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刻帖

更新时间:2023-11-27 05: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表: 宋元明清主要汇帖目录 名 称 淳化阁帖 绛帖 秘阁续帖 卷 数 十卷 二十卷 十卷 摹刻年代 宋淳化三年 (992) 辑、摹、刻者 王著奉圣旨摹勒 内 容 简 注 收集古代帝王至唐人之书,二王最多,计105人书。 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益以别帖。 以《淳化阁帖》未刊前代遗墨入石。 宋皇祐、嘉祐间潘师旦摹勒 (1049~1063) 宋元祐五年至建中靖侍诏邵彰等 国元年(1091~1101) 宋大观三年 (1109) 宋大观三年 (1109) 宋绍兴初年 (1131) 宋绍兴十一年 (1141) 宋绍兴十一年 (1141) 宋乾道四年 (1168) 宋淳熙十二年三月(1185) 龙大渊、蔡京奉旨摹勒 汝州守王寀摹勒 新昌石帮哲辑刻 大观帖 汝帖 博古堂帖(一名越州石氏帖) 绍兴米帖 · ·· 384· 383 武陵帖 (一名鼎帖) 十卷 十二卷 不详 十卷 廿二卷 鉴于《阁帖》尚存缺点,诏出内廷原迹,命蔡京更定书家位次,标题皆蔡京书。 取于《阁帖》《绛帖》者凡三分之一。 集古碑古刻中字,托名为某人书者颇多。 刻汉、魏、晋及唐人书,凡二十七种,小楷为多。 高宗赵构辑、圣旨模勒上石 全为米芾法书,今存四卷,行书二卷、草书一卷,篆隶一卷。 武陵郡守张斛汇集参校 以《淳化阁帖》为主,合《潭帖》、《绛帖》、《临江帖》、《汝帖》参校有无,补其遗缺,以成此帖。 西楼苏帖 卅卷 (一名东坡苏公帖) 淳熙秘阁续帖 群玉堂帖 (原名阅古堂帖) 十卷 十卷 汪应辰撰集,刻于成都西楼 选刻苏轼书迹三十种。传本极少,端方曾藏三卷,今藏天津博物馆,影印本装六册。 孝宗赵昚下旨摹勒入石 此帖所刻则为南渡后续得晋、唐墨迹、故名续帖 韩侂胄以家藏为晋、隋、唐、宋书迹勒石,以宋人为主,尤以米帖最善。宋拓完本不传,仅有残卷。 刻时不详,宋开禧末宋韩侂胄辑,其门客向若水(1207)石归内府。 摹勒。

忠义堂帖 (一名颜鲁公帖) 八卷 续一卷 宋嘉定八年 (1215) 续刻为嘉定十年 (1217) 刘元刚刻石,巩嵘刻。 续集颜真卿书四十三种。 凤墅帖 前帖廿卷续帖廿卷画帖二卷时贤凤山题咏二卷 无全卷数 六卷 始于宋嘉熙 庐陵曾宏父选辑刻 (1237~1240) 毕于淳祐(1241 ~1252)七年刻成。 南宋时期淳祐丁未(1247)以后 宋刻石 泰州守施武子撰楫,后守尤延之之孙□及毛佃刻。 不详 此帖集中两宋著名人物墨迹,兼以刻工精细,极为人珍视。 澄清堂帖 兰亭续帖 卷数不详。前五卷为王羲之一人书,卷十一为泰山石刻及苏轼书。此帖模刻精良。 上海博物馆藏有此帖残本二册,今有影印本出版。 宝晋斋帖 乐善堂帖 (附名贤集帖) 东书堂帖 十卷 不详 北宋至南宋咸淳四年米芾以三晋帖刻石 (1268) 曹之格汇刻十卷 元刻石 顾善夫刻 此帖刻入晋帖及米芾帖多种。此帖多采不刻入他帖的二王书,《十七帖》较他帖多一帖。现有影印本出版。 赵孟頫书画与顾善夫上款作品,现存四卷,今藏北京图书馆。此帖后,附名贤集帖八、九两卷,内刻白居易等名家帖。 摹《阁帖》为主,补以《秘阁续帖》、《绛帖》、《潭帖》,并增益宋、元人书。 十卷 明永乐十四年 (1416) 明弘治九年 (1496) 明嘉靖元年 (1522) 周宪王朱有燉为世子时摹刻 宝贤堂帖(又名大宝十二卷 贤堂帖) 真赏斋帖 停云馆帖 三卷 十二卷 晋靖王朱奇源为世子时辑,重摹《大观》、《绛》等帖,又增宋、元、明各家真迹宋灏、刘瑀摹勒上石。 上石。 华夏编次,文征明、文彭父子钩摹、章简父刻。 上卷为钟繇《荐季直表》,中卷为王右军《袁生帖》,下卷为《王氏宝章集》。 晋、唐、宋、元、明各家书,选择精严、伪书独少,摹刻精良,为世所重。 明嘉靖十六年至卅九文征明撰集,子文彭、文嘉年(1537~ 1560) 摹刻,温恕、章简父刻。 · 385 ·

