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

更新时间:2024-01-13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春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药用植物鉴定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药鉴定学 授课对象 中药学本科2004年级 授课教师 马 骥 职 称 教 授 教材名称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授课时间 下篇 第十一章 果实种子类中药 2007年03月29日 1、 掌握五味子、小茴香的来源和性状鉴别特征。 2、 掌握五味子、小茴香的显微鉴别特征。 3、 掌握五味子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4、 熟悉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鉴定程序。 5、 了解八角茴香的来源和鉴别要点。 果实种子类中药概述 基本内容 五味子、小茴香、八角茴香的鉴定。 重 点 难 点 重点:五味子、小茴香的鉴别特征。 难点: 五味子的地方习用品鉴别 电子投影、板书、药材标本、图片 授课形式 授课学时 讲 授 2学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主要教学 媒 体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Schisandra chinensis、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Foeniculum vulgare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1.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3.药用植物学,艾铁民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相关网站:1.南方医科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药用植物学网站, 2. http://jpkc.bjucmp.edu.cn/yaoyongzhiwuxue/main.htm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第十一章 果实种子类中药 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但在商品药材中常未严格区分,大多数是果实、种子一起入药,如马兜铃、枸杞子等;少数主要是用种子,如白芥子、杏仁等。这两类中药关系密切,且外形和组织构造又不相同,故列入一章,分别讲述。 第一节 果实类中药 一、含义: 凡药用部位为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或果实的一部分及其加工品的中药,均为果实类中药。 二、分类: 1、完整果实(成熟): 单果: 肉果:五味子、枸杞子 干果:马兜铃、小茴香 聚合果:八角茴香、金樱子、覆盆子 聚花果:桑椹、荜茇 2、果实一部分: 果蒂:甜瓜蒂、柿蒂(宿萼) 果壳:中果皮: 橘络、丝瓜络 外层果皮:陈皮、青皮、橘红、冬瓜皮 果核:荔枝核 3、未成熟果实: 枳实和枳壳;个青皮和青皮。 4、果实加工品: 谷芽、麦芽。 三、性状鉴别: 1、形状: 看其为完整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形状各异。一般来说,完整果实多呈类球形,也与加工有关,如枳壳半球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2、大小: 药材不同,大小各异,有的药材可根据大小进行区分,如南山楂小(直径0.8-1.4cm,<1.5cm), 北山楂大(直径1-2.5cm)。 3、颜色: 有的药材可根据颜色进行区分,如陈皮和青皮有时外形相似,但陈皮外表面棕色,青皮外表面偏黑。 4、果实的顶端和基部: 观察是否有明显的特征,顶端是否有花柱残基,基部是否有果柄,有的还带有宿存的花被(地肤子)。 5、表面特征: 皱缩还是光滑,大多数表面有皱纹,肉果尤其明显。是否有毛茸、蜡被(用指甲或小刀可刮下,如冬瓜)、有的可见凹陷的油点,如陈皮、吴茱萸。一些伞形科的中药,表面还有隆起的纵棱,如小茴香、蛇床子。 6、质地: 柔软或坚硬。一般肉果多较软,干果较硬。 7、断面:是否有明显特征。 8、气、味: 有的药材有特殊气味,可作为鉴别药材真伪及品质优劣的依据,如枳实、陈皮、吴茱萸等。 有的药材有特殊味道,如枸杞子、五味子等。 对于剧毒中药,如巴豆等,口尝时应特别小心。 