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后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06 13: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仪器分析》练习题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仪器分析简介

1、化学分析是以物质( )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 )性质和( )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要比化学分析法高的多。 ( )

第二节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3、待测组分能被仪器检出的最低量为仪器的灵敏度。( ) 4、仪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就一定有很低的检出限。

5、分析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是( )、( )和( )。

第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第一节 电磁辐射

1. 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 ) A 1.24×104~ 1.24×106eV B 1.43×102~ 71 eV C 6.2 ~ 3.1 eV D 3.1 ~ 1.65 eV

第二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分子内部运动可分为( )、( )和( )三种形式。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分子的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定的能级而且是量子化的。所以分子具有( )能级、( )能级和( )能级。

3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

1

A 分子的振动 B 分子的转动

C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 ). 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

B.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C.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

D.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第9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 紫外吸收光谱谱图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合适的检测波长范围是 ( ). A.400 ~ 780 nm ; B. 200 ~ 780 nm ; C.200 ~ 400 nm ; D.10 ~ 1000 nm ;

3.紫外-可见光区分为如下三个区域:(a)远紫外光区波长范围( )nm ; (b)近紫外光区波长范围( )nm ; (c)可见光区波长范围( )nm ;

4. 因为透射光(或反射光)和吸收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白光,故称这两种光为互补光。 ( )

5.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所致,维生素B12溶液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光波。 ( )

6.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 )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

7.下列含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化合物均有n→σ*电子跃迁。则出现此吸收带的波长较长的化合物是( ).

A.CH3OH; B. CH3Cl; C.CH3NH2; D.CH3I

8.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发生在原子的( )轨道或( )轨道和反键分子轨道之间。

9.有机化合物中的由( )跃迁和(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最有用,它们产生的吸收峰大多落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

10.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1.区别n→π*和π→π*跃迁类型,可以用吸收峰的( )。 A.最大波长; B. 形状; C.摩尔吸收系数; D.面积

12.分子共轭体系越长,π→π*跃迁的基态激发态间的能量差越( ),跃迁时需要的能量越( ),吸收峰将出现在更长的波长处。

13.在下列化合物中,( )在近紫外光区产生两个吸收带。 A.丙烯; B. 丙烯醛 ; C.1,3-丁二烯 ; D.丁烯; 14.在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K带是指( ) A.n→σ*跃迁; B.共轭非封闭体系的n→π*跃迁; C.σ→σ*跃迁; D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15.在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中,R带是指( ) A.n→σ*跃迁; B.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 C.σ→σ*跃迁; D.n→π*跃迁;

16用紫外吸收光谱区别共轭烯烃和α,β-不饱和醛及酮可根据下述吸收带的( )出现与否来判断。

A.K 带; B. R 带 C.E1 带; D.E2 带

17.化合物CH3-CH=CH-CH=O的紫外光谱中,λmax=320nm(κmax=30L· mol-1·cm-1)的一个吸收带是( )

A.K 带; B. R 带 C.B 带; D.E2 带

18.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π→π*跃迁引起的。在180nm(κmax=60000L· 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 ( );在204nm

3

(κmax=8000L· 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 ( );在255nm(κmax=200L· mol-1·cm-1)处的吸收带称为 ( );

19.在苯酚的紫外光谱中,λmax=211nm(κmax=6200L· mol-1·cm-1)的一个吸收带是( )

A.K 带; B. R 带 C.B 带; D.E2 带

20.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三个谱带,分别为λmax=240nm(κmax=13000L· mol-1·cm-1),λmax=278nm(κmax=1100L· mol-1·cm-1),λmax=319nm(κmax=50L· mol-1·cm-1)试问λmax=278nm(κmax=1100L· mol-1·cm-1)谱带是( )。 A.K 带; B. R 带 C.B 带; D.E2 带

21.苯乙烯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两个谱带,分别为λmax=248nm(κmax=15000L· mol-1·cm-1),λmax=282nm(κmax=740L· mol-1·cm-1),试问λmax=248nm(κmax=15000L· mol-1·cm-1)谱带是( )。 A.K 带; B. R 带 C.B 带; D.E2 带

