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DWI联合常规CT、MRI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中的应用价值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1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3 符号说明……………………………………………………………………………5 前 言………………………………………………………………………………6 材料与方法…………………………………………………………………………7 结 果………………………………………………………………………………10 讨 论………………………………………………………………………………17 结 论………………………………………………………………………………32 附 图………………………………………………………………………………33 参考文献……………………………………………………………………………47 综 述………………………………………………………………………………50 致 谢………………………………………………………………………………59

WB-DWI联合常规CT/MRI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生:刘 辉

专 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导 师:李长勤 教授

中文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I,WB-DWI)及其联合常规CT/MRI在正常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及诊断恶性肿瘤转移灶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52例健康志愿者(男性25例,女性27例)和76例恶性肿瘤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进行WB-DWI检查,其中76例恶性肿瘤患者均在7天内完成常规CT及MR检查,部分行增强扫描。采用双盲法由两名资深影像医师对所有WB-DWI图像以及CT、MR图像进行分析。所有转移瘤均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CT、MRI或US)及实验室检查或随访至少3个月证实。统计正常成人不同组织器官的ADC值,比较腹部脏器ADC值有无差异及前列腺中央区、周缘区以及乳腺与年龄的相关性;统计单独应用WB-DWI和WB-DWI联合常规CT/MRI对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两者在转移瘤的诊断中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

在b值等于600mm2/s时,正常成人脑皮质、脑白质、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脊柱、淋巴结、前列腺中央区、前列腺周缘区、乳腺的ADC值分别为(单位:10-3mm2/s)0.961±0.079、0.827±0.017、1.784±0.179、1.258±0.132、2.319±0.317、2.735±0.253、0.641±0.094、1.538±0.187、1.809±0.423、2.571±0.162、1.771±0.410。在同一b值时,四种腹部脏器的ADC值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小于>50岁组的人群(P<0.05,P<0.01);乳腺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高于>50岁组的人群(P<0.01)。单独应用WB-DWI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25%,准确度为69.8%;WB-DWI联合CT/MRI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4.8%,特异度为67.5%,准确度为91.5%。经卡方检验,两者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常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ADC值存在差异,前列腺中央区、周缘区以及乳腺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了解不同组织器官ADC值的正常范围及变化趋势对于为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及研究某些病变提供了良好基础。WB-DWI联合CT/MRI是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合理、有效、快捷的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恶性肿瘤;b值;转移

THE VALUES OF WB-DWI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MRI IN DIAGNOSING SYSTEMIC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T TUMORS

Postgraduate: Liu Hui

Speciality: Medical Imaging and Nuclear Medicine

Supervisor: Prof.Li Chang-q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s of 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I (WB-DWI) and WB-DWI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MRI in normal human tissues and organs and diagnosis of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Both 52 healthy volunteers (25 male and 27 female) and 7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41 male and 35 female) underwent WB-DWI examinations. 7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CT and MRI examinations, few of which underwent enhanced CT OR MRI scan. Two experienced imaging physicians analyzed all of WB-DWI, CT and MR images by double-blind method. All metastases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or puncture pathology, imaging data (CT, MRI or US) and laboratory tests or follow-up at least 3 months. The ADC values of normal adult tissues and organs were calculate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DC values in abdominal organs, analyzed the relevance of age of prostate central zone, peripheral zone and the breas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the diagnosis of metastases of WB-DWI and WB-DWI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MRI were compared. To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diagnosis of metastases. Results

B value is equal to 600mm2/s, the ADC values of normal adult cerebral cortex, white matter, liver, spleen, pancreas, kidney, spine, lymph node, prostate central zone, peripheral zone and breast were (10-3mm2/s) 0.961±0.079, 0.827±0.017, 1.784±0.179, 1.258±0.132, 2.319±0.317, 2.735±0.253, 0.641±0.094, 1.538±0.187, 1.809±0.423, 2.571±0.162,

1.771±0.410 respectively. In the same b value, the ADC values of four abdominal organs existe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0.01). The ADC values of prostate peripheral zone and central zone in the group less than 50 years old were lower than the group more than 50 years old(P<0.05,P<0.01). However, the ADC values of breast in the group less than 50 years old were more than the group more than 50 years old(P<0.01).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detecting systemic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t tumors were 75.9%, 25%, 69.8% respectively by WB-DWI, and 94.8%, 67.5%, 91.5% respectively by WB-DWI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MRI. By the chi-square test, th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systemic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t tumor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P>0.05). Conclusion

The ADC values of normal adult tissues and organs are different; the ADC values of prostate central zone, peripheral zone and the breast are diverse in different age sections. We should know the normal range and trends of the ADC values of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which provides a good basis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study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B-DWI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CT/MRI is a reasonabl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creening tool in detecting systemic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t tumors, with high clinical value.

符号说明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B-DWI 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T Computed tomography

DWI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T1WI T1 weighted image T2WI T2 weighted image

STIR 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EPI Echo plane imaging FOV Field of view TR Repetition time TE Echo time TI Inversion time

NEX Number of excitations b值 Diffusion gradient factor

AD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OI Region of interest 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

PET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中文全称 磁共振成像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 弥散加权成像 T1加权图像 T2加权图像

短时反转恢复脉冲序列 回波平面成像 视野 重复时间 回波时间 反转时间 信号激励次数 弥散梯度因子 表观弥散系数 兴趣区 信噪比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大气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恶性肿瘤发病隐匿,许多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当发现时部分病人已经广泛转移。因此,正确的诊断和评估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在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及对患者的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像学在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筛查、临床分期、治疗效果的评价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用于诊断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US、CT、常规MRI等,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势,但是,它们只是局部检查方法,需要多次多部位检查才能完成人体大范围的探测,检查费时、费力,不利于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探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目前常用的用于全身转移性病灶筛查的检查方法。对于骨骼、软组织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PET/CT较为敏感,为肿瘤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存在假阳性,检查费用昂贵,必须注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以及存在电离辐射等缺点,致使该种检查方法难以普遍应用于临床。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仅能显示骨骼受累的情况,而对于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不能很好显示,也具有电离辐射。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信号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之一,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较大范围的扫描,时间短、费用低、无辐射、图像直观,全身背景信号被充分抑制,从细胞分子水平探测组织结构的微细变化,因而能够在病变出现形态学变化前就能敏感地探测到。通过图像后处理,达到类似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的效果,因而又被形象地称为“类PET”技术。由于WB-DWI存在空间分辨率有限,容易受伪影干扰的缺点,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常规MR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因此,WB-DWI联合CT和常规MRI不仅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早期发现病变,明确病变的范围,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度。为此,本研究应用WB-DWI结合常规CT、MRI作为探查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方法,探讨其在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受试对象

