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5-07 08:0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市延庆县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以下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结网B.蜜蜂采蜜C.小鸟喂鱼D.大山雀喝牛奶

【答案】D

【解析】ABC、蜘蛛结网、蜜蜂采蜜、小鸟喂鱼,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BC 不正确;

D、山雀偷吃牛奶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名师点睛】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2.对下图的理解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甲: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B.图乙: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图丙:心房收缩,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进入心室

D.图丁: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答案】D

【解析】

A、甲图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子宫内的羊水是胎儿生活的环境,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排出。A正确;

B、图乙中,膈顶下降,膈肌收缩,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人体吸气,B 正确;

C、图丙表示的是心脏的工作过程,图中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心房收缩,心室舒张,C正确。

D、丁图中,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是近视眼的表现,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D 错误。

故选D。

3.在“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探究实验中,用中间镂空成“☆”的黑色圆形纸片(如图)在叶片正反两面夹紧,经光照、脱色、染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呈黄白色

B.“☆”呈蓝色

C.“☆”呈绿色

D.“☆”呈黑色

【答案】B

【解析】

实验前经过暗处理后叶片内的淀粉已经被呼吸作用消耗或运走,因此叶片内在光照前都没有淀粉。所以用中间镂空成“☆”的黑色圆形纸片在叶片正反两面夹紧,黑色的纸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呈现脱色后叶片的黄白色;但“☆”叶片未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所以,实验结果是“☆”呈蓝色。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4.从花蕊的情况和花着生的情况两方面看,桃花的花是()

A.两性花,单生花B.两性花,花序

C.单性花,花序D.单性花,单生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雌蕊和雄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叫做两性花,在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每朵花都是单独着生在茎上,这样的花一般比较大,称为单生花,按照一定的次序着生在变形的花托即花轴上,形成了花序。

【详解】

桃花同一朵花上既有雄蕊又有雌蕊,是两性花,且单独着生在茎上,是单生花。故选A。

【点睛】

注意根据花的结构区分花的类型。

5.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A.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B.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C.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会利用血液循环图来分析解答问题。

6.外界氧气进入人体血液里的路线应是()

A.鼻腔→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D.鼻腔→咽→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首先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然后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

【详解】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使进入肺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由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外界氧气进入人体的路线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C正确。

【点睛】

关键是掌握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7.人体内氧浓度最大的部位是()

A.动脉血B.肺泡内C.静脉血D.肺部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时,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肺部毛细血管,肺部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的呼吸,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8.如图是大肠杆菌示意图,分析其细胞结构,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①是大肠杆菌的运动结构

B.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结构②

C.⑤不是真正的细胞核,但其内部有遗传物质

D.大肠杆菌通过产生芽孢的方式繁殖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①鞭毛、②荚膜、③细胞壁、④细胞膜、⑤DNA集中的区域、⑥细胞质。

【详解】

大肠杆菌有①鞭毛,是细胞的一部分,能帮助大肠杆菌运动,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面还有较厚的②荚膜,⑤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其内部有遗传物质,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

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不是生殖细胞。由此可知D 符合题意。

【点睛】

熟知细菌的结构特点。

9.对气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B.气体交换的“窗口”

C.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空腔

D.白天闭合,晚上张开

【答案】D

【解析】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只是白天的蒸腾作用比晚上要强一些,所以气孔是白天、晚上都张开的,只是张开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只有当中午光线很强,气温很高时,气孔会关闭,防止水分过度散失。所以D是错误的。

10.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浓度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B.呼吸作用在所有活细胞中进行

C.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呼吸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需要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所以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在夜晚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

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空气的含氧量和水分多少的影响,A正确;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呼吸作用在所有的活细胞每时每刻都能进行,是生物的基本特征,B正确;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正确;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

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同时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D错误。

【点睛】

知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有光的条件下进行,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11.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16岁时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狼孩知道吃食物、睡觉等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B.“不吃素食而要吃肉;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这是狼孩的学习行为

C.狼具有社会行为

D.“经过7年的教育才勉强地学几句话”说明了学习行为是无法改变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A.狼孩知道吃食物、睡觉等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

B.“不吃素食而要吃肉;“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这是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正确。

C.狼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等级分工,具有社会行为,C正确。

D.“经过7年的教育才勉强地学几句话”说明了狼孩的学习能力比较弱,并不是无法改变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C.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可以简写为:生产者→消费者,B正确;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圈的含义、食物链是书写、生物富集、生态系统的组成。

13.吃西瓜时会感到很甜,是因为西瓜中有大量的糖。这些糖主要存在于西瓜细胞的()

A.细胞核B.叶绿体C.细胞壁D.液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和叶绿体,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

细胞核里含有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染色体等,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A不符合题意;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B不符合题意;

细胞壁是细胞外的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营养物质、有味道的物质、色素等,西瓜汁等蔬果汁就来自于细胞液,D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了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可答题。

14.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B.大大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D.改变非生物部分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小。所以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