22.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助色团对谱带的影响是使谱带( )。 A.波长变长; B. 波长变短; C.波长不变; D.谱带蓝移 23.下列基团不属于紫外-可见光光谱中助色团的是( )。

A.―OH; B. ―NH2 C. C=O ; D.―Cl

24.某芳香化合物产生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分别为λmax=211nm(κmax=6200L· mol-1·cm-1)和λmax=270nm(κmax=1450L· mol-1·cm-1)。如果在碱性条件下测定两个谱带分别红移到λmax=236nm(κmax=9400 L· mol-1·cm-1)和λmax=287nm(κmax=2600 L· mol-1·cm-1)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 A.芳酮; B. 酚类 C.芳胺; D.卤代芳烃

25.某芳香化合物产生两个紫外吸收谱带分别为λmax=230nm(κmax=8600L· mol-1·cm-1)和λmax=280nm(κmax=1450L· mol-1·cm-1)。如果在碱性条件下测定两个谱带分别红移到λmax=203nm(κmax=7500 L· mol-1·cm-1)和λmax=254nm(κmax=160 L· mol-1·cm-1)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 A.芳酮; B. 酚类 C.芳胺; D.卤代芳烃

4

26.极性溶剂一般使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使n→π*吸收带发生蓝移。 27.某化合物在正己烷中测得λmax=305nm,在乙醇中测得λmax=307nm,该吸收是有( )跃迁所引起的。

A.n→π*; B. n→σ* C.π→π*; D.σ→σ*

28.某化合物在正己烷中测得λmax=327nm,在水中测得λmax=305nm(κmax=30 L· mol-1·cm-1),该吸收是有( )跃迁所引起的。 A.n→π*; B. n→σ* C.π→π*; D.σ→σ*

29.丙酮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对于吸收波长最大的那个吸收峰,在下列四种溶剂中吸收波长最短的是( )。 A.环己烷; B. 氯仿 ; C.甲醇; D.水

30.下列化合物不适合作为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是( )。 A.环己烷; B. 甲醇 C.乙腈; D.甲苯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郎伯-比尔定律

31.光吸收定律的物理意义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32.吸光度用符号( )表示,透光率用符号( )表示,吸光度与透光率的数学关系式是( )。 33.有色溶液的透光率随着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所以透光率与溶液浓度成反比关系 ( )

34.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 )浓度及( )厚度时的吸光度。在给定条件下(单色波长、溶剂、温度等),摩尔吸收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

35.摩尔吸收系数(κ)的单位是( )。 A.mol·L-1·cm-1 ; B. mol·g-1·cm-1 ; C.L· mol-1·cm-1 ; D.g· mol-1·cm-1 ; 3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收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 ) 37.有关摩尔吸收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

5

A.摩尔吸收系数是化合物吸光能力的体现,与测量波长无关。 B. 摩尔吸收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化合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 。 C.摩尔吸收系数越大,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D.摩尔吸收系数越小,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偏离线性的原因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8.按照比尔定律,浓度C和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实际上容易发生线性偏离,导致偏离的原因有( )和( )两大因素。

39. 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尔定律的结论,被测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 ) 40.在吸光光度分析法中,需要选择适宜的读数范围,这是由于( )。 A.吸光度A=0.80~0.15时,误差最小。 B. 吸光度A=15%~70 %时,误差最小。 C.吸光度读数越小,误差最小。 D.吸光度读数越大,误差最小。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1.分光光度法种类很多,但分光光度计都是由下列主要部件组成的: 1.( )2.( )3.( )4.( ) 5.( )

第四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42.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法。

43.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在紫外光谱上有两个吸收带:λmax=224nm(κmax=9750),λmax=314nm(κmax=38);以下可能的结构是( )。 A.CH3COCH=CHCOCH3 ; B. CH2=CHCH2COCH3 ; C.CH3CH=CHCH2CHO ; D.CH2=CHCH2CH2CHO ; 44.某羰基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只产生一个λmax=204nm(κmax=60