收集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76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2例健康志愿者。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2±14.3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食道癌(16例),肺癌(19例),胃癌(8例),乳腺癌(3例),肝癌(7例),肾癌(2例),结肠癌(4例),直肠癌(5)例,膀胱癌(2例),前列腺癌(2例),卵巢癌(1例),骨外尤文肉瘤(1例),鼻咽癌(2)例,宫颈癌(4例)。52例健康志愿者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12.7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健康志愿者均在查体中未发现疾病(外伤、感染、肿瘤、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等)。全部受试对象均无MR检查禁忌症,如带有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或其他金属异物、危重病人、幽闭恐惧症等。且被告知所需检查流程,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影像设备和检查方法

1 影像设备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以及GE Lightspeed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

2 检查方法

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先行WB-DWI扫描,无论有无发现转移瘤,均在7天内完成常规CT、MR检查,包括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及上段股骨扫描,对可疑病变进行局部CT或MR增强扫描。对健康组只进行WB-DWI扫描。

2.1 WB-DWI扫描

采用MR内置线圈(BODY线圈)进行信号采集,扫描序列:STIR-EPI序列,扫描参数:TR(重复时间)5100ms,TE(回波时间)103ms,TI(反转时间)180ms,matrix(矩阵)96×128,FOV(视野)40cm×40cm,thickness(层厚)7mm,overlap(重叠)-1mm,NEX(信号激励次数)4,b值(弥散敏感系数)0,600mm2/s。仰卧位,足先进,身体正中线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患者制动,平静呼吸。扫描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人体正中矢状线,轴位定位光标正对眉弓。轴位扫描,根据患者身高共6~8段完成(从颅脑至膝关节),每段采集30层,用时4分15秒。将第一段和第四段获得的频率相加,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每段扫描的中心频率。

2.2 CT扫描

CT扫描范围的大小及参数的选择根据扫描部位而定,常规扫描所需层厚5mm,层间距5mm,从上到下连续无间隔扫描。

2.3 MR扫描

根据扫描部位选用合适的线圈,常规扫描图像包括T1WI、T2WI、DWI,部分部位可加做压水像(FLAIR)或压脂像(STIR)。MR扫描范围的大小及参数的选择根据扫描部位而定。

三、图像后处理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方法

3.1 图像后处理

STIR-EPI序列扫描结束后,将8段扫描获得的全部原始数据在图像工作站经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叠加,然后经3D-MIP重建成三维立体图像(WB-DWI),后者经图像黑白翻转技术获得类PET图像,也可加上伪彩获得彩色图像。利用旋转技术对获得的三维图像按照一定的角度旋转,得到多方位的三维立体图像。

在WB-DWI图像,白色的部位代表弥散受限区,即该处组织中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差异度较大,而黑色相反;在类PET图像和WB-DWI彩色图像上,黑色和红、黄色分别代表该区域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运动的差异度较大。

3.2 ADC值测量方法

在DWI图像中,评价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的主要客观指标就是测量ADC值。在ADC图上,分别测量健康志愿者及恶性肿瘤患者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将一定大小的ROI放置在所需观察的部位,计算机将自动计算出该区域范围内的平均ADC值。在恶性肿瘤患者中,ROI根据病变大小选择10-30mm2 ,测量病变最大层面,且避开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等区域;对健康志愿者,ROI应尽量选择能够显示组织器官的最大以及最清晰的层面,分别测量脑灰质(10-20 mm2)、脑白质(10-20 mm2)、乳腺(10-20 mm2)、肝脏(60-80 mm2)、脾脏(60-80mm2)、胰腺(20-30 mm2)、肾脏(60-80 mm2)、前列腺中央区(30-40 mm2)、前列腺周缘区(30-40 mm2)、淋巴结(5-10 mm2)以及脊柱(60-80 mm2)的ADC值。每个部位选定2-3个兴趣区,最后取其均值作为每个部位的ADC值。 四、影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4.1 影像分析

采用双盲法由两名资深影像医师对所有全身弥散加权图像以及CT、MR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同时讨论后作出最终结论。每个异常信号区计为1处,多个病灶相互

融合趋势者亦计为1处。

转移瘤临床诊断标准: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CT、MRI或US)及实验室检查;病人随访至少3个月以上病灶明显增大,数目增多或经临床放化疗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

4.2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测量正常成人脑灰质、脑白质、肝脏、脾脏、胰腺、肾脏、前列腺中央区、前列腺周缘区、乳腺、淋巴结以及脊柱的ADC值。

在相同b值下,比较正常成人腹部器官(肝脏、脾脏、胰腺、肾脏)ADC值有无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法);比较前列腺中央区、前列腺周缘区以及乳腺在不同年龄段的ADC值(独立样本t检验)。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肝脏、淋巴结、骨髓与肝转移瘤、转移性淋巴结以及骨转移瘤的ADC值有无差别(进行t检验之前首先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要分析方差相等的t检验结果,否则要分析方差不等时的t检验结果);

比较WB-DWI+MR/CT与单独应用WB-DWI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瘤有无差异(χ2检验)。

每组统计结果均以平均值士标准差(X士SD)表示,检验水准α=0.05,即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52例健康志愿者的WB-DWI图像显示软组织(包括脂肪和肌肉)、双侧肺脏、纵膈、肝脏以及骨髓等呈低信号;双侧脑实质、眼球、椎管、椎间盘、胆囊、充盈的膀胱和肠道、脾脏、双肾、精囊腺、睾丸、阴茎、前列腺以及子宫呈高信号;双侧颈部、锁骨上区、腹股沟区以及脊柱两侧、退变的关节呈对称点状分布的高信号。在类PET图像(黑白翻转图像)中上述信号相反;在彩色WB-DWI图像上,红色和黄色代表高信号区,而蓝色代表低信号区(图9)。

