错误解释

挑战行为为什么发生,这是功能评估的第一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往往普遍认为,挑战性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秉性不良、残疾、家庭环境差、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或者先前的心灵/精神创伤经历的影响有紧密的联系。这些错误的解释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f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