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更新时间:2023-08-29 18: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英语专业必看翻译专业必看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4年第3期(总第100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 414006)

摘要: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

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51.0引言

,它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

(Beaugrande&Dressler,1981:3)。语篇的衔就失去了交际性”

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

(方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梦之,2002:326)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

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0译文的衔接

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inEnglish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尽管不足)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Halliday&Hason,2001:6)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

收稿时间:2003212201

作者简介:刘庆元(196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翻译。

,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2.1语法衔接2.1.1照应的增减

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以及奈达的“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hypataxis),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601)。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Ireceivedyourletteryesterday.Yourarticleisverygood,butIamsorrythatowingtopressureofspace,Ifindittoolongtobepublished.

例(1)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译文用

95

英语专业必看翻译专业必看

了三个I,两个your和一个it。增补六个代词是完全必要的。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例如:

(2)Hesmelledthebreezeandhelistenedforanyforeignsoundofsecrecyorcreeping,andhiseyessearchedthedarkness,forthemusicofevilwassoundinginhisheadandhewasfierceandafraid.Afterhehadprobedthenightwithhissenseshewenttotheplacebythesidepostwherethepearlwasburied,andhedugitupandbroughtittohissleepingmat,andunderhissleepingmatheduganotherlittleholeinthedirtfloorandburiedhispearlandcov2ereditupagain.

汉语中无关紧要的连接词予以省略。例如:

(4)IwasupthenextmorningbeforetheOctobersunrise,andawaythroughthewildandthewoodland.Therisingofthesunwasnobleinthecoldandwarmthofit;peepingdownthespreadoflight,heraisedhisshoulderheavilyovertheedgeofgraymountain,andwaveringlengthofupland.Beneathhisgazethedew2fogsdippedandcrepttothehollowplaces,thenstoleawayinlineandcolumn,holdingskirtsandclingingsubtlyattheshelteringcornerswhererockhangovergrass2land,whilethebravelinesofhillscameforth,onebeyondothergliding.(RichardD.Blackmore:AnOctoberSunrise)

他闻着微风吹来的气息,听听有什么奇异声响,同时两眼在黑暗中搜索,因为邪恶之歌又在耳边响起。他有点凶猛,后,又回到屋里,,拿到席子上,进去,再盖上土。

源语用了7个he,3个it和6个his,共16个代词。如果全部照译出来,不符合汉语的照应习惯。因此,译文简化为三个“他”,意思并不含混,反而更简练、流畅、自然。类似的增减都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调整。除人称照应以外,表衔接的关联成分也应作适当的调整。2.1.2连接成分的增减

英语语句之间主要采用形合法过渡,尤其是那些比较正式的文章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王武兴,2003:109)因此,汉译英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为了满足英文的逻辑关系,应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例如:

(3)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问及他时,他说饿极了,有两天没吃了。

Theboywhowascryingasifhisheartwouldbreak,said,whenIspoketohim,thathewasveryhungrybecausehehadhadnofoodfortwodays.

为了体现英语多用连接词表示句际关系的特点,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译文使用了who,asif,when,that,because等多个连接成分来理顺上下句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性粘连显形化,从而满足英语的行文要求。尽管这种节外生枝,叠床架屋的构建方式比较繁琐,但作为英语的语篇构建原则译者是必须遵守的。

以上谈到的是汉译英时,根据英语的衔接特点,要适当地增补连接词。同理,英译汉时,译文应考虑汉语的衔接构建特点来连句成篇。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成分的相互衔接借助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语篇结构紧凑,词语的冗余度小。(方梦之,2003:14)因此,英译汉时,译文要对那些96

第二天凌晨,,我已经动身,,乍寒还暖,日出的景象,,蒙蒙的雾气,落到洼地里去,接着化成一丝丝一缕缕,悄然地飘去,而在草地之上悬崖之下的那些隐蔽角落里,雾气却还在引裾徘徊,而群山的雄姿却接二连三地涌现。(周嘉栋译)从“信”的标准来看,译文是相当不错的,但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忠实,忽视了汉语少用连接词的衔接特点,连接词的字字对应翻译使得译文的衔接过于欧化,从而影响了整个译文的流畅性、简洁性。需要指出的是:就汉语的衔接而言,由于受近代翻译的影响,汉语的逻辑关系也越来越多地明示于语言表层,有别于传统隐含这种关系的意合方式,即多用“如