二、正常成人各组织器官平均ADC值及同一b值时正常成人腹部器官(肝脏、脾脏、胰腺、肾脏)ADC值的比较

2.1成人各组织器官平均ADC值见表1

表1 b值=600 mm2/s时52例健康志愿者各组织器官ADC值表(单位:10-3mm2/s)

部位 脑皮质 脑白质 肝脏 脾脏 胰腺 肾脏 脊柱 淋巴结 前列腺中央区 前列腺周缘区 乳腺

ADC值范围 0.639~1.315 0.614~0.959 1.020~2.290 0.918~1.560 1.990~2.840 1.770~3.980 0.207~0.976 1.040~2.050 1.060~2.410 2.070~3.240 0.961~2.460

ADC均值 0.961±0.079 0.827±0.017 1.784±0.179 1.258±0.132 2.319±0.317 2.735±0.253 0.641±0.094 1.538±0.187 1.809±0.423 2.571±0.162 1.771±0.410

表1列出了正常成人各组织器官在b值为600mm2/s时的正常ADC值范围及平均ADC值。在ADC彩图上,不同ADC值的部位用不同颜色的伪彩表示,红色区域表示ADC值较高,黄色次之,而蓝色区域表示ADC值较低。

2.2同一b值时正常成人腹部器官(肝脏、脾脏、胰腺、肾脏)ADC值的比较(表2、3)

表2 腹部各脏器ADC均值排列表(单位:10-3mm2/s)

顺序 ADC均值

1 2.735

2 2.319

3 1.784

4 1.258

F值 55.425

P值 <0.01

注:1、2、3、4分别代表肾脏、胰腺、肝脏、脾脏,将四个样本均数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的统计量(Statistic)为2.371,P值(Sig.)=0.092,大于0.05,说明各组数据为方差齐性。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得出:F值=55.425,P值<0.01,说明腹部各脏器的ADC值不完全相同,利用q检验法对各ADC值进一步做两两比较,详见表3。

表3 各均数两两比较q检验表

比较组 A与B 1与2 1与3 1与4 2与3 2与4 3与4

两均数之差

XA?XB

组数 a 2 3 4 2 3 2

标准误

q值

3.534 7.438 11.919 4.534 9.398 4.250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SXA?XB 0.118 0.128 0.124 0.118 0.113 0.124

0.417 0.952 1.478 0.535 1.062 0.527

从表3可以看出,六个比较组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正常成人四种腹部脏器的ADC值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肾脏﹥胰腺﹥肝脏﹥脾脏。图2.1也直观地显示了四种脏器ADC值的差异。

表4 不同年龄组之间前列腺周缘区、中央区以及乳腺的ADC值比较(单位:10-3mm2/s)

部位 前列腺周缘区 前列腺中央区 乳腺

≤50岁 2.306±0.265 1.594±0.179 2.161±0.261

>50岁 2.740±0.421 2.159±0.147 1.538±0.205

t值 -2.423 -7.335 5.636

P值 <0.05 <0.01 <0.01

表4数据说明前列腺中央区、周缘区以及乳腺在≤50岁组和>50岁组之间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小于>50岁组的人群;乳腺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高于>50岁组的人群。

三、转移瘤的WB-DWI表现以及正常肝脏、淋巴结、骨髓与肝转移瘤、转移性淋巴结以及骨转移瘤的ADC值比较 3.1转移瘤的WB-DWI表现

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除9例无转移外,67例存在全身不同部位的转移,共发现转移灶291处。包括31处脑转移瘤,39处肺转移瘤,24处肝转移瘤,20处肾上腺转移瘤,108处骨转移瘤,61处淋巴结转移瘤,8处其他部位转移瘤。全身不同部位的转移性病灶在WB-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白色区域),在类PET图像上表现为明显低信号(黑色区域),在彩色WB-DWI图像上表现为红色或黄色的区域。坏死囊变区信号强度下降。各部位转移瘤ADC值范围及平均ADC值详见表5。

表5 不同部位转移瘤ADC值(b值=600mm2/s,单位:10-3mm2/s)

各部位转移瘤 脑转移瘤 肺转移瘤 肝转移瘤 肾上腺转移瘤 骨转移瘤 转移性淋巴结 其他转移瘤

数目 31 39 24 20 108 61 8

ADC值范围 0.871~1.550 1.140~2.010 0.635~1.680 1.170~1.930 0.879~1.700 0.823~1.530 1.270~1.740

平均ADC值 1.312±0.227 1.681±0.226 1.143±0.353 1.729±0.048 1.247±0.232 1.164±0.272 1.505±0.163

3.2正常肝脏、淋巴结、骨髓与肝转移瘤、转移性淋巴结以及骨转移瘤的ADC值比较(表6)

表6 正常组织与转移瘤ADC值的比较(b值=600 mm2/s,单位:10-3mm2/s) 分组 肝脏 肝转移瘤 正常淋巴结

ADC值 1.784±0.179 1.143±0.353 1.538±0.187

t值 5.648

P值 <0.01

<0.01

<0.01

0.272 转移性淋巴结 1.164±正常椎体 骨转移瘤

0.641±0.094 1.247±0.232

3.458

-6.508

表6数据显示:正常肝脏与肝转移瘤、正常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正常骨髓与骨转移瘤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P<0.01),正常肝脏、淋巴结的ADC值明显大于同一部位的转移瘤,而正常骨髓的ADC值明显小于骨转移瘤。图3.1为正常组织与转移瘤ADC值比较的直条图。

四、WB-DWI对不同部位转移灶的检出情况及WB-DWI与WB-DWI联合CT/MRI对转移瘤检出率的比较

67例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全身不同部位的转移,按照转移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共发现转移灶291处。影像学检查共发现异常信号区331处,单独应用WB-DWI发现251处异常信号区,WB-DWI联合CT/MRI发现289处异常信号区。以信号特征为诊断依据,WB-DWI所发现的251处异常信号中,真阳性221处,假阴性70处,假阳性30处,检出率为75.9%。WB-DWI对各部位转移灶的检出情况详见表7。以临床诊断作为转移瘤诊断金标准,评价WB-DWI与WB-DWI联合CT/MRI对转移瘤的检出率,详见表8。

