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更新时间:2023-06-04 11: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韩礼德 (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范、语言发展和规范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

(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5)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5.游汝杰、邹嘉彦 《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

(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等;

(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

(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

(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

(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

(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

(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

(9)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

(10)语言习得;

(11)其他。

6.张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08)

(1)研究语言的变异,联系社会因素去探究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常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又称微观社会语言学或小社会语言学。

(2)研究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双语、语言的接触、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语言社区、多语制、语言选择、语言替代、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标准语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又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或大社会语言学。

(3)研究人们如何在实际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社区使用语言的区别。又称为话语文化交际学。

7.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 (2013)

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我们尝试概括成下列诸方面

(1)国家或地区、城镇或村落机构或部门、街区或邻里等等使用语言的状况及其历史、地理、人文背景。

(2)按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区分的言语共同体,或由说话人的实践活动建构的实践共同体使用语言遍体的状况、原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

(3)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话和非标准话、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世界性语言和本土化语言等的结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尤其是传递社会意义的功能。

(4)人际言语交往中各方使用语言的状况、变化及其用意和效果。

(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6)社会以及不同群体或个体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的认同、态度和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学习、使用和传播语言变体的影响和效应。

(7)由语言接触和语言态度引起的语言使用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8)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口流动或迁徙而导致的语言使用格局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生命力的影响。

(9)社会语言生活中存在的实际语言问题,以及为此而采取的对策如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及其效果。

(10)对以上方方面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11)对以上方方面面的理论探索。

(12)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三)国外不同的研究角度

1.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语,核心问题是语言变异,基本出发点是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系统,强调研究的语料必须取自现实生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语言学。

2.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

亦称为语言社会学。其研究重点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相互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语言问题。如语言规划、母语维护等。其研究成果常被用于语言决策和语文建设。

3.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

它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侧重研究言语交际的方式、特点和规范。其研究的核心 是人类的交际能力,最终目标是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学。

4.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

其研究重点是全社会或某个社会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

5.语用学的社会语言学

它以会话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会话原则和策略,研究会话结构和风格。

6.应用社会语言学

研究语言与政治、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法律、双语教育等

(四)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

语言观是指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即语言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东西。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是由不同的语言观造成的。有代表性、有影响的语言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列宁、斯大林赞同。

2.语言是人的世界观,即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过程。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20世纪美国萨丕尔、沃尔夫表示赞同,申小龙也支持此种观点。

3.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后为布龙菲尔德等所赞同。

4.语言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本能。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动态的非自足的开放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各种言语差异常常是各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言语差异既具体地体现了语言现状的真实面貌,又常常反映了语言成分消长变化的苗头。

社会语言学正是要联系各种社会因素,通过对各种言语差异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整个语言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自觉地利用其中规律,制定各种语言规划,开展语言教学,使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内部原因:语言学发展的必然

从语言学内部看, 20世纪上半叶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特征,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变异置之不顾。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当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传统语言学起到了补充和修正的作用。

2.外部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基础

从历史和社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欧美国家由于移民或其他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历史原因造成的双语或多语混杂现象,这些都需要语言学家研究和解决。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失业人数剧增,种族矛盾加剧,人口流动频繁,使语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协调各种语言和语言变体,促进交际而不是制造矛盾和冲突,充分发挥语言的各种功能,等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

物质条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普遍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学的方法,从把握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介入,社会语言学也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发现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的。

录音设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手段。

学术背景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言语行为理论、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等。

语言和民族

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一)语言能多方面反映民族的特点

1.反映民族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同一民族早期的经济生活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早期经济生活的状况会在语言中有残留,经济生活中一些常用的事物就会词汇化,不常用的事物就不会词汇化。

2.反映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在语言中也有反映。

3.反映民族的某些历史事实

(二)语言比民族的其他特征更具稳固性

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会使一个民族的居住地、经济生活、习俗信仰等发生一些变化,表现为对旧有东西的放弃或吸收新的东西。但相对于民族的其他特征而言,语言则比较稳固地伴随自己的民族。

二、语言和民族的相互关系

(一)语言作用于民族

1.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工具

2.语言是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

(二)民族作用于语言

1.民族(国家)的进步和强盛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民族的衰败、分化会引起语言的衰败和分化。

