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1921-1949

更新时间:2023-03-18 1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共产党简史 1921-1949郑 伟 2011年12月1

为什么要学习党史?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毛泽东:“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走 过的路线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邓小平:懂得些中国历史和党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 个精神动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 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江泽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党史工作的重要性会越 来越明显。 胡锦涛:“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 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

党的历史分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5月“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1923年5月) 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简史 1921—1949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 道路 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5、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辛亥革全爆 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 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 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 念从此深入人心。 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 成为二十世纪初期站在时 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被尊 为“中华民国国父”1866-19257

2、“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 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 运动爆发。

1920年10月,李大 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主 义小组。图为该小组的 主要活动地点——北京 大学红楼。8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谈政治》; 1920年,上海建立了党的组织;武汉、济

南、长沙。 2、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望志路 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李公馆,召开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最后一天的会议转 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 诞生。 10

参加中共一大的15人 国内代表13人: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陈公博、周 佛海、包惠僧 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中共一大的15人的跌宕人生脱党或被开除党籍的7人—— 张国焘:一大的风云人物,另立中央的叛逃者。 李达:有理论之才,却无政治之能。 李汉俊:学者型的理论家,特立独行革命者。 陈公博:中共一大的懦弱逃兵,叛国投敌的二号汉 奸。最早的脱党者。 周佛海:利欲熏心最终脱党,汪伪麾下三号汉奸。 包惠僧:情绪化的性格注定了他道路上的曲折。 刘仁静: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御用枪手的最终回归。

中共一大15人的跌宕人生为党牺牲的一大代表4人—— 陈潭秋:持枪杀敌的战场英雄,宁死不屈的革命战士。 王尽美:积劳成疾而最早离世的一大代表。 邓恩铭:用热血演绎传奇一生。 何叔衡:默默无闻的革命志士。

为中国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代表2人—— 马林:因分歧回国,被德国纳粹杀害; 尼克尔斯基:含冤被害,史海沉沟, 几经努力,重见光辉。

最终走上天安门城楼的2人——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缔造者。 董必武:对党忠诚一生的革命志士。

中共一大的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 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 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大会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 宣传工作。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的召开1922年7 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 上海南成路辅德里 625号(当时为李达 寓所)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 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 大会选举了新的

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 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 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 意义。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 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的时间里, 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 上。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最具 代表性。 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 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 “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进入低潮。

4、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中共三大的召开 1923年 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 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 国420名党员。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 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 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 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 陈独秀为委员长。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 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 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 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1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 由孙中山主持。 大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作出新的解释,确立 了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 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 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 后,以广州为中心,汇 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 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新局面。18

国共合作后的革命形势高涨 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 大罢工。 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 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 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4年5月,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 京政府,并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广州北上,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 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 北京逝世,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xu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