表7 WB-DWI对不同部位转移灶的检出率

部位 肝脏 骨 淋巴结 脑 肺 肾上腺 其他 全部

WB-DWI

真阳性 20 99 43 25 8 19 7 221

假阴性 4 9 18 6 31 1 1 70

假阳性 6 19 5 0 0 0 0 30

检出率(%)

83.3 91.6 70.5 80.6 23.1 95.0 87.5 75.9

依据表7所见,按照DWI的信号特征,70处假阴性病灶中,主要位于肝脏4处,骨骼9处(3处颈椎,2处肋骨,4处成骨性转移),淋巴结18处(颈部2处,纵膈4处,盆腔12处),肺31处,脑6处,肾上腺1处,脊髓1处。30处假阳性病灶中,主要位于肝脏6处(肝囊肿4处,肝血管瘤2处),骨骼19处(位于椎体),淋巴结5处(位于颈部)。

表8 WB-DWI与WB-DWI联合CT/MRI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结果比较

WB-DWI

金标准

+ _ 合计 注:P<0.05

从表8可以看出,单独应用WB-DWI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灵敏度(Sn)为75.9%(221/291),特异度(Sp)为25%,假阴性率为24.1%,假阳性率为75%,准确度为69.8%;WB-DWI联合CT/MRI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灵敏度(Sn)为94.8%(276/291),特异度(Sp)为67.5%,假阴性率为5.2%,假阳性率为32.5%,准确度为91.5%。经卡方检验,Pearson卡方值为41.68,P值小于0.05,因此,可认为WB-DWI

+ 221 30 251

70 10 80 _

276 13 289

15 27 42

WB-DWI+CT/MRI +

_

合计

291 40 331

与WB-DWI联合CT/MRI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灶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讨 论

一、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的成像原理

WB-DWI是一种比常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更为先进的功能成像技术,它是在常规DWI的基础上结合超快速成像技术EPI和脂肪抑制技术STIR而形成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2004年由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从而成为继放射性核素骨扫描、PET之后第三种全身成像技术。其成像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人体内水分子的布朗运动。人体内水分子在某一方向上的扩散距离与其弥散时间的平方根之比称为弥散系数,用ADC来表示,其大小代表了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弥散能力的强弱,单位为平方毫米/秒(mm2/s)。自由水的ADC值约为2.5×10-3mm2/s,人体正常脑组织的ADC值约为0.7~0.9×10-3mm2/s。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弥散系数相等,称为弥散的各向同性,例如在均质的介质中,水分子向各个方向扩散的几率是相同的;而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弥散系数不等,称为弥散的各向异性,这种现象在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表现的尤为典型,即在神经纤维束的长轴方向上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是相对自由的,而在其垂直方向上,水分子受到细胞膜及髓鞘的限制弥散运动明显受限。ADC值的大小可用公式表示为:ADC=Ln(S2/S1)×(b1-b2),其中S1、S2分别代表了两个DWI图像的信号强度,b1、b2代表两个DWI图像的选用的弥散敏感系数。通过使用不同的b值,根据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信号强度计算出每个像素对应的ADC值。在DWI图像中,组织的ADC值越大,则信号越低。另外,b值的选择对于弥散加权图像的图像质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选用较小b值时,许多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依旧存在,图像背景信号相对较高,这使得正常结构与肿瘤组织的对比度降低,不能真实反映水分子的弥散能力,所测得的ADC值不稳定;当b值较大时,ADC值的稳定性较好,但高b值将会使弥散梯度脉冲时间延长,TE值(回波时间)延长,而随着TE值的延长,信号强度逐渐下降,图像空间分辨率减低,信噪比下降,且图像几何变形等伪影增多,严重影响图像质量。因此,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对比度和分辨率的DWI图像,b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1000。本课题采用b值等于600。人体内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大小除受表观弥散系数和b值的影响外,还受组织结构本身的特征、组织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毛细血管灌注量、体温、局部组织的运动如呼吸、心跳、脑脊液搏动等因素的影响[1]。

由于MR-DWI图像是以SE-EPI序列进行扫描的,因此,图像中会包含不同程度

的T2和质子加权成分,成为T2+质子+弥散的综合影像,这种T2和质子的对比在DWI图像上反映的现象被称为T2透射效应(T2 shine through effect)。选用较高b值可有效降低T2透射效应的影响。

WB-DWI与常规DWI的不同点在于:①全身成像技术,WB-DWI是将人体分成几段进行扫描的,一般是按照病人身高分为6~8段,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人体较大范围的扫描;而DWI受制于呼吸、人体生理性运动如心血管搏动伪影及扫描范围的限制,只能行人体某一部位的扫描。②成像速度快,背景抑制充分,仅需40分钟左右即可获得全身大范围图像,且全身软组织(肌肉、脂肪、血管等)以及骨髓、部分脏器等信号被充分抑制,突出了病变的显示率。③操作简单,采用磁共振内置线圈及自动进床技术,避免了线圈的更换及重新定位带来的不变。同时,对每一段扫描使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和参数。④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具有多种图像显示方式,包括WB-DWI图像、黑白翻转图像(类PET)及伪彩色图像等,通过多种成像方式充分对病变进行显示,增加了病灶的检出率。 二、正常成人各组织器官的正常ADC值

人脑两侧大脑半球主要是由表层的脑皮质、深部的脑白质以及深埋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组成。本研究中测量了正常健康志愿者的脑皮质和脑白质的ADC值,发现脑皮质ADC值[(0.961±0.079)×10-3mm2/s]明显大于脑白质ADC值[(0.827±0.017)×10-3mm2/s],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见图1)。并且比较双侧大脑半球的相同部位以及额叶、顶叶以及枕叶脑皮质以及皮层下脑白质,结果发现ADC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皮质含有大量的神经元,其水分子以及血液供应明显大于脑白质,而脑白质内含水少含脂量较多有关。徐胜生[2]等通过对101例健康志愿者研究发现,正常大脑皮质的ADC值为(0.83±0.08)×10-3mm2/s,皮层下脑白质的ADC值为(0.78±0.07)×10-3mm2/s,较本研究结果偏小,可能与ROI的大小、扫描参数的选择以及受试对象的个体差异等有关。一些研究者发现,老年人大脑皮层灰质的ADC值低于青年人,脑白质ADC值高于青年人,前者主要是由于随年龄的增加,大脑皮质发生萎缩,其供血量及神经元的含水量下降,导致水分子扩散减弱;后者是由于老年人脑白质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脑白质发生脱髓鞘改变,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白质、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的髓鞘脱失,血管周围以及脑室周围的间隙扩大,因此,含水量增加,弥散能力增强。正常脑皮质厚度约为4mm,且紧邻脑脊液和颅骨,在ADC值测量时应选择较小的ROI,本研究选择ROI为10-20

mm2,受周围伪影的影响小,获得的数据稳定。Bilgili[3]等研究发现,在相同的ROI前提下,不同的观察者所测得的脑皮质的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对于相对较薄脑皮质,在进行ADC值测量时,应尽量选择较小的ROI且避开脑脊液以及颅骨的影响。

