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更新时间:2023-12-29 21: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扬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 纲

扬中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九月

目 录

一、规划总则 ............................................................................................................... 1 (一)目的 ................................................................................................................ 1 (二)指导思想 ........................................................................................................ 1 (三)编制原则 ........................................................................................................ 2 (四)编制依据 ........................................................................................................ 3 (五)规划期限及范围 ............................................................................................ 5 二、规划背景 ............................................................................................................... 6 (一)区域概况 ........................................................................................................ 6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 7 (三)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 10 (四)土地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 11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 16 (一)区域发展总体定位 ...................................................................................... 16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16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 17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 19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19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 22 五、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管制 ................................................................. 24 (一)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 24 (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 26 六、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 33 (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 33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 34 (三)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 35 七、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 36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 36 (二)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 36 八、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 38

i

(一)优先保障中心城区用地 .............................................................................. 38 (二)优化配臵城镇工矿用地 .............................................................................. 38 (三)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39 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 40 (一)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 40 (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 40 (三)土地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 ...................................................................... 42 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 43 (一)补充耕地目标 .............................................................................................. 43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 ...................................................................... 43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工程 ...................................................................... 43 十一、重点工程项目安排 ......................................................................................... 44 (一)交通运输工程 .............................................................................................. 44 (二)水利设施工程 .............................................................................................. 45 (三)能源建设工程 .............................................................................................. 45 (四)其他工程 ...................................................................................................... 45 十二、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 46 (一)三茅镇 .......................................................................................................... 46 (二)新坝镇 .......................................................................................................... 46 (三)八桥镇 .......................................................................................................... 47 (四)西来桥镇 ...................................................................................................... 47 (五)油坊镇 .......................................................................................................... 47 十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48 (一)法律措施 ...................................................................................................... 48 (二)行政措施 ...................................................................................................... 48 (三)经济措施 ...................................................................................................... 49 (四)技术措施 ...................................................................................................... 50 (五)社会措施 ...................................................................................................... 51 附表 ............................................................................................................................. 52

ii

一、规划总则

(一)目的与任务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扬中市“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编制了《扬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主要明确了2006-2020年间全市土地利用的基本战略,制定了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调控指标,提出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原则,明确全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镇村用地边界,确定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并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针对性保障措施。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这一主题,以生态建市和沿江开发战略为中心,以泰州过江通道建设为切入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安全与建设占用之间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转变用地方式,调整用地结构。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土地利用法治,改变用地观念,为扬中市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1

(三)编制原则

1、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扬中市“十一五”规划“一年奔小康,三年大推进,五年实现新崛起”的总体战略目标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挥沿江开发战略的带动作用,统筹兼顾并合理安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业各部门等多方面对用地的合理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导向,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分区,促进区域协调有序、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

2、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建设占用耕地

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进行最严格的保护,以维护农业生产的根基。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3、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落实“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的要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构建生态文明的城乡环境。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推进国土资源

2

综合整治和国土安全保障建设,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5、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保障规划落实

在总结规划实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提出适合扬中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强化土地规划制度建设,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任,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四)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2、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3)《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

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5)《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

(6)《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

(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

(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相关规划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送审稿);

(3)《扬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扬中市镇村布局规划(2006—2020年)》;

(6)《扬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镇江港扬中港区总体规划》;

(8)《扬中市生态建市规划(2006—2020年)》; (9)《扬中市沿江工业带发展规划》; (10)相关产业规划。

4

4、技术标准

(1)《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45号);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T21010-2007);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

(五)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为扬中市域的所有土地,面积33089.19公顷。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年为2010年,目标年为2020年。

5

二、规划背景

(一)区域概况

1、自然概况

扬中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成陆始于东晋,宋代称小沙,清代已形成现今全境轮廓,素有“江中明珠”、“太平之洲”的美称,因“大江风貌、田园风光、江鲜风味、民居风采”而独具神韵,是亲水临江的宜居之城、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城和沟通南北的枢纽之城,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江鲜之乡和中国竹编之乡,也是江苏省综合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扬中地处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雷公岛和小泡沙4个沙洲和周围长江水域组成。市域内资源丰富,其中最为特色的即是水产资源,民间一直流传着“长江最美数三鲜、三鲜最美在扬中”。此外扬中有着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整岛黄金岸线达54公里,占苏南未开发岸线总量的2/3,最深处达30米,泊位可达5-10万吨级。

