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兵车行》教案(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4: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标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版 ) 备课组名称 主备人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高二语文 宓传义 《兵车行》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5·4 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1、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1、 结合注释,阅读杜甫的《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其思想感情,鉴赏其中的表达技巧。 2、 积累杜甫的名诗句。 【课堂活动】 活动一:有关杜甫的名句默写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吴楚东南坼,--------------。 5、 随风潜入夜,--------------。 6、 会当凌绝顶,--------------。 7、 星垂平野阔,--------------。 8、 读书破万卷,--------------。 【答案】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渚清沙白鸟飞回 4、乾坤日夜浮 5、润物细无声 6、一览众山小 7、月涌大江流 8、下笔如有神 活动二:【走进作者】 二次备课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1 编号 审核人 高二选修4·1 张宝红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活动三:【题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兵车行》是一首歌行体诗。这是一篇叙写战争的诗歌。但杜甫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活动四:【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写的。 活动五:朗诵诗歌,体会诗意。 活动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活动七: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问题一:全诗展现了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全诗展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的白骨图。这些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语言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问题二:请简要分析开篇六句送别场面的表达特色。 【答案】①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②“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体现了送行者眷恋、绝望、愤恨、悲痛的复杂情感。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征的匆忙和别离的不忍。 问题三:诗歌结尾处“君不见------声啾啾”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收束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描写了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露于原野的阴森情景。这样收束全篇生动且有感染力。凄凉低沉的色调、悲惨哀怨的鬼泣声同开头喧嚣嘈杂的送别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揭示出“点行频”所致的恶果,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整理本课讨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 3、 预习下列问题 (1):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加以赏析。 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2):“点行频”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哪些巨大的苦难?请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 【课堂活动】 活动一:检查背诵并默写课文 活动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问题一: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一语道破了苦难的根源,强烈抨击统治者的黑暗和残暴。 问题二:“点行频”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哪些巨大的苦难?请加以概括。 【答案】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①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人民的家庭生活。②频繁的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血腥的战争葬送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问题三:请概括全诗的主旨: 【答案】全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摧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抒发了对统治者满腔的怨愤之情! 活动三:杜甫诗歌,迁移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答】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做《同步练习》的相关练习 3、 做补充练习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4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链接——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多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等情感的表现就是沉郁的。 顿挫,指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法,使沉郁之情,巧妙的寓于顿挫之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后 记:

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活动单

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