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约束

更新时间:2023-07-20 09: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辩证法课用的到

2000年9月第l卷第3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0FSOUTHWESTⅡA07IUNGUNⅣERSⅡY

(socmsciences)

SeD2000V01.1

No,3

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约束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科技I作;道德约束;道德激励

[擒要]本文针对学术界在科研中的不道德行为,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属性、道德约束对科技创造的激励以厦道德约束的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自我约束的越要性和科技工作者应有的道德品质。

[中田分类号】酷2—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474(2000)03—0084—05

On

Moral

Res椭int

for

Sci眦代&-I.佻hnOlo贸M蜘

X【AOPing

(&b02

0厂月h,黼缸协。以Soc捌&如,删。50u砘一

0fsciends乜,tIlemotivadng

埘哪f五口讲ong‰沁rs蚵,仇7增也610031,醌i凡o)

Kq唧0rds:8cience&technolo盯work,m0阻Ires虹aint,moralmotivaⅡon

Ak由1ct:The

pap豇analyz曲山e∞ciala删bute

me锄ing

ofmomI

res啪int

on

scien曲c&t∞hnologicdcr∞【bn,criⅡcizingtheimHloralbehaviorinscientincresearchandtllewm“gviewpoint

tllatscieⅡce&tec王lIl0Io盯worke璐shoIlldIl’tberestrairledbymoralityn11es.ItalsodemonBnntesthenece8siq

that卵ien6sb工es蛐山e卫埘ve8

i11

momlity蚰d

tllemomlcha豫cterth8t

scie血s恒sh叩ld

hold.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

况来说,科技工作者都应遵守必要的道德约束。本

文将从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属性、道德约束对科技创

造的意义以及道德约束的内涵三个方面来论证科技工作者道德约束的必要性。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

它也能用来杀人。”o爱因斯坦在此强调了正确应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重要性。如果,科技工作者不能以整个人类的福祉反省科技活动,自觉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反而自动解除职业活动的道德责任,这

一、科技工作者是社会的人

科技工作者是社会的人有两层含义:一是科技

工作者生活在特定社会中,他生活、工作以至做人

就等于无偿地出卖自己的道德良知,把自己变成纯粹的技术工具。科技人员一旦远离道德的引导,这对社会来说是件十分可怕的事,二战期间就有不少法西斯国家的科学家成了战争、阴谋、罪恶的工具。更多的不注意在科技活动中进行道德约束的科技

工作者则表现为对科技运用后果的不审慎,致使科

的准则都来源于社会,他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引导。二是科技工作者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其利益

得失与荣辱尊严应当由社会价值决定。

首先,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是生活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一样,他也是社会的人,同样受到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引导。尤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走科技富国强国的

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危害人类。当然,我们还注意到有少数科技工作者以不道德的方式沽名钓誉,

做出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事。然而,无论就哪一种情

[收稿日期]2000一3—27

[作者简介]肖平(1956一),女,重庆市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辩证法课用的到

第3期

肖平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约束

路,成为各国的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社会必以各

种利益为杠杆,刺激科技创新。科技工作者生于这样的时代应该说是相当幸运的。发展的需要、政策

的支持都鼓励他们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

身利益并赢得社会地位。

但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

十分困难的道德选择。今天的科技研究,社会化程度都很高,一切先进技术都需要精良设备,站在高起点上的科技活动已经离不开社会的巨大投入。而科技工作者个人或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或为荣

誉所诱惑,或为发现所鼓舞。于是我们痛心地看到

一些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名利,为获得社会、政府的科研资金和具有私人利益的工程项目丧失起码的

科学精神和道德良知,不惜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T.萨默林用墨水涂在小白鼠皮肤上,造成皮肤移植的假象,以证明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移植时不发

生免疫上的排斥反应;约翰.朗用枭猴染色体照片

冒充人的染色体照片,宣称他独立地培养了霍奇金氏细胞系;李富斌在国外期刊发表两篇剽窃论文的同时,还捏造自己在国外发表了23篇论文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o据估计,本世纪重大

