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16届高三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3-08-20 14:43: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6届)第三次月考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颦蹙(cù) .

B.诽谤(bàng) .

C.赘语(áo) .

D.兑现(duì) .帘幕(mù) .繁芜(wú) .枢纽(shū) .星宿(xiù) .嗔视(chēn) .契约(qì) .蜕变(tuì) .叱咤风云(zhà) .浅尝辄止(zhã) .矫揉造作(jiāo) .悲天悯人(mǐn) .拯救(zhěng)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芳馨 浩瀚无垠 喧嚷 孜孜不倦 B.倒坍 通宵达旦 妖娆 歇斯底里

C.涟漪 顺里成章 亵渎 出类拨萃 D.潮汛 根深蒂固 瞻望 不容置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反义词的是( )

A.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

B.他的眼睛模糊了 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是那只手是清晰的。

C.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D.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4.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色——变本加厉

解释:“本”有“原来”的意思。

判断:“本色”指原来的面貌;“变本加厉”之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B.兴致——专心致志

解释:“致”有“实现”的意思。

判断:“兴致”指兴趣实现了;“专心致志”指专心地去实现志向。

C.预测——变化莫测

解释:“测”有“推测”的意思。

判断:“预测”指预先推测;“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

D.畅游——畅所欲言

解释:“畅”有“尽情”的意思。

判断:“畅游”指尽情地游览;“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

B.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

C.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

D.某省一农科院副院长,擅拨国际长途,报销话费22万元,这真是匪夷所思之举。 ....

6.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物候资料可以利用来 或 害虫的侵害。

②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 你们的力量吧。 出无边无际的

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

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 新思路,去 所得的知识。

A.减轻 避免 发挥 发泄 追求 运用

B.避免 减轻 发泄 发挥 探求 使用

C.减轻 避免 发泄 发挥 追求 使用

D.避免 减轻 发挥 发泄 探求 运用

7.下列修辞手法的辨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

一道风景。(比喻)

B.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反问)

C.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夸张)

D.单簧管如同一个步履蹒跚的旅人,尽管疲倦劳顿,却依然保持优雅的姿态。(拟人)

8.下列加点的文字用括号内的词语替代后,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上海世博会以其雄伟的场馆,多元的文化,高新的科技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努力打造着无与伦比的梦幻世博。(无可比拟) ....

B.实力超群的中国女子羽毛球队不可思议地输给韩国队后,主教练李永波坦言:“年轻就要....

付出一定的代价。”(不可想象)

C.经典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对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不....

可怀疑)

D.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不动声色) ....

9.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

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 年代久远, 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 因而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所以

10.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一项是:( )

A.他身材高大。 B.他的身材高大。

C.他有高大的身材。 D.身材高大的就是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

A.这是一个英雄的母亲,是一个有着坦荡胸怀的母亲。

B.马克思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

敬。

C.海湾战争初期,伊拉克通过设置大量假目标,迷惑了多国部队的飞机和侦察卫星的侦察

效果,最终使部分飞机保留了下来。

D.据统计:河南省载植泡桐至少二亿株左右,农桐间作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

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学校开展的“当一日校工”体验活动,包括巡查校园、分报递信、清除杂草 等内容。

B.今天下午,同学们都要去看《天下无贼》,你去呢?还是不去呢?

C.“我们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奋斗。”

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 ⑤①②④③ B. ⑤②④③①

C. ⑤②④①③ D. ⑤①④②③

14.下列句子的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徐悲鸿以愤激的感情,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巨幅油画《奚我后》。

(主干:徐悲鸿创作了《奚我后》。)

B.那有节奏的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主干: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C.他的魁梧的身形,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会场

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

(主干:身形、脸、额、目光,出现)

D.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主干:这个人是损失。)

15.依照下列画线句,给a、b两处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

_______a________ 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____b_______

A.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

b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b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C.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

b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D.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

b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1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冰心、魏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背影》、《小橘灯》、《谁是

最可爱的人》。

B.顾城,现代诗人,著有《雨巷》,此诗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

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出自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D.议论文的论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如《谈骨气》是立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驳论。

二、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18.先天下之忧而忧, 。

19. ,在乎山水之间也。

20.但愿人长久、 。

21.争渡?争渡? 。

三、阅读理解(两篇,共37分)

(一) 乡土情结

柯灵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

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

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

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

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

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

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

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

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

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

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

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

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

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

苦、耐劳、a(liánjià)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

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

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b

(rúkǔ),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c(kāngkǎi)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

名流,对大陆d(yǒng yuâ)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

例。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

会因此而消失。

22.下列对本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②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 这一切决定

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

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

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24.从文中看不属于乡土给人们打下了“童年的烙印”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亲族的爱。

B.家乡的山水草木。

C.悲欢离合的家史和善良纯朴的邻里乡亲。

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地球变小。

25.请给第④段的a、b、c、d拼音处书写相应的词语:(2分)

A、 b、 c、 d、

26.解释下列词语:(2分)

安土重迁: 截然不同:

(二)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

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高尔基曾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

和导师。”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

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

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

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

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

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

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

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

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 其实,诸

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

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

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

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

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

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

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

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

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

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

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

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

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

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

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

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7.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

28. 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

29.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

30. 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

31. 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5分)

例: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

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答: 。

三、作文:(60分)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画面是一个穿着红夹袄的女孩子,在冰天雪地的乡村独自翩翩

