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六国论》设计方案 苏教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3-05-07 08: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

能力目标:诵读研读,学会通过文来理解言的方法;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的教学往往很难融合,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侧重于字词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字词的识记,忽略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因此要使文言文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情感,把言作为理解文的一个重要载体,达到文和言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投影战国形势图,解题“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是论六国,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1、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三、根据所掌握资料,审视并质疑苏洵论据及观点的真实性。

(一)、思考: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乎?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你觉得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

(二)、下面我们来做几道抢答题,希望能为大家的继续质疑提供论据。幻灯出示有关资料。(3分)

1、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攻克的先后顺序为:

韩、赵、魏、楚、燕、齐。

2、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

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

3、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

一百四十多年。

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远交近攻。

(三)、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4分),结合全文,对有关论据和观点进行质疑。

(四)、(大家对苏洵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刺之亦亡)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能够避免灭亡的命运?苏洵提出了怎样的方法?

四、结合质疑内容,同桌讨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出示古人观点:(苏洵、苏辙、杜牧、李桢)(2分)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二)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则又在六国下矣!

五、显然,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苏洵利用一切史实来强调六国赂秦而灭亡的原因,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

今天的我们,可以对苏洵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必须对他满怀敬意,因为,透过他的借古讽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大宋子民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他的为文造情,我们就理解了一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切切报国之志。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根据教学流程制作PPT

《六国论》朗诵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质疑,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聆听,学生表现出超凡的注意力,能

沉浸其中,氛围良好。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

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学

会了在文中理解言,努力实现文和言的融合。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

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学到

的写作方法进行介绍,叙述时条理清晰。课后练

习正确率较高。

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

方法使用合适新颖。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

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

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

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

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d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