的科学作伪案竞可能高达2000件以上,其中的参

与者不乏著名的科学家。我们还看到,近两年在我

国工程界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质量问题,一些工程技

术人员为了从工程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而牺牲工程质量,致使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受到严重损害。针对此类现象,1989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在重定义“工程”概念时,将伦理观念的实践看做是

一个工程师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其次,可能有人会说,如此作伪造劣之人已经

称不上科技工作者,他们不仅违背了普遍的社会道德也违背了科学精神。那么遵从科学精神,甚至具

有一般道德素质的科技工作者是否就一定能保证科学造福人类呢?我们发现在科技史上,有些兢兢

业业、卓有成绩的科学家,常为自己的成果未得到正当运用而后悔不已,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这

让我们注意到另一事实:那就是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但只管埋头工作,不作道德追问的科技工作者很可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迷失方向。而科技

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其他行业

更大.因而他所承担的道义责任也就更大。

技术应用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源于多种因素,一是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开发和应用某项技术

万 

方数据时并未预见到其后果。例如,氟里昂作为制冷剂,

在大量使用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它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的破坏,由此造成皮肤癌患者每年增加30万,白内障患者年增170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二是已经知道危害,但因为别的原因(如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刺激经济增长、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等)仍然继续实施。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研制与使用以及烟草的种植加工。此外如农药、化

肥的生产和使用,也是令人喜忧参半的技术成果。化肥和农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最大,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大,它对土地肥力的破坏、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的伤害、农药对昆虫和植物的杀伤力所带来的生态失衡以及大量农药和化肥被带河流造成污染,鱼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所有这些问题虽已被人们认识,但却一时难以避免。三是由于疏忽大意,对技术运用不当带来的。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随着科技威力的增加而强化.一项技术获利越大,其潜伏的危险也可能越大。事实上,人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核能和其他危险物质运用于生产、生活

时,核泄漏、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对生命、对环

境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除过。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核泄精事故,以及1999年日本茨城县核燃料工厂发生的泄漏事故都是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加上设计中的漏洞造成的。

这些问题首先要依靠合理的制度来解决,但这

些问题的大量出现,我们不能不想到科技创造者和

使用者的道德约束问题。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体,也是科

技成果运用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影响的人。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对其

活动的目标和后果作出判断,还应该对活动的全过

程进行道德审视,对工程手段选择进行道德控制。

因为正如当人类的科技活动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

展时,社会不会忘记科技工作者贡献一样,当科技应用中出现问题时,人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他们在其中应负的道德责任。同时,真正最有效的控制只能来自科技工作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现

代科技发展的高度专门化,已令不同学科的工程技

术人员之问难以有完全的沟通,更不用说对某一学科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的行政管理者或普通的公众,要对一项工程的多重效应作出恰当的预见和分析是多么困难。惟其如此,就更需要科技工作者对

辩证法课用的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J卷

本学科的研究及其应用建立起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因为,科技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智性的活动,行为主体对其活动的预期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选择以及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后果应该比其他人更能够作出全面深入的价值评价。关键在于他是否形成了相应的意识。和是否有勇气在利益冲突时作出符合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亦即符合道德的抉择。

因此,我们认为仅仅具备一般公民的道德素质

仍不足以确保工程活动实现造福人类的目标,因为科技工作者职业活动的高尚性与智性,实际上并没能避免科技实践的负面效应,工程师的职业活动还需要特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审视来保证。科学认

知的相对性与局限性决定了科技运用风险的存在,

而在崇尚科技的时代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加之部分习惯于只问“为什么”的科技工作者由于深陷

其研究之中,其思路甚至情感都呈一意掘进的单向性,往往并不对其科技活动和成果运用作全方位的

价值审视。如果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仍然像过去那样埋头绘图桌、实验室而不问其工作成果给社会带

来的影响,如果我们仍然不对科技工作者提出必须

的整体的社会观、未来观,仍然不要求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价值意识,那么,科技运用的风险无疑会更大,这也是近代科技飞速发

