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考点综合训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25 01: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25℃、101kPa 下: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

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

【答案】D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1CH4(g)+4NO2+CO2(g)+2H2O(g) ΔH1=-574 kJ·mol

-1CH42(g)+CO2(g)+2H2O(g) ΔH2=-1160 kJ·mol

若在标准状况下用CH4还原4.48LNO2气体至N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吸收的热量为86.7kJ

B.此过程中需要CH4气体1.12L

C.转移的电子数为0.8NA个

-1-1 D.已知2NO(g)+O22(g) ΔH=-114 kJ·mol,则CH4的燃烧热是802kJ·mol

【答案】C

3、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下列有关Q1、Q2、Q3三者关系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 △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 △H=―Q3 kJ/mol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答案】A

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的绝对值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1A.C(s)+0.5 O2(g)===CO(g) ΔH=-110.5 kJ·mol

-1B.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 kJ·mol

-1C.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1D.CO(g)+1/2 O2(g)===CO2(g) ΔH=-283 kJ·mol

【答案】D

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1>ΔH2的是( )

A.2H2(g)+O2(g) 2H2O(l);ΔH1 2H2(g)+O2(g) 2H2O(g);ΔH2

B.S(g)+O2(g) 2SO2(g);ΔH1 S(s)+O2(g) 2SO2(g);ΔH2 C.C(s)+ 1O2(g)2CO(g);ΔH1 C(s)+O2(g)

2HCl(g);ΔH1 CO2(g);ΔH2 HCl(g);ΔH2 D.H2(g)+Cl2(g) 11H2(g)+ Cl2(g) 22

【答案】C

-1-16、如下图所示,△H1=-393.5 kJ·mol,△H2=-395.4 kJ·mol,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

确的是( )

A. C(s、石墨)== C(s、金刚石) △H= +1.9 kJ·mol

B.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 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 破坏1 mol石墨的化学键比破坏1 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少。

【答案】A

-17、已知H2(g)+Cl2(g)=2HCl(g) △H = ―184.6 kJ·m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H2的能量一定高于HCl

-1C.反应HCl(g)=1/2H2(g)+ 1/2Cl2(g) 的 △H为 +92.3 kJ·mol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H小于0,是放热反应,A不正确;反应放热,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不正确;反应条件和反应是否放热或吸热无关系,D不正确。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就是吸热反应,C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反应热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反应热概念的了解掌握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下列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过程的是

A.H+H→H2 B.H+Cl→HCl C.I2→I+I D.S+O2→SO2

【答案】C

【解析】分子拆成原子要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而原子生成分子要放出能量。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因此答案为C.

-19、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1N2(g)+O2(g)===2NO(g);ΔH=+180 kJ·mol

则2CO(g)+2NO(g)===N2(g)+2CO2(g)的ΔH是( )

-1-1A.-386 kJ·mol B.+386 kJ·mol

-1-1C.-746 kJ·mol D.+746 kJ·mol

【答案】C

【解析】设提供的两个反应分别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2CO(g)+2NO(g)===N2(g)+2CO2(g)

-1可以通过①-②得到,故该反应的ΔH=-746 kJ·mol。

10、下列化学用语和叙述正确的是( )

A.M与N是同素异形体,由M=N;△H=+119KJ/mol可知,N比M稳定 -1

B.Na2O2的电子式:

C.表示乙炔“燃烧热”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2H2 (g)+O2 (g) 2CO2 (g)+H2O(g);△H=-1 256KJ/mol

D.葡萄糖的实验式:CH2O

-1-1【答案】D11、如图所示,ΔH1=-393.5kJ·mol,ΔH2=-395.4kJ·mol,下列说法或

表示式正确的是( )

A.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1B.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

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断裂1mol石墨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少

【答案】B

【解析】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据图可知:

-1C(s、石墨)+O2(g)===CO2(g) ΔH1=-393.5kJ·mol,C(s、金刚石)+O2(g)===CO2(g) ΔH

-1=-395.4kJ·mol,结合盖斯定律得出,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

-1,B正确;因为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低,所以石墨更稳定,断裂1mol石墨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故C、D错误。

12、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A.分子个数 B.物质的量 C.物质的质量 D.原子个数

【答案】B

13、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关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酒精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

