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集

更新时间:2023-11-27 01: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C)。 A.知识渊博 B.品质高尚 C.德才兼备 D.知行统一

2.大学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D) A多交一些新朋友 B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C学会赶时髦 D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3.大学生应确立的成才目标是( A )

A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成为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

C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D成为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说( B ) A校园所学不如生活所学

B在生活中学习、锻炼,才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C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科技知识 D有了生活所学可以不用上大学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求学路上要(A)。 A.勤奋 B.严谨 C.求实 D.创新

6.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八荣八耻”的要求是( D)。 A.风俗习惯 B.人类共同生活准则 C.法律行为规范 D.道德行为规范

7.一个人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审美等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实践水平或程度是(A)。

A.修养的境界B.修养的途径 C.修养的目的D.修养的内容

8.中国古代思想家( B )讲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A.孔子B.司马光C.司马迁D.荀子

9.马克思说:“作为确定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里,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指的是( A )

A.人生责任 B.人生境界C.人生存在 D.人生信仰

10、一个真正的大学应是(D )。

第1页共39页

A.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基地 B.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 C.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园地 D.以上三点都应做到

二、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不止一项,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面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大学生的历史史命是( CD) A经济强国,科技强国 B通过创业实现国家强盛

C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ABCD)的一门课程。 A.世界观 B.人生观 C.道德观 D.法制观 E.政治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以人为本

4.锻炼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有( ABCD )

A对生活的自我管理,学会理财,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经济;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B对情感的自我管理,学会处理与异性情感的关系

C对行为的自我管理上,自觉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努力学习,学会订立学习计划,强迫自己按计划行事;

D对情绪的自我控制上,遇事尽量冷静处理

5.适应大学生活包括( ABC )

A适应学习过程B适应生活环境C适应新的人际关系D认识与适应社会

6.如何培养独立生活意识(ACD)

A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B对成功报有希望

C锻炼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D干好本职工作,靠自立,靠本事、靠能力 7.大学生在大学里必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主要有( ABCD)等理念。

A.自主学习 B.全面学习 C.创新学习 D.终身学习 E.选择性学习

8、如何培养优良学风( BCD )

A模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B深刻了解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要学习。 C培养学习的激情,即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D严格要求自己

9.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ABD )。 A.学习要求的变化 B.生活环境的变化 C.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D.社会活动的变化 E.教学方式的变化

第2页共39页

10.优良学风的表现是( ABCD )

A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B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 C谦虚谨慎的学习作风D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三、判断题

1、告别中学时代,进入大学阶段,这说明人生的奋斗目标已经完成了,可以享受人生了。(F)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T)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锻炼。(T) 4、“我不懂,但我知道谁懂。”说的是一个人可以不学无术,只要能利用他人就会取得成功。(F)

5、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目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那么这种学习就会失去意义。(T)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回首一学期,你是怎样适应大学生活的?

(1)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的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A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B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C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4)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1)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他们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和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主要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本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这20年正是当代大学生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走向社会、施展才华和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使命。

开拓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关键是必须拥有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是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开拓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大学生肩上。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大学生庄严而艰巨的使命。

第3页共39页

(3)大学生应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4)大学生应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A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B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C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具体可联系自身实际的情况进行阐述。

2、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具体可联系自身实际的情况进行阐述。

六、案例分析题

1.刚刚步入大学的小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许多方面都不适应,甚至有些恐惧。面对食堂不那么可口的饭菜,吃饭成了一种无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不知道怎么去学习;面对性格各异的舍友,时时感到陌生和孤独。小王非常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想念往日的同学,时常辗转反侧,夜深难眠。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小王这种状况的原因,并谈谈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答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阶段,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加,学习方法不同于以前,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

要适应大学生活,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因此要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因此要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旅游。分三组进行。

对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 对第二组说: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

对第三组说: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

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2小时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有人不想走了。

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有人说:“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

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

第4页共39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用本学科知识归纳出其所蕴涵的知识点并结合实际作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行为的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理想就象罗盘,引导着人生航船的方向,一程一程向前推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材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确定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信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理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

B.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

C.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D.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和想法

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A)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现实可能性 B.必定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历史必然性

3、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这体现了信念的(C)。 A.阶级性 B.稳定性 C.多样性 D.科学性

4、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这是因为(C)。 A.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只要社会实践就能实现理想