6

L· mol-1·cm-1)的弱谱带。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 A.酮类; B. α,β-不饱和醛及酮 C.酯类; D.α,β-不饱和酯 45. 某羰基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只产生一个λmax=275nm(κmax=22 L· mol-1·cm-1)的弱谱带。指出该化合物的类型是( )。 A.酮类; B. α,β-不饱和酮 C.酯类; D.α,β-不饱和酯

46.某化合物在220-400nm范围内没有紫外吸收,该化合物可能属于以下化合物中的( )累。

A.芳香族化合物; B. 含共轭双键化合物; C.醛类; D.醇类 47.化合物(CH3)3N能发生n→σ*跃迁,λmax为227nm(κmax=900L· mol-1·cm-1) 试问:若在酸中测量时,该吸收峰会怎么变化?为什么?

第10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 表示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常用( )。 A.HPLC; B. GC; C.IR; D.TLC 2. 红外光谱是( )。

A.吸收光谱; B. 发射光谱; C.电子光谱; D.线光谱

3.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

4.红外光可引起物质的能级跃迁是( )。

A.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 B. 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C.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

5.红外光区位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可将其细分为( )、( )、( )。

6.红外光谱给出分子结构的信息为( )。

A.相对分子量; B. 骨架结构; C.官能团; D.连接方式 7.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 )

7

8.应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优于紫外光谱法的一点的是( )。 A.灵敏度高; B. 可测定的物质范围广; C.可以测定低含量组分; D.测定误差小 9.红外光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是( )。 A.质荷比; B. 波数; C.耦合常数; D.保留值

第二节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分子的振动

10、下列化学键的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峰波数最大的是( ) A.C=O B. C-H; C.C=C; D.O-H

11.一般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 )振动和( )振动。 12、CO2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自由度为( )。 A.3,2,4; B. 2,3,4; C.3,4,2; D.4,2,3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谱带强度

13.在分子振动过程中,化学键或基团的( )不发生变化,就不吸收红外光。

14.对称结构分子,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 15.H2O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峰数目为( )。 A.3; B. 4; C.5; D.2

16.在下列分子中,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是( ). A.CO; B. H2O; C.SO2; D.H2

17. 红外光谱的强度与( )成正比。 18.比较C=C和C=O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强度更大的是( ).

基团振动与红外光区域

19.红外光谱图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总是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 )

8

20 在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出现在4000~1350cm-1频率范围的吸收峰可用于鉴定官能团,这一段频率范围称为( )。 A.指纹区, B.基团频率区, C.基频区, D.合频区。

21.在红外光谱中, C=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的波数(cm-1)范围是( )。

A.1900~1650; B. 2400~2100 C.1600~1500; D.1000~650 22.确定烯烃类型的两个谱带是( )。 A. 1680~1630 cm-1和1300~1000 cm-1 B. 1680~1630 cm-1和1000~700 cm-1

C. 2300~2100 cm-1和1000~700 cm-1 D. 3000~2700 cm-1和1680~1630 cm-1

23.确定苯环取代类型的两个谱带是( )。 A. 2000~1667 cm-1和1600~1500 cm-1 B. 3100~3000 cm-1和1600~1500 cm-1

C. 2000~1667 cm-1和900~650 cm-1 D. 3100~3000 cm-1和1300~1000 cm-1 24.酯类化合物的两个特征谱带是( )。 A. 1760~1700 cm-1和1300~1000 cm-1 B. 1760~1700 cm-1和900~650 cm-1

C. 3300~2500 cm-1和1760~1700 cm-1 D. 3000~2700 cm-1和1760~1700 cm-1

25.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70nm处有一弱吸收。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2700~2900 cm-1,1725 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A.醛; B. 酮; C.羧酸; D.酯