15.分析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

A.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染源D.易感人群、传染源、易感人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本题甲的唾液和飞沫中含有病原体,因此甲是传染源;乙是病原体离开甲到达丙的途径属于传播途径;丙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叫易感人者。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考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6.水稻和小鱼在身体的结构层次上不同点是水稻无()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答案】D

【解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包括动物、植物,A错误;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动物主要有4种组织,植物有多种组织组成,B错误;动植物都是有不同的器官组成的,C错误;水稻是绿色开花植物,小鱼属于动物,通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点是系统,D正确。

点睛: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物体。

17.地震后用搜救犬进行搜救时,若发现废墟下有人,搜救犬会重嗅、扒地、摇尾巴,然后连声吠叫,这种行为属于

A.防御行为B.先天性行为C.取食行为D.学习行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详解】

地震后用搜救犬进行搜救时,若发现废墟下有人,搜救犬会重嗅、扒地、摇尾巴,然后连声吠叫,这些行为都是平时的训练出来的,后天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D正确。

【点睛】

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注意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征。

18.下列疾病产生的原因,对应无误的是()

A.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B.佝偻病﹣﹣儿童缺铁或缺维生素B

C.侏儒症﹣﹣﹣﹣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

D.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对维生素和激素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疾病。

【详解】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A正确。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或钙造成的,B错误。侏儒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错误。夜盲症是由于人体缺维生素A引起的,D错误。

【点睛】

熟记维生素及激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9.下表是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小麦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部分实验方案和结果,其中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的是()

4 加过量的水,置于温暖处未萌发

A.l号与2号、l号与3号B.l号与2号、l号与4号

C.1号与3号、1号与4号D.2号与3号、3号与4号

【答案】D

【解析】

【详解】

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2号与3号的实验变量有两个,水分与温度,所以不能作为对照实验。20.下列生物中,能产生抗生素的是()

A.青霉B.酵母菌C.病毒D.大肠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详解】

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种疾病,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可见A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理解掌握青霉能产生抗生素的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盲人“读”盲文,主要依靠的是()

A.语言中枢B.听觉中枢C.躯体感觉中枢D.躯体运动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详解】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

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盲人“读”盲文,主要依靠的是躯体感觉中枢。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2.将馒头放入冰箱中,可以延长保存时间,主要原因是冰箱中

A.没有细菌和真菌

B.温度低,细菌和真菌全被冻死

C.防止水分散失

D.温度低,抑制细菌和真菌繁殖生长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回答.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详解】

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可以避免食物的腐败变质.将馒头放入冰箱中,可以延长保存时间,主要原因是冰箱中温度低,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的速度,来达到较长时间保存的目的.但是低温不能杀死馒头中的细菌和真菌。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食品的腐败原因。

23.人体内某结构中的血流情况模式如图,其中a和c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b为小肠,与a相比,c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B.若a、c都流动脉血,则b代表的可能是肾小球

C.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D.若a为动脉血,c为静脉血,则b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

(3)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4)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

A.若b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A正确。

B.肾小球的一端连着入球小动脉,另一端是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因此b结构可能是肾小球,B正确。

C.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所以若A为上腔静脉,c为肺动脉,则b为心脏,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C正确。

D.若b为肺泡处细胞毛细血管网,a为肺动脉,流动的是静脉血,c为肺静脉,流动的是动脉血,D错误。【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血液循环路线。

24.以下诗句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中蝉取食树的汁液,而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捕食螳螂,它们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食物链必须得有生产者,A错误。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

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B正确。

C、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草盛,草多了,吸收的水、无机盐、阳光就多、还竞争生存的空间,影响豆苗的生长,因此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C正确。

D、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熟记食物链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

25.耳垂的遗传受耳垂基因的控制,A为显性基因,控制有耳垂,a为隐性基因,控制无耳垂。调查知道有6对新婚夫妇,经确认他们关于耳垂基因型的婚配组合方式分别为①AA×AA,②Aa×Aa,③AA×Aa,④AA×aa,⑤Aa×aa⑥aa×aa.预测这6对夫妇生下无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正确的判断是()

A.只有夫妇①是可能的B.只有夫妇⑥是可能的

C.夫妇④⑤⑥都有可能D.夫妇②⑤⑥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人类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则无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有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一对夫妇他们都有耳垂,而孩子无耳垂,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这对基因由其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因此其父母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②Aa×Aa,⑤Aa×aa,⑥aa××aa。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并利用遗传图解做题是解题的关键。

26.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各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c>a>b B.a>b>c

C.a>c>b D.b>c>a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b>c。

考点:呼气和吸气。

27.杜鹃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名映山红)则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与杜鹃花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杜鹃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杜鹃花细胞中可有叶绿体

B.杜鹃比杜鹃花多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C.杜鹃花有保护、营养、输导、结缔、机械等几种组织

