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札记

更新时间:2023-12-02 15: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听经札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自性清净圆明体。”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广狭无碍,一多相容。”“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里讲心性“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内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外篇·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古德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讲宇宙缘起、法界缘起,极其微细一个波动全出现,没有先后,叫“一时顿现”。大乘经典里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在自性变成阿赖耶,五蕴出现,色(物质,阿赖耶相分)受想行识(精神,阿赖耶见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量子力学家讲“宇宙是刹那之间出现,是无中生有。物质是意念累积产生的一种连续现象。”《楞严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同时同处。《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仁王经》:“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菩萨处胎经》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答:“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10万,32亿×10万=320兆),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一个念头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 佛经里讲物质分析有个比喻:牛毛尘,七分之一叫羊毛尘,再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再七分之一叫水尘,再七分之一叫金尘,再七分之一叫微尘(现代科学叫原子),再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粒子、夸克),再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微中子)。《金刚经》讲“一合相”,有个基本物质,“极微之微”。再分没有了,看到物质是念头的波动现象。爱因斯坦之师德国普朗克发现宇宙根本没有物质,物质是意念变现的。佛经讲“色(相)由心生”“全体是心(念头、意念)”“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阿赖耶三细相:业相、转相(见分)、境界相(相分),科学家讲宇宙只有三样东西:能量(波动现象)、信息、物质。 五蕴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讲“舍识用根”,离心意识,就像镜子照外面东西一样,不落痕迹。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心收回,不放心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古德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华严经》:“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楞严经》:“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大乘起信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本体,无所不知是作用。 民国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法华经》:“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

《维摩诘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妄尽还源观》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

永嘉大师《证道歌》:“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圆觉经》:“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于幻相无著无得。” 《大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楞严经》:“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香港光明讲堂一副对联: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东岳庙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天网恢恢有罪一魂何避,阴刑赫赫无情十地难逃。 《法苑珠林》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莲池大师《七笔勾》:“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孝顺四个阶段: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至孝养父母之慧。

《俱舍论》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爱护畜生)二、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济贫济世)三、恩田,父母等也。(孝养父母)四、德田,三乘之贤圣也。(奉事师长,供养圣贤) 《左传》:“人弃常则妖兴。”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佛地论》:“说听究竟,总言一时。” 《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大智度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华严经》:“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才入信门,便登祖位。信者乃入法之初门,舍此莫由。 《太上感应篇》:“正己化人。”

《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论语》:“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奇技淫巧,典礼所禁。

《庄子·外篇·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佛藏经》:“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教四谛:苦(世间果,应知。身心酬业,患累逼恼。)集(世间因,应断。起惑造业,招集来苦。)灭(出世果,应证。结业已尽,无生死累。)道(出世因,应修。正助双修,能至涅槃。定慧正修,戒为助修。)

佛教十二因缘:一、无明(此处无明非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即六道无明。过去世烦恼惑,无所明了。)二、行(过去世作的善恶业,因无明迷惑而使身口意造业。)三、识(因惑业而投胎)四、名色(名是心,精神,有受想行识。色是物质,肉身。)五、六入(住胎,六根生出,有感知。)六、触(出胎,接触外境,六根触六尘。)七、受(有感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八、爱(贪爱,爱男女金银等事。)九、取(行动,四方驰求, 是见一切境界生取著心。)十、有(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受于后身,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十一、生(未来受生事。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中受生。)十二、老死(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无明”“行”是过去世的业因,不能解决,“生”“老死”是未来世的果报,不能解决,“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果报,不能解决,现在世的业因只有“爱”“取”“有”,修行要从此三处下手,三条中断一条,即可出离六道轮回。

见思烦恼:“见”是见解错误,“思”是思想错误。见惑:1.身见(把身当自己,执著身是我,为身造业,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2.边见(相对,对立,跟人、事、物对立,就产生了利害、矛盾、冲突。不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3.见取见(果上成见。执著自己见解对,别认错)4.戒取见(因上成见。执行邪戒以为正戒)5.邪见(除之前四种错误见解,其他一切错误见解都归纳到邪见。) 思惑:贪、嗔、痴、慢、疑