巴豆含巴豆油40-60%,口服半滴至一滴即可引起严重的口腔刺激症状和胃肠炎,并大量水泻。亦可引起皮肤发红、起泡。有服用20滴而致死者。 四、显微鉴别:(结合投影) 果皮的构造,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 1、外果皮: 与叶的下表皮相当。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 观察是否有毛茸及其类型(非腺毛、腺毛或腺鳞)、是否有蜡被、油细胞(五味子)、色素细胞等。 2、中果皮: 与叶肉组织相当。通常较厚,由多列薄壁细胞组成。 注意观察是否有维管束、纤维、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油管、细胞内含物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3、内果皮: 与叶的上表皮相当。大多由一列薄壁细胞组成。 有的全为石细胞,如胡椒;有的由多层石细胞组成,如核果;有的为镶嵌细胞,如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内果皮。 镶嵌细胞: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第二节 种子类中药 一、含义: 凡药用部位为种子、种子的一部分或其加工品的中药称为种子类中药(大多采用成熟种子)。 多数是用完整的种子,亦有用种子的一部分的: 1、完整种子: 菟丝子、葶苈子、槟榔 2、种子一部分: ①假种皮: 桂圆肉、肉豆蔻衣 ②种皮: 绿豆衣 ③种仁: 肉豆蔻 ④胚: 莲子心(去掉子叶的胚) ⑤子叶: 莲子 3、加工品: 大豆黄卷、淡豆豉 二、性状鉴别: 1、形状:多类球形、扁球形; 少数不规则:线形、纺锤形。 2、大小:不是十分重要,但一般来说要求描述直径。 3、颜色:颜色多样,有的鲜艳、有的暗淡。 4、表面:纹理:王不留行具颗粒状突起; 蓖麻有棕黄相间的花纹; 毛茸:马钱子(番木鳖) 5、种脐、种阜:是否存在及存在部位、形状。 6、质地:一般来说较硬。 7、断面:有的具有显著特征,如槟榔横切面有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8、气味:有的含有挥发油,气芳香。如肉豆蔻、砂仁(虽为果实,但种子入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注意:剧毒药口尝时宜注意安全,如马钱子。 9、水试:膨胀度的测定。 此外还可了解种子外层是否具粘液层而显粘性(如车前子、葶苈子) 三、显微鉴别: (一)种皮: 一般来说种皮的构造因植物的种类而异,所以它是种子类药材最重要的显微鉴别特征。(最有鉴别意义的组织) 种子通常只有一层种皮,但有的亦有两层(内外种皮)。常由以下一种或数种组织构成: 1、表皮层:多由一列薄壁细胞组成。 有的表皮细胞充满粘液质(白芥子、葶苈子); 有的表皮细胞部分特化成毛茸(牵牛子); 有的全部表皮细胞分化成毛茸(番木鳖); 有的表皮细胞中散列着石细胞(杏仁、桃仁); 有的表皮层全由石细胞组成(大风子、天仙子); 有的表皮细胞为狭长的栅状细胞,其细胞壁常有不同程度的木化增厚(青葙子及一般豆科植物的种子); 有的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素(青葙子、牵牛子)。 2、栅状细胞层: 有的种子的表皮细胞下方,由1列或2-3列狭长的细胞排列而成,壁多木化增厚(决明子)。 3、油细胞层: 有的种子的表皮层下,有油细胞层(白豆蔻)。 4、色素层: 具有颜色的种子,除表皮层外,有的种子内层细胞或内种皮细胞亦含色素物质(白豆蔻)。 5、石细胞: 除种子的表皮有时为石细胞外,有的表皮的内层也有石细胞(栝蒌仁),或内种皮为石细胞层(白豆蔻)。 6、营养层: 多数种子的种皮中,常有数列贮有淀粉粒的薄壁细胞。但成熟的种子,由于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淀粉被消耗掉,故营养层为颓废的组织。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胚乳: 通常由贮藏大量脂肪油和糊粉粒的薄壁细胞组成,有时细胞中含淀粉粒。 大多数种子具内胚乳。 胚乳细胞中有的含草酸钙结晶;有时糊粉粒中也有小簇晶存在(小茴香);有的则 形成错入组织(槟榔、肉豆蔻)。 错入组织:某些植物种子的外胚乳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向内错入到内胚乳中, 形成错入组织。 (三)胚: 胚是种子中未发育的幼体,包括胚根、胚茎、胚芽、子叶(无胚乳则发达,有则不发达)四部分。 胚和胚乳中贮藏的营养物质相似,主要为脂肪油、蛋白质和淀粉粒。其中蛋白质常以糊粉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晶形)。 在植物的器官中只有种子含有糊粉粒,因此糊粉粒是确定种子类粉末中药的主要标志。