通过对正常成人腹部脏器的研究发现,腹部实质脏器肝脏、脾脏、胰腺以及肾脏的ADC值明显不同,通过两两比较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四种脏器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肾脏>胰腺>肝脏>脾脏,直条图2.1直观的显示了这一特点,该结论与大多数研究者相一致[4]。肾脏血供十分丰富,且含水量约占整个肾脏的83%,因此,肾脏的ADC值较其他腹部器官高。另外,与其他腹部器官不同的是,肾脏的弥散是各向异性的,即肾脏的上下极与弥散梯度的方向是平行的,而肾脏中极与弥散梯度的方向是垂直的,这就造成了在肾脏的上下极ADC值高于肾中极的ADC值。本研究中,正常成人肾脏上下极的平均ADC值为(2.885±0.127)×10-3mm2/s,在ADC图上表现为均匀的红颜色,色彩饱和度均匀,肾脏中极的平均ADC值为(2.360±0.102)×10-3mm2/s,在ADC图上表现为红颜色中夹杂有少许黄颜色,符合各向异性的特点(图5)。国外学者[5]利用弥散磁共振加权成像对50名体检者进行检查,发现肾皮质ADC值为(2.08±0.22)×10-3mm2/s,肾髓质ADC值为(1.94±0.18)×10-3mm2/s,两者差异显著(p<0.001),推测肾皮质的高血流量(大约占整个肾血供的90%)是其主要原因。多数报道者所测量的肾脏ADC值差异较大,分析可能与肾脏的各向异性特征以及测量的部位、大小(ROI)有关。对于肾衰患者,其肾内的肾单位数量明显减少,含水量下降,其ADC值较正常肾脏显著下降。据报道[6],慢性肾衰患者肾脏的ADC值小于急性肾衰竭患者,并且大约是正常肾脏的二分之一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发生慢性肾衰竭后,肾脏发生纤维化,限制了水分子的正常弥散且ADC值与血肌酐含量有关。Macarini[7]等通过对25名健康志愿者和31名患者的研究发现,肾脏的ADC值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患有不同肾脏疾病的患者的ADC值有显著的差异。

胰腺是人体上腹部腹膜后的重要器官,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之一,位于十二指肠圈内,从右下向左上斜行走行,形似蝌蚪状。胰腺与周围较多结构毗邻,胰头被十二指肠围绕,胰体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胰尾伸向左上方紧贴脾门,因此,其形态容易受到周围结构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在测量ADC值时,ROI应尽量放置在胰腺的最大层面且避开肠管和胃的影响(见图4)。在所测量的四种腹部脏器中,胰腺的ADC

值仅次于肾脏,为(2.319±0.317)×10-3mm2/s。了解正常胰腺的ADC值大小有助于辨别胰腺是否发生了病变 [8]。急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水肿和细胞浸润,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导致水的扩散能力增强,ADC值明显升高;慢性胰腺炎由于胰腺发生纤维化,体积缩小,质地变硬,正常胰腺组织被纤维和脂肪取代,胰腺含水量下降,水分子扩散受限,因而ADC值明显下降。Fattahi等[9]利用DWI(b=0,600s/mm2)对14例肿块型胰腺炎(FP)、10例经临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胰腺癌(PC)以及14例健康者研究发现,FP、PC和正常胰腺组织的ADC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然而,部分学者[10]认为DWI尚不能有效鉴别胰腺囊性病变。

肝脏和脾脏在腹部脏器中ADC值相对较小,但肝脏ADC值(1.784±0.179×10-3mm2/s)仍大于脾脏(1.258±0.132×10-3mm2/s),与绝大多数学者报道一致,只有极少数文献认为脾脏ADC值大于肝脏,其原因主要是因组织的ADC值不仅与水质子的弥散特性、内部构成有关,还与血液灌注量有关(图2、3)。研究证实,肝脏ADC值的大小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asquinelli[11]将4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范围26~86岁)分为4个年龄组,对其进行DW-MRI研究,经统计学方差分析检验后证实肝脏ADC值在年轻者和年长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肾脏不同的是,肝脏的弥散特性是各向同性的,由于腹部脏器尤其是肝脏的T2时间较短,在使用大b值时,肝脏信号衰减明显,图像信噪比(SNR)下降,图像质量较差;b值太小,受灌流效应的影响又较大,不能真实反映组织本身的ADC值,因此,为了既获得较好质量的DWI图像又尽量减小灌注效应的影响,b值可选择300~600s/mm2。本研究选用b值=600s/mm2,各脏器显示清晰,色彩一致性良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腹部ADC图像。磁共振作为一个完全非侵入性的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血流灌注量、水质子弥散特性以及新陈代谢的变化,从而对肝功能产生多样化信息[12]。当肝脏处于病理状态时,其ADC值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时,肝细胞发生坏死,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而由大量增生得纤维结缔组织和结节状再生的肝细胞代替,正常的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质地变硬,肝内的水质子减少,血流灌注量下降,因而ADC值较正常肝实质低,同时,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肿大,储血量增加,T2时间明显延长,致使ADC值较正常脾脏高。Soylu[13]通过对55例不同纤维化程度的慢性肝炎患者和30例志愿者行DW-MRI(b取0,500和1000s/mm2)研究显示,慢性肝炎患者肝脏ADC值明显较正常者低(p<0.01),但不同肝纤维化的阶段以及肝细胞组织活性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