B.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将会成为主要能源

C.在农村提倡利用沼气作生活燃料

D.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D

【解析】人类利用的能源有的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到的,有的是自然界提供的,如水能、风能等。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B.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C.一个化学反应中,当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反应吸热,ΔH为“+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答案】A

15、在1100℃,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O(s)+CO(g)Fe(s)+CO2(g) △H=a kJ/mol(a >0),该温度下K=0.26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生成1 mol Fe,则吸收的热量小于a kJ

B. 若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则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C. 若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若c(CO)=0.100 mol/L,则c(CO2)=0.0263 mol/L

【答案】D

【解析】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6、在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主要操作步骤之一是蒸发,在加热蒸发溶剂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的操作是(作具体、完整的说明)________,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的依据是(填写以下选项代号)________。

A.蒸发皿中恰好无水

B.蒸发皿中刚刚产生白色固体

C.蒸发皿中产生了较多的固体

每次取20g海水,严格按照过滤、蒸发、冷却、称量、计算的实验步骤规范操作,连续实验三次,平均得固态盐ag。该海水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填“>”“=”或“<”)________5a%。

【答案】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防止液滴飞溅;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蒸发的基本操作及有关简单计算。给液体加热时,若使局部过热,会发生暴沸甚至液滴飞溅现象,对液体不断搅拌,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使氯化钠从溶液中析出,待出现较多固体(实际上是大部分的水已蒸发)时停止加热,利用有关仪器的余热使溶液蒸干。海水中还含有少量的CaCl2、MgCl2等易溶性的物质,在蒸发时,它们也与NaCl一同结晶析出,成为NaCl中的杂质。

17、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

中的热效应,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往其中滴加5 mL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和H2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5)如果将本题中“25℃的饱和石灰水”换成“20℃碳酸饮料”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另一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试管中镁片逐渐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

(2)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变浑浊

+2+(3)Mg+2H===Mg+H2↑

(4)小于

(5)烧杯中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逐渐加快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镁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使石灰水的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18、实验题:将V1 mL 1.0mol·L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

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保持V1+V2=50mL).请按要求填空:

(1)该实验表明此反应 (填吸收、释放)能量,即: 能可以转化为 能,通过甲图示分析可以得出: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 (填高于、低于、等于)22℃;

﹣1(2)根据甲图示计算该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 mol·L

(3)如图乙所示,在锥形瓶放置有装有水的小试管,往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时:①烧碱固体 ②浓硫酸 ③硝酸铵固体 ④NaCl固体,其中能使a端液面高于b端液面的是 .(填序号)

【答案】(1)释放;化学;热;低于;

(2)1.5;

(3)③.

【解析】解:(1)从图示观察起始温度即为实验时环境温度,从图型起点可知:5mLHCl溶液和45mLNaOH溶液反应放热后的温度已经是22℃,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则溶液混合前的实验环境温度一定低于22℃,反应结束温度为23℃,温度升高,该实验表明此反应释放能量,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故答案为:释放;化学;热;低于;

(2)恰好反应时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的体积是30mL,由V1+V2=50ml可知,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mL.

设恰好反应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n.

HCl + NaOH=NaCl+H2O

1 1

﹣1 1.0mol·L×0.03L n

则n=1.0mol·L×0.03L=0.03mol,所以浓度是c(NaOH)=﹣1=1.5mol/L, 故答案为:1.5;

(3)a端高说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降低,温度降低,则试管中的过程是吸热过程,①烧碱固体 ②浓硫酸溶于水放热,④NaCl固体溶于水无明显热效应,而③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为吸热过程,

故答案为:③.

19、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化学反应

中的热效应,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

(1)再用滴管往其中滴加5 mL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和H2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5)如果将本题中“25℃的饱和石灰水”换成“20℃碳酸饮料”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另一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试管中镁片逐渐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

(2)镁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变浑浊

+2+(3)Mg+2H===Mg+H2↑

(4)小于

(5)烧杯中液体放出气泡且速率逐渐加快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镁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石灰水的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 + 4HCl(浓)MnCl2+Cl2↑+2H2O

取一定量的浓盐酸使其与二氧化锰发生反应,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 计算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43.5克

21、现有甲、乙、丙、丁四种元素,已知:甲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乙元素为金属元素,它的原子核外K、L层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丙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焰色反应都显黄色;氢气在丁元素单质中燃烧,火焰呈苍白色。

(1)试推断并写出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写出上述元素两两化合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答案】(1)甲:氧元素 O;乙:钙元素 Ca;丙:钠元素 Na;丁:氯元素 Cl。

(2)两两化合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Na2O2、CaO、NaCl、CaCl2。

22、短周期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X、W可分别与Z组成常见化合物X2Z、X2Z2、W2Z、W2Z2,Q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2)X2Z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2Z2与X2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元素中有两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同一主族,能判断它们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25℃、101kPa下,Q的气态氢化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得Q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中

-每转移1mol e放热190.0 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答案】(1)第2周期ⅣA族

(2)H: O:H ....

