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中击穿报警电流的疑问

更新时间:2023-08-11 15: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文简单讨论现行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中击穿报警电流的设定误差与示值误差问题以及检定该参数时的读数问题。

《计量与铡试技术》 Do年第3 21 7豢第6期

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中击穿报警电流的疑问T eP o l f C t— f urn eV r c t nR g lt n h rbe o u—o C re t nt ei ai e ua o ms f i h f o io ts n ig V l g etr fWi t dn ot eT s s ha a e

王敬喜古建平(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广东深圳 585 ) 105摘要:本文简单讨论现行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中击穿报警电流的设定误差与示值误差问胚以及检定该参数时的读数问题。 关键词:击穿报警电流;设定误差;示值误差;读数’

1引言

疑问二:检定击穿报警电流时的读数问题现在市面上的耐电压测试仪校准装置有很多种,有

耐压测试仪的应用很广泛,用者为了保证其产品使

的质量,也非常关注耐压测试仪的检定问题。其检定依据是 JG7 5 0 4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 J 9—2 0但是笔者对现行规程中击穿报警电流项目的检定存在一些疑问。 2疑问疑问一:击穿报警电流的设定误差与示值误差现行 JG 7 5—20 J 9 0 4耐压测试仪检定规程中的检定

些校准装置有极值保持功能,的没有极值保持功能。有在检定击穿报警电流这个参数时,据我们以及同行的根

经验,有极值保持功能的校准装置测量的数据明显比用没有极值保持功能的大,而且在同样一台具有极值保持功能的校准装置上,示的击穿报警电流极值也比用肉显眼看到的测量数据大,么哪个数据更加可靠呢?那

项目只对击穿报警电流的设定误差进行检定,但是没有对击穿报警电流的示值误差提出要求。是规程起草人有意混淆了设定误差与示值误差这两个概念还是根本就不需要考虑示值误差的检定?同样作为安规综合测试仪的功能之一的接地导通电

阻测试功能和泄露电流测试功能。他们相应的检定规程: G 94—20 J 8 J 0 4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检定规程中的接

地导通电阻项目就明显区分电阻的示值误差和报警预置误差,把他们作为两个独立的项目进行检定; G 83 并 J 4— J 20 07泄露电流测试仪检定规程

中泄露电流示值误差检

定项目中的注 1注明对有泄露电流预置报警的被检仪也表,增加泄露电流预置误差的测定。可见在该规程中应也明确区分泄露电流的示值误差和报警预置误差。

没有极值保持功能的校准装置的显示仪表检定时在静态状态下,使用时电流是动态、续上升的,能手而连只眼配合尽量读准读数,由于显示滞后等原因,但大部分情况是读数值小于实际值,因此存在着系统误差。而有极值保持功能的校准装置能够克服上述系统误差,因此,笔者认为还是取校准装置显示的极值更加合理。耐压测试仪在断电的瞬间会有一个放电的过程,时产生一个瞬同间叠加电流,以极值也有可能超过实际值。但笔者认 所为没有极值功能的校准装置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是只看不见而已。而且耐压测试仪在使用时,际的报警电实流(断路前的瞬间电流的值 )就会小于测试值,所测试对产品的要求会更加严格。3结束语

现在市面上的耐电压测试仪的种类有很多,有些对只有档位切换击穿报警电流的耐压测试仪,现行的规程只对设定误差进行检定应该没什么疑问,是对于有指但针或数字显示击穿报警电流的耐压测试仪,者认为规笔程中好像少了示值误差这一项。 当然,实际使用中,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们在对他般是依据声光报警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以他们不所太关心击穿报警电流的示值大小;是对于有些使用者但来说,们不仅关心产品是否合格,关心击穿报警电流他还的大小,时候,这如果示值误差不准确的话就有可能让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示值误差所也进行检定。一

综上所述,对于以后我们检定耐电压测试仪时,如果使用者对击穿报警电流的示值误差有要求时应增加该项

目,并且在检定击穿报警电流设定误差时要注意其读数的问题。参考文献

[]J 9 0 4耐电压测试仪检定规程 . 1 J 75—20 G []J 8 0 4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检定规程 . 2JG94—20 []J 4 3JG 83—20 07泄露电流测试仪检定规程 . 作者简介:王敬喜,,男工程师。工作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通讯

地址:105深圳市南山区龙珠大道中段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5 85电学部。

古建平,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深圳 5 85 ) 105。收稿时间:00—0 21 3—2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p4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