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教育:教育学考试复习题汇总

更新时间:2023-04-24 20: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

问教育网站官网!

单选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A.裴斯泰洛齐

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C.洛克

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学记》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4.教育起源于。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A.古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B.《论语》

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C.苏格拉底

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A.学记

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D.林哈德与葛笃德

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A.普通教育学

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C.库恩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C.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B.教育目的

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D.社会本位

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C.完满生活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教育宗旨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C.课程目标

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B.人的需要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D.主体论

1.现代化是以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D.人

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C.主体性

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B.学校教育

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B.经济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B.长期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C.1995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C.法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C.促进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课堂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C.杰特

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B.学会关心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C.斯腾豪斯

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C.和平文化

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D.卢梭

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

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C.明了

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A.任务

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B.交互主体性

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A形式

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C.教学设计

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D.及时

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B.定向

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B.协调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儿童的。C. 思维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班杜拉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B.价值澄清模式

11. 德育方法是 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

是。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B.榜样教育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

C. 陶冶教育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D.自我修养法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

1.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的。C.班级

2.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负责的。A.班主任

3.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家教育始终把作为根本。C.道德教育

4.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了编班分级的授课方式。B.1862

5.1934年颁布的中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主任教员”即我们现在通称“班主任”。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

6.班主任的是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和策略性的部分。B.决策性工作

7.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复的部分。A.常规事务性工作

8.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D.了解学生

9.突击式谈话主要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C.突击式谈话

10. 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B.班级的学生干部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C.“癸卯学制”

2.下列,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B.“壬子癸丑学制”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颁布的。B.1986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D.西欧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的出现为标志。C.国家教育制度

多选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利托尔诺C.沛西·能

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A.对生活的理解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及其规定性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

著作;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A.梅伊曼B.拉伊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杜威D.克伯屈

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

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

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A.规定性定义B.描述性定义D.纲领性定义

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社会实践说”D.“教育文化说”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A.生活与教育C.对生活的理解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A.个人本位 D.社会本位

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B.教育工作总任务C.培养人才总目标 D.培养人才途径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A 席勒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A.激励B.指导C.评价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 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

6.教育目的是。A.教育行动的先导 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B.市场扩大的普遍性C.自由时间增多 D.新产业不断兴起

8.教育目的的限定必须要说明的因素有。A.主体性因素B.价值倾向因素C.存在方式因素

9.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A强制性 B宏观性C 历史性 D.理想性

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A.定性 B.定向C.定位 D.定点

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方面来说明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劳动能力 C.社会关系 D.全人类解放

2.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A.生产力B.社会关系 C.环境 D教育

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A道德内化 B.知识内化C.智力内化

1.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是。A.教育投资水平偏低 B.教师工资偏低 C.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B.经济

3.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表现在。A.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 B.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 C.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 D.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

4.教育具有功能。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5.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A.促进政治民主化B. 加工政治信息C.决定教育领导权 D.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6.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A.选择文化 B.整理文化C.创新文化 D.促进多元文化发展

7.教育对科技的影响。A.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B推动科学的体制化C.科学研究功能 D.阻碍科学技术转化

8.校园文化包括。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9.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属性与本质 B.相互制约 C.相互促进 D.二者具有共同性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B.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C.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 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

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3.

“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 A.洛克B.赫尔巴特

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 B.斯腾豪斯 C.埃利奥特 D.凯米斯

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 B.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

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 D.经验交流

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 D.个性化

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A.积极地旁观 B.给学生心理支持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 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

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B.立场 C.慎思 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

题。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E.应用类

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

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 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A.目标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 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B.需求导向策略 C.增强特性策略 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 D.缔造取向

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 B.实施C.合并

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

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D.能力

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

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

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

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

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

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

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D测验反馈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

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终身化和全民化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

是。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儿童的 C. 思维的发展

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班杜拉

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是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 B.价值澄清模式

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 B.疏导

11. 德育方法是。D.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

是。D.柯尔伯格

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 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D.自我修养法

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

B.榜样教育法

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C. 陶冶教育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

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

1.班主任是。A.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C.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 D.联系班级各科任教师的纽带

2.儒家思想是以“修身”或“成己之仁”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A.“修身”D.“成己之仁”3.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寅卯学制)颁行。A.《奏定学堂章程》B.《各学堂管理通则》C.寅卯学制

4.将班主任纷繁复杂的工作加以整理,可以将其归纳为B.决策性工作C.常规事务性工作D.协调性工作

5.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具有预见性、规划性、调控性等特点A预见性B.规划性D调控性

6.根据其空间特征,可将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分为等不同类型。A.内部协调 B.外部协调C.纵向协调D.横向协调

7.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复的部分,包括处理班级中的各种杂务、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等。这一部分工作,又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两类。B.常规性工作D.事务性工作

8.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把握好谈话的时机B.在谈话的过程中,面部表情要丰富。C.谈话的态度要真诚 D.掌握适度谈话分寸

