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影像下的人性拯救——评《拯救大兵瑞恩》

更新时间:2023-04-24 20: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果说人们对于《拯救大兵瑞恩》所津津乐道之处仅仅在于它逼真地再现了二战战场的话,那么它决不能成为一部被称为战争片里程碑的电影,我们也决无法将其与后继者《集结号》区分开来。和平的年代并不乏有善良的灵魂对于战争以及灾难的审视和反思,但是毕竟隔去了云烟,岁月仓皇而逃,在置身事外的身份下实难有人挖掘出那些遥远的时代里的善恶,以及其流淌至今的闪耀的光环和价值。然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却以其深厚的功力和满腔的激情为我们揭露了最真实的战争和人性,可以说,《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场催人泪下的葬礼,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影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米勒上尉及其七名队员所接受的一项特殊任务。在伤亡惨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瑞恩一家四兄弟中的三人阵亡,美军总参谋长得知此事后,下令找到生死未卜的四弟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家中。同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米勒上尉接受了任务,并且组成了一个八人的小组。他们穿越枪林弹雨在牺牲两人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瑞恩,此时的瑞恩奉命坚守一座大桥,他得知了自己三个哥哥均已战亡的消息后依然执意要求留在战场,于是米勒一行人留下防守大桥保护瑞恩。最终,八勇士以米勒上尉与其五名战友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瑞恩的安全,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项任务。
《拯救大兵瑞恩》采用了回忆式的叙事方法,整个故事通过老年瑞恩的回忆来讲述,在片头和片尾,大片白色的宁静的墓地显露出深沉的沧桑感,而神情黯然的瑞恩伫立其中,镜头通过推进到其深邃的双眼来揭开一段尘封于墓土之下的陈年旧事,战争对于这个老兵心灵的创伤萦绕于斯。当故事回到战争的年代,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影片的色调就以灰黄色为主,再现了当时硝烟弥漫的场景。而诺曼底战役的拍摄长达近三十分钟,导演除了运用颤动的镜头和强烈的音效来表现残酷的战争的真实感之外,甚至还采用了近乎纪录片手法的纪实方式,把剧情量压缩到最低,而把更多功力用于再现,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拯救大兵瑞恩》中这段战役的拍摄除了其惊人的逼真程度广受赞誉之外,其露骨的血腥场面描绘也引来一些争议。事实上,那些血肉横飞的场景,那些惨不忍睹的伤兵,这些刺激着观众心里和生理的限制级镜头恰恰表达着导演对于战争深刻的厌恶。彻底的揭露就是彻底的批判,斯皮尔伯格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着他的愤怒和不满。于是在2009年,在同样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南京!南京!》中,另外一位满腔热血的导演陆川用了整部电影

