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解析(1).doc

更新时间:2023-10-09 05: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作业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过也,人皆见之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 C

2.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知也 知:聪明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文雅 .C.民信之矣 信:信任 .

D.逝者如斯夫 逝者:往者,过去的 ..

【解析】 文:掩饰。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和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仲尼岂贤于子乎 ②于斯三者何先 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④君子之至于斯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介词,比;②介词,对于;③介词,对于;④介词,到。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解析】 C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余三项,古今同义。

【答案】 C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②君子一言以为知 .B.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②愿枉车骑过之 .

C.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

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D.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解析】 A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智慧,聪明。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C项,①通“蚀”;②粮食。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

【答案】 A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非道弘人 .C.欲速则不达 .

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解析】 例句中的“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扬;C项,形容词,快速;D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答案】 B

7.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其何以行之哉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解析】 例句与B项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句,“问政”后省略了“于孔子”;C项宾语前置;D项状语后置。

【答案】 B 8.名句默写。

(1)由,________________?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2)过而不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非道弘人。 (4)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5)人而无信,________________。大车无,____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 (6)岁寒,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5)不知其可也 小车无 (6)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2题。

(甲)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器量小而固执的样子)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知?”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乙)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

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

(《史记·孔子世家》)

9.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乡党称弟焉 弟:同“悌”。敬爱兄长 .B.要盟也,神不听 要:要挟,威胁 .C.盟可负邪 负:承担 .D.孔子遂适卫 适:到 .

【解析】 C项“负”为“违背”的意思。 【答案】 C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四方?①行己有耻,使于.?A. ?②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

?次矣?①抑亦可以为.B.? ?②其为人长贤?.?蒲畔?①会公叔氏以.?C. ?②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①宗族称孝焉.D.? ?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 A项①“于”意为“到”,②“于”意为“在”。B项①“为”意为“作为”,②“为”意为“做”。C项①“以”意为“凭借”,②“以”意为“带着”。D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答案】 D

11.对两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孔子说,一个人“言必信”,讲了话一定要兑现。“行必果”,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断,有始有终。

B.孔子认为一个人“硁硁然”,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必然会陷入浅薄固执。 C.孔子强调“信”,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但从(乙)文中来看,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是因为执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孔子背离了自己的原则。

D.从(甲)(乙)两段文字看,孔子并没有片面地、无条件地推崇“信”,而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只要合乎道义,按照道义行事便成。

【解析】 C项不能说“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因为这条约是在胁迫下订的,神明都不会认可。

【答案】 C 12.翻译句子。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2)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讲信用,做事一定果断,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啊!” (乙)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才德好,又英勇,他对孔子说:“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的地方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地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于是就跟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双方条件谈好,就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子贡说:“约定好的事情可以不遵守吗?”孔子说:“在胁迫下订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者与之 与:交结,相交。 .B.尊贤而容众 容:容纳。 .C.嘉善而矜不能 矜:同情。 .D.有始有卒者 卒:死亡。 .【解析】 D项,卒,终。 【答案】 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交于子张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其惟圣人乎 移其民于河东 ..C.尊贤而容众 宽厚而爱人 ..D.孰先传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A项,介词,向/介词,从。B项,表反问的语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g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