2、区位概况

扬中市地处北纬32°00′~32°19′,东经119°42′~119°58′之间,东北与泰州、扬州隔江相望,西南与常州一衣带水,南桥相接沪宁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北渡可联京沪高速公路。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只有2.5小时的公路车程,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1.5小时,距国际货运港口镇江港、泰州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具有便捷的铁路、公

6

机遇。因此在科学分析、深刻把握“两个率先”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扬中市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全球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珠三角地区资源日益紧张和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和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和内地转移的步伐。扬中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引南接北,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配套能力,有利于促进扬中成为产业转移和深加工的“首选地”;有利于促进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出口贸易,有利于扩大外资引用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参与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从而拥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地区影响力。

(2)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充分发挥长江水道的综合优势,积极构筑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推动全省开发型经济再上新台阶,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决定实施沿江开发战略。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地区将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重大基础产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工程电器、装备制造、新能源基期配套产业集群。

扬中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市,其深水岸线总长54公里,其中本岛47.47公里,西来桥约6公里。目前整段岸线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

12

未开发的深水岸线占苏南未开发岸线总量的2/3左右,其已成为长江下游不可多得、等级最高的“黄金岸线”,是镇江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吸引了包括国内外一些大型船厂、石油集散等行业巨头投资的眼光。有利的宏观外在环境将促进着扬中的土地利用不断向沿江地区发展,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3)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千百年来扬中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孤岛”,随着大桥、二桥的建设,改变了扬中“孤岛”的历史。目前连接泰州、扬中和常州的泰州公路过江通道正在积极建设之中,该通道建成后,扬中将真正成为连接苏南苏北的交通枢纽,汇集区域外的大量人流和物流,并进一步激活港口和生态资源优势,提高扬中参与长江三角洲在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及休闲旅游业等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扬中将规划建成“一岛五桥”的格局,真正成为连接大江南北的“中心链核”。交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引导扬中市新一轮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格局的优化,将不断促进扬中市土地利用结构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开发区功能定位的转换

原扬中市经济开发区主要位于三茅镇,其主导产业为污染少、占地面积少的工程电器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随着沿江开发战略、泰州过江通道以及238省道复线建设的不断推进,扬中市第二产业逐步由零散分布向乡镇集中区和扬中港区集聚,行政中心逐渐向原经济开发区集中,初步形成政府办公现代化、工业用地空间布局合理化、土地利

13

用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因此为适应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运输量及吞吐量需求较大的产业主要向沿江地区转移,以此来促进开发区的功能定位转换及空间臵换,形成集装备制造业、大型仓储物流等临港工业和新能源基地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以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2、挑战

(1)生态空间狭小,制约扬中的经济发展

扬中自然地貌单一,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空间狭小。作为成洲仅数百年的长江冲积岛屿,与沿江其他地区相比,扬中的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更要考虑到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和水资源保护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还是区域角度来看,生态扬中的发展始终应是第一位的。但作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产业的支撑,协调产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成为扬中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到2010年和2020年,扬中市总人口预期将分别达到32.79万和35.24万。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为保障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但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制约了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14

(3)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扬中市目前正处于沿江开发发展的重要阶段,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GDP将分别达到230亿元和600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此外,推进城乡统筹和城镇一体化发展,将拉动基础设施用地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但是,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不断加快,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促进国土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

15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区域发展总体定位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依托独特的岸线资源优势、本地及沿江两岸腹地的产业基础,紧抓沿江开发及泰州过江通道建设的机遇,借助苏锡常日益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区域交通,将扬中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电器产业化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基地以及长江三角洲田园生态休闲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万元,年均增长14%以上。至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6年总体上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0年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2、社会发展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分别达25500元和124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到2010年,总人口达到32.79万人,城镇化率52%以上。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35.24万人,城镇化率

16

65%以上。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根据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协调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

1、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按照市级规划要求,规划期间耕地数量得到切实保护,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全市2010年耕地保有量义务量为10830.59公顷,任务量为10515.13公顷,2020年耕地面积保有量义务量为10815.13公顷,任务量为10045.58公顷。规划期间确保8113.3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臵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7271.99公顷和7846.3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2592.27公顷和3199.79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52平方米和139平方米以内。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规划期间,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充分挖掘利用闲臵和低