2.民族强盛会提高一种语言在各种语言中的地位。

3.民族能够为一种语言的独立地位提供划分标准

双语

双语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一)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多民族杂居

2.国家实行双语制

3.移民

4.殖民统治

5.不同民族通婚

(二)双语的类型

1.语种的多少。统计2003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亚洲49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哈萨克斯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坦)的语言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明,官方语言和通用语为单一语言的国家为23个,双语国家16个,三语国家8个,四语国家1个。

2.范围的大小。有全民型和局部型两种。全民性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双语。局部型指一个民族内部少部分人可以用双语交流。

3.能力的高下。大致可分为熟练型和半熟练型两种。后者只能应付一般的日常生活,难以进行复杂的交流。

4.时间的长短。有的民族双语使用历史较长,有的则较短。

语言的同化和混合

双语发展前景一种是维持现状,双语稳定存在,另一种是走向单语化。

1.语言同化

双语并存发展为单语化,即一种语言代替了另一种语言,这便是语言的同化。

(1)语言同化的原因 国外学者认为造成前语言同化的主要因素有三种:

①地位因素 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 语言的地位。

②人口因素

③公共机构的导向因素

第一,大众传媒使用的语言;

第二,同宗教关系密切的语言;

第三,用于教学的语言;

第四,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语言;

第五,政府语言规划确定的语言。

(2)国内民族语言同化现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被汉语同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主体被同化。一个民族的主体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典型的例子是满语被同化。

②局部被同化。一个民族的某个地区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了民族语言而转用汉语。 语言混合

语言的混合是两种语言的语言成分彼此混杂,从而形成了混合语,即形成皮钦语(Pidgin),克里奥尔语(creole)。

(1)皮钦语

皮钦语是以一种语言为基础,夹杂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成分形成的变形的语言。

作为基础的主要是入侵的英、法、葡、西语等。

皮钦语的语音系统不是单一的,词汇贫乏,语法规则大大简化。

(2)克里奥尔语

皮钦语如果在社会中稳定下来并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就可能发展成为克里奥尔语。 与皮钦语相比,克里奥尔语有如下特点:体系化、普及化、母语化。

国内混合语主要有洋泾浜英语、五屯话、倒话和诶话。

汉语外来词

(一)汉语的几次借词高潮

汉代 唐代 晚清和五四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

(二)范围问题

汉语表示外来事物和概念的方式有意译、仿译 、直接使用西文缩写词、音译 、借形五种形式。通常认为只有音译和借形两种方式吸收来的词才是真正的外来词。

(三)音译词和借形词的类型

1.音译词1.音译词

(1)纯音译的。丁克 吉普 高尔夫 (英)列巴 刹那 头陀 雅马哈 斯巴鲁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2)半音译半意译 新西兰 冰淇淋 因特网 米老鼠

(3)音译加类名。 啤(酒) 保龄(球) 卡(车)

(4)音译兼顾表义(音意兼译)。休克 绷带 可口可乐 基因

2.借形词汉语借用日语词

(1)汉字书写的日语固有词语,日语用训读。手续 场合 广场 市场 取消 出口

(2)汉字书写的英语音译词,日语现多改用片假名书写。瓦斯 浪漫 俱乐部

(3)汉字书写的英语意译词。民主 民族 国际 系统 代表 典型 警察 论文

(4)日本借用的古汉语词,日语中改变了原词意义后被借回。经济 组织 宪法 文化

(5)日本人造的字表示的词。腺 癌 吨 吋。

(四)汉语外来词的汉化 语音、意义、字形和构词能力

(五)分歧与规范

地域方言与共同语

(一)共同语的含义

共同语有两个含义:民族共同语、共同交际语。

民族共同语是可以通行于同一语言的各方言区的语言高级形式,相应地,与其相提并论的方言则是其低级形式,如普通话与汉语各方言就是此种关系。

共同交际语是指一个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使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人的通用语言,即族际交际语。此时它与方言无关,而是与其他民族语言相对应。

(二)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

就民族共同语而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方言即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何种方言能成为基础方言,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取决于以下一些原因。

1.政治中心。2.经济发达。3.人口众多。4.文化影响

基础方言内部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共同语要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从其他方言吸收一些有用的词汇、语法成分以丰富自己。

