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倾听等待赞赏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25 05: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倾听等待赞赏论文

内容提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

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笔

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认真倾听,使

自己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教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开启学生的话匣子,使学生想说、爱说、多说,大胆表达;耐心等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激发学生灵性;善于赞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

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增强学生信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让课堂散发出

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即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则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

教师的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参与课改的三年时间里,为了使自己成为学生

喜爱的、合格的“首席”,我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做了如下尝试:

一、认真倾听——开启学生话匣子的“金钥匙”

倾听,是现代人在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因为,只有你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

人的话听清了、听懂了,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应答。反之,假如你没有听清内容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那既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交际过程中的大忌。当然,在语文课堂上也一样。或许,我们好多老师时常有这样的抱怨:坐在那的简直就是

一根根“木头”,一问三不知。其实,细细了解一番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是能

说会道的高手,而为什么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一个个“小哑巴”呢?

我想,这其中不乏有这么几点原因:第一,心里无法面对异样的评价。因为往往当学

生回答不好或是出现错误后,惹来的不是同学的嘲笑,就是老师的责骂,一而再,再而三,那些原本勤于说话、乐于说话的人也就变沉默了;第二,课堂营造的气氛过于紧张。正如《相似论》所言:“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相似的结果。”严声厉语,倍受

压抑,学生在教师画好的圈子里左转右转,这样的环境又怎能激活学生说话的热情呢?第三,缺少倾听自己说话的忠实对象。想说却无人想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又怎能产生更

多的灵感呢?只有找到一个真心实意的听众,你才会愿意想去说的更多,才会想积极地去

争取说的机会。针对以上这几点原因,我努力地尝试着,尝试着有那么一天能开启每一位

学生的“话匣子”,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自己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试问:如果当你满怀期待地想要与人交谈,而那人却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的话,你

还是原先的兴趣盎然吗?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教师的应该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位学

生的只言片语,要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位忠实的听众在聆听着自己,欣赏着自己,才能让他

觉得自己说得值,使他乐说、愿说,达到挖掘潜质,在发现、探究中发展创造的教学效果。给孩子说的机会和空间,将心中的话一吐为快,他们在学习中的惊喜发现和创造力有时简

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

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

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

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2、教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戏剧频道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语: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等待着别人不同的评价。但是我认为:别人的看法、

意见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先得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给自己号号“脉”。那样才能在没有听众时,看到自己的.缺憾,找到最佳的改进途径,使自己得到

不断地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还要专注地

倾听一下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初读课

文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春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春雨很有趣儿,那细细的雨丝,一根根的,真有意思。”有的说:“我觉得春雨很有趣儿,春雨过后,大地像洒了油

一样,空气新鲜了,树也绿了。”我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体验模仿,“同学们都感受过春雨,那下春雨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下春雨时会有沙沙的声音。”一个调皮的男孩子迫不

及待地喊出来。“你愿意模仿一下吗?”(生轻声模仿)“我仿佛听到了窗外沙沙的雨声,真是太美妙了!”

(教师目光深情注视着班里的学生,手势起)你们就是那轻柔、可爱的绵绵春雨,快

为大地凑响春天的乐曲吧!(生感情投入地再一次模仿)

因为有了最忠实的听众,就不会再怕出错,孩子们就会勇敢地、毫无顾忌地去想、去说,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那原本令人沉闷的气氛还怕它活跃不起来吗?气氛活跃了,心

情松弛了,回答踊跃了,久而久之,将形成令人为之疯狂的冲动和灵感,思维情感得到尽

情地释放和发展。

二、耐心等待——激发学生灵性的“硬道理”

世界知名教育专家兰本达在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多次指出“耐心是一种品德,是取得教学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必备条件”。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平时的教学,为了教

学的进度,也为了使整个课堂能不节外生枝,有好几次因为我的一句:“坐下!”不知扼

杀了多少学生的灵性。事后我也常想:他那句“我还有……”后边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像

这样枉费心思地去猜测,为何当时不耐心一点等他把话说完呢?几次犯错之后,我吸取了

教训。没想到一次耐心地等待后,给予我的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那是在教学《古井》一

课时,针对“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一疑问学生课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一个学生说:“我的母亲,她每天工作很忙,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师点头表示赞同)另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她有时根本没有时间辅导我的学习。”我立刻回应到:“那你们觉得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我觉得母亲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她想的、做的全是为了别人。”

“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因为她为了工作做出了许多牺牲。”我对他们的发言给予

了肯定,又更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是啊,母亲是这样。那古井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

关词句说明。

生:我觉得古井也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请好好地读读,细细地想想。

短暂地沉默后,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

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

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生2:从“络绎不绝”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这儿取水的人相当多,这口井是村民们日

常生活的保证。

生3:乡亲们挑水走在小路上,心里非常开心。是这口古井为乡亲们献出了甘甜的井水,让他们如此得快乐。

生4:大家因为开心,所以觉得桶儿、扁担发出的声音像是在演奏着小曲。

师:乡亲们喝着如此清凉可口的井水是多么快乐啊!然而此时,你认为还有谁也感到

快乐?

生:我认为还有古井最快乐。因为古井看着我们快乐,它也快乐了。

师:多好的古井啊!乡亲们不断地从古井中取、取、取……而古井源源不断地(生接说:给、给、给……从不向人们要求些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gl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