17

效建设用地,深入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合理确定城乡规模、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规划至2010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69.67公顷和1356.95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334.53公顷和980.79公顷。

4、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

加强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义务量不低于334.53公顷和980.79公顷,任务量分别不低于19.07公顷和211.23公顷。

5、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扬中

严格保护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积极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合理开发,控制污染,使城镇建设、经济发展不突破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合理容量;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减小对长江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将扬中建设成为“生态岛”、“富庶地”。规划至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18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农用地 (1)耕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1095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10%。规划至2010年耕地面积为10515.1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78%,比基期年净减少438.07公顷;规划至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10045.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36%,比基期年净减少907.62公顷。

耕地减少的流向主要为建设占用,其中,规划至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为334.53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9.07公顷;规划至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为980.79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1.23公顷。

(2)园地

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235.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1%。规划至2010年园地面积为22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7%;规划至2020年园地面积为230.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0%。规划期间园地净减少4.96公顷。

(3)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为33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规划至2010年林地面积为518.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规划至2020年林地面积为867.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2%。规划

19

期间林地净增533.58公顷,比重增加1.61%,通过在江港河堤坡以及江滩苇地种植防护林,直接或间接的增加林木覆盖率。

(4)牧草地

2005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为2.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规划至2010年和2020年牧草地面积为2.27公顷,规划期间牧草地未发生面积变化。

(5)其他农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80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9%。规划至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73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规划至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46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5%。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846.36公顷。规划至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体规模控制在8295.04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规模469.67公顷,净增建设用地规模448.68公顷;至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体规模控制在9085.93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356.95公顷,净增建设用地规模1239.57公顷。

(1)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6959.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1.03%。规划至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总规模控制在7271.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98%;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784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1%。全市规划近期城乡建设

20

用地面积净增加312.12公顷,规划远期净增加574.34公顷,规划期内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共计净增加886.46公顷。

1)城市

2005年城市规模为99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0%。规划至2010年城市规模为1302.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4%;规划至2020年城市规模为1567.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4%。

2)建制镇

2005年建制镇总面积为1158.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0%。规划至2010年建制镇总面积为125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9%;规划至2020年建制镇面积为159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1%。

3)农村居民点用地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77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4%。规划至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7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4%;规划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46.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4%。

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30.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规划至201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33.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规划至202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39.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

(2)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交通用地面积为399.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1%;

21

水利用地面积为44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量增大,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有所增加。

规划至2010年交通用地面积为511.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5%;水利设施用地为473.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3%。规划至2020年交通用地面积为67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5%;水利用地面积为523.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8%。

3、未利用地

规划期间,为缓解用地压力,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提高用地效率。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10908.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97%。规划至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10803.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65%;规划至202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10391.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0%。

(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扬中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生态用地,落实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城区、开发区、扬中港区以及集镇区的优先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

1、基本农田布局优化

科学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避免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对基本农田的占用,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基本农田调整时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确保数量、提升质量,

22

稳定布局。规划期间,重点调减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新坝镇以及沿江开发涉及八桥镇、西来桥镇范围内的耕地及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在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油坊镇、三茅镇北部(原丰裕镇)、新坝镇北部等地区。共计调出基本农田3204.13公顷,调入基本农田424.26公顷,根据《江苏省农用地资源分等研究》成果,扬中市农用地土地质量等别皆为一等,布局调整后基本农田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规划期间能够确保8113.3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按照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方针,构建以238省道复线、泰州过江通道为骨架的交通框架,结合城镇及沿江发展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一城多镇”的土地利用格局;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区域产业用地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用地集中集聚和集约利用。

3、生态用地布局优化

构建以雷公岛、小泡沙为典型的长江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区、以环岛森林公园的生态走廊保护为主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滩涂湿地保护区、江堤防护林区、堤顶交通绿化区、堤身风景经济林区和堤内生态农业区5个不同区域。保持扬中城市“水、城、绿”的特色,以城市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城郊生态防护林网为基础,充分利用交通走廊、自然河流水系开辟城市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23