佛将入涅槃,阿难以四事问佛,佛亲口嘱咐:一、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二、依四念处住。1.“观身不净”,放下身见,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一切迁流无常,《法苑珠林》讲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3.“观心无常”,妄心,刹那刹那变化,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4.“观法无我”,一切法无主宰,缘生缘灭。愈接近性德,才有主宰自在,明心见性,“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现前,“常”,不生不灭;“乐”,无苦无烦恼;“我”,真我,自性;“净”,身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圆满具足。三、对待恶性比丘,应默而摈之,孔老夫子讲“敬而远之”,不理不睬,不予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改邪归正,依教奉行。四、集结经文时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我”即阿难,多闻第一,文殊菩萨赞叹阿难“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在某方等六事,即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孟子讲“天时、地利、人和”。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礼记》第一句“曲礼曰,勿不敬。”内敬外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成的现象。)二、称赞如来(诸佛是从相上、事上讲,如来是从性上、理上讲,与性德相应称赞,与三皈五戒十善相应称赞。)三、广修供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普利人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中,依教奉行供养第一。)四、忏悔业障(前三种是修福德,积功累德,如果业障不忏除,修积功德就漏掉。应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改过自新,后不再造,是真忏悔。孔子赞叹颜回“不贰过”。)五、随喜功德(破除嫉妒,拓开心量。)六、请转法轮(礼请善知识讲经说法)七、请佛住世(亲近善知识,礼请善知识住世,弘法利生,普度众生,正法久住。)八、常随佛学(回向菩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九、恒顺众生(回向众生。随顺,随缘妙用。)十、普皆回向(回向法界。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处逆境,随恶缘,无嗔恚,业障尽消;随顺境,处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心静生慧,行善生福,纯净纯善可矣。

佛说慈悲有四种:一、爱缘慈悲(凡夫是因为爱才慈悲,不爱就不慈悲。)二、众生缘慈悲(修行人要提升,心量拓开,爱一切众生。)三、法缘慈悲(菩萨理上通达明了,诸法平等,心是真诚、清净、平等。)四、无缘慈悲(如来果地,没有条件,真正到达心境一如,生佛不二,万法一体,性德自然流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量寿经起信论》:“不度文殊智海(看破),难入普贤行门(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量子力学家讲:“意识有能力改变物质事件,以心控物,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意识能影响任何东西,具有改变世界的惊人能力。”佛法讲:“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

量子力学家讲:“量子、粒子被认为是凭空蹦出来的,会即时出现又随即消失。”佛法《楞严经》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同时同处。《菩萨处胎经》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世界无量无边,都是从“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华严经》讲:“一时顿现。”科学用意识,对内缘到阿赖耶,对外缘到虚空法界,但缘不到自性。必须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才见到真相。佛法讲“唯证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量子力学家讲:“群体念力能逆转潮流,带来这个星球的修复和更新,想要改变世界,我们只需要同心同意就能办到。”所以宗教祈祷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 量子力学家讲:“想要用意念影响物质,念头必须非常专注,而且动机强烈。”佛法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一门深入。” 量子力学家讲:“祷告实验证明我们是可以回到过去,改变过去的,逆向念力比顺向念力更具威力,证明逆向因果性存在,意念有能力回到从前发生事件的时刻,影响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佛门讲“忏悔业障”,过去的过失、错误,现在痛改前非,忏悔力量很大,这个能量很快延续到现在,在现在起作用。 量子力学家讲:“心灵,显然是以某种方式与物质不可分地连接在一起。”佛法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物

质),形皆有识(心灵,精神)。”精神与物质是一体。 量子力学家讲:“零点能量场”,即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宇宙所有物质都与零点能量场互动”,说明“法相”不离“法性”,“法性”能生能现,“法相”是所生所现,性相不二,能所不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有一种无所不在的能量,称之为‘生命体能量’”,即佛法讲“阿赖耶”。

量子力学家讲:“有种思想可克服任何负面情境,叫‘归家之思’。”“当我们被最阴险的念力围困时,保护我们的最好方法是坚定不移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必须对许多原始文化的传统智慧保持开放态度,因为它们对念力的性质有一种本能理解,这些文化几乎都相信,宇宙有一个统一的能量场。”“咒语,如佛教的‘唵阿吽’‘阿弥陀佛’,一直练习,直到你自然而然能够入定二十分钟以上为止。” 量子力学家讲:“宇宙全息理论”。佛法《楞严经》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华严经》讲:“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愿云禅师《戒杀诗》:“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小窗幽记》:“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

孙思邈 《大医精诚》:“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包厨也。”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马寺一副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一句佛号,一生成就。

《无量寿经》是“如来兴世之正说”。善导大师曰:“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土法门难信之法,此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讲:“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讲:“无上菩提之心,即是愿作佛心。” 《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大乘起信论》讲菩提心本体是“直心”,作用是“深心”(自受用),“大悲心”(他受用)。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讲:“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之心。”愿即是“愿作佛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印光大师《文钞》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

华严末后文殊、普贤菩萨皆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普贤菩萨“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 《华严经》:“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蕅益大师开示念佛: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

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印光大师《文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秦唐两译《阿弥陀经》,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依先德意,补入此廿一字,于经文“一心不乱”之下补入“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圣意备显,易启正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5t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