展而问题也日趋严重的原因。因此我们说职业活

动的高尚并不保障行为效果的道德性,因此,社会不能不对科技工作者提出道德审视的要求。

二、道德约束激励技术创造

应该看到,道德不仅有约束性,更有激励功能。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要求不是要束缚他们的创造性,正相反是要激励他们为人类福祉努力工

作。那些认为对科技工作者做道德要求会束缚他

们的创造性的认识,出于两个误会:一是将道德的

社会功能只作约束性、惩罚性的理解,而没有看到它激励和赞赏的~面;二是注意到历史上陈腐反动

的道德,如中世纪的基督教道德对科学技术的扼杀

与阻碍,而设有看到今天随科学发展而发展的道德进步和对科技运用进行道德审视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哥伦比亚医生、生物化学家曼努埃尔.帕塔罗约是一个有强烈社会关怀和道德精神的科学家。他看到疟疾威胁着40%的世界人口,每年造成二三百万人死亡,仅非洲每年

万 

方数据就有一百五十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疟疾。为此他在1986年研制成功了合成疫苗SP聃6,并把疫苗无偿献给世界卫生组织。“因为疫苗不应该出售,

我也不想从它身上去赚钱。”他还想让疫苗生产总

厂设在波哥大,以使疫苗成本维持在低水平上,让

穷人也能用得起。他把疫苗命名为“哥伦比亚”,把

荣誉归于他的祖国。在实验过程中,最让他不安的

是以人为试验对象,担心他们的安全,“九个月的功

夫,每天我都是早晨三点钟便醒了,心里焦躁不安。

我对自己说,若是他们的肾脏受到损伤,总还可以

移植,若是他们的肝脏受到损伤,那这些年轻人就有可能遭到不可救药的肝炎的侵袭。想到这13个小伙子可能会死于非命,就令人不寒而栗。”他希望

精诚团结、善良仁慈和慷慨大度不应成为空话,研

究人员在道义上负有责任去为全人类的福祉工作,“有良知的科学”应当成为他们的座右铭。o

其实我们在许多科技工作者身上都能看到这

种精神,他们为谋取人类幸福,解除人类痛苦而努力工作;他们为了探索科学真理,坚忍不拔、一丝不苟地从事繁重、危险的考察和实验;他们为捍卫人类的尊严和人道的信念,不顾生命的威胁,拒绝与法西斯合作;他们为了民族的振兴,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坚持为贫穷艰苦的祖国服务。

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激励着他们取得一项又一项

的科学技术成果。

其次,我们说科技活动必须接受道德审视和约束,但并不表明这种约束必须建立在一个万世不变

的原则和标准上,当然这种约束更不能与陈腐保守划等号。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道德信念并没有永恒的标准,它是随时代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就自然成为引起人们道德观念调整的动因之一。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道德对科技的扼杀则是出于对宗教教义的维护。我们知道宗教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主观的信仰,它并不追求客观真实并狂妄地强求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与其一致。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因此在宗教势力强大时,就出现了宗教以信仰和道德的名义扼杀科学的事。

但道德与科学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它们还是相互促进的。道德建立的认知基础是人对周围世界和人自身境况、利益的理解,随着这种认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深化,人的道德信念和伦理原则规范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演变。而人类在认识自然,

辩证法课用的到

第3期

肖平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约束

87

改造自然,以便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生存的主动权,这与人文关怀在本质上达成一致,也使科技发展亏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在主流倾向上一致起来。所以,科学与伦理学尽管有其不同的研究动因和视角,但更有其共同目标。

平6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对人类认识自己生存的宇宙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是日后重大天体认识的基础,也动摇了西方中世纪的神学理论,对人类价值观念的更新影响极为深远。

达艇定的进化论不仅廓清了人类对生命发生和生

物威长历程的认识,也使人重新确立了自己在宇宙

中自l位置,因此人们更乐于谈他的进化论所产生的摧劈宗教意识,重塑人类尊严的意义。事实上,正

是^类反省自己的生存活动,以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来认识并解决科技运用面临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作深远思考才取得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科技活动中的道德价值问题最早也是由科技工作者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世界科技高歌猛进时代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提出“增长的极限”,还是