· 386· 宝翰斋国朝书法帖 十六卷 来禽馆帖 (一名澄清堂帖) 馀清斋帖 四卷 正帖十六卷 续帖八卷 五卷 明隆庆三年至万历十三年 (1569~1585) 明万历二十年(1592) 明万历二十四年至四十二年 (1596~1614) 明万历三十年至三十八年 (1602~1610) 明万历卅一年 (1603) 明万历卅九年 (1611) 明万历四十年 (1612)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茅一相撰集,章田、马士龙、明人各家书百余种,皆以真迹上石。 尤荣甫刻。 邢侗撰集,长洲吴应祈、吴士端摹刻。 吴廷辑刻 此帖由邢侗专摹刻古人书迹,选集摹刻较精,历来评价较高。 晋、唐、宋等各家书,多真迹上石,钩摹刻精善,原刻石近在安徽歙县发现。 晋、唐、宋、元各家书。章藻乃章简父之子,刻石名手,此为明代著名刻帖。 历代各家书,搜集资料内容丰富,摹勒刻手欠工,历来对此毁誉参半。 魏、晋、唐、宋各名家,伪迹不少,摹刻俱精。 广集历代各家书法,首有董其昌序,明代有名之刻帖。 金陵五十四家书,多其它丛帖所不常见者。 墨池堂帖 长洲章藻摹刻 戏鸿堂帖 郁罔斋帖 玉烟堂帖 金陵名贤帖 晚香堂苏帖(一名大晚香堂帖) 十六卷 十卷 廿四卷 八卷 董其昌辑,新都吴桢刻 王肯堂编次,管驷卿刻 海宁陈瓛辑刻 徐氏勒石 二十八卷明万历四十四年 一作卅五(1616) 卷 十卷 明天启四年 (1624) 陈继儒撰集,释莲儒、古冰、全帖共得苏书二百余种,搜罗颇富,惜杂有伪迹。 蕉幻、陈梦莲摹勒。 泼墨斋帖 金坛王秉錞编次,长洲章德懋刻。 汉魏、晋、唐、五代、宋、元人书迹,大多出自他帖,真伪参半,有数帖为他帖所无。

渤海藏真帖 八卷 明崇祯三年 (1630) 明崇祯十年 (1637) 明崇祯十三年 (1640) 明崇祯十四年 (1641) 明崇祯年间刻 海宁陈甫伸编次、古吴章镛摹勒。 新都吴桢摹刻 上海朱长统摹勒 唐、宋、元各家书,其中以灵飞经帖最精。 清鉴堂帖 旧雨轩藏帖 快雪堂帖 晴山堂帖 无卷数 略分十卷 十卷 五卷 八卷 十卷 附二卷 书迹从晋至明,卷十为陈继儒及吴桢书,吴氏为摹勒名手。 此帖所刻当时名流书迹九十余种。 涿州冯铨辑、宛陵刘光旸刻 此帖为晋、唐、宋、元各家书,其中不少帖是由真迹摹出,刻手亦精,故为世所重。原石现存北京。 从元至明凡九十四种,其中元及明初书迹皆重写而非真迹。 此帖集魏晋至明历代书迹,卷末附虞南璎书二卷。其中杂有伪迹,摹勒甚精。 翰香馆法帖 江阴徐弘祖辑、梁谿何世太摹刻 明崇祯元年至清康熙宛陵刘光旸摹勒 十四年 (1627~1675) · 387 ·

· 388 · 琅华馆帖 七卷 十卷 八卷 二十四卷 七卷 三十二卷 三十二卷 拟山园帖 秋碧堂法帖 懋勤殿法帖 萤明堂法书 (又名明代法书) 敬一堂帖 三希堂法帖 清顺治六年 (1649) 清顺治十六年 (1659) 清康熙时刻石 始刻清康熙 二十九年(1690) 清康熙三十二 年(1693) 清康熙五十四 年(1715) 清乾隆十二年 至十五年(1747 ~1750) 长安张翱、宛陵刘光旸摹勒。 王无咎集,古燕吕昌摹,长安张翱刻。 梁清标鉴定,金陵尤永福摹刻。 奉旨摹勒上石 邵阳车万育集,金陵刘文焕刻。 虞山蒋陈锡辑,旌德汤典贻、吴门朱廷璧刻木。 梁诗正、蒋溥、汪由敦、嵇璜等奉敕编。 此王铎一人书,共四十一帖,摹刻甚精。 王铎书一百零三种。王无咎是其子,故能精选,摹刻亦名手。王书中此帖最善。 历代丛帖,诸帖多出于真迹,摹勒亦精。 历代丛帖,一百四十二家,五百三十四帖,石存故宫博物院,惜已不全。 明代丛帖,共一百二十三家,以采自墨迹为主。 历代丛帖,真伪糅杂,刻本中赵、董二家较佳。 历代丛帖,卷帙之富,为历来法帖之冠,杂有伪迹,摹、刻、拓俱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