糊粉粒的形状、大小及构造常因植物的种类而异,因此在中药的鉴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糊粉粒与淀粉粒的区别:(肉眼不能分辨) ①显微:糊粉粒无脐点和层纹。 ②理化:糊粉粒因是蛋白质,故遇硝酸呈黄色,再加氨试液则变为橙色;遇米隆(Millon)试液微热后显砖红色。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五味子 【释名】 苏恭谓:“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北五味子 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南五味子 【产地】 北五味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 南五味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 五味子在明代即分南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其实对于五味子的质量,早在陶弘景时,他就认为北方产的质量佳,到李时珍时才明确分成南北两类。南五味子在85年版药典就已收载,作五味子入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般果实成熟后采下晒干即可;河南、湖北、陕西等地采收后略蒸,再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1、北五味子: ①不规则圆球形,直径5-8mm。 ②表面紫红色或黑褐色,皱缩,显油性。有的表面有“白霜”。 ③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种皮硬脆有光泽,种仁钩状富油性。 ④果肉味酸,种仁辛苦(微苦)。 【采收加工】 2、南五味子:(区别要点) ①较小(直径3-6mm),且干瘪。 ②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 ③种子1-2粒,半球形,种仁干枯。 ④肉薄,味淡。 【显微鉴别】 北五味子 1、果皮横切片: ①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 ②中果皮为十余列薄壁细胞,细胞内含淀粉粒,散有十余个小形外韧型维管束。 ③内果皮为1列小形的薄壁细胞。 2、种子横切片: ①种皮外层为石细胞层。最外侧为1 列栅栏状石细胞,径向延长,壁极厚,孔沟密集;内侧石细胞2-4列,胞腔较大。 ②石细胞下方为3-4列较小的薄壁细胞, 且在种脊部位有维管束,并有纤维束。 ③油细胞层为1列较大形的径向延长的细胞, 内含棕黄色挥发油。 ④种皮内层细胞为1列小细胞,壁略厚。 ⑤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和糊粉粒。 3、粉末:暗红色(打粉前干燥宜60℃) ①外果皮碎片:细胞多角形,其中嵌有油细胞。油细胞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常有放射状的角质层纹,一般有6-7个表皮细胞围绕。 ②种皮石细胞: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外侧石细胞表面观成群,多角形,大小颇均匀,壁厚,胞腔小,内含棕色物质; 内侧石细胞形状多样,单个或成群,胞腔较大,孔沟较密。 ③胚乳碎片:细胞多角形,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④种皮油细胞:类圆形,内含黄色挥发油。 ⑤导管多螺纹,偶有网纹。 ⑥淀粉粒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脐点,偶有复粒。 【成分】 北五味子主要含两类有效成分:挥发油0.89%, 木脂素约5%。此外还含有机酸9.11%,脂肪油33%。 南五味子含五味子甲素、多种五味子酯(二者均为木脂素类成分)。 木脂素:能降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降SGPT作用) (其中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红花五味子、披针叶五味子的作用最强) 【附注】 本品地方习用品繁多,据调查,同属多种植物在少数地区作五味子用,如:红花五味子、滇藏五味子、披针叶五味子、翼梗五味子、球蕊五味子等。(其成分类似五味子) 此外还有:中华五味子、毛叶五味子、绿五味子、灰五味子、二色内风消、小花五味子。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小茴香 【释名】 始载于《唐本草》,原名“怀香”。因其物香气扑鼻,有辟恶瘴气,人们念之,故名怀香。后人称为茴香,声相近也。 【来源】 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双悬果)。 