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6 05:31: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概述

1、 社会保险学的研究方法P6

(1)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调查研究的方法;(3)比较研究的方法;(4)定量

研究的方法;

2、 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特征:P12-P13

(1) 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以推既定政策为目标,应用保险技术,采用法律手段,对

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强制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遭遇劳动能力丧失或失业等特定危险事故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特殊的再分配形式。

(2) 社会保险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强制性、互助互济性、补偿性、储蓄性、

自我保障性和预防性等。

3、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P16 1)范围、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对象主要是劳动者,社会保障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全体国民为保障对象 2)职责不同

社会保险补偿风险造成的损失,社会保障不仅包括一切普遍风险,还包括社会发展的责任。 3)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分配与劳动者个人贡献挂钩,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分配有时是国家单方援助,其保障水平也不一样。

4、社会保险的作用与基本原则 P22

(1)社会保险的作用:1、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维系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2、社会保险对于保证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及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作用;3、社会保险对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有一定的作用;4、社会保险制度的普遍推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2)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1、共同承担社会风险的原则;2、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3、对社会风险采取预防与善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大数法则”的原则;5、坚持“待遇均等化”的原则;

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理论基础及产生发展 P4 理论基础

2.1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新历史主义理论——讲坛社会主义, (1)国家进行经济管理。

(2)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并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 (3)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4)主张由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强制的社会保险制度,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缓解劳资纠纷。

代表人物:古斯塔夫·斯穆勒

旧福利经济学

代表人物: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

经济主张:收入均等化、累进税、提高经济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充分就业理论,国家干预经济,扩大公共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基础建设,刺激需求增长。 代表人物:凯恩斯

《贝弗里奇报告》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社会保险计划,包括三种社会保障方法: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原则:基本生活待遇水平统一;缴费率统一;行政管理职责统一;待遇水平适当;广泛保障;分门别类。

《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提出了构建福利国家的思想,它的实践价值在于根据报告的建议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

其他理论

西方生育理论、老年社会学理论、死亡率变动理论、优生学理论、法学理论

社会保险产生发展的阶段

社会保险初步发展阶段:1883-二战结束 社会保险黄金阶段:1945-20世纪70年代 社会保险改革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2.2社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一、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 1、第一批社会保险举措出台

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养老及残障社会保险法》 1927《失业保险法》

2、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

前提条件: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完成统一大业。

经济条件:快速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业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三。 政治条件:俾斯麦的治国理念:“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软化政策 思想条件:德国新历史学派(19世纪70年代);基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建立社会保险缓和阶级矛盾

社会动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空前高涨

2.2.3社会保险制度的黄金时期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著名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1958-1967年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有80个猛增加到120个 1981年增加到139个国家 1992年达到163个国家

到20世纪末,有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模式类型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分为:

A.福利国家保障模式 B.保险型保障模式 C.强制性自我储蓄型保障模式 D.国家保险模式

A.福利国家模式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 1、其基本特征:(1)全民保障,强调福利的普遍性、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2)保障项目全面,几乎无所不包;(3)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税收;(4)保险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和消灭贫困,主要是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5)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统一标准性 2、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 (一)、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基本原则:(1)保险给付一律平等的原则;(2)缴纳保险费一律平等的原则;(3)统一管理的原则;(4)保险给付要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的原则;(5)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原则;(6)社会保险的分类原则;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1945年,工党执政,认为“福利国家”=普通福利+国家承责,开始着手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

1945年颁布了《家庭补助法》,规定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的家庭给予补助; 1946年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实行强制性的国民保险制度,提供均一费率及均一给付的老年年金、疾病津贴及失业津贴;

1928年颁布了《工业伤害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服务法》,对工业劳动者实行工伤保险并对全体国民实行免费医疗; 1948年颁布了《国民救济法》,对不能享受上述法律保护者,或虽能享受但仍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者给予补充救济。