跨境语言

(一)含义

跨境语言指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国家的地域变体。 同一语言跨境分布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我国56个民族,有28个民族的语言存在跨境现象,如汉、朝、蒙、藏、维、哈、壮等民族语言。

(二)种种表现

1.跨国数量。蒙古语、怒语、独龙语(中、缅)等跨两国,朝语跨三国,傣语跨中、越、老、缅、泰五国。

2.人数分布。哈尼语,中国约125万,越南九千多,老挝一万多。朝语,中国约200万,朝鲜约2400万,韩国约4500万。

3.时间长短。这与移民时间、国界的划定时间的早晚相关。英语和美语的跨界超过三百年,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老、泰、缅等国的国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划定的,而该地域的民族分布在国境划定后基本未变,民族语言也随国界划定而成为跨境语言,只有100余年。蒙语、朝语的跨境时间更短些。

4.差别大小。跨境时间长,或人员来往少,差别就大,如中国的傣语和泰语;跨境时间短,人员接触多,差别就少些,如分布在中国和缅甸的景颇语。

汉语的海外分布

19世纪后半叶起,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海外谋生。据考察有四次高潮:

A 鸦片战争后19世纪后半叶;

B 清末西方国家殖民地扩张时期;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C 二三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时期;

D 四五十年代抗战,解放战争时期。

近二三十年的留学、移民热,也可以算作一次高潮,而且仍在持续。

相应地,来源不同的华人华侨的聚居地自然形成了使用汉语不同方言的各种汉语社团。 海外华人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四种,大致的分布如下:

1.粤方言,使用人口约1100万,成员的原住地大都是广东,分布在90多个地方,如越南、缅甸、泰国、斐济、毛里求斯、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西雅图。

2.闽方言,约500万人,成员多来自福建、海南,分布在60多个地方,主要是南洋一带。

3.普通话(北方话),约300万人,成员主要是大陆、港台新移民,主要在临近的缅甸北部、泰国北部、朝鲜及新移民较集中的欧美。

4.客家话,约100万人,成员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方言区,分布在牙买加、毛里求斯、夏威夷及南洋一带。

语言和社会群体 1 性别差异1

一、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的性别差异指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男性和女性表现出的差异。

1)绝对性别差异主要指常见于原始部落文化群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禁忌现象,表现为“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

绝对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共同关注的现象。

2)相对性别差异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使用特点差异,往往形成各种性别变体。

相对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主要表现

1.语音差异

20世纪20年代的“女国音”现象: 就是把j、q、c发成z、c、s.如:坚jian念成zian;学xue念成sue.

2.词汇差异

封建社会,男性自称“吾”、“我”;女性自称“妾”、“奴”、“奴家”。

男性使用频率比女性高的词语:大款、大腕儿、大牌儿、款爷、倒爷。

粗话、脏话的使用,男性多于女性。英语的研究结论相当。

3.语法规则运用差异

句型选择上,美国男女使用被动语态时选择“be”和“get”的频率不一样:男性使用get的频率高于女性。

4.话语风格差异

英语的研究表明,男性倾向于直陈、粗犷、朴实,女性则较为含蓄、文雅而华丽。

5.言语行为差异

男性较少发出邀请,一旦发出,往往比较具体,包含具体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而女性发出的邀请一般不具体,更多情况下是表达良好的意愿,而不是某种承诺。

6.语言能力差异

包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差异;也包括母语能力和第二语言能力差异。女性通常比男性强。

(二)成因解释

禁忌说 社会声望说 天赋差异说 教育逆反说

(1)社会地位的差别

封建时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因而产生女性的贱称。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2)社会文化的影响

“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里,男女说话涉及主题不同:男人谈论政治、体育以及生意经的多;女人谈论社交生活、吃什么喝什么,家里有什么麻烦的多。

(3)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据调查,男女交谈中,男性说得多,占用时间长,而且往往控制话题。

语言的行业变体

社会集团

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语言社团

语言社团又叫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

比如,云南景颇族中,说载瓦语和景颇语的社区是不同的语言社团,但就他们都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这一角度考虑,又是同一个语言社团。