起舞,转啊转啊,一直转到大都市,最后站在现代化摩天大厦的楼顶,非常自信地面向高楼

林立的大都市。广告词非常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同学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

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对于“舞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看法。

请以“舞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自定立意。⑧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

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月考答案

1.D 2.B 3.A (1.D项强加因果:前半句已经说是“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只能证明有“超常的能力”,

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原龙”还不一定。

2.B项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

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

3.A项以偏概全,1段中“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中的“其”指的

是“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再对照第⑦段“半坡人

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

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

4.D害:妨害,妨碍。 5.B 6.A

7.⑴陋而刚决,善治生,尝谏行逢用法太严,人无亲附者。

⑵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则亲戚之恩绝矣。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初一,周世宗任命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负责武安、静江等地的军事。周行逢既

已兼管洞庭湖、湘水一带,就矫正前人的弊端,关心民事,全部废除了马氏肆意征收的苛捐

杂税,全部除掉祸害人民的贪官污吏和刁民,选择廉洁公正的官吏担任刺史、县令。郎州地

区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刘言、王逵的旧部将太都骄横跋扈,周行逢一律依法惩处,没有一

点宽容姑息,众人既怨恨又惧怕他。有个太将与他的十几个同伙密谋作乱,周行逢知道后,

就设宴把所有将领都请来,在座位上逮捕了谋反的将领,当众数落说:“我穿布衣,吃粗粮,

充实国库,正是为了你们这些人,你们为何忘恩负义要谋反!今日的宴会,就是与你诀别。”

立刻打死了他。在座的诸将吓得两腿发抖。周行逢说:“今日各位都没有罪,都应该各自心

安。”太家高兴地饮酒而散了。周行逢多计谋,善于发现潜藏的隐患,将领士兵有谋反的和

叛逃的,周行逢一定能事先察觉,抓住杀掉,他的部下都很敬畏他。但他生性多疑残忍,常

常分别派遣人去秘密刺探各州的情况。那个被派遣到邵州的人,没有什么事来复命,就只说

刺史刘光委经常设宴饮酒。周行逢说:“刘光委多次聚众饮酒,想谋反吗?”立即把刘光委

召回来杀了。亲卫指挥使、衡州刺史张文表惟恐无端获罪,请求解除兵权回到治所衡州,周

行逢同意了。张丈表一年四季赠送进献非常丰厚,同时小心侍奉周行逢身边的人,因此才得

以幸免。

周行逢的妻子郧国夫人邓氏,相貌丑陋而刚强果敢,善于经营家业,曾经规劝周行逢,用法

太严就不会有人亲近依附,周行逢发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邓氏很不高兴,

请求到乡下去看守田园,于是不再回到周行逢的府第来了。周行逢多次派人去接她,她不回

来。有一天,邓氏带领下人来交税,周行逢趁机去看她,说:“我身为节度使,夫人为什么

要这样自找苦吃呢!”邓氏说:“税,是官家的财富。你身为节度使,不带头交税,怎么能

统率百姓!难道你就不记得当里正时,代人交税以免受拷打的时候了吗?”周行逢想同她一起

回家,邓氏不肯,说:“你诛杀太过分,我常担心突然发生变乱,那里乡间草舍容易逃避躲

藏。”周行逢听了又羞又怒,他的手下说:“夫人言之有理,您应该采纳。”周行逢的女婿

唐德向他要求做一个小官吏,周行逢说:“你的才能胜任不了吏职,我现在私下照顾你还可

以,但如果你当官没有一点政绩,我不敢枉法来宽容你,那样的话亲戚之间的情意就断绝

了。”于是送给他耕牛、农具,让他回去了。周行逢年轻时曾囚事获罪受了黥刑,被发配到

辰州铜阬,有人劝说周行逢:“您脸上有刺纹,恐怕要遭到朝廷使者的嘲笑,请用药把它除

掉。”周行逢说:“我听说汉代有个黥布,并不因此妨碍他成为英雄,我又有什么羞耻的呢?

诗歌鉴赏8.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

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但香味浓郁。(2分)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或喜

爱)之情(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2分)

9.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

花。“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

赞赏桂花。“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

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动到极致。

10.(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三、11.(1)(5分)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勤劳、善良、安分。“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佝偻的腰背、浑浊的眼睛、虬曲的胡须”。②有虔诚的信仰。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等一系列动作都展示出他对巫师身份的重视。③他具有责任感,为保护村民的利益不惜几次蹲进牢房,有舍己为人的品质。(每点2分)

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②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③照应了题目“天火”,并暗示着主题。(每点2分)

4: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2分)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3分)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3分)

四、12.(1)D3分,A2分,E1分(共5分)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

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

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

人热情,重视亲情。(1点2分,共6分)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1点2 分,共6分)

(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l点2分,后2点各3分,共8分)

观点二:藏与散。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1点2分,共8分)

13.B

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优点。

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14.C

A项句式杂糅,“根据 显示”杂糅;B项定语语序不当,应将“一辆辆”放在“装载

着”前面;

D项暗换主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收视率”的主语是电视剧。

15.B

16.乘客在乘坐火车或购买火车票时,需要登记、核查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的一种制度。

17.参考答案:(1)一双鞋,积压多年,只能打折处理。所以,做事把握时机很重要。(2)一双鞋,不管样式有多新,穿过之后都会变旧。所以,珍惜很重要。(3)一双鞋,不管评价有多好,只有亲自试过才知道。所以,相处很重要。(内容统一、道理合理即可给分)

18.作文(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3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