的篇幅来把黑暗与罪恶暴露于镜头。
斯皮尔伯格旨在表现战争对于生命的残害,于是除了用极端的镜头来表达之外,导演还独具匠心地“缩小”了战争。此番,导演在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无关的情况下,避开庞大的战场和军队,把大部分笔墨用于对于米勒一队八人以及瑞恩的刻画上。我们都知道,在大规模的战争中,生命的价值被无意识地缩放和隐瞒,而如果把个人从中突出出来,其生命将会重新回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当中,并且更显得脆弱和渺茫。这一点足以展现斯皮尔伯格的智慧和才华,他把精力聚焦于士兵个人,通过各方面细节真正地把一个“人”的形象植入到战争中,这也使得本片真正地拥有了生命的色彩从而与其它传统战争片不同。并且本片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每一个人都个性十足。导演试图告诉观众,电影中的人物并非只是简单的只会开枪射击或者闪电战术的士兵,他们本身其实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们在一起开着玩笑,回忆母亲,谈论艾迪斯?皮雅芙,卡帕佐在法国村庄里执意要保护那个德国女孩的时候说她让自己想起了外甥女,而维德则给大家讲述着母亲特意提前下班回家只为和自己聊聊天。米勒的沉稳,厄本的懦弱,杰克森信奉上帝,莱宾不断抱怨,饱满的浮雕般的形象赋予了影片以生命力,并且更容易打动观众。
而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刻画也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战争对于他们的残害。除了维德死时不断地呼唤“妈妈”、“我要回家”,以及瑞恩得知自己兄弟死讯时虽然强忍悲痛却仍然止不住流下的两行泪水这些细节之外,厄本这一特点突出的形象也是不得不说的。这个翻译员并未参与过真正的一线战争于是在战场上显得十分懦弱,他曾为一个德国战俘求情,甚至还因为自己的恐惧而间接导致两名战友阵亡,可是最后他却在亲眼目睹当初米勒放走的那个德国士兵开枪杀死了米勒之后,毅然射杀了那个德国士兵并且面不改色。这样的转变,我们很难说是应该感到庆幸或者悲凉。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转变,旨在揭露战争对于人的塑造。正如米勒说的,以前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教师,可是到了这里却成了天大的秘密。这种嘲讽正是导演对于战争的嘲讽,或许厄本的转变也同样是一种嘲讽。另外,对于本片的主人公米勒上尉,导演更是把战争的迫害集中表现在他的身上。影片里两次在通过米勒的视角观察战场时,都减弱了音效,放慢了镜头,达到一种恍惚的意境,从而表现米勒的迷失在战争中的心灵,并且把观众的视角由战场转向个人,完成了观众思想上的转场。还有多次用

特写镜头来表现米勒的那只颤抖的手,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手为什么会抖,但是原因却是不言而喻的。那只颤抖的手极具象征性,它是战争所给人带来的恐惧、压抑、残害的集中体现,是把战争的罪恶形象化的表达。汤姆汉克斯在本片中再次展现了他不俗的演技,将米勒这一极具军人气质而又在战争中倍感彷徨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导演力在表达自己的反战情绪。但是,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的主题仅仅是反对战争,那么它还并不至于荣获金球奖。米勒上尉接受的任务是去找到瑞恩并将其安全地送回家,但是这就出现了问题,正如莱宾提出的质问:“八个人为何要冒险救一个人?”况且最后这八个人当中只有两个人还活着。但是,导演的目的并非在于要挽救一个失去兄弟的二等兵的性命或者一个几近破碎的家庭。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拯救的是人性。瑞恩和他的三个哥哥一同参军,而他的哥哥们均已阵亡,他的母亲在看到美军官员到访知道有噩耗传来后倒地不起,瑞恩是战争中千千万万个苦难家庭的代表,甚至是战争中一切生灵的缩影,瑞恩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出现于这部电影中,他的身上有着更多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说,瑞恩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标志,是在战争中人性意义的最后竖立的丰碑。而米勒等八人的这次拯救行动,便是通过自己的牺牲来证明人性并非那么轻易地被摧跨,拯救瑞恩,倒不如说是拯救人性。
米勒死前对瑞恩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辜负大家。”正是这句话赋予了影片更多的现实意义。此番斯皮尔伯格大胆地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价值观,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当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于在虚伪的人道主义庇护下的“值得与不值得”的问题的深思和讨论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却在人性光环的照耀下揭露并批判了这一机械的伪道德说,并深刻巩固了他的以人为根基的理论基础。如今,人性与传统价值理念的战争仍在继续,由整个社会上的浮夸之风使然,人性的发扬依然处处碰壁。“不要辜负大家”,这也是导演对于当代人的警示,战争已成为历史,英勇的牺牲换来了一些善良的东西,而我们则必须永远地守卫着它。
无论如何,“八个人救一个人”这个悖论性的命题已然超脱了普通的战争片,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悲壮的挽歌,在那个人性遭泯灭生命被蔑视的时代,斯皮尔伯格用他极端的影像风格和超群的艺术理念做着最后的救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j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