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11 00: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资料

1、 中国人口发展特点:(1)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

口比重大;(2)人口城市化加快;(3)人口老龄化;(4)男女性别比偏高;(5)人口分布不均;(6)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2、 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由农

村居住变为城市居住的人口分布变动的过程。

3、 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人口环境容量,是

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和负荷能力。

4、 世界人口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

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大小。

5、 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应在6.5—8.0亿之间。 6、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主要农用地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土地质量不够理想;(4)土地的分布地域差异明显;(5)山区多于平地,耕地面积小。 7、 能源可分为:(1)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

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2)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3)常规能源:是指当前被广泛利用的一次能源;(4)新能源:是指目前尚未被广泛利用,而正在积极研究以便推广利用的一次能源;(5)可再生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的一次能源;(6)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但它们又是人类目前的主要利用的能源。 8、 主要水环境种类及其危害:(1)悬浮物:会使水体变

得浑浊,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外,还会吸附有机毒物、重金属农药等,形成危害更大的复合污染物沉入水底,日久后形成淤积,会妨碍水上交通或减少水库容量,增加挖泥负担。(2)耗氧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微生物繁殖,造成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更不能用于生产生活的使用。(3)植物性营养物:这些污染物排入水体,特别是流动较缓慢的湖泊、海湾,容易引起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富营养化污染。(4)重金属:很多重金属对生物有显著毒性,并且能被生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浓缩千万倍,最终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或严重疾病。(5)酸碱污染:排入水中会使水体PH发生变化,破坏水中自然缓冲作用,抑制水中微生物生长,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并影响渔业生产,严重时还会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用酸化或碱化的水浇灌农田,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6)石油类:含有石油类产品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漂浮在水面并迅速扩散,形成一层油膜,阻止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中,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石油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也需要消耗氧,造成水体缺氧,使鱼类呼吸困难直至死亡,同时也会影响人身体健康。(7)难降解有机物:能在水中长期稳定的停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它们中的一部分化合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8)放射性物质:它们能从水中或土壤中转移到生物、蔬菜或其他食物中,并发生浓缩和富集进入人体。释放的射线会使人的健康受损,最常见的放射病就是血癌,即白血病。(9)热污染:热污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及水资源的利用价值。(10)病原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制革、洗毛、生物制品等工业废水,常含有病原体,会传播霍乱、伤寒、胃炎、肠炎、痢疾以及其他病毒传染的疾病和寄生虫病。

9、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点污染源。①生活污水:主

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②工业废水:产自工业生产过程,其水量和水质随生产过程而异。(2)面污染源。又称非点污染源,主要指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农村中无组织排放的废水,地表径流及其他废水污水。分散排放的小量污水,也可列入面污染源。

10、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源

的水质。当饮用水源受到合成有机物污染时,原有的水处理厂不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可靠,这将会导致如腹水、腹泻、肠道线虫、肝炎、胃癌、肝癌等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不洁的水接触也会染上如皮肤病、沙眼、血吸虫、钩虫病等疾病。近来很多人谈论到环境污染导致雌激素增加,影响到了人类的繁殖能力;还有人指出水污染会造成自然流产或是先天残疾。总之,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是不容质疑的。

11、大气污染: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

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12、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

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13、典型的大气污染:(1)煤烟型污染。中国是燃煤大国,

随着燃煤量的增加,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2)酸沉降。酸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3)光化学烟雾污染。机动车尾气是光化学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即由源排放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转化而形成,是一种区域性的污染问题。 14、我国三大酸雨严重区:(1)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

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江以南地区;(2)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全国最严重地区);(3)北起青岛、南至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主要酸雨区)。

1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大气颗粒物。吸入

体内成为肺癌的致病因子,人体长期暴露在飘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呼吸系统发病率增高特别是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发病率显著增高,且又可促进这些患者的病情恶化,提早死亡。(2)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3)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嗅的有毒气体。CO和血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约210倍,它们结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发生中毒。(4)铅。慢性铅中毒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铅中毒的症状有神经衰弱综合症、消化不良;中度重度出现腹绞痛、贫血及多发性神经病;重度中毒出现肢体麻痹和中毒性脑病例。儿童铅中毒可推迟大脑发育或感染急性脑症。 16、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1)土壤污染源:①工业(城

市)废水和固体废物;②农药和化肥;③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④大气沉降物。(2)土壤污染物:①有机污染物②重金属③放射性元素④病原微生物。 17、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1)病原体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①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人体;②穿透皮肤侵入人体。(2)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土壤重金属被植物吸收以后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3)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其次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通过皮肤吸收的可能性很小。

18、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

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19、固体废物种类:(1)城市固体废物。①生活垃圾:主

要由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三大类组成;②城建渣土:包括废砖瓦、碎石、渣土、混凝土碎块等;③商业固体废物:包括废纸、各种废旧的包装材料、丢弃的主(副)食品等;④粪便:我国城市下水处理设施少,粪便需要收集、清运,是城市固体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冶金工业固体废物、能源工业固体废物、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轻工业固体废物、其他工业固体废物。(3)有害废物。又称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20、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固

体废弃物中的细微颗粒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一些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和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2)对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弃置于水体,将使水质直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影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及其淋洗和渗滤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4)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我国生活垃圾、粪便的清运能力不高,无害化处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垃圾堆存在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对市容和景观产生“视觉污染”,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刺激。 21、噪声的定义: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

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2、噪声的强度可用声级表示,单位为分贝(db)。声级

在30-40db是比较安静的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干扰人们的谈话,使人心烦意乱,精力不集中;长期工作或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23、噪声来源:(1)交通运输噪声(2)工业生产噪声(3)

