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事处

更新时间:2023-09-10 21: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博士学科点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其他三个机械类二级博士学科点设立的,它是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机械制造及制自动化、材料学以及摩擦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一个综合性的机械工程类博士后流动站。该博士后流动站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共同建设。现有教职工3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包括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2人;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研究生。

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下有“矿山机械”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211”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多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粘稠工业固体废弃物输送实验室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黏稠物料浆料管道输送测试实验系统;流体与液压传动实验室有国内独有的液压支架加载测试实验台、先进的油液污染颗粒计数器以及油液过滤性能评价实验台;测试技术实验室有功率达150KW的大型机械实验测试系统;摩擦学实验室有多台四球、端面、环块、销环、销盘等摩擦、磨损、润滑测试实验装置;还有大功率激光表面强化机、大型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表面测试仪等先进的材料实验与测试仪器。

该站目前主要博士生导师有吴淼、范讯、陈华辉、孟国营、林福严、贾瑞清、董志峰、张增志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械设计、机械传动学、测试计量技术及智能化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理论、机械电子学、摩擦学、新型工程材料、耐磨抗蚀材料、纳米材料、超硬材料、材料表面工程、机械失效分析、CAD/CAM/CAPP等。

1、吴淼

1958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982年山

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985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1995~1996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进修。硕士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矿业大学工作至今,曾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机械工程系(现机电学院)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计算机学院)主任兼总支书记。

曾作为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承担过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江苏省后备学科带头人基金、教育部和煤炭部归国人员基金等项目研究工作,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各1项,横向课题若干项。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浓度粘稠物料管道输送”、“煤矿采掘与筛分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测试技术与智能化仪器”、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讲授的主要课程为“声学理论与噪声控制”、“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现代控制工程理论与信号分析”、“机械振动”、“设备故障诊断学”、“现代传感技术”等课程。自1993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已有36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17名、博士8名、博士后2名),现指导硕士生19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

1996年以前曾四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组织研发的设备“粘稠物料输送新技术—煤泥管道输送系统(MNS-20/16)”被列为2004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出版专著两部,编写《中国机械大典》13万字,发表论文60余篇(EI收录26篇、SCI收录1篇),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 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原煤炭工业部“业务拔尖人才”、等荣誉或称号。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招收“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生、“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硕士生,所招收的博士后可来自机械、仪器仪表等专业。

联系电话:62331117-10,13701021659

2、范迅

男,1955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机械工程专业,1985年在东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机电产品可靠性学会理事。

目前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机械承载能力及润滑研究”等。作为主要执行人,曾完成“边界单元法在弹性接触问题中的应用”,“动载荷滑动轴承疲劳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及其它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完成煤炭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新型水垫带式输送机水垫润滑机理及承载能力研究”,IET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课题“内燃机滑动轴承动强度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讲授“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机械可靠性设计”、“有限元边界元法及应用”、“机械系统学”等课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省(部)、市、校级奖励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械传动承载能力及润滑; 2). 机械可靠性设计; 3). 机械动强度设计。

联系电话:62331529 3、陈华辉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3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

士学位。1994-1995年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访问学者。

主编和与人合作出版的专著有“现代复合材料”、“摩擦与磨损”、“表面工程手册”、“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进展”、“磨损理论与抗磨工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和 EI检索10余篇。曾承担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教育部和原煤炭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 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失效分析与抗磨委员会常委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耐磨材料、材料表面复合强化、磨损理论与抗磨技术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横向项目4项。

联系电话:(010) 62331241

4、林福严

教授 博士导师,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1958年5月出生。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部科技项目、煤炭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7项,获得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次。在学术方面主编和参与编著3本; 发表论文60余篇。教学上直接指导的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7名,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名。 近年来主要从事计算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人脸图象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 (2)计算机图象识别与处理技术; (3)机电一体化与智能化仪器仪表; (4)磨损理论与抗磨技术

联系电话:62331247--8221

5、贾瑞清

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生16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其中论文<>,<<全油膜润滑条件下磨损特性实验研究>>等被美国EI信息库收录,出版专著<液压过滤技术及抗磨理论>>。

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其中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负责制定<<流体污染抗磨试验标准>>等 4项行业标准。先后和冶金,电力,航空,煤炭,机械行业等多家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二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校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 滤芯生产线,全自动洗砂机,地板清洁机器人等获国家专利12项。

招收研究生方向

1.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理论; 2.流体传动与控制。 联系电话:62331247--8218 6、董志峰

男,1957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82年在阜新矿业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1984年在通化矿务局任助理工程师;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h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