HAI)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

在目前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磁共振成像因具有很好的组织分辨力和组织对比度,对人体内许多组织的形态和病理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骨肌关节系统中各种组织结构有其不同的弛豫时间和氢质子密度,MR更是作为其首选的检查方法。传统的X线照片和CT对于骨髓、软骨、韧带以及肌肉等不能显示或显示不佳,而MRI图像对于骨髓和软组织的显示能力远较普通X线和CT敏感,如软组织的挫伤水肿、骨髓源性病变、肌腱和韧带的断裂或变性等。因而,MR常规检查技术以及各种功能成像技术在骨肌关节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组织,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如肱骨)以及扁平骨(如髋骨)和不规则骨(如椎骨)的松质骨骨小梁间,主要由造血干细胞和脂肪组织构成。成年人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前者具有造血功能,产生人体重要的血细胞;后者具有造血潜能,当人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参与造血。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四肢长骨的红骨髓自远端向近端逐步转化为黄骨髓,青春期时,仅在中轴骨(如脊椎、髋骨等)和四肢长骨近端(肱骨、股骨)分布有红骨髓,成年以后,由于人体不需要旺盛的造血,各部位的红骨髓均可转变为黄骨髓。红骨髓中,水和脂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蛋白质约占20%。黄骨髓中,脂肪约占其中的80%,而水仅占15%,大约5%为蛋白质。由于红、黄骨髓组织成分的构成比不同,故其在MRI不同序列上的信号也不完全相同。正常情况下,由于黄骨髓具有较多的脂肪组织,因此,T1值较短,在T1WI上表现为类似皮下脂肪的高信号;红骨髓中水分相对较多,在T1WI上信号较黄骨髓低,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两者具有相似的信号,呈低于水高于肌肉的中等信号。中老年人部分椎体骨髓中可有团片状脂肪沉积,表现为T1WI、T2WI上斑片状或类圆形高信号区,但在脂肪抑制序列STIR上呈完全低信号,有别于椎体血管瘤。

在本研究中,52例健康志愿者在b值=600时脊柱平均ADC值为(0.641±0.094)×10-3mm2/s,大部分椎体显示清晰,信号均匀,在DWI上表现为中等至低信号,ADC彩图上呈蓝绿色低信号,与具有高ADC值呈红颜色的脑脊液形成明显对比,椎体附件包括椎弓根、椎弓板以及自椎弓板发出的横突、棘突和上下关节突,由于体积较小,在ADC图像不能明显观察其边界(图6);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部分椎体内出现脂肪沉积且红、黄骨髓分布不均,在DWI上椎体形态欠规整,信号欠均匀,ADC彩图上可见绿颜色为主体的椎体内斑片状的蓝颜色(脂肪组织),这时不应误认为病变。

颈部由于成像质量相对较差,部分椎体显示欠清晰,椎体变形,影响观察。2例女性志愿者由于宫内放置避孕环的影响,致使部分腰椎椎体形态失真,无法观察和测量ADC值。因此,在对椎体进行ADC值测量时,应选择显示椎体最清晰的层面且避开周围伪影及脑脊液的影响。

测量正常成人骨髓ADC值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只有了解了正常骨髓的ADC值,才能对骨髓发生病变时加以判断。磁共振常规序列,如T1WI、T2WI、STIR等能够在骨髓发生病变时作出诊断,但早期诊断以及对病变加以定性非常困难,例如在脊椎结核、化脓性脊椎炎和脊椎转移瘤时,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高信号不等,STIR均呈高信号,因此难以对病变加以定性,容易造成误诊,从而延误病变的最佳治疗时间。DWI是从细胞分子水平显示组织结构的微细变化,因此能够及早探查到病变且根据水质子运动情况来准确判断病变性质。韩博等人[14]对20例正常者、12例腰椎结核患者和25例腰椎转移瘤的患者的DWI研究发现,正常椎体、转移灶、腰椎结核及腰大肌脓肿的ADC值分别为(0.237±0.03)×10-3mm2/s,(1.774±0.131)×10-3mm2/s,(2.173±0.104)×10-3mm2/s,(2.596±0.108)×10-3mm2/s,经统计学分析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另外,在脊椎良恶性压缩骨折病因的诊断中,DWI也有其独特的价值。骨质疏松或外伤等导致的椎体良性压缩骨折时,由于骨髓挫伤、水肿和出血,使细胞外间隙中水质子增多,增加了水的弥散能力,ADC值升高;转移瘤或骨髓瘤等所致的椎体恶性压缩骨折时,由于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使细胞外空间明显减小,阻碍了水的自由弥散,因此ADC值减小,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有研究[15]利用单次触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弥散加权成像(DW-ssTSE)分析了44例压缩骨折的病人(良性24例,恶性20例),发现良恶性压缩骨折椎体的T1值和T2值无明显不同,而DW-ssTSE中测量的ADC值有明显差异。由于MR-DWI技术在椎体骨髓中表现出的巨大潜力,许多学者正踏入到研究骨髓病变的队伍中,尽管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结果均证实正常椎体骨髓的扩散系数较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前列腺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呈栗子形,上端与膀胱颈相接,由腺性组织和非腺性组织组成,其中内腺约占腺体比例的5%,外腺中的中央区占腺体比例的25%,大约70%的腺体为外腺中的周缘区。在常规MRI-T1WI上,前列腺呈均匀一致的低信号,不能区分各区带。在T2WI上,由于前列腺各解剖带的组织构成和含水量的迥异而呈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内腺(移行带)呈低信号;外腺中的中央区亦呈低信号;

