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启示 - 侯梦云 1071140209

更新时间:2023-11-15 16: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电力市场

的启示

侯梦云

(电管0702 ,1071140209)

摘要:目前,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中国电力市场改革要借鉴国外电力市场建设与电力监管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力市场与监管能力建设。

关键词:电力市场模式;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库;电力监管;电价;电网建设;发输配售实时平衡;调度。

0 引言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多样化的改革实践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主要国家电力改革的目标一般都是保证长期可靠的电力供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实现电价的市场化和提高效率。而在实践中,世界各国的电力改革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每个国家都结合自身国情和改革目标选择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在我国积极探索电力市场建设方案时,研究一些典型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分析哪些经验适合于我国国情和电网特点,哪些经验需要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电力市场的运作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规划、管理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有深刻的影响,了解实现电力市场正常运营所需要的技术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1 电力市场模式

电力市场模式是电力市场结构、电力交易模式、电力市场内部运营方式,以及电力市场规则和监管等内容的一种安排。电力市场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力市场运作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电力市场模

式,将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力工业

的发展。

2 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特点

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鲜

明的特征:第一,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只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环节。其基本作法是:对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全国性(区域性)电力网,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独家经营,将电力行业的其它环节(发电和售电)放开竞争。第二,将电力企业按生产过程分为发电、输电、供电三个环节,在可以按竞争运行的环节,将国有电力公司分拆成若干个并允许新的公司加入,形成竞争机制。 2.1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

英国的电力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改革之一,也是全球第一次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改革模式。其改革分阶段逐步完善,形成一个高效的电力市场交易平台。 在1990年以前,英国电力工业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全部属于国营的中央电力局CEGB。第一时期,1990年英国中央电力局拆分为国家电网公司、3家发电公司和12个地方配供电公司,同时建立了电力库(POOL),称为电力库时期。国家电网公司主要经营输电系统,是系统的电网调度机构,并负责电网的调度和运行,起独立系统调度员的作用。所有电厂都需要投标,竞价上网。第二个时期以实施新电力交易协议为标志,称作NETA时期。主要目的是克服电力库运营模式存在的缺点。第三个时期以实施英国电力贸易和传输协议为标志,称作BETTA时期。在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三大地区,建立以英格兰-威尔士模式为基础的统一电力贸易、平衡和结算系统以及统一传输定价法和电网使用合同体系,建立一

个独立于发电和供电的输电系统运营机构。 2.2、澳大利亚电力市场化改革

1990年以前,电力工业都是由州政府所属或由几个州政府共同所属的机构对发电、输电和配售电垂直统一经营。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1993年维多利亚电网发、输、配进行分离,1994年维多利亚电力联合运行中心成立;1996年新南威尔士州电力市场建立,1997年以上两个市场合并为初期阶段的国家电力市场;1998年12月,国家电力市场(简称NEM)建立。国家电力市场覆盖了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南澳洲四个区域,塔斯马尼亚州和雪山不久也加入其中。六个区域电网互相联结,形成链式网络。至2005年底,新南威尔士电网、维多利亚电网和南澳洲电网已有交流线路互联,只有昆士兰电网未与主网实现互联。国家电力市场形成后,国家电力市场管理公司负责全国互联电网的调度和电力市场交易管理,国家电力市场法规行政局负责国家电力市场规则的管理和全国电力市场的监管。 2.3 美国电力市场化改革

美国是最早进行电力市场化实践的国家。与英国自上而下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同,美国电力市场化进程更接近于自然历史过程。美国改革前各州都由一家厂网合一的电力公司垄断经营。1992年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可分为联邦电力体制改革和各州电力体制改革。联邦仅仅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法规,作出竞争性的强制要求,各州再遵循市场化原则组建电力市场。联邦层面改革总的方向是提高市场化程度,鼓励竞争。州层面的改革最典型的有加州模式与PJM模式。 美国电力体制改革前电力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改革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业务相分离,发电、输配电和售电侧的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但美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电网结构和电力系统,而是各州自由搭建区域电力市场。.

