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19 01: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案 主讲教师: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 2004年8月 第一章 引 言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发展,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学生对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及语言学的分支等问题有初步认知.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言学学科发展,语言学学科分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 [教学时数] 4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节 语言学及其地位 一,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是把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描写和分析语言事实,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语言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语言学和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教育学,哲学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了人们的认识水平,结果是促进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语言学与现代自然科学

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自然属性的成果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启迪意义.它不仅切合了机器翻译,自动控制,人机对话的需要,而且促成一批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诞生,如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等. 第二节 语言学学科发展 一,传统语言学

传统语言学包括语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语文学

语文学研究一般指公元前4至3世纪到公元19世纪20年代的语言研究.有印度,希腊和罗马,阿拉伯,中国四个发源地.语文学研究有四个特点: 1.只研究本族语.

2.只对文献作考证,诠释和评注工作. 3.只研究书面语.

4.研究方法是零散,静止和片面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向科学的开始.它是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语言学. 二,现代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标志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 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以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代表.索绪尔的理论有七个方面:

1.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重要概念.

2.把语言学分成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三要素本身,即语言的结构形式.外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3.区分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共时语言学是对语言作横向的静态分析描写,历时语言学是对语言作纵向的比较分析.)

4.明确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能指是指语言所具备的形式符号,所指是语言符号在交际中所代表的事物.)

5.强调语言的各个要素及其构成成分都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是指词与词的句法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具有同样句法关系的词之间的关系.) 6.区别了词语的意义和价值.(词的意义就是词的内容,词的价值是指词的意义在言语中具有所指功能.) 7.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五个学派: 1.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是雅各布逊等.

2.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 3.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萨丕尔. 4.伦敦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斯,韩礼德. 5.莫斯科学派:代表人物是邵勉. (二)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即它有识别,理解句子,并能对于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推导出语言规则,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描写并研究人的这种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 转换生成语言学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1957——1965)古典理论阶段:以《句法结构》为代表,认为进行语法分析时,不应考虑语义.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 2.(1965——1970)标准理论阶段:以《句法理论概要》为代表,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入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

3.(1970——1977)扩充的标准理论阶段: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

《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为代表,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

4.(1977——1981)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阶段:以《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

5.(1981——现在)支配和约束理论阶段:以《支配和约束讲演集》,《支配和约束理论的某些概念和结果》为代表,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三,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语言学的特点 1.目的:揭示语言规律.

2.对象:口语和书面语,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本族语言和外族语言,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3.方向: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把语言当作一个形式系统和意义系统来研究. 4.程序:由观察到假设,然后再验证.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1.从语言系统研究到语言使用研究. 2.从侧重形式研究到重视语义研究. 3.从一家独尊到诸说分呈.

4.从本体研究到边缘学科的建立. 5.语言学的重心从结构转入建构.

第三节 语言学学科分类 一,本体语言学

本体语言学是侧重语言自身结构的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结构体系. 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是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就是以一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汉藏语言学,拉丁语言学是以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我们这门课就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普通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质,一般结构与规律,探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语言学的构成与性质等. (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状况,也叫描写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学科只研究现代汉语的各个方面,一般不涉及古代汉语.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着重探讨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又叫历史语言学.

(三)微观语言学与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是以语言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宏观语言学是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各种不同应用的总称,它着重解决现实中

与语言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应用语言学

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以语言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本上可以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在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中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广义应用语言学

广义应用语言学是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有关学科的某些实用研究结合起来,着重解决有关学科及语言学本身所涉及的应用方面的问题,如语言统计,人工智能等.

第四节 语言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对语言进行研究,只有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语言学研究方法是由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语言观和研究目的等条件所决定,唯物辩证法是语言学研究的指导方法.

二,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 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主要用来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历史事实采用比较的方法确定它们有无共同的历史来源,是揭示它们从基础语时期直到以后各个发展时期的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的研究步骤和内容是:

1.确定同源成分 确定同源成分的主要原则是语义上相同或相近,相关,语音上存在完整的或系统的对应关系.

2.寻找语音对应规律 两种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及其关系的远近,主要看彼此之间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分的语音是否有对应规律及其对应的严整程度.

