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更新时间:2023-11-13 01: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它昌一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刃剑”。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此潮流中如何趋利避害,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呢?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发展。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举一个最能反映全球化的例子,一台美国“苹果”牌电脑、一架日本“佳能”牌相机、一辆德国“大众”牌小轿车,你既可以说它是哪个地方的产品,又可以说它不是哪个地方的产品,因为它们已经是全球各地产出的零件的集合了。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联成一体,在世界范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的商品网络、金融网络将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加大。近20年,经济自由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层面得到了扩展。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由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危机的困扰,采取了放松经济管制的经济自由化政策,由此掀起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通的新浪潮;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为了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双向经济自由化的作用,导致了全球经济体制的趋同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扩展。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已达成员135个,全球贸易的90%以上是在这些成员之间进行的。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4万亿美元。

第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相比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步伐迈得更快,覆盖面更广。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金融市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衍生交易创新工具等方面都急剧膨胀。巨额资金的交叉流动使越来越多国

家的金融市场对内对外的分割性大大降低,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世界金融大市场。目前,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实现成千上万亿美元的交易。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平均为1.5万亿到2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是全球每天新增产出的700倍。这一发展趋势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提供了充分条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活跃的因素。当然,这也使金融服务业成为风险最大、危机频发、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经济领域。

第三,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实际上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动物”,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本、现代化的管理和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也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功。目前全世界约有6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拥有50多万个分支机构,总产值约占全球的50%,控制和垄断着世界60%的国际贸易、90%的国际直接投资,9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微软公司为例,其产值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1位的国家。

第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更是来势迅猛。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运费的降低和通讯工具的改进曾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融合一样,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正在缩短世界各国的距离。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揭开了信息时代的新篇章。有人形象地说:“一按计算机的一个键,货币便自由流向地球上任何地方。”电子商务发展尤其迅猛。1998年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业务规模是2000亿美元。据估计,2002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计算机网络使得不同肤色的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为同一企业工作。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模式。科技进步必将大大降低国际间的通信费用和交易成本,打破国家间的界限,推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在21世纪哪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刃剑”。我们必须充分地抓住机遇,冷静地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好地利用外资。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可以把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联成一体,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两

个市场变化和资源有效配置要求的快速反应体制,努力使我国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互补,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使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过去,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少限制,如法规体系缺乏透明度、市场准入的产业限制、外汇平衡要求、出口数量要求等限制。入世后,对外商投资要实行国民待遇,普遍取消数量限制,修改现行政策法规中与WTO有关协议和条款不相适应的内容。同时,要改革外商投资审批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所有这些都将促进外商投资的增加。

第二,有利于我国企业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过去我国也反复强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体制的制约、市场规则的不完全、竞争的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使创新在许多产业和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后,来自外部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的企业真正把创新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继而有助于激励与推动企业彻底转变观念,突破体制束缚,确立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自觉地、主动地、迅速地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变。

第三,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场经济这一共同基础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利用这一成员资格,我国可以享受130多个成员提供的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可以享受发达国家给予的普惠制待遇,这必将使我国产品在最大范围内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额。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我国长期受保护的一些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将面临重大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WTO后,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七个行业受冲击较大。以汽车工业为例,入世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实行进口配额和许可证,今后,除整车和汽车底盘仍需进口许可证外,其余将逐步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5年左右。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我国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

只相当于别人一条流水线的产量。今后,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都将难以生存。

第二,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将使我国国内产业内部的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行业的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其二,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我国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达1.4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85%,同时又要大量进口国内不能生产而市场又急需的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钢管等10多个品种,年进口量近800万吨。我国是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每年还要花6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在国外商品竞争的冲击下,这些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相当一部分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三,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规模实力、管理机制、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在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供金融服务的手段、技术、产品等方面都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是尚未完全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抗衡;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并放开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大量优质客户流失的严重问题。二是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市场利率必然要取代官定利率,现行的非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也必将面临考验。三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全部开放的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

第四,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但仍然没有摆脱一靠红头文件、二靠政策手段、三靠保护垄断这样一种行政支配的行为模式。我们不少政府部门还习惯于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行政管制过多,审批制还在经济生活中起主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是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经济活动秩序的执行者、经济违规行为的制裁者和战略规划的制定者。而我们的政府行政方式还不是十分规范,存在许多与市场相悖的问题,具

有一定的封闭性,缺少透明度,这些都是不符合世界贸易规则要求的,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第五,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提供了便利。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它们或者以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或者在所谓的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或者用金钱收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势力,或者在资本输出时附带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兜售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

三、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对策

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其运行体系中。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探索理想的发展途径,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面对经全球化的汹涌大潮,中国必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正确认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主们观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它对我国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对我国的企业生存、科技发展以及金融安全和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以没有准备好为借口而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那只会使我们再一次落伍。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实行了产业调整和转移时,亚洲“四小龙”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却与机遇失之交臂。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只有牢牢树立起改革开放的观念,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努力把我国的事情办好,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在扩大开放中,把握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使我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m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