(王克非,果”“因为”,“,假如”“,当……时”“,作为……等”

2002)。我们认为适当地保留源语中的逻辑连接词能丰富汉语的句式结构,将来也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语篇翻译中,目的语中衔接重构时,译文不应受原文羁绊,应根据目的语中的语篇特点,作适度的增减,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必须指出“,衔接手段的调整和变通绝不是译者随意而为之,它必须建立在对原文语篇,而不是孤立的语句,逻辑层次的分析和译文语篇逻辑推进的需要之上”(李运兴,1998:200)。因此,这就要求在翻译中,译者应该遵照源语作者的意图及源语语篇中逻辑推进层次(即语篇结构),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衔接特点来重构译文。缺少这种意识就难免会出现译文与原文虽然句句相对却难以成篇的现象。

2.2词汇衔接

上节中,我们讨论的是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是通过在语篇中的上下文中选一对或一组具有某种语义联系的词而取得的。这种词义联系可以表现为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的全部或部分重复,如同一词项的复现,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的运用;也可以表现为词与词之间在使用搭配上的常见同现关系,如选用一对反义词或同一语义场中的词。下面主要讨论原词复现、上下义词在译文中的衔接作用。

英语专业必看翻译专业必看

2.2.1原词复现衔接(8)...yet,asitsometimeshappensthatapersondepartshislife,whoisreallydeservingofthepraisesthestonecuttercurvesoverhisbones,whoisagoodChristian,agoodparent,child,wifeorgoodhusband;whoactuallydoeshaveadisconsolatefamilytomournhisloss;...

语篇中,某一词的反复出现,一方面起到衔接句子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文体的效果。(黄国文,1988:124)狄更斯的小说Bleak

House中有一段关于fog的描述是很典型的复现衔接。

(5)Fogeverywhere.Foguptheriver...;fogdowntheriv2er....FogontheEssexmarshes,fogontheKentishheights.Fogcreepingintothecaboosesofcollierbrigs;foglyingoutontheyards....Fogintheeyes...

“Fog”总共在该段中出现了13次,达到了很好的文体效果。任何语言中,为了结构的对称,或强调,或修辞需要都会采用词汇重复的衔接手段。就重复而言,汉语“不怕重复,重

(范仲英,2001:154);而复不会给人单调乏味感觉”“英语在

同一句子或语段中一般尽量不重复用同一个词,(方梦之,2002:290)。语篇翻译中,词”

言,2.2.1.1保留词汇重复

无论是英译汉,,对于那些服务于修辞,需要特别强调而使用的词汇重复,译文中都可以保留原来的重复手段,如例(5)中有关“fog”的译文,原则上还是直译为“雾”。又如:

(6)Thegreatnessofapeopleisnomoredeterminedbytheirnumberthanthegreatnessofamanisdeterminedbyhisheight.

一个民族的伟大不取决于人口多少,正如一个人的伟大不取决于他的身长一样。

上例中强调的是民族的“伟大”和人的“伟大”,为了保持概念的一致,译文保留重复词汇来达到预设的文体效果。汉译英也是如此,如:

(7)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头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AtthatKongYijiwouldflush,theveinsonhisforeheadstand2ingoutasheprotested,“Takingbookscan’tbecountedasstealing...Takingbooks...forascholar...can’tbecountedassteal2ing.”

为了重现源语中孔乙己那种迂腐的形象,穷困潦倒的书生气,译文保留了原来的重复结构,准确、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意图。

鉴于汉语好重复,而英语尽量避免重复(除非作为修辞手段)的语篇构建个性,我们认为保留词汇重复只是在特殊场合下使用,多数情况下会采用下面的处理方法。2.2.1.2改变词汇重复

为了避免语篇单调乏味,源语中的词汇重复,可以根据语境对重复词汇的意义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准确传递源语作者意图的效果。例如:

……不过偶然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人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

源语中的“good”先后出现三次,构成了词汇重复,起到了语篇衔接的作用,但目的语中,,,那么译文会,:

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Friendshipmadeatchess2playingcannotoutlasttheday;friendshipstruckupduringwininganddiningcannotoutlastthemonth;friendshipbuiltonpowerandinfluencecannotoutlasttheyear.Onlyfriendshipbasedonmoralityandjusticecanlastalife2time.

