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更新时间:2023-10-30 21: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西大学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创立于1938年7月,前身为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畜牧兽医系随广西农学院独立建制,分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1977年增设水产养殖专业,至1995年共有畜牧、兽医、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动物药学、野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畜牧兽医、畜禽生产教育等10个专业。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两校合并,成立新广西大学,畜牧兽医系更名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目前把专业调整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3个本科专业。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恢复高考后首批获得硕士培养单位之一。1998年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个博士学位点;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5个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养殖方向和兽医专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列为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有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213人,本科生987人。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锐意进取、学科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雄厚师资力量和学术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24名,其中教授16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26人,副研究员、高级畜牧师、高级实验师共14人,讲师21人,畜牧师、工程师、实验师共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7名,硕士学位者3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1人。 学院部分实验室设备条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学院下设水产动物学、兽医基础学、预防兽医学、动物生产学、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和兽医临床学6个实验室;有动物繁殖研究所、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所、饲料研究所4个研究所;有牧试站、水产站和动物医院等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和24个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开展积极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师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2000年以来,共获教学成果奖13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个,省部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校级一、二等奖各1个。1982年以来,有近40人先后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泰国、丹麦等国留学、进修和进行合作科研 。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国家八五计划开始,学院承担着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牛体外授精技术与开发,研究成功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胚胎试管牛,并培育出全国最大的试管牛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水牛的体外授精技术研究取得成功,顺利产下我国第一头试管水牛。1995年牛的胚胎克隆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获得我国首例胚胎克隆牛,

1

2001年1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3月世界首例成年水牛体细胞克隆牛犊在我院顺产成活,10月初又成功培育出我区首例成年黄牛体细胞克隆牛犊。在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方面,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重大成果者”三等奖,猪瘟快速诊断的应用研究,禽肿瘤快速鉴别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高产荷斯坦奶牛体内胚胎生产研究与示范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作出突出贡献。

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28项,获得科研经费1557.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经费703万元,省部级项目45项,经费522万元,地厅局级项目32项,经费248万元,横向项目7项中,经费72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共有4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校级三等奖1项、市级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12篇。学院在动物繁殖与品种改良、动物营养、畜禽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许多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牛胚胎克隆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学院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浓厚,先后邀请了美国科学院院士Seidel先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Polage教授、国际禽病专家美国农业部禽病与肿瘤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L.F.Lee博士等,以及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67年来,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合理,教学实验设备精良的学院,先后培养了5810名本专科毕业生,223名硕士,12名博士。其中包括为亚非国家培养的30多名硕士。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地方的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有许多已成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在广西水产畜牧系统的技术人员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占据绝大部分,现有在职获得高级职称的有253人。

2

畜牧学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卢克焕教授:1945年4月出生在广西邕宁县,1968年

7月毕业于广西农学院,1981年在广西农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广西大学副校长,现为动物繁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卢克焕教授长期从事牛体外受精的研究工作,在爱尔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牛体外受精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于1988年研究成功了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的试管双犊。在国内筹建了胚胎工程实验室,曾主持承担广西和国家863等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体外受精程序,一共繁殖试管牛犊228头,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于1997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又研究成功世界首例精子分离的性控试管水牛。卢克焕教授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广西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曾当选为全国八届政协委员,现兼任广西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繁殖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动物繁殖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水牛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石德顺研究员:广西兴安县人,1962年11月生,

1983年7月毕业于广西农学院,1987年在广西农学院获硕士学位,1991

3

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石德顺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生殖调控、动物克隆与转基因克隆等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各类省部级课题10余项,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先后丰富和发展了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胚胎早期发生的理论;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体外受精程序,一共繁殖试管牛犊230头,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研究成功了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和体细胞克隆水牛,我国首例试管水牛和胚胎细胞克隆牛。体细胞克隆水牛被美国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ichael Pillsbury博士列为我国近两年17项值得关注的科技成就与计划之一。石德顺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专著2部、教材2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先后获得广西高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广西优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第四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兼任农工广西区委副主委、全国动物繁殖学会常务理事、胚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科协中青年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丁兆坤教授:1955年10月生于广东高州市。197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留校任助教(期间到北京大学学习硕士生课程)、讲师、副教授兼党支书记。1992年公派到澳大利亚Griffith University作生化高级访问学者。在双份研究奖学金资助下,1997年获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博士学位,并荣获加拿大NSEC Fellowship 项目进入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博士后,1999年底起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员。2002年由汕头大学直接从海外引进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起任广西大学水产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所长。丁兆坤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理生化学研究,曾先后主持过国际(加拿大和挪威)合作攻难项目、加拿大NSEC基金项目、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业基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英国RSE共同资助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取得被代谢酸中毒领域权威认为“是非常重要

4

的发现‘乳酸不是主要从绵羊瘤胃和结肠吸收的’,创立了新的代谢乳酸中毒理论,为理解代谢乳酸中毒这个严重疾病作了很主要的贡献”;发现“虾青素在大西洋鲑的肝酶作用下不产生共轭偶合反应而进行分解代谢”;提出了新的胆绿素源等。发表高质量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参编专著3部。于2004年英国授予21世纪杰出知识分子勋章;2003年美国授予重大贡献者证书。现为美国科学家会员和科学顾问董事会董事等。

何宝祥简历:男,1958年1月生,临床兽医学教

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甘肃省秦安县人,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主管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任中南区兽医内科学副理事长、全国兽医内科学分会常务理事。

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在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85年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临床兽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87年晋升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2003年以来参编教材4部、专著2部,精选编写《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教材并在国内兽医内科学界率先实施双语教学。 “奶牛隐性酮病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及省部级科技进步3等奖;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基金、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等,共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 2001年获得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发明专利1项。主要研究:奶牛产后重大疾病的预测、监控、预防研究,水牛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研究、leptin(瘦素)在奶牛酮病等代谢病与繁殖疾病中的调控作用机理。在动物营养代谢与繁殖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5

张明教授: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

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繁殖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97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在广西大学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在美国可罗拉多州立大学动物繁殖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进行牛的体外受精和胚胎的细胞和分子遗传研究。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近畿大学生物理工学院基因工程系做研究员,进行哺乳动物分子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合作研究。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5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目前主持区科技厅科技攻关、自然基金、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广西大学科研项目等5项,主要参与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的胚胎工程,动物性别控制,动物胚胎分子生物学。

罗廷荣,男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

术学院预防兽医学教授

研究方向:病毒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的研究

罗廷荣,日本岐阜大学博士,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Marjorie B. Kovler肿瘤病毒实验室博士后。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兼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病毒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

6

的研究,先后在国外Virus Research、PNA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篇。曾主持教育部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动物病毒病的分子致病机理及免疫基础。正在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及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

1983年广西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1988年获广西农学院微生物与预防兽医学硕士;1988-1992年广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讲师;1992-1994年日本吱阜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获日本吱阜大学兽医学博士;1998年3月回国在广西大学工作,副教授;1999年任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00年晋升教授;2001.5-2002.7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2002.8回国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任院长兼副书记。2004年到英国Macaulay研究所学习,同年到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 讲授的课程: 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p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