五、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分区

(一)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明确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方向,加强土地利用的引导与调控,按照建设用地布局与管制要求,综合扬中市土地利用特点、土地适宜性、主导用途等方面的因素,明确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用于指导城乡开发建设行为。

1、允许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及工矿建设。该区土地面积约为7889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各镇城镇建设区、扬中港区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村。中心城区空间上结合泰州过江通道建设的机遇,满足城区南进东延的要求,打造扬中亲水临江的城市形象;新坝镇紧抓238省道复线的建设,推进镇区东进,与城区形成有机整体;油坊镇于扬中大道西侧集镇南部发展油坊创业园区;八桥镇依托238省道复线建设、充分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促进港区与镇区的有机结合;西来桥镇依托二桥夹江及主航道岸线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有限的生态空间。

该区的管制规则为: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的约束,区内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可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并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该区是城镇村及工矿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应科学合理地

24

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2、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主要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按照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该区土地面积约为600公顷,主要分布于各镇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周边:中心城区依238省道复线南侧及西侧布局有条件建设区,以保障中心城区北部地区远期发展需要;为促进新坝镇与中心城区的有机衔接,在新坝镇238省道复线东侧布局有条件建设区;同时在八桥镇与西来桥镇沿江作业区适当布局有条件建设区。

该区的管制规则为: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不得任意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3、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所辖范围是全市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该区土地面积约15000公顷,空间上广泛分布于全市各镇。

该区的管制规则为: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发展空间,是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村新增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新增用地。

25

4、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区域内具有重要的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该区土地面积约9700公顷,主要包括沿江滩涂、沿江景观防护绿地、生态走廊、生态防护林等。

该区的管制规则为: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为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合理布局全市土地资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对全市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根区域内各镇资源条件、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差异,把全市划分为9个土地用途分区,并按照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指导各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全市土地用途管制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全市沿江开发战略与岸线资源开发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生态用地,落实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

1、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对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结合全市发展目标,按照基本农田调入调出要求,在全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9379.57公

26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9、风景旅游用地区

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包括国土公园,雷公岛等。该区土地面积为105.64公顷,其管制规则为: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

(5)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32

六、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1、明确耕地保护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发挥耕地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保障功能。规划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10045.58公顷,开发整理补充耕地211.13公顷,其中规划近期补充耕地19.07公顷,远期补充耕地192.06公顷。

2、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耕地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非农建设成为耕地减少主要因素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应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规划近远期,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量控制在334.53公顷和646.26公顷以内。

3、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在占用耕地前先补充与占用耕地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管制,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和数量。

4、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全面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建立耕地质量检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全市有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广测土培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改

33

善农田生态环境。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时,必须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加大复垦土地地力建设评价,提高土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永久性建设占用的耕地的耕作层必须剥离,在符合水保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

(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1、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

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落实到地块和户,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低于原有质量等级。规划至2020年,确保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113.33公顷。

2、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力度,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机制。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

3、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各项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占用审批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必须经过依法审批,禁止改变基本农田性质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临时工程用地和其他各种活动。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保护面积分解到各镇、村,落实到每个地块。规划期间,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34

(三)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1、推进园地综合整治

规划期间,稳定现有园地,着力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为适应种植及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园地布局,引导新建园地向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发展,规划期内园地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到2020年园地面积为230.83公顷。

2、保护和规划林业发展用地

加强林地保护,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许可制度,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沿江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建设,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分别达到518.76公顷和867.03公顷。

3、合理安排和布局畜禽养殖用地

加强畜禽养殖用地的调查和规划,鼓励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尽量选择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发展畜禽养殖,避免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适度扩大畜禽养殖用地规模。

35

七、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1、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先支持重点城镇发展用地及产业用地,严格落实年度计划指标。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469.67公顷和1356.95公顷以内。

2、严控建设用地总量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整合城乡建设用地,挖掘存量用地潜力。规划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295.04公顷之内,其中城乡用地规模为7271.99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592.27公顷。规划至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085.93公顷之内,其中城乡用地规模为7846.3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3199.79公顷。

3、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统筹安排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分别增加到984.39公顷和1200.94公顷。

(二)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1、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按照建设节约集约型社会的要求,转换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因地制宜的拓展城乡建设用地空间。规划到2010年,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ae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