26.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 cm-1,1710 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A.醛; B. 酮; C.羧酸; D.酯

27.某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在红外光谱上3400~3200 cm-1有强烈吸收,该化合物可能是( )。

9

A.羧酸; B. 酚; C.醇; D.醚

28.某化合物,其红外光谱上3000~2800 cm-1,1450 cm-1,1375 cm-1,720 cm-1等处有主要吸收带,该化合物可能是( )。 A.烷烃; B. 烯烃; C.炔烃; D.芳烃

29. 某一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带,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000 cm-1,1650 cm-1。该化合物可能是( )。 A.芳香族化合物; B. 烯烃; C.醇; D.酮 30.下列数据中,( )能包括CH3CH2COH的吸收带。 A. 3000~2700 cm-1,1675~1500 cm-1,1475~1300 cm-1 B. 3300~3010 cm-1,1675~1500 cm-1,1475~1300 cm-1 C. 3300~3010 cm-1,1900~1650 cm-1,1000~650 cm-1 D. 3000~2700 cm-1,1900~1650 cm-1,1475~1300 cm-1

31. 某化合物在1500~2800 cm-1无吸收,该化合物可能是( )。 A.烷烃; B. 烯烃; C.芳烃; D.炔烃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32.共轭效应使C=O伸缩振动频率向( )波数位移;诱导效应使其向( )波数位移。

33.酮、羧酸等的羰基的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频率相同。

3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νC=O伸缩频率的大小顺序为:酰卤>酰胺>酸>醛>酯。( )

35. 羰基化合物(1)RCOR、(2)RCOCl、(3)RCOH、(4)RCOF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 )。

A.(1); B. (2); C.(3); D.(4)

36.芳香酮类化合物C=O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位移的原因为( )。 A.共轭效应; B. 氢键效应; C.诱导效应; D.空间效应 37. 氢键效应使OH伸缩振动谱带向( )波数方向移动

38.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ν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

10

39.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向低波数移动,原因是( )。

A.溶液极性变大; B. 分子间氢键增强;C.诱导效应变大;D.易产生振动耦合 40.酰胺类化合物C=O伸缩振动频率多出现在1680~1650 cm-1范围内,比醛酮C=O伸缩振动频率低的原因是( )。

A.诱导效应和形成分子间氢键; B. 共轭介效应和形成分子间氢键; C.诱导效应和形成分子内氢键;; D.共轭效应和形成分子内氢键;

第三节 红外吸收光谱仪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仪器不同,采用单光束分光元件 ( ) 42.色散型红外光谱仪与紫外光谱仪在结构上的差别是检测器不同。( ) 43.一种能作为色散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 )。 A.玻璃; B. 石英; C.红宝石; D.卤化银晶体 44. 红外光谱仪可分为( )型和( )型两种类型。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5.在透射法红外光谱中,固定样品一般采用的制样方法是( )。 A. 直接研磨压片测定 B. 与KBr混合研磨压片测定 C. 配成有机溶液测定 D. 配成水溶液测定

46.讨论色散型红外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在原理和结构上的区别。 47.亚甲基的振动类型有哪些?

48. 分子的每一种振动自由度是否都能产生一个红外吸收峰并说明原因?

第8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下面分析方法不属于分子发射光谱法的是( )。 A.UV-Vis; B. 荧光分析法; C.磷光分析法; D.化学发光分析法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

11

概述与基本原理

2、荧光属吸收光谱的范畴。( )

3、分子荧光光谱法通常选择性比较好,但是灵敏度不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或者高级激发态到达低级激发态,但不发射光子的过程称为( )。这个过程包括内转化,( )和( )。 5、内转化(ic)去活化过程往往发生在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当温度升高,则ic增加。

6、内转化是( )(填相同还是不同)多重态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且在跃迁过程中电子的自旋( )发生改变。

7、体系间窜越是( )(填相同还是不同)多重态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跃迁过程中一个电子的自旋( )。

8、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同时发射一个光子的过程称为辐射跃迁,发射出的光可以是( )和( )。