外腺中的周围区呈高信号;非线性组织信号很低,居前列腺最前部。由于各解剖带的差异,在DWI成像时,前列腺的各区亦有不同的表现,本组的实验结果表明前列腺中央区的平均ADC值为(1.809±0.423)×10-3mm2/s,周缘区ADC值为(2.571±0.162)×10-3mm2/s,周缘区的ADC值明显高于中央区ADC值(图7),这主要由于它们的组织成分不同造成的,即周缘区含大量腺体,水分含量多,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结缔组织很少,仅含有少量的平滑肌;中央区腺体相对较少,间质多而致密,并含有多量的平滑肌。仅就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的ADC值按照年龄分组进行分析,发现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的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小于>50岁组的人群,尤其是前列腺中央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这说明前列腺中央区和周缘区的ADC值与年龄成正相关。这一特点与国内外学者报道一致,李飞宇等[16]研究了47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前列腺周缘区ADC值,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周缘区ADC值存在差异,表现为年龄越大,ADC值越高,成正相关性。Tamada等[17]研究了114例健康男性(24~81岁,平均55岁),测得前列腺周缘区平均ADC值为(1.64±0.27)×10-3mm2/s,中央区平均ADC值为(1.26±0.12)×10-3mm2/s,两者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另外,发现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ADC值与年龄成正相关性(前者r=0.526,P<0.0001;后者r=0.190,P=0.043)。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周缘区腺体增多,其内的导管扩张并积存有较多的前列腺液;而中央区随着年龄的增大,间质成分如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等增多,排列疏松。两者其本质都为自由水含量的增加,因而ADC值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鉴于此,在前列腺的ADC值测量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的年龄因素,这样才能减少病变的误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女性乳腺解剖主要由管泡样腺体组织、脂肪、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淋巴管等组成。腺体组织由分支导管和终末分泌部组成,导管汇合成15~20个输乳管,在乳头处扩大形成输乳窦,每个输乳管连同分支导管和腺泡称为一个乳腺小叶,腺泡是乳腺小叶分泌乳汁的部分,受性激素的影响而变化。小叶周围有结缔组织围绕以及填充有大量的脂肪组织。1992年,美国放射学会(ACR)正式将乳腺分为4种类型,即脂肪型(乳腺内含有大量脂肪,腺体少于25%)、少量腺体型(腺体约占25%~50%)、多量腺体型(腺体约占50%~75%)和致密型(腺体多于75%)。本组女性志愿者的乳腺平均ADC值为(1.771±0.410)×10-3mm2/s,且左右两侧乳腺的ADC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由于女性乳腺随年龄增长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因此,本实验按照年龄将女性乳腺分为≤50岁和>50岁两组,发现ADC值在≤50岁组的人群中明

显高于>50岁组的人群(p﹤0.01),这说明乳腺的ADC值与年龄成负相关。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绝经以后,乳腺主要为脂肪型或少量腺体型,乳腺小叶和导管进行性减少、萎缩,而由大量脂肪代替腺体组织,乳房内仅保留少量的乳腺导管,这就使乳腺内水质子的含量明显下降,故ADC值减小。国内学者朱萍等[18]分析了55例处于不同月经周期的正常乳腺的ADC值变化,发现在晚卵泡期乳腺ADC值有较明显的下降,分析是由于此期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乳腺腺泡上皮细胞增殖活跃,细胞外间隙减小,水分减少,故ADC值最低。因此,乳腺ADC值的大小受乳腺类型、月经周期、年龄等多因素的影响。了解正常乳腺ADC值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对乳腺发生病变时有重要意义。通常乳腺恶性肿瘤时,由于肿瘤细胞密集,ADC值较低;乳腺良性病变时,则ADC值较高。国内学者[19]研究了53例病人经病理证实的66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39处,良性病变27处,在b=500 s/mm2时,良恶性ADC界值为1.435×10-3mm2/s,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1.5%。DW-MRI不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较高价值,而且对乳腺癌术后或放化疗后评价疗效也有重要监测作用

[20]

通过对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ADC值测量,使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正常ADC值范围

及其影响某些组织结构ADC值的因素,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知道了正常值,才能在ADC值发生变化时肯定病变的存在。但是由于MR设备、扫描参数、条件、采样大小(ROI)以及受试对象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组织器官获得不同的ADC值,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这是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CT、MRI、WB-DWI)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1、CT检查技术

CT成像是由X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后,按照吸收系数的不同进行成像的检查方法,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的差异。因其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能够早期发现小病变、病变检出率高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范围几乎适用于全身各个系统。近年来,在常规CT扫描的的基础上,一些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CTA)、CT尿路成像(CTU)、CT仿真内窥镜(CTVE)等,使CT的检查优势和应用领域不断增加。转移瘤是指在原发恶性肿瘤的基础上,肿瘤细胞通过各种转移方式(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或直接侵犯等)到达身体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于原发瘤相同类型的肿瘤。其中,肺

接上页

C D E F 图6 健康志愿者椎体。A、C、E:轴位DWI显示颈椎、胸椎、腰椎均呈明显低信号;B、D、F:轴位ADC图显示颈椎、胸椎、腰椎呈蓝绿色低信号,与脑脊液红色高信号形成鲜明对比。

图7 23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前列腺。A:轴位DWI显示前列腺周缘区呈高信号,中央区呈稍高信号;B:轴位ADC图显示前列腺周缘区呈红色高信号,中央区呈黄色稍高信号,将ROI置于前列腺周缘区和中央区,ADC值分别为2.250×10-3mm2/s,1.570×10-3mm2/s。

A B

A B 图8 27岁女性健康志愿者乳腺。A:轴位DWI显示双侧乳腺组织呈高信号;B:轴位ADC图显示乳腺呈红黄色高信号。将ROI置于乳腺组织,ADC值:2.180×10-3mm2/s。

A B

C 图9 26岁男性健康志愿者。A:正常WB-DWI显示全身肌肉、脂肪、骨髓、双肺、纵膈、肝脏呈低信号;脑、脾脏、肾脏、椎管、椎间盘、前列腺、睾丸呈高信号;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膝关节以及脊柱两侧呈对称分布的点状高信号。B:类PET图像显示以上部位信号相反。C:正常WB-DWI彩色图像显示图A中高信号区呈红黄色高信号;低信号区呈蓝色低信号。

接下页

A B C D E F G

接上页

图10 65岁男性,周围型肺癌并骶骨、左股骨溶骨性转移。A-C:分别为WB-DWI图像、类PET图像和WB-DWI彩图,显示右肺、骶椎和左股骨上段多发弥散受限区;D-E:胸部轴位CT显示右肺上叶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边缘可见毛刺;F-G:腰椎轴位CT显示骶1椎体右侧份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H-I:腰椎矢状位T1WI、T2WI显示骶1椎体转移;J-M:分别为DWI和ADC图,DWI显示骶椎和左股骨转移区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绿色低信号。

J K L M

图11 47岁男性,周围型肺癌并脑转移。A-B:分别为WB-DWI图像和WB-DWI彩图,显示右肺、双侧脑实质多发弥散受限区;C:胸部轴位CT显示右肺下叶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D:颅脑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转移灶;E-F:颅脑轴位T1WI增强扫描显示双侧脑实质内多发异常强化灶。