建筑施工噪声(4)生活噪声。 24、噪声危害:(1)噪声病。人在噪声环境中,常会感到

烦恼、难受、耳鸣,少数人可出现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2)噪声对生产的影响。噪声还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巨大压力波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等,给建筑物带来灾难;强烈的噪声还可使高精密度的仪表失灵。 25、森林的生态功能:(1)净化大气,美化环境(2)调节气

候(气温、降水)(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防风固沙,防止沙漠化(5)减低噪声 26、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

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的土地退化。 27、荒漠化的危害:(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2)土地生产

力下降(3)草场质量下降(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2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和H2O等微量组分对地球长

波辐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29、温室气体来源:(1)二氧化碳(2)甲烷(3)氧化亚氮(4)

氟里昂及替代物(5)臭氧(6)颗粒物 30、臭氧层: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组分就是臭氧,它保

存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

31、臭氧洞: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

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 3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33、臭氧层破坏的后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1、《寂静的春天》——对传

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3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

36、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

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3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一是本代

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2)持续性原则: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

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和自然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8、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

经济价值以满足人们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

39、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一)最低安全标准:

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二)代际多数规则:是指当某项决策涉及到若干人的利益时,应该由这若干代人之中的多数来做出选择。由于相对于当代人来说,繁衍不绝的子孙万代永远是多数,因而可以得出,如果某项决策事关子孙万代的利益,那么,不管当代人对此持何种态度,都必须按照子孙万代的选择去办。

40、《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可持续

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论述了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源和生产消费等部分。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无害化管理等。 41、尊重与善待自然:(1)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人

类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的自然生存权利,放弃自以为高于或优于其他生物而“鄙视”较“低”等生物的看法。(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作为自组织系统,在生态价值的保存中首要的是必须维持它的稳定性、整合性和平衡性。人类应该尽可能地保存生物群落的丰富性。(3)顺应自然的生活: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最下伤害性原则、比例性原则、分配公正原则、公正补偿原则 42、作为在环境问题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1)正义原则:从生态价值观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不顾及环境后果,追求生产率增长的行为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不正义的。因为它直接侵犯了每个人平等享用自然环境的权利,而环境权是属于每个人的基本人权。(2)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在治理环境和处理环境纠纷时维持公道。公正的做法是由污染环境的企业承担责任并赔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3)权利平等原则:这里的平等是指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平等。由于地球上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的资源,一些人消费多了,另一些人就消费少了,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上要讲究权利的平等。(4)合作原则: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问题上,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要进行充分的合作。在消极意义上,要防止“污染”输出,不要“以邻为壑”。而从积极意义上,则要开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只有这样,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和克服。

43、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

度征收排污费;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

4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①把环境

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进行综合平衡;②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③实行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2)谁污染谁治理:①要求企业把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②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③实施污染物排放的许可证制度和征收排污费。(3)强化环境管理:

依据我国的国情,以强化环境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为目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45、环境民事责任:追究责任人环境民事责任时,可以采

取以下办法:由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由第三人、律师、环境行政机关或其他有关行政机关主持调解;提起民事诉讼;也有的通过仲裁解决,特别是针对涉外的环境污染纠纷。

46、环境刑事责任:承担环境刑事责任的方式:有管制、

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 47、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各城市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不断完善下水道系统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

(2)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讲,集中建设大型城市废水处理厂与散建设小型废水处理厂相比,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易于加强管理等优点。但在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城市废水厂的服务面积大,废水收集与输送管道敷设费用增加,适当分散治理可以减少废水收集管道和废水厂建设的整体费用。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在考虑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时应充分注意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进行废水再生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这对于我国北方缺水城市尤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由于大量污水的排放,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应将饮用水源的保护放在首位,以确保城市居民安全饮用水的供给。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但具有基建费大,运行费较高等缺点,例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天然净化系统等。尽可能地降低基建投资,节省运行费用,以更快的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率,有力地控制水污染。 48、如何控制城市固体废物:

(1)逐步改变燃料结构:我国城市垃圾中,大约有40%~50%左右是煤灰。如果改变居民的燃料结构,较大幅度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则可大幅度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减小生活垃圾总量。

(2)净菜进程,减少垃圾产生量:据估计,蔬菜中丢弃的垃圾平均占蔬菜的40%左右,且集体庞大。如果在一级批发市场和产地对蔬菜进行简单处理,净菜进程,即可大大减少城市垃圾中的有机废物量,并有利于利用蔬菜下脚料沤成有机肥料。

(3)避免过度包装和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促使包装制品的生产者和进口者以及销售者在产品的设计、制造环节少用材料,减少废物产量,少使用塑料包装物,多使用易于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材料。

(4)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的生态设计是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即在产品设计中纳入环境准则,并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环境准则包括降低物料消耗,降低能耗,减少健康安全风险,产品可被生物可降解。 (5)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城市垃圾收集方式为混合收集和分类收集两大类。混合收集通常指对不同产生源的垃圾不作任何处理或管理的简单收集方式。无论从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角度看,还是从技术经济角度看,混合收集都是不可取的。按垃圾的组成进行垃圾分类收集,不仅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还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6)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对这些废品进行再利用是减少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重要途径。 49、全球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1)海平面上升;(2)引起

气候变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4)粮食产量下降;(5)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50、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①1992年在巴西的166个国家联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条约》;1997年,在日

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应减少6

种温室气体的排放。②改变能源结构,多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少使用化石燃料。③大力植树种草。④控制人口增长。

(2)破坏甲烷菌的生存条件。甲烷的来源有两种:一是自然源如沼泽,二是人为源包括水稻种植、家畜饲养、化石燃料生成和使用、垃圾填埋等,针对其来源减少其排放,如减少水田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3)努力研制氟利昂的替代品。目前最佳的氟利昂替代品即HFC-134a,这个东西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还需进一步研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v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