总体来说,竞争提升了发电侧和电网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发电供电成本,而长期合同又使得发电商、输配电商和售电商都能规

避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并保证基本

用电需求稳定。加州模式由于有缺陷的市场设计与较高且波动的电价造成改革失败;PJM模式则由于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效的电网调度和电力生产,改革进行得比较成功。

2.4 北欧电力市场化改革

北欧电力市场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国电力交易市场,北欧五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中,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四国首先相互联网,形成一个跨国的互联电力系统,后来再与冰岛联网,构成了北欧五国完整的电力市场( Nord Pool ),并且与北欧以外的西欧电网、俄罗斯电网实现了联网。

北欧电力市场运作依托北欧电力市场交易中心与各国调度中心的鼎立合作,由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构成。在批发市场里,市场的组织者是北欧电力交易所及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的调度中心。其中北欧电力交易所负责组织现货市场的交易以及标准化金融合同的交易,市场参与者主要是200多家电力公司和大工业用户。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的调度中心负责组织实时电力交易。在零售市场里,北欧电力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它开放给所有类型的电力买家。 北欧四国之间的电力电量交易通过北欧非实时电力交易中心(Nord pool)进行自由交易。各国的发电商及电力供应商将自已希望进行交易的电量及价格提交该中心,交易中心按市场规则确定满足电网安全约束的电量交易量和价格。各国电网调度中心也将电网保证安全的边界传输容量提供给非实时交易中心,作为核定交易计划的输送容量边际条件。各国电网调度中心负责实时平衡交易,以保证电网运行中电力电量的瞬时平衡。

3 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

我国电力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输、配电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电力价格也是一直在政府的调控下制定的。电力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可以说,电力发展是受国家管制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有电力垄断经营模式在市场经

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它的弊端,如企业缺乏活力、管理效益低下、电价居高不下和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经验,考虑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1998年3月撤消电力部,改为国家电力公司,建立我国电力市场。先后在浙江、上海、江苏和东北进行试点,推进我国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一般认为,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模式是一个多级的电力市场模式,即由省级电力市场(包括地区和县市市场)、区域电力市场、国家电力市场。在电力系统中采取分级调度。省级电力系统由省电力公司调度;区域电力集团调度某些电厂、控制省间电力交换和维持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监督 区域电网间的交换和输送。另外,在发电侧引入竞争,通过竞价上网的方式,发挥大电厂的规模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供电侧,对用电大户,可以给予适当的自由选择供电企业的权利,以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而电价确定,在一定的程度上仍受国家的控制,一般采取边际成本定价法和还本付息加上定利润的方法,还没有全面实行两部制电价。市场规则和监督主要由国家机关制定和执行。即我国电力市场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是原有发、输、配电一体化垄断经营的一个过渡阶段。相比国外电力市场,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滞后。

4 对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启示一:由于电力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电力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政策或法律法规。 启示二:加快电网建设,为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美加2003年大停电的惨痛教训告诉电力市场建设者们,电力市场建设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优先,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电网建设。我国进行电力市场建设,要通过构造更加合理的电网架构,来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和提高系统稳定运行水平。 启示三:由于电力市场建设的复杂性,电力市场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启示四:由于各区域的差异性,在一个较大范围进行强制交易可能引发很多利益冲突。应重视开展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电力市场交易,并随着市场条件的不断成熟,将交易范围逐步扩大。

启示五:由于电力工业发输配售实时平衡,电力市场化改革要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否则会存在众多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电力监管年度报告(2009)》 [2]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

[3] 沈剑飞.中国电力行业市场改革研究.

北京:新华出版 2005: 231-233

[4] 王永干,刘宝华.国外电力工业体制改

革.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65-73 [5] 杨昆,孙耀唯,梁志宏.电力市场及其目 标模式.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i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