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11-16 14: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滁州市水利发展 “十二五”规划

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办公室 滁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二○一○年十一月

批准:朱金沂

核定:沈登乐 邹 军

审查:朱飞龙 陈宏伟 奚学军 吕本贵 任明伟 编写:宋齐宝 杨 兵 董春阳 彭忠涛 卫 婷 张广发 时建祥 张 静 尹宗虎 范维涛 赵 旭 陈传明 夏汇彬 李德兴 杨正东 李 勇 杨正东 程 帆 孔凯夫 闻根荣 罗元成 厉作人 何翠敏 杨自义 唐起发

前 言

滁州市位于皖东,东临高邮湖,南依长江左岸一级支流滁河,西接大别山东延残丘,北濒淮河。江淮分水岭穿境而过。全市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面积8915.8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4411.7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复杂,山、丘、圩、湖并存。滁州市已建成各类水库1059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6座,塘坝12.1万面,固定机电排灌站1006处2676台套20.1万千瓦,总蓄水能力2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20.3万亩,旱涝

保收面积413.9万亩。滁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降雨量947-1051毫米,降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全市已基本建成洪能防、蓄得住、排得出、灌得上的水利骨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这些工程的建成为抵御洪涝旱灾、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依然存在整体防洪标准偏低,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不尽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滁州市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十二五”及到2020年,是我市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争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前列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关键阶段。水利发展问题一直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具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根据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厅和滁州市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求,市水利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完成《滁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本规划经评审、修改、相关会议通过后现予付印,作为指导“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利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目 录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 1 -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成就 - 1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7 -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重大需求 - 9 - (四)水利发展有利条件与主要制约因素 - 10 - 二、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 14 - (一)指导思想 - 14 - (二)规划原则 - 14 - (三)总体思路 - 15 -

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 - 18 - (一)水利发展目标 - 18 -

(二)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 21 - 四、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 24 - (一)防洪减灾 - 24 - (二)民生水利 - 26 -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 28 -

(四)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 - 30 - (五)水土保持 - 31 -

(六)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 32 - (七)水利改革与管理 - 34 -

五、投资测算与规划效果评价 - 39 - (一)投资测算 - 39 - (二)经济效果评价 - 39 - (三)社会效果评价 - 40 - (四)生态环境效果评价 - 40 - 六、保障措施 - 41 -

(一)科学制订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 41 -

(二)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投资需求 - 41 - (三)履行政府职能,认真组织实施 - 42 - (四)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运行效率 - 43 - (五)重大前期基础工作 - 43 - 七、附件、附表及附图 - 45 -

(一)附件 重点项目简介 - 45 - 1、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 - 45 -

2、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 - 47 - 3、高邮湖大堤堤防加固建设工程 - 49 -

4、天长市白塔河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51 - 5、炉桥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 53 - 6、沙河集水库抬高蓄水位工程 - 54 - 7、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55 - 8、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58 - 9、新建定远县江巷水库工程 - 61 - 10、新建滁州市山许水库工程 - 62 - 11、新建明光市崔家湾水库工程 - 63 - 12、新建南谯区郑家坝水库工程 - 63 - 13、滁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64 - 14、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65 - 15、水土保持工程 - 67 -

16、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68 - 17、城市防洪工程 - 71 -

18、大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 74 - 19、洼地治理工程 - 77 - (二)附表 - 79 - (三)附图 - 79 -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 (一)水利发展与改革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厅指导与支持下,抓住了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持续开展了以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沿淮支流及洼地治理、泵站更新改造、农村水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总体进展顺利,除规划中新建定远县江巷水库、明光市崔家湾水库、滁州市山许水库、沙河集水库抬高蓄水位工程,“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总投资估算17.91亿元,以上“十一五”规划中的未实施的工程估算投资3.5亿元,约占总投资的20%。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的,已建和在建工程投资计划合计25.0亿元。到2009年底已经完成投资24.15亿元,占计划的97%。其中: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5.65亿元、城市防洪工程约1亿元、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2.8547亿元、泵站技改1005万元、沿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1.045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5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投资是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时期。

