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 感受精彩 修改稿

更新时间:2023-03-17 02: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近名师, 感受精彩

——“少教多学”第二届年会暨课题中期培训研讨会感受

晶华学校 杨 梅

7月20日至22日,“‘少教多学’课题第二届年会暨课题中期培训研讨会”在河南睢县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教育部“少教多学”课题组主办,睢县育才学校承办。教育部“少教多学”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内知名专家,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科所(院)课题负责同志、教研员,中学校长、教务主任、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盛会。

大会以“深化课堂改革,促进专业发展”为宗旨,以“遵循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践行少教多学,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题,本着“以课为媒介,切磋教学技艺;以课促研,融会课改成果”的精神,以展示语文教学改革成果为重点,推动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专家讲座

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志军作了《十余年来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专题演讲。他强调“造就一所好学校的是文化而并非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科研文化;教师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他还指出,当前改革存在弊病:(1)三维目标偏移,知识目标重视不够。(2)师生关系重心偏移,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3)课程文化关系重心偏移,传统、本土文化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外来文化。(4)教学活动方式中心偏移,讲解、传授、示范等教学方式受到冷落,缺乏实质性内容而无意义的对话、活动、合作却十分常见。

顾之川作了《语文教学的特质与少教多学》的专题讲话。他认为:语文应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语文要注重积累:成语积累、经典诵读、经典阅读,通过校园刊物搭建读与写沟通的桥梁。他指出“少教”怎样教:启发性的教、针对性的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的教。教学的四种境界:平庸的教师——叙述 ;较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

郭海燕作了《教师语言表达与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的专题讲话。主要强调了“素养”与“能力”两关键词。他认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素质就是要有“教

1

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的本领,认为语文学科本身要求语文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广泛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要提高自己吃透教材的能力,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把参考书真正放在“参考”的位置。 二、教学大赛

本次活动举办了“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展示了代表全国各地最高水平的24节精品语文课。分为诗歌鉴赏教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指导教学。可谓门类众多、异彩纷呈。 感受之一:切入点准确,思路清晰的版块式教学设计

山东的谷纪艳老师对《最后一课》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版块一:整体感知——聚焦“最后”,走进课堂。(1)为什么是“最后”一节法语课?(2)“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两个“最后”分别意味着什么?(3)最后一课的原因?(4)最后一刻的感情?(5)齐读,体会感情。

版块二:品读细节——聚焦“变化”,走进小弗朗士。

(1)跳读12—21段,找出体现小弗朗士情感变化的词语:轻松—难过— —懊悔—不舍—爱国情,亡国恨。(2)选择细节,对小弗朗士内心的情感深入赏析。教师示例;学生找细节,批注;学生展示赏析成果,教师指导感情朗读。(3)感情读,理解“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其中蕴含的感情。 版块三:精彩段赏读——聚焦“可怜”,理解韩麦尔。 (1) 独立读15、20、22段,“可怜的人”可怜在何处? 版块四:精彩段赏读——聚焦“高大”,引发感情共鸣。

(1)音乐,教师感情朗读结尾段落。(2)心理补白: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无语凝咽。假如你是韩麦尔先生,你想要说什么? 感受之二:“解读文本”与“跳出文本”

有效教学从解读文本开始。解读文本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学生充分的解读了文本,余下的环节才能顺畅,否则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活起来”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等待。

一提到新课程,新理念,也许有的老师会误以为就是脱离文本的教学,只要多拓展、多延伸,就是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其实,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充分解读

2

文本,而“拓展延伸”环节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的锦上添花。比如,浙江杭州的朱兴祥在教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从两个角度理解母亲形象:一母亲“严师”、“慈母”的形象;二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的形象。整个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予以点拨,一节课学生透彻的理解了母亲形象,感人至深。当学生感情饱满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时,对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理解已经入木三分。

这位教师的拓展延伸也恰到好处,恰当引用了名人对胡适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徐志摩:胡适能与人为善,容忍别人,且能扬人之善。梁实秋:胡适温而厉,待人既温厚宽容,但做人做事也有原则,柔中有刚)。 感受之三: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课堂和谐,师生沟通配合默契,教学生成效果也必然最佳。 听完这些优质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的师生对话构建了和谐的课堂,而有的选手没有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备受学生冷落。经常听到的教师语言是“请说”“请坐”“还能说得更多吗”,教师们不光是语言温和,而且动作也极为平易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比如山东的谷纪艳,和学生说话时弯下腰来,语言时而激昂,时而和蔼,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教育家们早就提出要蹲下身子跟学生说话,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尊,作为老师,我们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信任你,亲近你,才能愉悦的接受你教授的知识。 感受之四: 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精彩的课堂语言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课堂的氛围要靠教师的语言去调动。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是反馈信息的媒介,是沟通情感的桥梁。教师精彩的语言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兴奋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参赛教师的课堂用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辽宁省的陈新颖的《人在画中——画面感写作》,选手富于激情的口语带动了学生的情绪,整节课自始至终都让听者沉浸在浓郁的激情之中。语言的修炼要靠我们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课堂语言努力做到:简洁精炼,逻辑严谨,生动幽默,妙趣横生。 感受之五:写作教学应专项指导

相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对写作教学的重视度、关注度是不够的,在教学中也缺乏精细的设计。在这方面《话须形象才生动》、《人在画中——画面感写作》

3

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话须形象才生动》一课上,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领会语言形象的妙处,探索使语言形象化方法:有反例法,有示例法(父亲形象,俞敏洪对人生的两种诠释);有指导,有独立思考,有小组探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情境多方式调动学生创作兴趣。仅仅一节课学生就领会到语言形象化的方法。

感受之六: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张志公语),即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去探究思想内容,把语文课恢复原生态,还其本来面目,上出真正的“语文味”。阅读教学必须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一定要学会揣摩语言。《最后一课》中,选择写小弗郎士内心情感的句子做批注分析;《风雨》中,对文中的修辞句、动词、形容词做认真的赏析;尤其是《范进中举》中,对两个“好了”在不同语境的含义理解,更深入地认识了范进的形象。当然,并不是对所有的词语都面面俱到,但对于有深意的、有感情色彩的、精准的词语是必须要挖掘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措词。 三、问题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处理 “课堂氛围”与“文本情感”的问题

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应该和文本的氛围是一致的。比如教读《老王》教师就需要悔恨悲伤,教读《我的母亲》就得深情感人。否则,或感动或伤感的文章,被搞得索然无味。这就警醒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基调,课堂上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切的情感教育。 思考之二:教师要获取新信息,与时俱进

这次教学大赛也让我见识了学生知识面之广,教师如不学习就会感到相形见绌。当前的图书、网络、电视等高科技载体层出不穷,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的思想走在社会的前沿,这就需要教师多听、多看、多学,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和学生的思想接轨,才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在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晶华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定会硕果累累!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1y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