语言社群

在语言社团中,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在运用语言方面自成体系的、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区别标志的社会集团或群体,就是语言社群。比如,行业组织、职业人群、宗教团体或政治团体,甚至帮会团体、黑社会组织都可以看作是特定的“语言社群”

(一)行业词语

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言变体通称“行话”。

凡是语言社群都有自己的行话。

行业用语通常与特定的行业组织和专业领域相联系;行业用语不是封闭的,而总是向着全社会开放、并具有正当目的。

现代行业用语主要是专业术语。比如:

哲学:物质、精神、矛盾、唯物论、辩证法

文学:情节、人物、题材、体裁、主题、典型

语言学:语音、语法、成语、主语、特指问、关联法

商业:批发、零售、成本、利润、返点

股市:牛市、熊市、阴线、阳线、高开低走

教学:备课、批改、板书、复习、考试

(二)特殊隐语

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成员之间制造、使用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就是秘密语,或叫“隐语”、“暗语”。比如:

与数字有关的秘密语,从字形构造着眼:旦底,空工,横川,侧目,缺丑,短大,皂底,公头,未丸。

又比如,“网络语言”中,用键盘符号、数字、字母敲出来的秘密语:

:-) 笑脸;

:-7 勃然大怒;

:-p 吐舌头状。

三)语域(行业语言)

语域是由于言语交际场景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比如,在某些职业生活场合中使用的职业语言和通过一些特殊媒介传播的语言。

教师语言、法律语言、“学生腔”、“官腔”、“叫卖语言”、“广告语言”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语域。

传统一点的说法是行业语言。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行业词语、隐语是语言行业变体在词汇项目上的表现。某个具体的行业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表达方式、风格、交际策略等,形成了具有该行业特点而与其他行业不尽相同的行业语言。行业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是在使用全民语言过程中体现出的本行业的特色。

行业语言多种多样,三十年来,国内研究较多的有教学语言、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公关语言、商贩语言、法律语言、军事语言、主持人语言等。研究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意义。 介绍教学语言和网络语言。

四、语言的阶层变体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阶层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和结果。

西方语言学界广泛采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分层方法,即按财富(经济地位)、威望(社会地位)和权力(政治地位)相结合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等级中包括两个阶层,共六个阶层:

上层 上上阶层:老财阀 下上阶层:新财阀 中层 上中阶层:医生、教授、律师、高级白领 下中阶层:秘书、一般职员等普通白领

下层 上下阶层:技术工人等蓝领 下下阶层:无技术的体力劳动者

陆学芝主编《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报告》(2000),将我国的阶层分为五个等级: 上层:高级领导、大企业经理、高级专业人员、大私企老板

中上层:中低层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中级专业人员、中等企业主 中中层:初级专业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

中下层:一般服务人员、工人、农民

底层:缺乏就业保障、生活贫困的工人、农民

社会学的阶层划分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阶层变体提供了参考。

五、小结

(一)非全民性

社会变体产生并应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有的还受场合限制,如隐语多在土匪中使用,网络语言主要用在网络交际中,该群体之外的人一般不用,因而不具有全民性。它也不像地域方言那样可通行于一定的区域而多呈成片分布状。虽然某社会变体的语言项目可能被全民语言吸收,但在整个变体中是少数的。

(二)非系统性

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各成系统,社会变体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只是对全民语言的利用和改造。它要使用全民语言的语音,而不是另拟声音,要用其构词法来构词,要用其语法规则来造句,以及使用已有的修辞手法和固有的文字。它有一定的创新、突破,如改变原词的意义,网络语言赋予数字、字母、图形一定的意义,但都是零散的,整体未脱离全民语言的系统,它要依附全民语言才得以存在。其本身自然无系统可言。

(三)差异性

一方面,社会变体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但其个体成员对变体项目的掌握上有差异:有人掌握多些,有人掌握不多,如男性变体中的粗话、脏话,有的男性并不了解,网络语言中的图形、数字语也不是所有网民都用。另一方面,社群内外使用有差异,同社群的人使用频率可能较高,而与群外人交际时则可能有所回避。

一、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也叫语言观念,指社会群体成员因一定因素对各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判和行为取向,一般认为它表现为三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第一,认知方面,人们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第二,情感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喜欢或反感,尊重或轻视等;