上例中,名词短语“之交”在源语中连续出现四次,而译文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来避免重复,这样不仅符合原意,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英文中大量的同义、近义词以及词性的可转换性给改变词汇重复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就是说英文中很少有原词复现的情况,即便是有,很多都是出于修辞目的而为之,如例(5),这与汉语中好重复是迥然不同的。

2.2.1.3简化词汇重复

语篇中的重复有的时候可简化处理,即在不影响明确、完整地传达原意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本着“经济原则”,对重复部分简化处理。如:

(10)Somefishingboatswerebecalmedjustinfrontofus.Theirshadowsslept,oralmostslept,uponthewater,agentlequiv2eringaloneshowingthatitwasnotcompletesleep,orifsleep,that,itwassleepwithdreams.

眼前不远,渔舟三五,凝滞不前,樯影斜映水上,仿佛睡去。偶尔微微颤动,似又未曾熟睡,恍若惊梦。

源语中sleep(slept)一词重复5次,如果将它们逐个译成

罗嗦之嫌。译者根据“睡”,不仅起不到强调的作用,反而有口

原文的意蕴,只译出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3个,另外两个则予以隐去。译文显得简洁、明快。同理,汉译英也可以这样处理。

(11)“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97

英语专业必看翻译专业必看

亡。”

“Silence!Silence!Unlessweburstout,weshallperishinthissilence.”

上例中“沉默”,重复4次,在层层递进的呐喊声中,表现了作者对白色恐怖的强烈不满,也预示着反抗的到来。译文中,保留了前面的重复部分,而后面的两次重复,译者有意识地简化为一次,加上this起强调作用,达到了同样的文体效果。

2.2.2上下义词衔接

上义词指的是那些表示意义较概括的词,它包括了下义词的词义。(黄国文,1988:122)上下义词可以形成词汇上的复现关系,从而达到语篇的衔接。译文中,可根据源语的上下文,对词义进行变通。如:

(12)CastironsnormallyarenotconsideredtobeRecentworkhasdemonstrated,however,hotforged,hotrolled,and而后者指语篇中的逻辑关系。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看,语篇翻译中连贯性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语篇中语义逻辑的一致。“译者只有透彻理解看似相互独立,实为相互照应的句内、句间或段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分表达才能传达原作的

(赵桂华,主旨,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联想”

2002:211-212)。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达到语篇的连贯,源语的有形网络,即语言层面的调整是必需的。如:

(13)Withoutasteadysupplyoffreshblood,withouttheoxy2genitcarries,http://www.77cn.com.cnurmin2utes,braincells,starvedforoxygenbegintodie,andseriousbraindamageresults.Inanotherfew,thebrainiscompletelyde2stroyed.

theofTheheartcouldnotoforethanfourminutes—verylittletimeaheartdefect,untilasolutioncouldbefound,operationontheopenheartwouldbeimpossible.

原译:,最近的研究表明,材料可以热锻、上例中的castirons和materials是属于词汇衔接中上、下义词的关系。materials在这里是铸铁的上义词,起衔接上句的作用,避免重复,这是英文行文的特点,而译文中把materi2als直译成“材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它是指前面提到的主语部分,起上义词的作用,因此,应改为“铸铁”,从而保持语篇意义的一致。

综上所述,一篇译文行文是否清晰流畅关键在于“衔接”,而“衔接”就是运用适当的语句形式进行“连接”。就语篇的衔接重构而言,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Eachlan2guagehasitsowngenius...Ratherthanforcetheformalstructureofonelanguageuponanother,theeffectivetranslatorisquitepreparedtomakeanyandallformalchangesnecessarytoreproducethemes2sageinthedistinctivestructuralformsofthereceptorlanguage.Topreservethecontentofthemessagetheformmustbechanged”(1969:3-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整体把握语篇的意义,透

人脑如果得不到稳定的新鲜血液,得不到血液中的氧,就会很快受到损伤。大脑细胞缺氧四分钟后就开始死亡,导致严重的脑损伤。如果缺氧时间再长几分钟,大脑就彻底损坏了。

心脏停止跳动不能超过四分钟。问题难就难在这里。用这点时间来修补心脏的缺陷是远远不够的。不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就不可能打开心脏进行手术。