3.建立词族 对应关系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语义上,因此需要考察词义相同,词性不同的对应;同名,专名的对应;相似物,相近部位名称的对应等.

4.区分同源词和借词 区分的办法是对词汇按内容划界,确定是文化词,还是基本词.前者大致是借词,后者一般是同源词.

5.构拟原始形式 这是先从不同语言对应形式之间找差异,再从差异中找出音变的线索和顺序,进而构拟出语音的原始形式.

6.重建原始共同语 这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目的.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比较研究成果的汇聚点,也是解释音变的参照点,所构拟的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都能解释语言分化和演变的规律. 静态描写法

静态描写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记录语言现象,描写语言结构特点,并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它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要求把每一种现象都放到语言系统中去考察.它主要用于描写语言的共时,静止状态,又叫结构分析法. 三,语言学概论课及其学习方法 1.以母语为基础,掌握语言材料. 2.好外语,充实语言材料.

3.阅读理论文献,增加理性认识.

4.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1.语言学的内涵. 2.语言学与自然科学. 1.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特点. 2.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分支. 3.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体系问题. 2.语言学的边缘学科

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利与弊. 语言学是领先学科和关键学科.

应用语言学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1.以汉语为例谈谈结构分析法. 2.你准备如何学习语言学概论 以事例说明语言学同文学的关系.

阅读一本语言学的边缘学科的专著,要求有读书笔记.

1.阅读陈保亚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写出读书笔记. 2.教师推荐主要学术期刊和阅读书目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本质,从语言与言语,语言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社会属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能用语言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指导学生读书,讨论.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7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区分的历史回顾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最早是由德国的语言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洪堡特提出的.

瑞士的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语言和言语区分理论,他试图通过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来寻求语言学的真正对象.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语言学界对语言和言语区分问题展开了讨论. 这次讨论主要围绕下列3个问题进行:

1.在语言学中,是否有必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区分的根据是什么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如何 它们之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3.在现代语言学中,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二,什么是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一)运用语言的过程 1.说写过程

说和写是运用语言的两种基本方式.说写过程是有表达需求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语言的语法规则遣词造句,传情达意的过程. 2.听读过程

听读过程是听话人或者是读话人接受表达者的表述过程.一般来说,听读过程是隐含的,是语言交际不可或缺的. (二)运用语言的结果

运用语言的结果是运用语言所形成的话和这话引起的反映.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1.直接结果

直接结果就是表达者说出或者写出的话.语言是有限的,言语则是无限的.这是因为有限的语言可以组成能无限的句子,句子是言语的基本单位. 2.间接结果

间接结果是表达者的话在接受者那里引起的反应.这是表达者的希望所在,也是检验语言交际是否理想的一个标准.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语言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四个组成部分.其中词汇中的词是音义的统一体.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反应,而当人们运用词汇中的词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词义就由抽象变成具体. (二)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一种语言总能被它的社会成员所理解,所掌握,是因为该语言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一般性特点.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总是在一般的基础上加进个人的内容,这种增加由于没有超出人们认可的范围,所以能被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所接受. (三)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语言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一经产生,也就具有了规约性,即客观性.但是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的教养,心绪,习惯等因素带进言语中,因此言语中总是具有主观色彩. (四)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语言具有规约性,因而也就具有稳定性.因为被社会认可并使用的工具是不能朝令夕改的.言语则不然,它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去使用或者理解语言,因此具有灵活性.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属性(上) 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19世纪,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比较盛行的一种观点.以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为代表.他在《达尔文学说与语言学》一书中把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的学说运用于语言学领域,认为语言是属于自然界范围.

1.语言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生物生长老死的过程有本质区别. 2.语音的自然属性不是本质属性.

3. 自然科学方法的使用,内容的借鉴,语言学与自然科学的互相渗透,不能反映学科的本质.

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19世纪德国青年语法学派保罗为代表. 1.语言不是个人创造的.

2.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

3.自言自语运用的也是社会共同的语言.

