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更新时间:2024-01-26 03: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内容摘要: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体的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封建思想 小资产阶级思想 觉醒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正在日益强大,我们的中国梦正在成为现实,在这辞旧迎新的发展之中;在这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之中;在这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我们不要忘记,还有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一位高尚的文学家、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思想家——他就是“鲁迅”。是他带领文学界的革命先辈们,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小说运动可以说是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鲁迅著作”;又是他带领文学界的革命先辈们,开创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鲁迅精神”。然而,普及鲁迅著作,学习鲁迅精神,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更是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学习,来更入的了解在解放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更应该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加以重点学习,以便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优秀思想。鉴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纷繁复杂。因此,本人特意将其分为几大类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加以分析和理解。

一、具有浓厚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有的则成为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下面就让我们从受害者和维护者这两方面来看看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我们先以《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例,来分析一下: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可悲之处: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在

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虽然孔乙己也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但是品行比别人都好,他从不拖欠酒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同时孔乙己对孩子们也很热情,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和教“我”识字,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当他将仅有的几颗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后,便“多乎哉?不多也”即流露出他天真的本性,又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当孔乙己教我识字识字时“一个茴字有四种写法”一一将它们写在桌上,虽然显的孔乙己有点迂腐,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吧。总之,纵观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不仅表现在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也表现在短衣帮对他的嘲讽,但是最能表现出孔乙己一生不幸的是孔乙己的迂腐和麻木不仁。虽然他有可爱之处,但是他的可悲之处更加令人寒心。

纵观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悻悻学子们,又有多少不是象孔乙己这样的呢!就拿收入《呐喊》中的《白光》一文来说吧,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而死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与孔乙己相比,在他身上所体出的全部是封建文人的可悲之处。他一生追求着“携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经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象看见神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但是摆在眼前的是第十六回的名落孙山,“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象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这一切的破灭,终于致使陈士成由“科举”梦变为莫名其妙的“白光”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象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 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的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被他人踩在脚下的,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纵观陈士成的一生,除可悲之处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里变态了。总之,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着两人都是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害者。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剖析,来发现封建思想教育下的知识分子的可悲。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二)、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

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例如:“四铭为了满足他的虚伪而又无耻的淫念,竟真的买了一块香皂,想在妻子身上实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的邪心淫念”又如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个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就称赞十八九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由此可见,象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

其次,我们就来谈谈《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⑤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总之,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综上所述,鲁迅所写的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只有以上两种类型,即受害者和维护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封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二、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所以他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怎样由一开始的反抗逐渐变为对社会的认可,最后变成了消沉,混日子的过程。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下面我们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第一类具有革命精神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们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他感到“羞

愧”,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作给儿子的“灵丹妙药”,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时,“年轻人们”感到“气愤”,并且群殴他,茶客们知道后又拍手称快。他劝极其反动的阿义革命,被打后,硬自以为阿义是“可怜虫”,而那些不听他的话,去造反的群众也是“可怜虫”。可是他在其他人的眼中却是不仅仅是可怜虫,更是“被吃的假药、骗钱的资本、鉴赏杀人的盛举、无聊的谈资”罢了。虽然夏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但却是孤独与寂寞的。由此可见,夏瑜是多么的可悲。从而影射出当时的中华民族是多么的可悲——这是因为“华夏两家的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代称,所以说两家的悲剧命运正是当时中国的写照。”我们从华老栓全家的无知,和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康大叔等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可以形象的感触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像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志士,仍然是不会被人理解的,当然在思想启蒙的治疗的中间,“也不免夹杂些讲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可见,鲁迅从写小说的伊始,就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变革时代人们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又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特别是像夏瑜这样的人,更应该去做社会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鲁迅在写道夏瑜死后,在他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这就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灭的,就有如在黑暗中多了一点“星火”一样,给人以希望。

第二类投机取巧的知识分子形象。

说起这一类人的话,我想除了《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之外,真是无人能够胜任次形象了。假洋鬼子,一个被讽刺的“上等人”、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一个会投机取巧的人。他留过洋,可是他在留过洋后,回国第一件事便是装上了一条已经在留洋期间就剪掉的大辫子。革命一开始,他便将长了一尺多长的辫子拆开了披在肩上,可谓易守易功,投机到了极点。他整日里和那些遗老、地主们、买办们接近,目的无非就是想投机。就拿革命以前来说吧,假洋鬼子整日往赵太爷家跑,进而去接近那些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同时他还给自己装上了一条假辫子,以便更容易让赵太爷之流接纳他。可是一旦革命开始后,假洋鬼子又赶紧将假辫子去掉,并且口口声声胡吹,说:“洪哥,我们动手吧。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得。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去。由此可见,假洋鬼子的投机程度及其投机方法是多么的;令人费解。像这种在当时也是不乏其人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写像假洋鬼子这样的投机人,目的也就是想通过接露假洋鬼子之流的投机面目。进而以警惕世人。 在当时的社会里,几乎是流过洋的知识分子,差不多都剪了辫子,所以在乡下人的眼里,是看不惯没有辫子的,但是更不喜欢装假辫子的,因为光头只是“假洋鬼子”罢了,光了头而又去装上假的辫子,似乎他别有什么居心,所以更感觉厌恶了。而像《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本身就是一个见缝就钻的投机者,再加上他头上的假辫子,所以他的投机面目就更加暴露无疑了。就拿“阿Q革命”来说吧,假洋鬼子先用“哭丧棒”禁止他革命,接着他又胡吹自己和黎元洪是好朋友,并且说自己是早赞成革命的,甚至将他自己标榜成一个革命功臣。像他这种能很快就“适应潮流”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还真是比比皆是。