9.商讨式谈话要求班主任应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以商讨问题的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A.尊重C.平等D.亲切

10.家庭访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A.家访前要认真准备B.掌握好家访的时机C.家访时应尽量让学生在场D.与家长谈话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A.就学义务B设置义务C保障义务D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特点。A.强制性B.普及性C.免费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几种形态

为。A.双轨制B单轨制D 分支型学制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

5.下列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B.过分制度化C.霸权性D.一次性

材料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或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答: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2.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答: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2.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答: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答:从课程与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答: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

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3西方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技突发猛进,改变了整个世界。请结合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谈谈您对此争论的看法。答:在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围绕着客观与主观、理智与直觉、知识与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本主义文化观。他们之间由矛盾冲突到最终走向融合,形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矛盾冲突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在课程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的理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课程观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成了再生产唯科学主义文化的“工厂”,“工具理性”日益膨胀,“价值理性”日渐衰微,丰富的人性开始消失,造就了“单向性”的社会和“单面向的人”。人本主义是人文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反对社会的划一性和人的机器化,否认人的理性的作用,否认科学技术的价值,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实际上都已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蔽于一曲”的境地,表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在“依据全人类的文化达成有关课程的学问、智慧和觉悟”方面,都做得不够,从而使课程发展失去了鲜活的文化生命,没有了开阔而奔放的文化胸襟,课程文化由此陷入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樊篱”之中。(二)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三)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10除以5,得多少?小儿7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请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谈谈您对此材料的看法。答: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评价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上述材料中,就其表面现象来看,反映的是课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僵化的弊端,反映的是课程评价的异化,实质则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异化,忽略了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许多中小学老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课,并把那些爱“插嘴”的孩子批评为不懂礼貌、不守规矩。请结合所学的教学理论,谈谈您对这一事情的看法答: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教学观的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教学应该怎样进行的问题。(1)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不是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问则是学生深入思考的前奏。(2)教师教学需要备课,但不是背课,应该学会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会处理应付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教育机智。

如此启发父亲教儿子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答:材料主要讨论启发诱导原则的相关问题。启发诱导的确重要,但一定要得法,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材料中的尴尬局面。启发诱导应该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做到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某农村小学所在地盛产水果。请结合材料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有关现代德育原理。答:(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批评教育(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要想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

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同时进行(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德育的效果落到实处,需要学生深刻的自我教育和内在的价值反省。

不久前,阜成路中学的一场德育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结合所学习的有关德育模式理论,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基本假设。答案:该案例与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一脉相承,体现出体谅模式的特点。体谅模式强调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强调为学生创设一些能够培养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中理解他人的需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觉察别人的感觉,体谅别人的冷暖,关心别人的疾苦,从而培养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和人道性。这一模式十分重视情感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使学生在动态的人际关系情境中受教育。

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您对此有何看法?答:上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之处。好的班干部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班干部实行轮流坐庄制,那些不具备当班干部的同学当上班干部后,不能形成榜样的作用,不能起到团结同学的作用,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同时,学习好的学生未必思想品质好,也不一定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因而也不一定是好的班干部。

有些班主任认为既然学校任命自己当班主任···答: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虽然所教科目不同,但教育对象相同,教育目的一致,共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一个班不是班主任在“单枪匹马”地工作,而是一个教师集体在工作。为此,班主任应当:①树立大局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②尊重科任教师,帮助他们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③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注意倾听科任教师的意见与建议;④淡化成绩归属,共享成功喜悦。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作出分析。答: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

哪些方面的发展 ? 答: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学习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

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答: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

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

何重要意义? 1.《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

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3)是实践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1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

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2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答: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1.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资源的丰富性。2课程资源的适合性。3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4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

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

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在虹桥小学··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3)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简答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

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理由: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股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问题),目的的透过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教育生活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

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东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点?东方:第一,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行动。第二,东方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教育。西方: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各有哪些个性?资本主义教育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社会主义教育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的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和尺度的。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仅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

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和接班人。

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

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劳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五育之间是相互渗透,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一直和行为的要求,因此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五育,我们不能忽视某一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人不可能同时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处理“五育”的关系是,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则是以现代社会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辩证统一体;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素质教育则从理论上把握了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一种重教轻学,重知轻能的教学方法,而素质教育种种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启发诱导学生;4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医生学位目标,树脂胶预则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有何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型,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方面: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念:主体性学生观: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你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三者是确立学生主体的一句和衡量标志;发展学生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完整性学生观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个性化学生观,正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以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

现代课程的本质:课程即学问和学科;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在生产。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简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对科技的影响: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什么是学生社会化?学生社会化是学生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它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学生社会化目标一般包括:养成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念;认可角色定位;掌握职业技能。学生的社会化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其内容的任何缺损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的社会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内容的再创性、重组性;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多样性;劳动效果的迟效性、长效性把课程等同于学问与学科的局限性1)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2)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度向;3)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

4)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有哪些新特点?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哪些?(1)需求导向策略;(2)增强特性策略;(3)因地制宜策略;(4)全员参与策略。