第三,意向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行为取向,即乐于学习或拒绝接近等。

相应地,语言态度就有了忠诚、自卑、亲近、歧视等表现

(一)语言忠诚

语言忠诚就是对母语(包括母方言,下同)的重视与偏爱。本民族语言是该民族成员自幼习得的母语,它是民族情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语言忠诚是自然而然的。

在法国,法国人认为法语比英语更规则、更清楚,他们以法语为骄傲,以至有时外国游客用英语问路时,法国警察竟故意用法语回答。

很多海外华人不仅彼此仍用汉语交流,而且要求子女学习汉语。

由于偏爱可能产生自己语言优越的偏见。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曾有过优劣之争。

语言忠诚还表现为,不使用自己语言会收到集团内的冷淡,自己语言受到歧视会表示抗议。

二)语言自卑

语言自卑是对自己语言的功能丧失信心而主动放弃。这多半是由于说某种语言的人数少,而对使用人口众多的语言而产生的。如果说语言忠诚主要是民族感情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种语言自卑则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

在希腊,年轻的阿尔巴尼亚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自己的母语,甚至不让父母讲,以便获得当地社会经济上占优势的群体的认同。

广西融水县一些民族干部,为了让子女读书升学,不但不让子女学本族语,也不让其学习广西中北部的汉语方言,只要求子女学好普通话。

同一地区,语言自卑和语言忠诚会同时存在于不同人群中。

三)语言亲近

语言亲近指对母语外的语言产生偏爱心理,乐于学习与使用。这多半由于该语言用途广,其民族经济文化发达,以及国家导引或组织实施。这不意味着一定是对母语有自卑心理或放弃母语。

最典型的就是对英语的普遍亲近。英语在现今就是国际通用语,似乎世界各非英语国的初高等教育都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中国现在幼儿也纷纷地学习英语,试行的双语教学,外语也是英语。非英语国家的记者招待会之类也以英语来翻译。

四)语言歧视

语言歧视就是瞧不起母语外的某种语言,即便经常接触也不主动学习,甚至加以讥讽。这种同语言亲近相反的表现,其原因可能也同语言亲近相反。

俄国沙皇时期,政府明文规定并严格禁止少数民族在公开场合说本族语。广西都安县壮族男子与瑶族女子结婚后,家庭必须用壮语,认为说瑶语不光彩,其子女到爷爷奶奶家,如果说瑶语,爷爷奶奶会不让进门。

五)小结

语言态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及由此带来的相应的行为,而这主要是各种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语言忠诚或自卑是对母语的态度,语言亲近或歧视是对母语外的语言。

首先,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达民族和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相对稳定,且易引起对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歧视。反之,经济文化欠发达民族、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就差些,且容易产生语言自卑或向另一种语言亲近。

其次,民族关系也影响语言态度。如果两个民族关系和睦,在对本民族语言忠诚的同时,也会对对方语言有亲近的表现,而不易发生语言歧视。反之,民族间矛盾尖锐,则不易产生语言亲近,倒会产生语言歧视。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再次,同人口分布也有关。单一民族聚居区,很少接触其他语言,语言忠诚明显。杂居地区的民族,因民族关系的好坏,会表现出语言亲近或语言歧视。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也会有差异。老年人多保守,更多的是语言忠诚;年轻人思想活跃,语言亲近较易发生。

(二)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犯忌讳的话语,这些话本已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由于某种社会心理的作用,有时不能说,而要代之以另外的说法来表达。

1.主要表现

(1)死亡类词语

(2)性类词语

(3)脏类词语

(4)人名

(5)动物名

2.禁忌差异

民族差异 时代差异 职业差异 地域差异

3.语言禁忌的影响

语言禁忌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心理产生的语言现象,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语言本身和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有些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可由此得到解释。

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具体说来,汉语亲属称谓语有如下特点。

(1)历史传承性

很多称谓语,古已有之,现代仍沿袭使用。

(2)系统区别性

亲属称谓血亲称谓比姻亲称谓分得细,也比较复杂,血亲与姻亲、父系和母系、堂亲和表亲多有不同的称谓。这显然也是中国社会重血统、重宗族的表现。

(3)排行序列性

汉族讲究长幼有序,突出表现是对父之兄与弟称呼有别——“伯、叔”,突出伯父的身份,是封建家长制的体现.