其实像假洋鬼子这种能“顺应大潮”的不仅是在以前有,就是现在也是大有人在的。鲁迅先生之所会写他种人,就是让读者们认清像假洋鬼子种人的丑恶嘴脸。进而通过某些革命投机分子的作为探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表明他的失败是因为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

第三类是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这一类人中所包含的人物是较多的,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

连殳《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而在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练后,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们又全都消沉了。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知识分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其实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意志薄弱的悲剧。 1、《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在酒楼上》是一篇充分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题材小说。在这小说里,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吕纬甫这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吕纬甫,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并且还英勇地去“城隍庙内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这一连串的壮举都可以证明年青时的吕纬甫是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千里跋涉回故乡去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弟弟迁葬。同时,他为了混口饭吃,竟又去学堂教些他昔日极厌恶的子曰诗云,《孟子》、《女儿经》来了。吕纬甫的形象真实的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动摇、表现了像吕纬甫这部分人由激进到消沉,倒退的一个历史侧面,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势力沉重的压迫,是正值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走投无路,就像鲁迅先生的好友,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最终于这个社会妥协”⑩可见,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中,像吕纬甫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而作者之所以要将其写出来,不仅仅是因为这种事就发生在他的身边,更主要的是因为鲁迅想通过这篇小说来唤醒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沉睡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与吕纬甫相比,魏连殳的生活道路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魏连殳所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矛盾尖锐。如军阀与人民,军阀与军阀等等,再者是魏连摩的个人生活细节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过去魏连殳称为“老太太”的,在他当了师长顾问后,蔑称为“老家伙”。对孩子们也由过去的爱护变为戏弄,甚至花钱买孩子们狗叫,磕响头等。魏连殳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思想感情及其复杂,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有过民主意识的觉醒的战斗过的知识分子,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自身的意志薄弱和生活的困倒,一步步的消沉直至最后的毁灭。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对于魏连殳来说,作者是误切同情的。记得作者曾用过这样的笔墨来描写他:“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由此可见,作者对于魏连殳的遭遇是非常可怜的,而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也是由一个正常的进步人士变为一个病态的消沉人士。 3、《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

小说中的N先生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化身,他负笈海外,只因没有了辫子,就险些被停职,在社会上处处碰壁,所以N先生心情变得很激愤。他以头为例,激动讲述了自己头上的辫子与自己的一生的遭遇,进而让人们感到辛亥革命不彻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致使像N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抚今追昔,发出无限的感叹:“造物主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作者之所以要写关于头发的故事,并非是因为作者本人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而是因为由头发这一故

事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致使中国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将何去何从,更反映了鲁迅对民族传统得深刻反思。 4、《端午节》中的方玄绰。

相对于N先生的激愤,方玄绰显得那么平和。虽然他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当然他也并不真是心情那么平静的。例如:他也曾经有过卖彩票的念头。可是当他的太太真的提出买彩票的后,他便说的他的太太没有教养,虽然方玄绰有觉醒的一面,可是在小说中,更多的是讽刺他消沉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上的不满,欠薪不发,生活落迫,他也不参加同时的“索薪”斗争。他自命清高,认为“只有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但当所到欠薪后,他又很“不费一举手之劳的领了钱”。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安分守己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空发牢骚,逃避斗争的庸人。他坚持自己的哲学和为人。走投无路时,他就一步步麻醉自己。节日到了,薪俸不发,欠债难还,买物无钱,无可奈何中,他向酒家赊来一瓶“莲花白”,吃饱喝足后,他躺在床上念起《尝试集》来了。总之方玄绰的形象是:“庸俗、软弱、自私、麻木,虽然他曾经有过觉醒和作为,但最终还是在黑暗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前进的信心,乃至消沉堕落。虽然方玄绰的消沉让人觉得可怜,但是黑暗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对引起方玄绰的这种可怜的社会背景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方玄绰由觉醒转变成消沉的呢?这也就是作者写它的原因。目的是要唤醒那些即将沉睡或已经沉睡的知识分子。 5、《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