(3)2Na2O2+2H2O===4NaOH+O2↑

(4)CO2+H2O+Na2SiO3===Na2CO3+H2SiO3(胶体)

(5)SiH4(g)+2O2(g)===SiO2(s)+2H2O(l) ΔH=-1520.0 kJ/mol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确定X、Y、Z、W、Q分别为H、C、O、Na、Si。(4)在同一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是C和Si,CO2与Na2SiO3溶液的反应能间接比较C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5)SiH4与O2反应生成SiO2和H2O,1mol SiH4参加反应转移8mol电子,故1mol SiH4参加反应放出1520 kJ热量,即可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3、化合物I(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I可以用E和H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已知以下信息:① 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

①B2H6②R—CH=CH2 R—CH2CH2OH;③化合物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④通常②HO/OH-22

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B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

(2)C的名称为 ,E的分子式为 。

(3)A→B、C→D、F→G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 、 。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E第①步反应 ;

F→G 。

(5)I的结构筒式为 。

(6)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共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J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写出J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答案】(1)(CH3)3CCl;碳碳双键 (2)2-甲基-1-丙醇;C4H8O2

(3)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4)(CH3)2CHCHO+2Cu(OH)2+NaOH (CH3)2CHCOONa+3H2O+Cu2O↓

(5)

(6)18;。

【解析】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A→B是消去反应,B是(CH3)2C=CH2;B→C是加成反应,根据提供的反应信息,C是(CH3)2CHCH2OH;C→D是氧化反应,D是(CH3)2CHCHO。D→E是氧化反应,E是(CH3)2CHCOOH。F的分子式为C7H8O,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所以F

的结构简式为

;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按物质的量之比1:2反应,是对甲酚中的甲基

中的2个H被Cl取代,因此G的结构简式为

是—CHCl2变成—CHO,则H的结构简式为。G→H是水解反应,根据信息,应该。H→I是酯化反应,I的结构简式为: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CH3)3CCl。B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碳碳双键。

(2)C的名称为2-甲基-1-丙醇;E的分子式为C4H8O2。

(3)A→B、C→D、F→G的反应类型分别为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取代反应。

(4)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2CHCHO+2Cu(OH)2+NaOH (CH3)2CHCOONa+3H2O+Cu2O↓。苯酚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甲基上氢原子的取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I的结构简式为:

(6)J是I的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小14,说明J比I少一个C原子,两个取代基,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官能团一个是羧基,一个醛基,或—COOH与—CH2CH2CHO组合,或—COOH与—CH(CH3)CHO组合,或—CH2COOH与—CH2CHO组合,或—CH2CH2COOH与—CHO组合,或—CH(CH3)COOH与—CHO组合,或HOOCCH(CHO)—与—CH3的组合;每一个组合考虑邻、间、对三个位置变化,一共有6×3=18种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其中,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结构简式为:。

24、已知甲醇是人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已知:

①2H2(g)+O2(g)===2H2O(l) ΔH1=-571.8 kJ/mol;

②CH3OH(g)+1/2O2(g)===CO2(g)+2H2(g) ΔH2=-192.9 kJ/mol。

(1)甲醇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ΔH2=________ kJ/mol(用E1、E2表示)。

(3)H2(g)的燃烧热为________。

(4)请你分析H2(g)作为能源比甲醇蒸气作为能源的优点: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 CH3OH(g)+3/2O2(g)===CO2(g)+2H2O(l)ΔH=-764.7 kJ/mol 。(共8分)

(2) E1-E2 。

(3)-285.9 kJ/mol 。

【解析】试题分析: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反应②可得甲醇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g)+3/2O2(g)===CO2(g)+2H2O(l) ΔH=-764.7 kJ/mol。