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动变为现实

5、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可见,崇高理想是(D)。 A.人们的主观意志

B.不需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C.不必通过艰苦努力就能展现出来的现实

D.激励人们战胜邪恶和腐朽,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力量源泉

6、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信念是人们(C)。 A.对真理的追求 B.评判事物的标准 C.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

D.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5页共39页

7、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这里强调说明了( D)。

A.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互助 B.艰苦奋斗是革命斗争的传家宝 C.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坚定的信念是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8、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 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9.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合适的职位,干一番轰动的事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处于核心地位的理想类型是(B)

A、生活理想 B、社会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11.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C)。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12.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科学的信念,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坚信(C)。 A.通往共产主义道路是遥远的,可望不可及是 B.社会主义道德将成为所有人自觉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C.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D.不同的团体有相同的信念

13.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这说明理想信念是(A)。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指导人生的实践活动 14.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A)。

A.勇于实践 B.得过且过 C.夸夸其谈 D.拈轻怕重

15.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C )。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D.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不止一项,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ABC)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世界观B人生观C价值观D法律观E道德观

第6页共39页

2、下列关于理想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BCDE)。 A.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B.理想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C.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D.实践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E.理想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3、理想信念的作用(ABCDE)

A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B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C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D激励人们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源泉 E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4、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辨证统一的,其主要表现在(AD)。

A.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B.个人理想决定、制约着社会理想 C.社会理想体现着个人理想 D.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E.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

5、无数的事实证明,人们有了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去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像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搁浅触礁。这正说明了( AB)。

A.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信念能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理想信念能成为人生成败的标准 D.理想信念能架起人生辉煌的桥梁 E.理想信念能揭示人生发展的规律 6.对于理想的错误认识有( ACDE)。 A.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B.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C.没有理想的人一样生活得很开心

D.理想是明天的,只要今天过得好就可以了 E.凡是理想自然都可以实现 7.理想具有的基本特征(A BCD)。

A.时代性 B.超越性 C.实践性D.现实可能性 8.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ABCD)。 A.是后天的、社会的产物

B.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随着意识心理的形成而产生的

C.是由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经历、知识、能力以及特定需要所决定的 D.是人们对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进行鉴别和选择的结果 E.具有稳定性,是绝对不变的 9.在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上( ABCE)

A理想与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的B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 C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D理想是信念,信念是理想 E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ABCDE )。

第7页共39页

A.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时代感

B.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C.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D.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E.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三、判断题:

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T)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F) 3、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F) 4、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是理想信念的作用之一。(T)

5、理想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T) 6、理想从性质上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F) 7、信念是理想的根据和前提。(F)

四、简答题:

1.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怎样?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实,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成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内在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因为现实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所以理想的生命力表现为对现实的否定。正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才要求变革现实,理想的能动作用也在于此。我们决不能因为理想和现实存在矛盾,就怀疑历史发展规律并对理想产生动摇。

五、论述题:

1.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即使是那些比较容易实现的理想,也不是一个早晨就能够变成现实的。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却总是姗姗来迟。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3)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

第8页共39页

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也不可能体会到实现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比如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2.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与逆境各有利弊。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六、案例分析题

以下是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首长诗《理想》中的片段: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请结合以上诗句,谈谈理想具有的特征以及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参考答案:理想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总是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理想必然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饥寒的年代、温饱的年代、离乱的年代、安定的年代,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同的。

理想对于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可以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C)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爱国思想 B.爱国行为 C.爱国主义 D.爱国情感

第9页共39页

2.(C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时代精神 B.世代精神 C.民族精神 D.民族主义。 3.以下关于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具有一致性的正确说法是( A )。 A.它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提出的基本要求 B.它主要是对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C.它是对一切生活在中国的人提出的基本要求 D.它对海外侨胞不作要求

4.以下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B.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C.它是时代精神的依托,时代精神则是它的现实体现

D.它的基本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

5.爱国主义是人们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B)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A.自豪感 B.认同感 C.自信心 D.自尊心

6.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体现了(B )。

A.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抽象的 B.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C.爱国主义是客观的、抽象的 D.爱国主义是主观的、具体的

7.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D)。

A.倡导和弘扬集体主义 B.倡导和弘扬国际主义

C.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曾经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说明,在当代中国( B)。 A.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B.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 C.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 D.爱国主义与爱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

9.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当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国家表彰时,他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C )。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10.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在于( C)。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改革创新 D.艰苦奋斗

11.(A)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A.爱国主义 B.民族精神 C.时代精神 D.改革创新

12.以下关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的正确说法是( C)。 A.它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第10页共39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0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