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偏差,主要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投资集中,较“十一五”规划估算的增加了约11.0亿元;新增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较“十一五”规划的增加了近0.6亿元;沿淮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较“十一五”规划的增加投资近1.1亿元;大型灌区工程较“十一五”规划的投资减少0.8亿元;城市防洪工程较“十一五”规划的减少1.3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落实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规划编制中,体现在投资安排中,体现在工程建设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二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在改善人的发展环境的同时,注意改善水环境,实现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是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加快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配置、节约保护的一体化进程,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着力推进水利协调发展。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五是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不断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6座,总投资9.48亿元;加固堤防150公里;泵站更新改造4处0.313万千瓦;改善排灌面积9.45万亩;沿淮支流和洼地治理及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加速推进,池河、杨村河、铜龙河洼地治理1213万元,完成行蓄洪区撤退道路86公里投资1.045亿元;淮河干堤加固,滁河、濠河堤防加固等一批灾后重建工程全面完成;驷马山、女山湖两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6288万元,改善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9万亩。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洪水风险管理得到加强,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全面展开。完成滁州市、天长市、全椒县城市防洪工程部分建设内容。滁河防洪治理近期工程全部申报文件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初步设计工作同步进行。

未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双河、岗王、大余、三湾、红丰、跃进、安乐、大涧口、南店、解放、新集、鹿塘等12座中型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全部完成,均核定为三类坝。其中:双河、跃进、安乐3座中型水库已完成初设审查工作,并上报水利部争取投资计划。 3、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展开,累计投入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资金28547万元(其中水利资金25547万元)。争取国家、省投入资金1419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310万元,省级资金3881万元),地方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8897万元。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10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0.45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固小水库271座,完成总投资4.5亿元(国家专项资金0.922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737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841亿元),其中列入国家规划重点小水库38座,完成总投资1.71亿元(国家专项资金0.922亿元,省级配套资金0.34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0.446亿元);列入省计划的一般小水库233座,完成总投资2.79亿元(省级资金1.39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395亿元)。

4、水利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8年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2009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春旱。我市紧紧依托水利工程体系,以人为本,科学调度,把洪涝灾害损失控

制在最低程度,“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减灾效益约达100亿元,尽管如此,仍然有一定的灾害损失。

2005年先后遭遇了干旱、风雹、龙卷风、台风、秋汛等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遭受了9号台风“麦莎”和13号台风“泰利”袭击,造成滁河、淮河流域暴雨台风成灾,直接经济损失8亿多元。

2007年我市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滁河襄河口以上段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 2008年受第8号台风减弱成的低气压影响,7月31日至8月2日,我市滁河流域普降暴雨、特大暴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大洪水,洪涝灾情严重,直接经济损失30.25亿元。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对5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8.57平方公里,新建水保林3.53平方公里,新建经果林1.71平方公里。完成投资800万元。 6、水管体制改革全面结束、行业管理不断加强

水管体制改革全面结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全面推行了建设管理“四项制度”,水利建筑市场逐步规范。水文观测设施,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布点趋于合理。“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执法、普法、政策研究和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102号)文件精神,我市于2005年元月10日正式启动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过4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4县、2市1区和3个市直属管理单位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一是理顺体制,职责明确。通过改革,所有水管单位全部定性纯公益性单位或准公益性单位,科学设置了岗位,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对职工实行了竞聘上岗,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二是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改革后125个水管单位,水管单位总数减少了2个;共批准编制2853个,实际上岗职工2718人,分流职工1089人。三是“两费”落实,队伍稳定。2008、2009年各级财政投入水管单位经费4071.9万元、4074万元,2010年接近5000万元,人均月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职工收入稳定、思想稳定、工作稳定。四是激发活力,管理规范。改革后,引入了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了职工压力感和责任感,职工工作动力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水库检查、观测等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管理工作逐步规范,管理面貌得到改观,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完成19座中型水库、7座大中型水闸安全鉴定工作。五是目标明确,争先竞优。水管单位积极开展了达标建设工作,各地都在争创省级和部级管理单位,形成了以达标建设促工程管理的良好氛围。沙河集水库管理处、黄栗树水库管理处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获得省二级管理单位。

牢牢抓住工程安全这项中心任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监督、优化服务,依据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跨越池河及唐河桥梁建设方案、菱溪变电站进站小桥建设方案、清流污水处理厂尾水及超越水排放管道施工方案、滁州市纬二路过路箱涵建设方案等20多项涉河项目建设方案审批工作,规范了涉河项目审批管理,初步建立起了涉河建设项目工程审批制度。

7、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取水管理不断加强,工业和城镇生活取水许可审批率为95%,农业取水审批率为90%。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深入,逐步完善工业和城镇生活取水计量设施,初步建立了取水、用水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费收取力度逐年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