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中国古代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2 14: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历史

上传: 舍利弗 更新时间:2016-4-17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频繁,跨度时间长,头绪多,许多学生不能掌握好,近年来,随着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朝代的连贯性进一步减弱,有的朝代和内容不再出现或者只是作为了解内容(例如东汉和唐朝的安史之乱),这就更增加了学生掌握和教师授课的难度,本文试图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层次之间历史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入手,通过归纳、比较、综合,使相关联的历史系统化、规律化、层次化、整体化,从而使广大师生特别是初学者达到整体把握以及认真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目的。 一、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为主线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

《三国演义》上说过一句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纵观中国古代史,正是在统一——分裂——统一的交替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在学习时要把握好。同时要掌握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每次分裂或统一的时间、包含的朝代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分裂或统一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统一与融合中形成的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封建社会,有四次比较大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西晋(266——316年,都洛阳),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1——618年,都长安)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元朝(1271——1368年,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分裂与统一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边倒,分裂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但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对于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中华民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团结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旋律。

二、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总的趋势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国历代君主都进行沿袭和加强,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为统治阶级服务,到明清两代达到高潮。学习时,除了理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确立、强化、完备、衰落、灭亡的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出现的根源,评价其作用,对于其作用,也要一分为二,不要非此即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例如,康熙帝时期评定葛尔丹叛乱,汉高祖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同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还有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表现在对文化的摧残、统治的腐败、社会发展的停滞等方面等,例如秦始皇制造的“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治”;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而具体到某一朝代的中央集权统治措施,就可以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一些比较开明的统治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要从奖励农耕、轻徭薄赋、提倡文化、提倡节俭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一些朝代的黑暗统治,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后期出现的腐朽统治,主要从严刑峻法、苛捐杂税、穷兵黩武、闭关锁国等方面分析,找出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危害。 三、以经济重心先北后南为线索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等去把握,但是一条主线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先北后南(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既是一条发展线索,也是一条发展规律。对于各朝各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例如汉文帝、汉景帝的经济政策、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等),可以用列表式进行比较掌握和对比,说明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例如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农业(生产工具、引进农作物、耕地面积、农学著作等方面)、手工业(分为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有关著作等方面)、商业(部门、市场、商业中心、货币发展等方面)、贸易(从贸易中心、港口、货物等方面)

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在掌握和复习时要放在重要地位,从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四、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高度掌握和学习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就奠定了我国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民族关系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封建社会,这就奠定了民族关系在古代史中的地位。在学习时,先把民族关系(冲突和融合)最活跃的时期重点掌握,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隋唐时期的吐蕃、回纥、靺鞨、南诏与汉族的关系,宋朝时期的契丹、党项族、女真族等民族与汉族的和战。具体学习可以从民族所在地,建立的政权、和汉族的关系、该民族的历史沿革等分析学习。民族关系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民族融合和交流的重要内容,联系今天西藏部分不法分子的叛乱,学习民族关系历史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学习民族关系史还可以以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样掌握可能更清晰(如松赞干布、怀仁可汗、阿骨打等)。另外我国古代民族发展史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和亲政策,例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许多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没有从历史角度分析学习,认为是汉族可耻的事情,我要从全面和历史的高度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克服民族狭隘主义,其实这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载体,是民族关系友好交往的表现,不管什么事,只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就是进步的。 五、以开放和友好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从总体上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毕竟不能影响整个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内容丰富而且复杂,主要可以分为反抗外来侵略、政府互派使节、民间友好交往、援助邻国、闭关锁国等,学习时,可以按照某一朝代理顺对外交往方式,然后分析结果和影响;也可以一某一重大事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例如汉朝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还可以以某一历史人物为载体学习,例如郑和下西洋;还可以以汉唐的对外开放和清朝的闭关锁国进行对比学习,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的历史经验,这对我们今天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是一个佐证。 六、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包括文学、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建筑、书法绘画、农学、史学、数学、艺术等,内涵极为丰富。学习时可以以一个历史阶段为线索,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情况,例如繁盛的隋唐文化;可以以某一方面为线索,例如绘画,把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历史掌握清楚;还可以以中外文化的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影响)为主线进行学习,例如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反应,是依赖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产生的,反过来,社会发展又受到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反作用,学习时要处理好内在联系,选择好学习的角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5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