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RD&D)的主要内容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前后相续的研究、发展、传播和采用)四个阶段:研究阶段的目的在于确立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建立教学的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主要把先前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理运用到具体的课程开发中,以使新课程从理论形态走向实物形态;传播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新课程介绍、传播给教师;采用阶段指教师在学校情境中对新课程的关注和运用。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怎样理解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2)因为中小学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时期,也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只有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使青少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3)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的,指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教师必须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加以保证。

把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交往,其优点何在?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根本追求则是通过教学交往观,确立师生间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这种交往形式下,教学走出了科学世界的藩篱,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生活过程,教师也将这一过程视为自己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功能?(1)推动社会进步;(2)实现知识创新;(3)促进个体发展。

请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论断的合理性。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古往今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不会存在价值无涉的教学活动。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不管教师是否自觉到,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教师在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现代德育的特点是什么?1)人本化、民主化和科学化;2)与现代社会结合;3)功能

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4)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加强;5)终身化和全民化。

认知派德育观的主要观点及其启发何在?认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举动,都是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的概念而产生。他们主张,在道德教育中必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格拉底、皮亚杰和科尔伯格。认知派启示我们:在目前我国的德育中,常常见到教育者把受教育者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法严重背离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忽视、压制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德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

.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5)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价值澄清模式有哪些要素?1)关注生活,使人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2)接受现实。3)激发进一步思考。4)可以使人正视思考个人的价值问题,有助于澄清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

简答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的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理由: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股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

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问题),目的的透过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教育生活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东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点?东方:第一,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行动。第二,东方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教育。西方: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各有哪些个性?资本主义教育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社会主义教育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

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和接班人。

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劳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五育”之间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五育之间是相互渗透,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一直和行为的要求,因此各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五育,我们不能忽视某一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人不可能同时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处理“五育”的关系是,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则是以现代社会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辩证统一体;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素质教育则从理论上把握了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重教轻学,重知轻能的教学方法,而素质教育种种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启发诱导学生;4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医生学位目标,树脂胶预则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有何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型,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方面: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念:主体性学生观: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你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三者是确立学生主体的一句和衡量标志;发展学生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完整性学生观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个性化学生观,正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以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

现代课程的本质:课程即学问和学科;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在生产。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简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对科技的影响: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

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什么是学生社会化?学生社会化是学生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它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学生社会化目标一般包括:养成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念;认可角色定位;掌握职业技能。学生的社会化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其内容的任何缺损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的社会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内容的再创性、重组性;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多样性;劳动效果的迟效性、长效性把课程等同于学问与学科的局限性1)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2)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度向;3)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

4)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有哪些新特点?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哪些?(1)需求导向策略;(2)增强特性策略;(3)因地制宜策略;(4)全员参与策略。

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RD&D)的主要内容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前后相续的研究、发展、传播和采用)四个阶段:研究阶段的目的在于确立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建立教学的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主要把先前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理运用到具体的课程开发中,以使新课程从理论形态走向实物形态;传播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新课程介绍、传播给教师;采用阶段指教师在学校情境中对新课程的关注和运用。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怎样理解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2)因为中小学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时期,也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只有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使青少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3)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的,指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教师必须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加以保证。

把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交往,其优点何在?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并不是最终目的,其

根本追求则是通过教学交往观,确立师生间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这种交往形式下,教学走出了科学世界的藩篱,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生活过程,教师也将这一过程视为自己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功能?(1)推动社会进步;(2)实现知识创新;(3)促进个体发展。

请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论断的合理性。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古往今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不会存在价值无涉的教学活动。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不管教师是否自觉到,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教师在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现代德育的特点是什么?1)人本化、民主化和科学化;2)与现代社会结合;3)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4)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加强;5)终身化和全民化。

认知派德育观的主要观点及其启发何在?认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信念、智慧以及动机等因素的形成。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举动,都是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的概念而产生。他们主张,在道德教育中必须给予伦理谈话和系统知识的讲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格拉底、皮亚杰和科尔伯格。认知派启示我们:在目前我国的德育中,常常见到教育者把受教育者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法严重背离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忽视、压制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德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

.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9)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5)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价值澄清模式有哪些要素?1)关注生活,使人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2)接受现实。3)激发进一步思考。4)可以使人正视思考个人的价值问题,有助于澄清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

资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学分为: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

现代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联系实际,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原则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国有:乐正克《学记》、曾参《大学》、孔子《论语》,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论: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德育的概念: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或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狭义: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特点)①以人为本②突出主体精神③面向全体④关注终身发展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为了给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支持,通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活动方式等课程要素进行取舍,最终所表现出来的要素之间的先后和比例关系。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先秦时期的《学主》,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2.这一时期,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他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3.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创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闪耀着追求科学的火花,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4.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继康德后被任命为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起源论:(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家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②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③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③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④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⑤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①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③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④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⑤教育贯彻认得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⑥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科学性资本主义教育特征: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社会主义教育特征: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目的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