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民俗与经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5 01: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陕西民俗与经济发展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陕西,千百年来,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秦地特色的风土民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演进,陕西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以便更加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 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 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 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 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

~~~

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 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 宁强州 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 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 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

~~~

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 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 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 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 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 胡饼饼样学京都 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 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 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陕西民俗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

陕西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古老的仪式正在被逐渐摒弃,民间工艺面临失传,而很多民俗用品也已经被改造,民俗文化都失去了往日那样应对现实的能力,举几个例子:比如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是一种以馈赠、献祭和观赏为目的,用面做成各种美丽的花,面花不单是一种食品,主要是它被人类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春节亲戚朋友走动互赠的礼品,面花的形状不同,所具备的艺术性也不同。

四、习俗的变化和新习俗的不断产生

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更新,使民俗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色彩来。最明显的要数婚丧嫁娶、居住、交通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婚丧的仪式,衍生出更多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商品与服务,这样不但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带动地区的经济。而商场成为商

~~~

业主要载体,因为民俗的多样化,将会涌出更多的民俗企业,逐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产业发展之路。

五、民俗旅游业日益兴旺

伴随着陕西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快速增长,陕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节庆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等民俗游将成为陕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据悉:西安博物院因举办文化庙会,接待游客4.8万人次;免费的大唐西市庙会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从整体上看,民俗文化旅游火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刺激了旅游消费。

总体来看,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发展,而是积极融入到时代中来,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形成一种特色的形式,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陕西的民俗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保护与发展的持续深入,陕西民俗文化将会向世人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t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