五部法律于1948年7月5日同时生效,形成了包括失业、伤残、疾病、养老、死亡、家庭津贴等内容的全面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1948年7月5日也由此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形成的标志。

3、瑞典福利国家建立: “福利国家的橱窗” 从1946年到1950年短短五年期间,瑞典进行了广泛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各项改革,颁布了有关退休养老金、子女补助、医疗保健服务、房租补贴、教育补助等新的法规,使得30年代提出的各项福利计划都得以付诸实施。进入50年代,政府又在疾病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等领域进行重新立法。到60年代初,瑞典作为一个典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框架基本建成。

B.保险型国家模式:又叫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以德国、美国为代表。 1、基本特征:(1)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为补充;(2)基金来源多元化:责任共担,个人与雇主投保+国家资助;(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4)完全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互济互助,共担风险。;(5)基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6)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进行

C.强制性自我储蓄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 1、其基本特征:(1)公共福利和文化设施由政府提供资助,社会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负担;(2)法律强制受保人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基金;(3)建立个人帐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记入雇员的帐户个人帐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4)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帐户积累额。

2、新加坡储蓄型国家的建立:1955年,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 (1)公积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国家提供支付担保(利率)(18.5%+21.5%); (2)会员的个人账户: a、普通帐户(30%工资):购房、教育、投资(公交股票) b、保健帐户(6%):住院医疗费、重病医疗保险; c、特别帐户(4%):养老、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支付。

主要特点:

第一,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雇主与雇员为责任主体,而政府基本上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智利的雇主不交费)

第三,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户;

第四,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与运营全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智利以私营化管理为主)

D.国家保险模式:国家保险模式是指原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 1、其基本特征:

(1)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单位)包办,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低;;(2)保障基金有国家或企业承担,采用从劳动成本中预先扣除的方式筹集,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3)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但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章 社会保险基金

3.1社会保险基金概述 概念: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保障社会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采取在国家法律保证下,在法定范围内向被保险人个人及其所在单位征缴保险费和政府补贴的形式集中起来的、由专门机构掌管的、专门专用的经费。 3.1.4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一)基金管理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基金是依法按规定的来源渠道、筹资方式、费率水平强

制筹集的,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运营和使用。

(二)基金来源的广泛性:社会保险因险种的不同,其基金来源也不同,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保险项目的基金,一般由企业、劳动者个人和国家财政三方共同负担。 (三)基金使用的专项性:社会保险基金建立的有专门用途的专项基金,因此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自行决定该基金的其他用途,国家也不能用来弥补财政赤字。

(四)基金投资的增值性: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有可能导致基金的贬值,因此,社会保险基金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投入营运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1、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模式是用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费率需每年不断调整。

特点:1)追求短期平衡、2)以支定收、3)费率不稳定、4)代际转移 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简便,无资金贬值风险和保值增值压力 缺点:(1)费率变化给企业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2)代际转移难以体现权利义务关系:(3)人口老龄化压力(实施的前提是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

2.完全积累制:“先提后用”,以劳动者全部在业期间逐期提取储存的养老保险费形成积累基金,在退休后用于每月支付的退休金

特点:(1)费率稳定(费率确定依据 ); (2)以收定支,追求基金收支长期平衡; (3)强调基金投资运营

优点:1)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2)推动经济的发展; 3)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权利义务联系紧密

缺点:1)固定费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2)基金保值增值风险;3)管理难度大,成本高;4)转制成本问题。

3.部分积累制(混合制):现收现付模式与完全积累模式有机结合。一:将现收现付用于已经退休职工的待遇给付,积累部分用于弥补今后可能出现的收支逆差;二:将积累部分用于退休职工本人的退休待遇给付,而将现收现付部分用于补足积累部分支出不足时出现的收支逆差

特点:1)兼具现收现付和完全积累特点;2)遵循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3)费率具有弹性

优点:能满足一定时期内养老金支出需要,又有一定积累;保值增值压力不太大 缺点: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积累部分基金贬值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1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