D.杜鹃和杜鹃花都有多种组织和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详解】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杜鹃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杜鹃花细胞中可有叶绿体,A正确;杜鹃属于动物,它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杜鹃花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杜鹃比杜鹃花多系统这一结构层次,B正确;杜鹃花属于植物,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杜鹃属于动物,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杜鹃花无结缔组织,C错误;杜鹃和杜鹃花都有多种组织和器官,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区别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8.下面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幼苗带土移栽可降低蒸腾作用B.合理密植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C.给农作物松土不利于根部的呼吸D.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

幼苗移栽时根部留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成活率,A错误;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B正确;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C错误;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强光合作用,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9.如图是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过程①表示细胞生长B.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

C.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D.过程③表示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细胞生长是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但是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图中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A正确;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多,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未发生变化。图中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B正确;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D错误。

点睛:由图可知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的增大;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③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30.当动脉瓣处于开放,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时,心脏的状态是()

A.心房、心室同时舒张B.心房、心室同时收缩

C.心房收缩,心室舒张D.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详解】

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当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动脉瓣处于开发状态,说明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此时心房是舒张的。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心脏内瓣膜的作用,了解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方向是解题的重点。

31.下列哪个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

A.鲫鱼B.猩猩C.蜜蜂D.海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猩猩属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鲫鱼是鱼类,蜜蜂是昆虫,海蜇是腔肠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32.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A.杂交产生的新品种

B.转基因产生的新品种

C.遮阴处的幼苗出现白化现象

D.化学药剂处理产生的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由分析可知,杂交产生的新品种、转基因产生的新品种、化学药剂处理产生的新品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遮阴处的幼苗出现白化现象是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异的原因。

33.京润珍珠广告图片“红唇含珠,滢泽圆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感,珍珠是由母贝的什么形成的()A.由斧足分泌的黏液形成的

B.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C.由贝壳的分泌物形成的

D.由肌肉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体外有外套膜,能分泌珍珠质,分析作答。

【详解】

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产量很少;人们利用珍珠形成的原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人工做成的珍珠核植入珍珠贝和三角帆蚌中,然后将其放回水中养殖,就可以得到大量人工培育的珍珠。因此珍珠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软体动物外套膜的作用。

34.哺乳动物比鸟类高级的主要特征有()

①体温恒定②胎生③体表被毛④哺乳⑤牙齿有分化⑥用肺呼吸。

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⑤⑥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哺乳动物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胎儿。①体温恒定、③体表被毛、⑥用肺呼吸等特征是鸟类也具有的,因此哺乳动物比鸟类高级的主要特征有②胎生、④哺乳、⑤牙齿有分化。

35.人在睡梦中拍打蚊子的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

A.皮肤内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上肢的效应器

B.皮肤内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

C.皮肤内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脊髓→传出神经→上肢的效应器

D.皮肤内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

根据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人在睡梦中拍打蚊子,这个反射活动的传导途径是皮肤内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上肢的效应器。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如图是某家族单、双眼皮的遗传情况(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请据图回答:

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上图中信

息可以判断,单眼皮为________性状。请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小雅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小雅母亲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小雅眼皮性状与父母不同,此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二孩“政策已经放开,小雅父母准备生二胎,第二胎生双眼皮孩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小雅的父亲是双眼皮,其产生的精子类型是下图中的_______(填写字母)。

A.B.C.D. E.

【答案】隐性aa Aa 变异75% D,E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

(1)图中父母均为双眼皮,女儿小雅单眼皮,表明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因此由上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单眼皮为隐性性状。

(2)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双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aa。父母遗传给单眼皮(aa)小雅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父母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Aa。

(3)小雅的眼皮性状与父母不同,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此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小雅的父母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Aa,遗传图解如图1:

从图1看出,二孩政策已经放开,小雅父母准备生二胎,第二胎生双眼皮孩子的可能性是75%。

(4)小雅的父亲是双眼皮(Aa),其产生的精子时,成对的基因要分开,因此精子类型是A或a,即图中的D、E。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变异的概念和原因、遗传的途径、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解答遗传问题。

37.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一戊”表示生物成分,“A-D”表示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存在。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填字母)。该生态系统若消耗生产者1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少可增重

______kg。若该生态系统被DDT所污染,那么,在体内富集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南极从未使用DDT,但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的特点。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

有______(至少一条)。

【答案】甲二氧化碳含碳的有机物ABD 10 丁周而复始,全球性大力植树造林

【解析】

【分析】

观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分解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D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解答。

【详解】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即图中的甲,能够通过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植物通过A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通过B分解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D化石燃料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二氧化碳;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甲→乙→丙→丁;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输入的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10%的传递效率计算,位于图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生物D至少可增重10000×10%×10%×10%=10(千克);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甲→乙→丙→丁”食物链中,丁的营养级最高,体内富集DDT最多;(5)南极从未使用DDT,但在企鹅体内发现了DDT。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周而复始、全球性的特点;

(6)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分析,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点睛】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8.阅读材料和图示,回答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1d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