(4)面称与背称有不同

面称(对称)是直接称呼对方,背称(旁称)是和对方称呼另外的人。

有些称谓语,可面称,也可背称,有的则只能背称,不能面称。

1.社会称谓的类别和使用原则

(1)社会称谓的类别

姓名称:a.姓名 b.双音节名 c.“老/小”+姓 d.乳名

职位名:a.职务、职称、职业称:校长、教授、司机

b.姓/名+职务等:王校长、xx教授

通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或加姓名

借用亲属称谓:大爷、姨、叔叔、大哥、老妹

情感称:a.尊称:令兄、令尊、贵夫人、 老/公、阁下

b.谦称:弟子、不才、在下、小可、愚兄、贱内、敝人、小女

c.昵称:宝贝儿、心肝儿、亲爱的、小笨蛋

d.贬称:老东西、老家伙、臭小子、小崽子

(2)选择与使用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称谓使用时要复杂些,如何称呼,与对对方身份的了解、双方的交际关系、交际态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灵活得很,所以要注意有所选择。

a.要准确 b.要得体

2.尊称、谦称、爱称和贬称背后的社会等级

社会变迁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凡是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社会突变和社会渐变。

1.社会突变主要指社会形态的突变, 社会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渐变的。

.社会渐变

社会的渐变是绝对的。语言也就在这社会的渐变中不断发展。

.社会变迁对语言的影响

引起语言变迁的原因

(1)山川地理阻隔,导致方言差异的形成;

(2)人口的增减,导致正在使用的某一语言的扩张或走向消亡。

(3)文化的传播,会扩大某一语言的影响,并使语言自身发生变化。

(4)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冲突,进而影响语言的命运。

在世界历史上,由于种族歧视引起的语言消失现象不在少数。例如,摩尔多瓦人放弃民族语言改用俄语。

有些濒临消失的语言,由于政局变迁而得以复兴。例如,希伯莱语的复兴。

政治决策加速某一语言的消亡。如,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语加速消亡。 社会文化接触影响汉语的发展

1.语音方面

比如,在外族统治的金、元时期,兴起了一种新的几乎全用口语写作的白话文学。曲、散曲押韵都根据口语语音,大大不同于前代诗、词押韵所依据的读音标准。

2.词汇方面

外来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象征。

3.语法方面

五四以来,欧化语法形式的出现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如,作为公安部门,对于盗版行为,必须予以打击。(比较:公安部门必须打击盗版行为。)

语言交际的交际原则

(一)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提出来的,1975年发表,具体包括四个准则。

1.数量准则 2.质量准则 3.关联准则 4.方式准则

(二)礼貌原则

为合理解释一些违背“合作原则”的交际行为,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年出版的《语用学原理》中提出了补充合作原则的“礼貌原则”。他效法格赖斯,将此分为六个准则:

1.策略准则:让别人少吃亏,多受益。

2.慷慨准则:让自己少受益,多吃亏。

3.赞誉准则:对别人少贬低,多赞扬。

4.谦逊准则:对自己少赞扬,多贬低。

5.赞同准则:减少双方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6.同情准则:对他人减少厌恶,增加同情。

(三)其他原则

语言规划 4 原则

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求实性 动态性 系统性 可行性

(二)政策性原则

政治性 群众性 理论性

(三)稳妥性原则

传承性 宽容性 渐进性

(四)经济性原则

简便性 适用性 效益型

语言规划的内容

语言规划指国家或社会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种工作。

语言规划包括语言的选择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语言文字的复兴等问题。比如,在中国,由政府支持进行的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语文标准化等都属于语言规划的内容。

(一)地位规划

语言地位规划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主要为了扩大某种语言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全民共同语(国语、官方语言)。语言地位规划的另一内容是协调语言关系。

确定全民族共同语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事,而协调语言关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为了某种目的相互沟通从而制定一些共同的原则或标准。

(二)本体规划

语言本体规划围绕某种语言的本体进行,涉及到语言的构造、书面语的规范、文体的确立等方面内容。例如,中国全民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的制定,以及科技术语的标准化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el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