为了保证译文语义上的连贯,译者充分地考虑了源语的主要信息。译文本着突出主要信息的原则,突破原文的樊篱,把主题词“人脑”“、心脏”置于段首,语义的这种连贯如实地在译文中得到了再现。译文与原文形式上没有对等,但却达到了语义上的对等。除了调整句子的顺序和主要信息优先传译之外,根据语境适当地补充也是连贯的策略之一。例如:

(14)为了逃避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释放后经人介绍,

彻理解语篇的信息,特别注意具有连接作用的功能词,及其它具备衔接作用的功能词,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增减方法对译文进行重构,使译文达到语篇上的衔接。3.0译文的连贯

语篇的连贯以及如何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大课题之一。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1988:11)。如果说衔接是通过词汇或语法手段,使语篇络”

获得形式上的联系,连贯则是指信息接受者根据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掌握信息发出者的交际意图。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指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98

他来到湖南南县一家木器厂做临时工。

Inordertoavoidthosefamiliareyes,hedidn’treturntohishometownafterrelease,butfoundanoddjobinafurniturefactoryinNanxianCounty,HunanProvincethroughintroduction.

译文中的“hedidn’treturntohishometown”是增补上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译文语义连贯,晓畅明白。因此,适当的增补也是保证译文语义逻辑一致的方法之一。除此以外,语言的语义以及语言所创造的意象也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有逻辑上的矛盾。如:

(15)Everywheremanisalteringthebalanceofnature.Heisfacilitatingthespreadofplantsandanimalsintonewregions,some2timesdeliberately,sometimesunconsciously.Heiscoveringhugeareaswithnewkindsofplants,orwithhouses,factories,slag2heaps

英语专业必看翻译专业必看

andotherproductsofhiscivilization.Heexterminatessomespeciesonalargescale,favorsthemultiplication.

(JulianHuxley:TheBalanceofNature)

ofTranslation[M].TheNetherland,1969.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1.

[5]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6]方梦之.实用文本汉译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7]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原译:人类到处都在改变着自然界的平衡,他帮助动植物进入新的地区,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他正在用新的植物种类,或者用房屋、工厂、炉渣堆或其他的文明产物覆盖大片土地。他使有的物种大批消亡,却造成有利条件使另外一些物种成倍地增加。

不难看出,译文中的语义与意象有逻辑上的矛盾。源语中man泛指“人类”,但在形式上,它是个单数,故用he来代替,但在目的语中,用“他”来指代复数概念“人类”,显然语义逻辑上前后矛盾。因此,为了保证译语的连贯,这里应把“他”改为“他们”才符合逻辑。4.0结语

络,要达到连贯,征,,从而使在衔接手段方面有同有异,在译文的构建中,译者应遵照目的语的衔接标准,不能简单地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应该利用变通的方式,既使译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又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从而生产出既衔接又连贯的语篇。

参考文献

[1]deBeaugrade,R.&W.Dresser.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

[M].London:Longman,1981.

[2]Halliday,M.A.K.&Hasan.CohesioninEnglish[M].Bei2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3]Nida,EugeneA.&CharlesR.Tabler.TheTheoryandPractice

版社,1993.

[8]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9]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000,(6)..[J].外语教学与研究,

,(6).

[12]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

[13]萧坤学.英汉篇章粘连性对比与翻译初探[J].长沙铁

道学院学报,1993,(5).[14]张美芳.英汉翻译中的信息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9).[1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出版社,2002.

[16]朱永生.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17]刘庆元.衔接手段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

2000,(5):72-76.[18]刘庆元,话语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4,(2).

CohesionandCoherenceinTextTranslation

LIUQing2yuan

(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Hu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ueyang414006,China)

Abstract:Intexttranslation,cohesionandcoherencearecloselyrelatedalthoughtheybelongtodifferentcategories.Owingtotheuniquenessofdifferentlanguages,differentstrategieshavetobeemployedtoreconstructthecohesionintheTT.Onlyinthiswaycantheco2herencebebetterachievedintexttranslation.

Keywords:texttranslation;cohesion;coherence

9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4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