(2)反应的最终能量变化只与始态、终态能量有关,与中间状态无关,故ΔH2=E1-E2。

(3)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可知,

H2(g)的燃烧热为ΔH=-285.9 kJ/mol。

(4)比较H2(g)和CH3OH(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H2(g)燃烧产物为H2O,其对环境无任何影响,CH3OH(g)燃烧会产生对环境有影响的温室气体CO2,且等质量的H2(g)燃烧比CH3OH(g)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考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点评: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注意理解概念,难度不大。

25、丙烷燃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途径Ⅰ:C3H8(g)+5O2(g) === 3CO2(g)+4H2O(l) ΔH=-akJ·mol

-1途径Ⅱ:C3H8(g) === C3H6(g)+H2(g) ΔH=+bkJ·mol

-12C3H6(g)+9O2(g) === 6CO2(g)+6H2O(l) ΔH=-c kJ·mol

-12H2(g)+O2(g) === 2H2O(l) ΔH=-d kJ/mol(a、b、c、d均为正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等量的丙烷通过两种途径放出的热量,途径Ⅰ放出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Ⅱ放出的热量。

(2)在C3H8(g) === C3H6(g)+H2(g)的反应中,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 (填“放出”或“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因此其反应条件是 。

(3)b与a、c、d的数学关系式是 。

【答案】(1)等于(2)小于 吸收 加热(3)b cd a22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等的,因此,两途径放出的热量相等。

-1由ΔH=+b kJ·mol>0可知,C3H8(g) === C3H6(g)+H2(g)反应吸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

反应时要吸热。

(3)根据盖斯定律,加减方程式可得2b c d 2a或b c d a。 22

26、①CaCO3(s)===CaO(s)+CO2(g) ΔH=+177.7 kJ

②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

③H2SO4(l)+NaOH(l)=== Na2SO4(l)+H2O(l)

ΔH=-57.3 kJ/mol

④C(s)+O2(g)===CO2(g) ΔH=-393.5 kJ/mol

⑤CO(g)+O2(g)===CO2(g) ΔH=-283 kJ/mol

⑥HNO3(aq)+NaOH(aq)===NaNO3(aq)+H2O(l) ΔH=-57.3 kJ/mol

⑦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1)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不正确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 ①中ΔH单位有误;②不符合客观事实,ΔH应大于零;③除H2O外各物质均处于稀溶液中,应用aq 标注(2)H2(g)+O2(g)===H2O(l) ΔH=-285.8 kJ/mol(3)④⑤ ⑥

【解析】(1)①中反应热的单位应是kJ/mol,②式不符合实际反应情况,碳和水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ΔH>0;③式中H2SO4、NaOH、Na2SO4的聚集状态应为aq。

(2)据⑦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l) ΔH=-285.8 kJ/mol。

(3)燃烧热是101 kPa 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故④、⑤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同理,中和热指酸碱的稀溶液中和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故⑥可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7、(1)肼(N2H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0 kPa时,32.0 g N2H4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放出热量624 kJ(25℃时),N2H4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2O3O+OH,若液态肼能够按照类似方式电离,请写出电离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肼和强氧化剂液态H2O2反应,产生大量N2和水蒸气放出大量热,已知在此条件下0.4 mol肼与足量H2O2(l)反应放出256.652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H2O(l)===H2O(g) ΔH=44 kJ·mol,则16 g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H2O2反应生成液态水

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1【答案】(1)N2H4(l)+O2(g)===N2(g)+2H2O(l) ΔH=-624 kJ·mol +-

(2)N2H4+N2HN2H5+N2H3 +-

(3)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1.63 kJ·mol 408.815

【解析】(1)32 g N2H4液体恰为1 mol,25℃,101 kPa时生成液态水,即可书写成:N2H4(l)

-1+O2(g)===N2(g)+2H2O(l) ΔH=-624 kJ·mol。

-1(2)类比推理,则N2H4+N2H42H5+N2H3。

(3)生成水蒸气时0.4 mol肼与足量H2O2反应放出256.652 kJ的热量,则同条件下1 mol肼与足量H2O2反应放出641.63 kJ热量,故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

-14H2O(g) ΔH=-641.63 kJ·mol,当生成液态水时,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

-12H2O2(l)===N2(g)+4H2O(l) ΔH=-817.63 kJ·mol,所以16 g液态肼(0.5 mol)与足

1量的液态H2O2反应,放出817.63×=408.815 kJ的热量。 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ct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