【产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以山西产量大,内蒙古质量佳。 【性状鉴别】 1、梭形,似米粒大小,黄绿色或淡黄色。 2、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的花柱基,基部有果柄。 3、果实极易分离成2个小分果, 每分果背面有五条纵棱。种仁富油性。 4、有特异的甜香气,味微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显微鉴别】 1、分果横切面:(提问:各层果皮与叶的什么构造相当?) ①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 ②中果皮: 每条棱下有由2个外韧型维管束合生成的1个维管束(中间有纤维相连,否则只能有1个), 韧皮部位于两侧。 维管束的内外两侧,有大形而特异的网纹细胞分布,常木化。 每两棱之间有油管1个,接合面有2个,共6个。 ③内果皮:为1列扁平的小细胞。(镶嵌细胞) ④种子: 种皮为1列含棕色物质的扁平细胞。 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壁较厚,内含多数糊粉粒,每1糊粉粒中含1小簇晶。 ⑤种脊维管束位于接合面的内果皮与种皮之间。 2、粉末:绿黄色或黄棕色。 ①网纹细胞:棕色,壁厚,木化,具卵圆形网状壁孔。 ②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壁较厚,内含多数糊粉粒,每1糊粉粒中含1小簇晶。 ③油管碎片:黄棕色至深红棕色。分泌细胞扁平多角形,小。 ④内果皮碎片:为镶嵌细胞。由5-8 个狭长细胞为1组,各组间不规则镶嵌。 【成分】 含挥发油(茴香油)3-8%。 其中茴香脑50-78%,α-茴香酮18-20%, 甲基胡椒酚约10%。 【附注】 伪品 有的地区(吉林、甘肃、内蒙等)将同科植物莳萝的果实误作小茴香使用,应注意鉴别。 莳萝体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背棱稍突起,侧棱延展成翅,状如蛇床子。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大茴香 【来源】 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 又称“八角、八角茴香、大茴” 【产地】 主产于两广。 【采收加工】春、秋果实成熟时采摘,以秋季采者果多质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性状鉴别】 1、聚合蓇葖果,常由8个蓇葖果轮状排列而成。 2、果实中央有一钩状弯曲的果柄。 3、单一蓇葖果小艇形,长1-2cm,宽0.4-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内含一扁卵圆形种子,种仁白色富油性。 4、具浓郁的特异香气,味甜而辛。 【附注】 1、本品除药用外,大量用于工业上提炼挥发油,亦多用作副食调味品。市售“五香粉”,就是用大茴香、小茴香、沙姜、花椒、桂皮这五种辛香性药物共研细粉制成,具有健胃行气的作用。 2、同科数种植物的有毒果实,外形与大茴香相似,曾发生误食中毒事故,应注意鉴别: ①莽草:“山大茴、狭叶茴香” 由10-13个蓇葖果聚合而成, 具有类似樟脑的特异芳香气,味稍淡,久尝麻舌。 ②多蕊红茴香: 由7-8个瘦小蓇葖果聚合而成, 具有类似樟脑的特异芳香气,味先微酸后甜。 ③野八角: 由10-14个蓇葖果聚合而成,久尝有麻辣感。 ④短柱八角: 由10-13个蓇葖果聚合而成,芳香气微, 味微苦而辣,有麻舌感。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性状鉴别】 1、聚合蓇葖果,常由8个蓇葖果轮状排列而成。 2、果实中央有一钩状弯曲的果柄。 3、单一蓇葖果小艇形,长1-2cm,宽0.4-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内含一扁卵圆形种子,种仁白色富油性。 4、具浓郁的特异香气,味甜而辛。 【附注】 1、本品除药用外,大量用于工业上提炼挥发油,亦多用作副食调味品。市售“五香粉”,就是用大茴香、小茴香、沙姜、花椒、桂皮这五种辛香性药物共研细粉制成,具有健胃行气的作用。 2、同科数种植物的有毒果实,外形与大茴香相似,曾发生误食中毒事故,应注意鉴别: ①莽草:“山大茴、狭叶茴香” 由10-13个蓇葖果聚合而成, 具有类似樟脑的特异芳香气,味稍淡,久尝麻舌。 ②多蕊红茴香: 由7-8个瘦小蓇葖果聚合而成, 具有类似樟脑的特异芳香气,味先微酸后甜。 ③野八角: 由10-14个蓇葖果聚合而成,久尝有麻辣感。 ④短柱八角: 由10-13个蓇葖果聚合而成,芳香气微, 味微苦而辣,有麻舌感。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