9、荧光是多重态( )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这个过程速度非常( )。

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0、能发出荧光的物质首先必须具有刚性平面和大共轭结构。因而荧光分析的应用不如UV-Vis法广泛。

11、分子共轭π键大,则荧光发射强,荧光峰向( )波方向移动;给电子取代基将使荧光强度( ); 吸电子取代基将使荧光强度( );

12、关于荧光效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具有π→π*跃迁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荧光效率; B. 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其荧光效率越小; C.具有苯环的分子比没有苯环的分子效率高; D.芳香环上的取代基位置不同,对荧光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13、芳香族荧光物质中,稠环数目最多的化合物的荧光( )。 A.最弱; B. 最强; C.中等; D.无法判断

12

14、某大环共轭化合物是具有刚性结构的分子,则( )。 A.不发生荧光; B. 易发生荧光; C.无法确定; D.刚性结构消失时有荧光 15、2, 2’-二羟基偶氮苯的结构式如右图所示,它的两个羟基 可以和Al3+离子配位结合形成稳定的1:1配合物,与原化 合物相比,其荧光强度将( )。 A.减少; B. 不变; C.增强; D.无法判断

16. 8-羟基喹啉-5-磺酸是一种常见的荧光试剂,其结构如右图 所示,它的羟基氧和环上的氮可以和二价镁离子发生配合。 与原化合物相比,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将( )。 A.减少; B. 不变; C.增强; D.无法预测 17、苯环上的吸电子基,如-Cl,使荧光( )。 A.减弱; B. 增强; C.无法判断; D.不变 18、苯环上的给电子基,如-NH3,使荧光( )。 A.减弱; B. 不变; C.无法判断; D.增强

19.通常情况下,增大溶剂极性,共轭芳香族荧光物质光谱( )。 A.向短波方向移动; B. 不变; C.向长波方向移动; D.无法判断

20.荧光物质2-苯胺基-6-萘磺酸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相比,其荧光光谱将( )。 A.蓝移; B. 红移; C.无法预测; D.不变

21.荧光物质,随溶液的温度降低,其荧光量子产率将( )。 A.减少; B. 不变; C.增强; D.无法判断 22.下列各化合物中,荧光效率最低的是( )。 A.苯; B. 氯苯; C.溴苯; D.碘苯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3、根据荧光分析的定量公式可以知道,发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呈正比。因此应

13

该普遍使用高能激光作为光源以增加灵敏度。 24、所谓“荧光猝灭”就是荧光完全消失。

25、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荧光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 )。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 )。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6、下列关于荧光发射光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B. 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任何情况下都呈对称镜像关系; C.发射光谱位于激发光谱的左侧; D.发射光谱是分子的吸收光谱

27、荧光发射是光吸收的逆过程。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有类似( )的关系。

28、设某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为λ0,当选择一个波长较λ0小的激发波长时,则其荧光光谱将( )(填改变或者不变),发射光强度将( )(填减小或者增大)。

29、在不知道荧光物质吸收光谱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几个波长进行发射光谱扫描。如果获得的谱图都在某一波长处出峰,则可以确定该波长为此荧光物质的一个发射波长,可以以此波长扫描获得激发光谱。

30今对某物质进行荧光光谱研究,当以300nm波长进行激发时,发现在600nm处有一个强而尖锐的发射峰,但以350nm作为激发波长时未发现。则可以判断该物质在300nm激发时有荧光且最大发射波长为600nm。

荧光分析仪器

31、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如下几个部分:光源,( ),样品室,( ),检测器。 32、荧光分光光度计常用的光源是( )。

A.空心阴极灯; B.氙灯; C.氘灯; D.硅碳棒

33、一般要在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观测荧光强度,这是由于( )。

14

A.只有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才有荧光;

B. 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在垂直方向上可减小透射光的影响; C.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大; D.荧光发射波长比透射光波长长。

34.荧光分析法是通过测定( )而达到对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A.激发光; B.磷光; C.发射光; D.散射光