当代科学家提出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都得到了广

泛的国际回应,这种对人类生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限制是每~个有道德良知的人也包括科技工作者都能理解并接受的。

可见科学精神与人文立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相反,正是自然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携手作出对人类未来负责的选择.对科技活动进行道德审视的问题。柏林工业大学核物理学家齐门教授指出:“科学既然发展到目前的这种地步,它当然也可能被人用来作为毁灭世界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一门研究未来的学问,这一门学问根据推断人类社会在自然科学、应用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所观察到的事实,来作一预诊。如此可事先防范危险,并得以把握机会适时计

划、采取负责的行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和人文科学携手合作,……科学不应该是自身的目的,也不只是满足人类自然欲望的工具,更不单单是达到以科技为目标的方法。科学应当与合乎人

性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原理相配合,而这些体系与原理应当容许一次又一次地严格检查与修正。”…

三、科技工作需要遵守必要的道德约束

科技活动不仅不与道德相矛盾,而且与一切社

万 

方数据会性活动一样,科技活动也需要通过道德约束来规

范人们的行为,以使科技活动有序的进行。同时,

出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还特别要求科技工作者遵从道德。

在科技活动中首要的道德要求是科技工作者的道义心,即始终坚持科学造福人类的工作宗旨。科技事业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骄傲,科技工

件者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尊敬与热爱,是因为科技在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巨大贡献.是因为它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巨大功德。如果脱离了这一目标,

如果它威胁到人类文明的成果,威胁到人民的生命

财产,那么它也就改变了科技的性质.它将变成一个魔鬼。因此,我们赞成“科技以人为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当像爱因斯坦那样对科技保持必

须的道德敏感,他曾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

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

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

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o科技工作者应

像李四光、富兰克林、曼努埃尔,帕塔罗约那样把“有

良知的科学”作为座右铭,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工作。

其次,科技活动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敬业心和

责任心,以科技事业为荣,愿为之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工作。尤其

是当事业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仍能坚持以事业为重,这是科技工作者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原因。居里夫人不仅能在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进行科研工作,并且在知道放射性物质对身体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镭的研究。科技工作者既已选定科研为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之

牺牲个人利益就是道德倡导的高尚的人。然而还

有另一类现象存在:863计划的一个由于转基因而

性状改善的作物,在实验室里获得成功,但褴能作大田实验。原因是做该实验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留学,种子没人管,大概是被鸟叼走了,仅剩下一些图片。@一项研究成果国家要为它花多少钱,研

究人员要为它花多少精力,而它却被无所用心的抛下,这是有道德良知的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吗?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还很低,社会生产急需各种科技支持,而科技工作者却忍心将研究成果荒置,这

辩证法课用的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l卷

能叫有敬业心、责任心吗?

我们知道科技活动具有开创性,任何一个新的发现、发明,任何一项创造都需要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面对艰苦的探索和个人利益的矛盾,科技工作者应该以事业为重,不怕困难,努力工作。在当今中国,建筑业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

点问置。在天津,就有一位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

高度责任心的工程师范玉恕,他把国家标准作为最低标准,千方百计地把活干得优于国家标准。修建

天津体育中心时,要为27000平方米的主馆找水准

点技术难度很大,合格的技术指标是误差不超过l米。而他带着施工人员在齐腰深的芦苇塘里测量,蚊子町咬,饥饿酷暑,他全然不顾,经过九次测量,他找到的水准点硬是丝毫不差。有人不理解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认为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行了,他却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每一项工程都要向党和人民交最优的考卷。与之对比却是朱总理批评的令人发指的“豆庸渣”防洪工程,它给人民生命财产

带来巨大损失。一个有道德的科技工作者随时都要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决不能把“豆腐渣”工程交到社会上。