小说中的所写的是一个为了挣几个稿费养家糊口的穷苦的文学青年。他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决定构思一篇名叫《幸福的家庭》的小说。而他的内容也设想的十分完美:年轻的具有很高文化教养的一对夫妇住在宽绰的居室里,相敬如宾,他们吃着十分精美的“龙虎斗”,突然在他的耳边传来了夫人和卖劈柴的讨价还价的声音,以及三岁的女儿被母亲打哭后的声音,看到了书架旁是一个A字形的白菜堆。一下子他的“幸福的家庭”梦消失了,于是马上回到现实,抱起小女儿给她做“猫洗脸”,并且用那张写着题目的稿纸给小女儿擦了鼻涕。作者之所以要用这种笔法来善意的嘲讽主人公的虚幻的理想,目的就是希望年轻的知识分子们能够从现实中吸取教训,且从梦中惊醒过来。 6、《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步伐,涓生和子君大胆的追求着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他们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女主人公子君却由于与涓生同居后便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里不是回忆过去两人热恋时情景,就是忙着做家务。生活使子君变得日渐空虚、庸俗、,更甚至于是麻木不仁。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同时将他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他认为,他们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凝固。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幸福生活。直到涓生失业之后,他竟然错误的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的头上,是子君束缚住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涓生提出与子君分手,当真的分手之后,涓生本以为己可以自由的飞翔。可是,他错了,分手后的涓生依旧是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是带着悔恨回首往事。子君呢?分手后的她,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对现实没有足够认清,同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只停留在

了“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上了。所以一旦他们走到了一起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外加上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怯弱,最终导致他们分手,直至毁灭。鲁迅之所以写这样的小说,主要是想让人们通过对涓生于子君这对恋爱的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去思索这种“个性解放与自由恋爱”背后的思想局限性。

综上所述,鲁迅所描绘的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分为三小类:即革命者,投机者,消沉者。而对于这三种人的刻画,鲁迅先生则是采取了“连自己也烧在里面,自己一定要深深的感觉到”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鲁迅先生将自己融进了小说,进行了全面的自我剖析,如《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的经历其实就是采取于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而《伤势》中的涓生与子君,也折射出了鲁迅与许光平的爱情,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民众的心灵,惜对自身进行毫不留情的剖析,而且还用来做反面教材,以次来让那些尚未清醒的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早日觉醒。

三、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觉醒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扩《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一件小事》中的“我”,而在这两篇小说中《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属于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而《一件小事》中的“我"则属于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态的人,在他身上具有“疯”与“不疯”的两面性如果你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痴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相征形象。 2、正在觉醒的“我”。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坐人力车去上班时,撞倒一个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我以为还是一走了事,不必自找麻烦,但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我对车夫又开始的不满,继而自愧,最终无比敬仰的心里变化过程。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这样写到:“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有时反而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由此可见,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作者的小说中,本小说是最短的。线索也极单纯,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却其深刻。

综上所述,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两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和正在觉醒“我”。而在这两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 纵观世界文学史,像鲁迅这样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多,这并是时代所决定的,而是因为鲁迅的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所决定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现代化起点要从五四时期算起。而他本人就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崭新的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所以说鲁迅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及至世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正在这里。

参考文献:

1、罗克《鲁迅小说全编绘图本:呐喊(二)》 新华出版社2002-1-1版 2、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2001年1月 3、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鲁迅《<总退却>序》《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5、《艺术与生活》周作人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6、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7、邵纯《思想巨人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王岳川主编:《女权主义文论》第20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向阳 文珍《鲁迅新画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版

10、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第1版 参考论文:

1、雷霖.意义的焦虑——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个体性考察[学位论文].2005 - 湖南师范大

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2.娄胜平.阿Q 国人 劣根性[学位论文].2005 - 华中科技大学;

3.胥斌.复调艺术语境中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塑造 [学位论文].2006 浙江大

4.黄悦.阶级革命与知识分子人格——重论鲁迅的“第三种人”观. [期刊论文].文史

哲,2009年2期 ;

5.田承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危机启示录——以《呐喊》《彷徨》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6.周怡.面对自我的怯懦与伪饰——鲁迅笔下现代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及其与作者自我的关

系[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6期;

7.曹禧修. “诊者”与“治者”的角色分离——论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期刊论

文].文学评论,2006年3期;

8.胡健.从“孔乙己”到“新青年”——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意象系列的解读[期刊论文].

名作欣赏,2005年24期;

9.张学军.痛苦的灵魂 悲愤的心音——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期刊论文].山东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10.金玲.鲁迅小说色彩与知识分子形象[期刊论文].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9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z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