C A B D E F

接下页

A B C D E F G

接上页 接下页

H I J K L M NO

接上页

N O 图12 52岁女性,胃癌术后脑、肝脏、胸腰椎及双侧髂骨多发转移。A-C:分别为WB-DWI图像、类PET图像和WB-DWI彩图,显示脑(红色细箭头)、肝脏(绿色细箭头)、胸腰椎及双侧髂骨(黑色细箭头)多发弥散受限区,左侧胸腔可见胸腔积液所致片状高信号(黑色粗箭头);D-E:颅脑轴位T2WI显示双侧脑实质多发转移瘤;F-G:轴位CT显示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灶;H-I:轴位MRI,DWI显示肝转移瘤呈明显弥散受限高信号,图I为其对应的ADC图;J-M:轴位CT显示胸腰椎及双侧髂骨内多发骨质破坏区;N-O:分别为MRI轴位DWI和ADC图,DWI显示右侧髂骨转移区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绿色低信号。

A B B 接下页

接上页

C D E F 图13 49岁女性,乳腺癌术后左肺、右侧肋骨转移。A-B:分别为WB-DWI图像和WB-DWI彩图,显示左肺、右侧肋骨多发弥散受限区;C:轴位CT显示右侧乳腺缺如,左肺下叶背段胸膜下转移瘤;D-E:轴位CT显示右侧肋骨多发骨质破坏区;F:轴位MRI-DWI显示左肺及肋骨转移瘤呈明显弥散受限高信号。

B

接下页

A B C D E F G

接上页

H I J 图14 55岁女性,结肠癌术后双肺、右侧肾上腺转移。A-C:分别为WB-DWI图像、类PET

图像和WB-DWI彩图,显示肝脏、右侧肾上腺多发异常信号;双肺未见明显异常信号;CT证实双肺多发转移结节(D-E),肝血管瘤(F)及肝左右叶小囊肿(G);H-I:分别为MRI轴位DWI和ADC图,DWI显示右侧肾上腺区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绿色低信号;J:轴位CT显示右肾上腺转移结节明显强化。

B A C 图15 62岁男性,前列腺癌术后腹主动脉旁、双侧髂血管旁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A:WB-DWI图像显示腹主动脉旁、双侧髂血管旁及左侧腹股沟区多发弥散受限区;B-C:轴位CT显示腹主动脉旁及左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

A B C D 图16 66岁男性,肺癌放化疗后纵膈淋巴结转移。A-B:WB-DWI图像和类PET图像未见明显异常;C-D:轴位CT显示纵膈内多发肿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 Malayeri AA,El khouli RH,Zaheer A et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cancer detection, staging, and treatment follow-up[J]. Radiographics,2011,31(6):1773-1791.

[2] 徐胜生,肖家和,周翔平等. 正常人脑内不同结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J].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2008,23(2):258-260.

[3] Bilgili Y,Unal B. Effect of region of interest on interobserver variance i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s[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4,25(1):108-111. [4] Bittencourt LK,Matos C,Coutinho AC Jr.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upper abdomen: technical iss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2011,19(1):111-131.

[5] Kilckesmez O,Yirik G,Bayramoglu S et al. Non-breath-hold high b-value diffusion-weighted MRI with parallel imaging techniqu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ent determination in normal abdominal organs[J]. Diagn Interv Radiol,2008,14(2):83-87. [6] Xu X,Fang W,Ling H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kidney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initial study[J]. Eur Radiol,2010,20(4):978-983. [7] Macarini L,Stoppino LP,Milillo P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I with parallel imaging techniqu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etermination in normal kidneys and in nonmalignant renal diseases[J]. Clin Imaging,2010,34(6):432-40.

[8] Balci NC,Perman WH,Saglam S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pancreas[J]. Top Magn Reson Imaging,2009,20(1):43-47.

[9] Fattahi R,Balci NC,Perman WH et al. Pancreatic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comparison between mass-forming focal pancreatitis(FP), pancreatic cancer(PC), and normal pancreas[J]. Magn Reson Imaging,2009,29(2):350-356.

[10] Grunberg K,Grenacher L,Klauss M.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of pancreas[J]. Radiologe,2011,51(3):186-194.

[11] Pasquinelli F,Belli G,Mazzoni LN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healthy liver parenchyma[J]. J Magn Reson Imaging,2011,29(6):805-812.

[12] Sijens PE. Parametric exploration of the liver by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s[J]. Eur

Radiol,2009,19(11):2594-607.

[13] Soylu A,Kilickesmez O,Poturoglu S et al. Utility of diffusion-weighted MRI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J]. Diagn Interv Radiol,2010,16(3):204-208.

[14] 韩博,杨广夫,杨小军等. 腰椎椎体骨髓MRI弥散加权成像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2):947-948.

[15] Biffar A,Baur-melnyk A,Schmidt G et al. Multiparameter MRI assessment of normal-appearing and diseased vertebral bone marr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2011,34(1):92-93.

[16] 李飞宇,王霄英,许玉峰等. 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初步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2):1496-1499.

[17] Tamada T,Sone T,Toshimitsu S et al. Age-related and zonal anatomical changes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in normal human prostatic tissues[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8,27(2):552-556.

[18] 朱萍,王亚非,刘琴芳等. 正常乳腺不同月经周期表观扩散系数的变化分析[J]. 山东医药,2010,50(31):32-34.

[19] Xie CM,Yin SH,Li H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ADC and rADC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n malignant breast lesion[J].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10,32(3):217-220.

[20] Petralia G,Bonello L,Priolo F et al. Breast MR with special focus on DW-MRI and DEC-MRI[J]. Cancer Imaging.,2011,28(11):76-90.

[21] Chamadol N,Laopaiboon V,Ruangwattanapaisarn N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ppearances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 J Med Assoc Thai.,2011,826-832. [22] 白人驹,张雪林. 医学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 [23] 沈为国. 脑转移瘤41例CT诊断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955-956. [24] 戚喜勋,李祥胜,张莹莹等. 磁共振加权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4):311-313.

[25] Kwee TC,Takahara T,Ochiai R et al. Complementary roles of 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MRI and 18F-FDG PET: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J]. J Nucl Med,2010,51(10):1549-155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