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中学12-1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12 0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2年下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金钏(chāi) 筵席(yán) 螫(shì)针 醴酪(1ào) ....B. 瓤肉(ráng) 萌蘖(nia) 巢穴 (xu?) 懊丧(sàng) ....C. 矜持(jīn) 乳媪(ǎo) 槲(hú)寄生 恓恓惶惶(qī) ....D. 扃牖(jiōng) 缂(ka)丝 呱呱而泣(gū) 龟(qūn)裂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畏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B.李密为了侍奉日薄西山的祖母,把功名视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种感情黄天厚土都可以见证。

C.苏轼赞叹荔枝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D.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恶恶,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是最 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

②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 的领域。

③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 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④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A. 简约 涉足 瞩目 质疑 B. 简洁 涉及 注目 质疑 C. 简洁 涉足 瞩目 置疑 D. 简约 涉及 注目 置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所房子看上去装修得十分豪华,但因为地点太偏僻,故而显得茕茕独立。 ....B、相识十几年了,这两个好兄弟还像初次晤面一样,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

C、“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D、如果日本已经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一些事实所打动。

B.要不要抵制日货?在抵制日货的时候,能不能又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C.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D.东阳中学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后,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在校园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归有光,明代散文大家,后人将他和唐顺之、王慎中等人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借项脊轩之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B.“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李密在向晋武帝上奏的《陈情表》



中,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诉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C.元代杂剧盛行,体例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有《西厢记》《紫钗记》《牡丹亭》等。

D.莎士比亚,英国杰出的大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7.下列划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3分)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③妪每(每次)谓余曰 ④大母 过(路过)余曰

⑤先妣抚(抚摸)之甚厚 ⑥妪(妇女的通称)每谓余曰 ⑦而母立于兹(这儿) ⑧大类女郎也(像) A.①④⑤ B.②⑥⑦ C.③⑥⑧ D.②④⑧ 8.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为所字结构) 9、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3分) A.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10、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D.北救赵而西却秦

11.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今人也可以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新的理解,并且有的还不止一种理解。请仿照示例,从“诗”“挣”“舒”“劣”这四个会意字中任选两个进行重新“会意”,每个字只写出一种理解。(6分) 示例:

选:①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②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1) (2)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臵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臵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

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3分) A.执此以朝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陈胜者,阳城人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客逾庖而宴 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某所,而母立于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3分) 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 ..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9题。(8分,其中第16题2分,17、18题各3分)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① 长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②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③ 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明陈辉)正是指的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④

①旧记载中还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②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④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⑤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17、第②句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

18、请指出划横线的①④句、②句、③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 、 。 19、第二段话的顺序已经打乱,正确的语序应是 (请填序号)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0~24题。(18分)

掐辫子 刘心武

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20.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3分)

21.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3分) 22.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分) 23.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分) 2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



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诗歌鉴赏(6分)

春 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25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3分)

26“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任选6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3)诏书切峻, 。郡县逼迫, 。 (4) ,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6)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

(7)青山隔送行, , 。

(8)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谁不曾感到过累?有人为情所困而累,有人为名利所惑而累,有人为生计所迫而累,有人因学习的重压而累,有人因工作的繁忙而累,有人因执着的追求而累……而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累?也不尽相同:有人对累牢骚不断、怨言重重,有人怕累而竭力躲避、多方推托,有人虽累而乐此不疲,在累中一步一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那么,你呢??累?能激起你怎样的感受?唤起你怎样的回忆?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呢?请以“累”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⑥书写端正、卷面整洁清楚。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2年下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

答题卷

选择题(3X14)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1、(1) (2) 16、(1) (2) 17、

18、 、 、 19、

20、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

21、 22、 23、 24、

25、 26、 默写:(任选6句,6分)

(1) , (2) , (3) , (4) , (5) , (6) ,

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2年下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

(高二语文) 参考 答案

1、选B。解析:A.钏chuàn C.恓xīD.龟(jūn)

2.c 3、A 4.d 5、C 6.c 7、B 8、D 9、C 10、A 11.诗:寺庙里的语言,自然是超越平常人生的。 挣:依靠自己的双手,勇敢地去拼搏竞争。 舒:舍予即忘我,这是一种何等舒畅的境界! 劣:平时少出力,最后总会比别人差一点。 12、D 13、D 14、B 15、D

17、成熟的荔枝 18、分类别、打比方、引用 19、③⑤④②①

2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答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21.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示例: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22.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示例: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3.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答案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24. B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项“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项说法太绝对。 25.(1)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1分)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1分)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1分)

26.表达对南宋当权者苟求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1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p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