最后,诚实心是科技活动的生命。诚实要求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勤奋踏实,不可投机取巧,不可秸名钓誉。科学以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认知为生命,这样的科学认知对于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和再认识无不依赖科学知识的准确性。试想T.萨默林用墨水涂成的移植假象,得出不同种属的动物皮肤移植时不发生免疫排斥的结论,如果把这一结论运用于临床治疗该是多么可怕的事。

这无鬟是在以科学的生命一真实性开玩笑。这

种为了私利有意作假的情况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它

的影响十分恶劣。它直接给运用这一结论指导实践的人们带来灾难,也对在这一结论基础上进行的深人研究产生错误的引导,这种所谓的“科学结论”

不知道簧造成多大的经费浪费和科技工作者精力、

生命的浪费。

还有的科技工作者不愿作艰苦的实验和调查工作,或者迫于某种外在压力.凭空捏造数据或任意篡改数据。请看报道——<一个理科研究生的困惑):“就我目前的做的实验来说,国外科研杂志80年代就登出结果来了,我的工作就是‘验证’它,

万 

方数据‘注释’它。因为结论在那摆着,而毕业答辩迫在眉睫,所以在前辈的默许和暗示下,也难免要把‘不理想’的实验数据调整调整,向真知看齐。”其实对以往的科研成果是需要怀疑与批评的,验证与洼释也

有必要,但“向真知看齐”式的验证已经失去了它的

意义,它完全起不到证明、补充、完善真知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位研究生的研究便毫无意义了呢?恐怕还不完全,他虽然没有获得研究上的任

何成果,但他却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利益——答辩时机,毕业文凭,以及今后无限的机会。这会对研究

生们产生极坏的引导作用.牺牲科学,不负责,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你想要的,而真正为了科学你却可能

会失去你的个人利益。这位研究生应该还算是一

位有良知的人,他在利益与事业的矛盾中感到困

惑。他还没有直截了当,毫不迟疑地选择牺牲科学

追求利益。据了解,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作业和论文中抄袭现象十分严重,而不少导师们对这种现

象不同程度地表示了默许。抄袭、剽窃不仅侵犯版

权、著作权,扰乱学术秩序,同时,它还造成学术繁荣的假象。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超过300种,而编写内容、设计、章节顺序以及具体的例子都大同小异,其中至少有2/3是抄袭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秀林等主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国家花了很多的钱,学术界花了许多精力,不过制造了学术泡沫.。o

道德应该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职业要求,这一要求不仅符合一般杜会道德,也是根据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是符合科技的本质与发展的。热爱科技事业、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就应该敛一

个有道德的人。

注释:

①爱因斯坦.<科学与战争的关系),<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l卯9年,第56页。

②炎冰,宋子良.<科学作伪与社会调控)《科学学研

究),1999年,第l期。

③《有良知的科学象>.‘信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19粥年,第1期。

④齐门著,黄蕾译.(科学与人类文明).‘人-科学 技

术)。三联书店。19鲍年。

⑤爱因斯坦.<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3页。

@⑦南方周末,2000—3~24。

辩证法课用的到

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约束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肖平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0,1(3)0次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 郗波 论道德约束在现代科技行为中的困境与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

从构建科技行为伦理规范、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行为主体道德自律、完善科技行为法律体系,规范科技行为、倡导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等几方面探讨道德约束在现代科技行为中的困境之对策.

2.学位论文 陈艳 科学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3

该文在第一章中对科学道德失范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归类,指出科学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对成果进行夸张评价和宣传、同行评议中某些评议人弄虚作假、成果运用中的失范行为.该文对这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失范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也进行了阐述,以期能给科学道德失范问题一个整体概括. 在此基础上,该文认为要彻底清除科学活动中的失范行为,首先必须明了引发这些道德失范行为的深层原因.本人认为,科学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科技工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个体自身道德水平和其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作者通过研究提出道德约束力的削弱、科学精神的匾乏、功利主义的泛滥、科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科技法规不健全是引发科学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该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从内外机制入手,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倡导科学道德、建立健全科学法规、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njtdxxb-sh200003018.aspx授权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hebgydx),授权号:72e79ed1-cb8a-42d1-8499-9e2600b46b99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c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