第二节 磷光分析法 概述与基本原理

35、磷光是多重度( )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这个过程速度非常( )。

36激发态分子经过振动驰豫和内转化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经体系间窜越转移至激发三重态,再经振动驰豫降至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发出光辐射跃迁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这种光辐射称为( )。

A.分子荧光; B. 分子磷光; C.瑞利散射光; D.拉曼散射光 37荧光和磷光光谱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寿命。一般而言荧光寿命在10-6~10-9s数量级。

磷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38、由于激发态分子电子三重态的寿命较长,因此很多过程如分子间碰撞等都可以使之失活,因此所有的磷光分析都必须在低温下进行。

磷光分析仪器

39.通常,磷光分析所使用的仪器装置与荧光分析没有太大差别,一般只需要加装( )和( )。前者的作用是将荧光和磷光分开,后者的作用则是提供冷却。

40、有的物质激发时既发荧光又发射磷光,这就会对分析造成干扰。因此这样的物质既不能进行荧光分析也不能进行磷光分析。 41、比较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异同。

15

42、请写出荧光分析的定量公式,并指明该公式的应用条件。

第3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 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 ( ) (1) 交流电弧 (2) 等离子体光源 (3) 直流电弧 (4) 火花光源

2. 用发射光谱进行定量分析时,乳剂特性曲线的斜率较大,说明 ( ) (1) 惰延量大 (2) 展度大 (3) 反衬度大 (4) 反衬度小

3. 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 ) (1)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2)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3)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4)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4. 当不考虑光源的影响时,下列元素中发射光谱谱线最为复杂的是 ( ) (1) K (2) Ca (3) Zn (4) Fe

5. 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光栅上单位距离的刻痕线数越多,则: ( ) (1)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 (2)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3) 光栅色散率变小,分辨率降低 (4) 光栅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

6.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 ) (1)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 (2)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近 (3)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 (4)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

7. 用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的比较标尺的元素是 ( ) (1)钠 (2)碳 (3)铁 (4)硅

8. 测量光谱线的黑度可以用 ( ) (1)比色计 (2)比长计 (3)测微光度计 (4)摄谱仪

9. 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产生的共同点在于 ( ) (1)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 (2)基态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 (3)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 (4)激发态原子产生的辐射

10. 发射光谱分析中, 具有低干扰、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的激发光源是 ( )

(1) 直流电弧 (2) 低压交流电弧 (3) 电火花 (4)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1. 电子能级差愈小, 跃迁时发射光子的 ( )

16

(1) 能量越大 (2) 波长越长 (3) 波数越大 (4) 频率越高 12. 原子发射光谱仪中光源的作用是 ( ) (1) 提供足够能量使试样蒸发、原子化/离子化、激发 (2) 提供足够能量使试样灰化 (3) 将试样中的杂质除去,消除干扰 (4) 得到特定波长和强度的锐线光谱 13. 下列哪种仪器可用于合金的定性、 半定量全分析测定 ( ) (1)极谱仪 (2)折光仪 (3)原子发射光谱仪 (4)红外光谱仪 14. 低压交流电弧光源适用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主要原因是 ( ) (1) 激发温度高 (2) 蒸发温度高 (3) 稳定性好 (4) 激发的原子线多 15. 下面哪种光源, 不但能激发产生原子光谱和离子光谱, 而且许多元素的离子线强度大于

原子线强度?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6. 下面几种常用激发光源中, 分析灵敏度最高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7. 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最稳定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8. 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背景最小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9. 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激发温度最高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20. 在原子发射光谱摄谱法定性分析时采用哈特曼光阑是为了 ( ) (1) 控制谱带高度 (2) 同时摄下三条铁光谱作波长参比 (3) 防止板移时谱线产生位移 (4) 控制谱线宽度

21. 摄谱仪所具有的能正确分辨出相邻两条谱线的能力,称为 ______ 。把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分散开的能力,称为 _________ 。

