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布置作业设计的典型案例及其借鉴

更新时间:2023-08-01 10: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布置“活”作业【案例 1】

周末上午,突然电话铃声大作,来电显示上是一个陌生的号码。我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早上好,请问您有时间听我给您讲解一道数学题吗?”

“听你讲数学题?”“是的,女士。我叫珍妮,现在上五年级。这是我这周末的作业。我要向三个陌生人讲解一道数学题,用不了多长时间,您愿意听吗?”小家伙怯生生地问。“好的,不过我数学很糟糕,可不一定能听得懂啊。”我半开玩笑地说。珍妮倒是当真了,诚恳地说:“请让我试一试,如果第一次不行我们还可以尝试别的讲法。即使您最后还是不明白也没关系,您就把它当成一次有趣的经历好了”看来她事前早就准备好了台词来应对各种情况,显然这也是作业的一部分。

征得同意以后,珍妮开始一板一眼地讲起课来。

小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我故作听不懂,问了好几个问题。珍妮非常耐心,回答得也不错,看样子是早有准备。最后我说听懂了,问她怎么向老师证明作业完成了。“我要写一个报告,详细记录我给每个人打电话的过程。结束之前,我也要问您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讲解满意吗,您认为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一听,不由得佩服起珍妮的数学老师来,这道作业题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又全面,又实际。

【借鉴】

愚以为这种作业值得推广和学习:

1.注重口语表达,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会做题不等于能把题目讲明白;能把题目讲明白的,肯定会做这个题目了。

2.要留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活”作业,作业不能只停留在学科“会”的层面,要会在生活中“用”,作业要能锻炼人成长需要的综合素质。

3.锻炼了学生和陌生人沟通、交往的勇气和能力。

4.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5.锻炼了学生当“小老师”的能力。

6.学生学到了实处,记忆也较为深刻。

7.作业必须有反馈,包括书面反馈报告。

8.作业要调动学生完成的积极性,要有适当难度。

可见,好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布置“足”作业

【案例 2】

这是本人设计的一道经典作文作业——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一道题

教授收了四个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开学第一天,教授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桌上有一只烧杯,杯内盛有水,比水面低一点的杯壁上有一个小孔,水从孔里不断涌出。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迅速采取办法制止杯中的水向外流。教授给四位学生一天的思考时间,第二天要把各自的办法演示一遍。第二天,教室里坐了许多观众。教授请他们上台演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比较谦让,不肯第一个上台。美国人根本就没有第一个上台的意思。最后俄罗斯人第一个上台演示。

俄罗斯人搬来一只笨重的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套设备。他手握一支钢笔一样的东西,拖着一条管线走到了烧杯旁,只见他一按钢笔上的开关,设备发出了“嗡嗡”的响声,接着他用“钢笔”对准玻璃杯上正涌水的小洞一点,便把烧杯上的小孔堵起来。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将不会发现那个小孔曾在烧杯上存在过。人们佩服俄罗斯人总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第二个上台的是中国人。他把一小片纸沿杯内壁贴到了小孔处。由于水的压力作用使纸与杯壁紧密贴合,小孔不再往外流水。人们佩服中国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第三个上台的是日本人,他在烧杯有小孔的那边垫了几枚硬币,由于杯子倾斜,小孔高出水面,不再泄漏。。最后上台的是美国人。他上台前向前三位同学询问:“谁愿把您的方法转让给我?”俄罗斯人闭口不答。中国人看不惯美国人的这种“金钱万能”的思想。只有日本人微笑着和他搭话。不久,美国人和日本人做成了交易。日本人把昨夜打印好的材料给了美国人。材料上详细说明了水面到小孔的距离与垫几枚硬币的关系,同时还给出了烧杯的直径、水位高度与烧杯可倾斜的最大角度的计算公式。美国人上台把日本人的办法重复一遍。这次观众没有鼓掌,却有人在喊:“那是日本人的办法。”美国人说:“........”全场第四次响起了掌声。

1.当教授请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上台演示时,他们并没有第一个上台,请你设身处地替他们拟说一句得体的话,来回答教授的邀请。

中国人说:

(字数不得超过 15 个)

日本人说:

(字数不得超过 15 个)

美国人说:

(字数不得超过 15 个)

2.除了文中所提供的三种方法外,请你再想出一种方法来解决教授提出的问题,写一段说明性文字,100 个字左右。

3.美国人上台前向前三位同学询问:“谁愿把您的方法转让给我?”请你写一段情景文字,分别描写俄罗斯人、中国人、日本人听到询问后的心态、神情、语言或动作,250 个字左右。

4.请你替日本人和美国人拟一份具体的交易合同,100 个字左右。

5.在省略号处替美国人补写一段演讲词,来回答“那是日本人的办法”。并表明自己的见解,200 个字左右。

6.仿照前文两画线处的句式,在后文两画线处各填上恰当的一句话。字数不得超过 17 个。

7.请以“办法与观念”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体裁,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个字的文章。

【借鉴】

本作业体现了把一个训练材料用“足”用“透”用“到位”的原则。第 1题是得体地使用语言,要突出不同国家人的性格特点。第 2 题考查学生写说明性文字的能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硕果。第 3 题是检查学生综合多种描写方法的写作能力。第 4 题考查学生撰写合同(应用文)的能力。第 5 题考查学生有自己见解写演讲词的能力。第 6 题是仿例造句,也是感悟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的能力。第 7题是话题作文,考查学生较全面较完整的整体作文能力。

三、布置“层次”作业

【案例 3】

下面是本人给《藏羚羊跪拜》一课设计的作业:

1:用下面的成语各造一个句子。

凤毛麟角:

忐忑不安:

2:揣摩老猎人在埋掉藏羚羊和杈子枪时的心理,如果这时他对藏羚羊或杈子枪说话,会说什么呢?请写出来。

3:写出你对老猎人的看法,并阐明理由,100 个字左右。

【借鉴】

第 1 题是基础知识作业——两个重要的常用成语。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并是否会使用。

第 2 题是口语交际作业,既是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沉浸课文,检查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的作业,也是锻炼学生推断、联想能力的作业。

第 3 题是随笔写作,检查学生解读主人公老猎人形象的深刻度,也锻炼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

本作业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层次——成语积累,第二个是口语交际的沉浸文本阅读层次,第三个是综合评价表达的写作层次。三个层次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覆盖了语文学科元素的最核心训练模块内容。

四、布置“选择”作业

【案例 4】

下面是蔡海老师上《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布置的三选一作业:

1.解读文中“我”第三次答话的话外音。

2.选择文中你认为“我”最精彩的一次回答,用 150 字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3.写出自己曾与他人的一次记忆深刻的对话,200 个字左右。

【借鉴】

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选作自己能力所及的作业,这样才是从实际出发的训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将学生都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分层选择型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降低作业难度外,还可减少作业量;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则相反,可以适当渗透课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本作业第 1 题适合基础较差同学,因为上课时已经涉及;第 2 题适合中等同学,继续体验文本,玩味“我”的心声;第 3 题适合较好同学,是联系自己生活的课外写作。

五、布置“变式”作业

【案例 5】

然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料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答案都是: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

【借鉴】

同一个题目,给予不同的提法,可以变成不同的题干,俗称为“一题多变”,但其答案相同,可谓殊途同归。按其解法而言,又可称为“多题一解”。有的还可以“一法多用”。教师讲例题时,选择一些题目,作一题多变的示范教学。除了上述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任务作业”、“自选作业”,鼓励学生“自设作业(自己命题)”、“合作作业”等,相信每个学生天生具备命题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3o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