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更新时间:2023-05-18 08: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

2016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目前,我校九年级新授课全部结束,将要进入 2016 年中考总复习。 我们复习的总的方针是:让学生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百 战不殆,在复习训练中提升自我。为此,我们制定中考语文复习计划如 下—— 迎考复习总设想 1.导向引路: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以及学生 实际的基础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习方向。并在复习的内容 , 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最终提高 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 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简单化. 3.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 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一、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强化目标意识 .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 的效率, 我们认为老师自己应该先认真解读 《考试说明》 , 明确考试方向, 洞察考试热点,同时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 矢。 二、潜心钻研中考命题,探讨预测命题方向。 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 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 、 “ 文言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和“作 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 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 , 到课内文言诗文的阅读, 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 最后是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 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 明。 (一) 、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近年来,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学生

1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 且能够灵活运用。一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命题越来越受命题者青睐。因 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 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 更要时时“温故” ,明确地告诉学生评分的标准(每错一字扣 1 分,扣完 为止)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 、文言文部

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拨 正方向。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 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虛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 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 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 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 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 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三) 、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 ,掌握答题技巧。近几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 多是一篇记叙类时文名文、一篇自然科技类或生态环境的说明文和一篇 散笔式的议论文。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随堂练习”选文上应尽量 多选取相关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 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 “答案不在你的脑 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 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 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 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 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 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 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 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 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 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以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 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 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

2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 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 方法,所以做阅读题切忌盲目。 议论文的命题方向:找中心论点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论证 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具

体句中代词所指代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论 据并指出论据的作用;理解文段中某一句子的特定深刻的含义;找出你 认为富有哲理或教育意义的一句(段)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上 分析你喜欢的原因;根据文意,自己设计命题自己作答。 说明文的命题方向: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找出 段或全文的中心句,并对其作用作出阐析;识别说明顺序(特别是逻辑 顺序) ;判断文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阐述说明语言的准确 性、生动性、形象性及判断说明某个词语能否删掉的理由;给文章拟出 切合文意的小标题。 (四) 、作文部分。 材料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 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 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 因此,在最后阶段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 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指定 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 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时 间来看书读报(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好《语文报》的效果) 。在写作中, 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 见阳光” “半瓣花上说人情” ;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 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第一轮复习: 3 月 2 日——3 月底,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 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全面铺开。 第二轮复习: (4 月上旬—5 月 20 日左右)应该进入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考 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分类地 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更注重现代文和作文的训练指导。 第三轮复习: ( 5 月 21 日—6 月上旬) ,这一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

3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训练时选近三年的河南省中考 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 第四轮复习: (考前一星期)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更多时间用来阅读自己一年 来写的文章,整理消化资料中老师评讲的知识点,梳理文体知识结构, 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自信。

4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201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文言文部分

复习内容:

一.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二. 七年级上册课本及《中考专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课本中重点文言文及诗词。

2. 会背、会默写、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并会解答相关的中考知识题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难点:能解答相关的知识题型。

复习方法:

归纳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复习教具:多媒体 试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论语》六则 与《论语》十则

第二课时 《三峡》的复习

第三课时 复习古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夜雨寄北》

第四课时: 复习古诗

4.《淮上与友人别》

5. 《寄人》

6.《观沧海》

第五课时: 复习古诗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望岳》 9.《江南春》 10.《登飞来峰》 七年级上综合复习检测

第六课时:

具体复习如下: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 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 用《论语》中

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 习的句子),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6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 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 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同“悦”,愉快 . 2、吾日三省 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 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 神疲倦而无所得 4、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 5、 由, 诲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 也。 女: 通“汝”, . .. 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 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 7、士不可以不弘毅 .. 弘毅:刚强,勇毅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8、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 . .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 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 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 . 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 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 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 . 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 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 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 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

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 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

7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真知啊。 (二)《三峡》 (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 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有文学价值地理 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自西向东分别为)瞿塘峡(最短最险峻)巫 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名),西起四川奉节, 东至湖北宜昌,全长 204 公里。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 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沿: 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巚: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 良:实在。 肃:寂静。属:(zhǔ)连续。引:延长。绝:消 失。素:白色;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乘奔 御风: . 这里指奔驰的骏马 素湍 绿潭:急流的水。 霜旦 :降霜的早晨 飞 . .. . 漱 :飞泻冲荡。属引 凄异:连续 、延长 或 王命急宣:如(有) 虽 . .. .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良 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 3、特殊用法:奔:奔驰的骏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 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 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 :久绝(消失)。绝 巘 :极。阻绝 :断。自 . . . . . 三峡 (在)。自 非 (如果) .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 船行得快啊!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 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

碧绿的深水,映出 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 涧一片清冷寂静。

8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 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 长时间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 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写夏水的句子: (1)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2)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 声泪沾裳。” 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 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 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 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 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 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是三峡夏天 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 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 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 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 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 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 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

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 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 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二、回答以下问题。

9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项城五中活页教案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 “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 “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 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 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 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 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表现三峡 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同时也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4、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 峻,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 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洪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 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之势。多情的三峡风光, 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5、从文中找出在三峡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流急;至于夏水襄陵,沿 溯阻绝,可见水势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落差大。 6、三峡的名胜古迹: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传说:神女 峰。 7、三峡四季水之景:春冬,清荣峻茂;夏,水流湍急;秋,水枯谷 凄。 五、诗五首 1. 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 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 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 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 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 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

惜别之情。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 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 宽慰和劝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 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

第 10 页

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计划

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 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yk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