22. 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23. 原子发射光谱激发源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使试样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24. 光谱分析中有自吸现象的谱线,在试样中元素的含量增多时,自吸程度将_____________。 25. 在谱线强度与浓度的关系式 I=Acb中, b表示与___________有关的常数,当b=0时,表示 ; 当c值较大时,b值_________; 低浓度时,b值________,表示_________。

17

26. 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元素波长表中, LiⅠ670.785nm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BeⅡ313.034n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感光板的二个重要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8. 在进行光谱定性全分析时,狭缝宽度宜_____,目的是保证有一定的______,而进行定量分析时,狭缝宽度宜 _____ ,目的是保证有一定的 _______ 。

29. 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 铁谱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0. 原子发射光谱法定性分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被检测的元素一般只需找出_________________灵敏线即可判断该元素是否存在 。

第4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原子吸收光谱是由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原子吸收线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光源辐射的特征谱线通过样品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 )吸收。

A 离子 B 激发态原子 C 分子 D 基态原子

3、 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激发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这种吸收线是元素的( )。

4、在原子吸收光谱中,谱线的轮廓(或吸收峰)用两个物理量来表征,即( )和( ) 5、原子吸收线的变宽主要是由于自然变宽所导致的。

6、多普勒变宽是由于原子在空间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故又称为( ) ( )变宽则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其他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它随着气体压强增大而增加,故又称为( )。 7、关于多普勒变宽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8

A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随发光原子的摩尔质量增大而增大 D 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8、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条件下,吸收线轮廓主要受( )和( )变宽的影响。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

9、对于火焰原子化法,在火焰中既有基态原子,也有部分( )原子,但在一定温度下,两种状态原子数的( )一定,可用( )方程式表示。

10、根据玻耳兹曼分布定律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原子化过程时,所有激发能级上的原子数之和相对于基态原子总数来说很少。

11、原子化温度越高,激发态原子数越多,故原子化温度不能超过2000 K。

原子吸收法的测量

12、在原子吸收法中,由于吸收线半宽度很窄,因此测量( )有困难,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A.Walsh提出,采用测量( )来代替,从而解决了测量原子吸收的困难。

13、原子吸收法测量时, 为了实现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要求发射线与吸收线的( )一致, 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相比,( )要窄得多. 产生这种发射线的光源, 通常是( ) 14、在导出吸光度与待测元素浓度呈线性关系时,曾作过一些假设,下列错误的是 ( )

A 吸收线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多普勒变宽 B 基态原子数近似等于总原子数

C 通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在整个吸收光程内是恒定的 D 在任何吸光度范围内都合适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锐线光源

19

15、 空心阴极灯的阳极一般是( ), 而阴极材料则是( ),管内通常充有( )。

16、 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原因是由于其阴极元素与待测元素相同。

17、 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 ( )

A 灯电流 B 灯电压 C 阴极温度 D 内充气体的压力 18、 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半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

A 阴极材料 B 阳极材料 C 内充气体 D 灯电流

原子化器

19、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 ),原子化的方法有( )原子化法和( )原子化法。 20、火焰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转化为原子态,原子由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只能通过光辐射发生。

21、富燃火焰由于燃烧不完全,形成强( )气氛,其比贫燃火焰的温度( ),有利于熔点较高的( )的分解。

22、贫燃火焰也称氧化焰,即助燃气过量。过量助燃气带走火焰中的热量,使火焰温度降低,适用于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的测定。

23、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于氧化物熔点较高的元素,可选用 ( )

A化学计量火焰 B 贫燃火焰 C 电火花 D富燃火焰

24、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于碱金属元素,可选用 ( )

A化学计量火焰 B 贫燃火焰 C 电火花 D富燃火

25、石墨炉原子化法比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程度高,所以试样用量少。 26、火焰原子化法比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出限低但误差大。

27、石墨炉原子化器在使用时,为了防止试样及石墨管氧化,要不断地通入( );测定时分( )、( )、( )和( )四个阶段。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jp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