4.个人在语言发展中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只表现在为人们使用语言提供典范.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属性(下) 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

1.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2.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社会是语言产生和发展必备条件,语言依存于社会. 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语言. 三,语言社会属性的特殊性

(一)社会属性中包含了自然因素和个人成分 1.语言中的自然因素

语言是社会的,但是语言中的语音却有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这正是自然因素的体现.

2.语言中的个人成分

语言的价值必须通过个人的运用才能实现,个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要融入个人的体验,这就使语言带上了个人成分. (二)语言不是经济基础 (三)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有适合与它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语言不是这样.

2.上层建筑只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语言则一视同仁地为各个经济基础,各个阶级服务.

3.上层建筑生命不长久,语言生命长久.

4.上层建筑与生产及人的生产行为没有直接联系,语言与生产及人的生产行为有直接联系,因为它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第三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上) ,语言是交际工具

交际工具是语言最基本职能. (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所谓特有就是为人类所独有.因为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地反映,所以当人类有表达需要的时候,自然要使用语言来传情达意. 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不同: 1.获得途径不同 2.内部结构不同 3.表达的内容不同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可用于表达的方式很多,语言外的表达方式受制于主客观制约之处太多,语言所受的制约较小,所以它是人类的首选工具. (三)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它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1.从语言的产生看,语言没有阶级性. 2.从语言的发展看,语言没有阶级性. 3.从语言的本质看,语言没有阶级性.

要把语言同文化,思想意识,言语等区分开. 阶级对语言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说,各个阶级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多有或大小的贡献.

从消极方面说,1.各个阶级有时候把自己的特别的词语强加到全民语言中去,形成阶级习惯语.例如旧中国一些上层人物使用的\雅语\见面说了姓名后,要说\久仰\或\久仰大名\问年龄要说\高寿\或\贵庚\称对方父亲为\令尊\或\令尊大人\称对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儿子为\犬子\2.不同的阶级对同一词语有时理解的各不相同. 这些不足以影响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本质! 第三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下)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工具作用使语言和思维这两个范畴中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1.语言是思维的依托

人们在进行思维的时候必须用已有概念形成判断,而概念判断又必须用语言去体现.

2.语言是思维的结果

人们的思维不能总是停留在心理过程上,它形之于外的最好方式是语言,没有语言,思维就难以表现.语言所以是人类独有的,就是因为人类能用语言去表达思维. 3.语言离不开思维.

语言的产生得益于思维,人类所以有思想,有情感,是因为人类有思维,所以语言离不开思维.

(二)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2.社会功用不同.3.适应范围不同.4.对应关系不同. (三)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实践意义 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有助于解释沉思默想的现象. 2.有助于解释自言自语的现象.

3.有助于语言获取机能的研究. 4.有助于失语症的治疗研究.

5.有助于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 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文化的含义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用双向互动去概括.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2.语言记录文化.

3.语言促进文化的发展.

4.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这里主要指对词汇的影响. (三)文化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1.文化对语音的影响. 2.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3.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第四节 语言的结构特征(上) 一 语言的符号性 (一)符号的特征 1.符号是什么

符号是具体事物的标记.是人们为了方便交际而设计出来的代用品. 2.符号的特征

符号的特征有四点:

(1)人为性 人们用符号代替事物,不是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人让它们具有某种关系.

(2)代替性 人们用符号代替事物,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以社会认可为前提的.因为社会认可,符号才具有了代替性.

(3)易操作性 人们设计符号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际,所以符号必然要有便于使用的特点.

(4)强制性 符号一旦确立,同一社团的人都得遵守,否则符号就失去了意义. 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的区别

作为符号的一种,语言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同时又与其他符号有所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同.语言符号产生的时间要早于其他符号.

2.运用的空间不同.语言符号应用的范围最广,它既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听觉与视觉的限制,其他符号总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3.使用的方式不同.语言符号既可用于口头,也可用于笔头;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受其他外物的限制.其他符号既受制于时间,地点,又受制于客观外物. 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不是必然的,它具有主观任意性. 2.线条性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不管要用多少符号,都得按一定顺序鱼贯排列,其他符号则不是这样.

第四节 语言的结构特征(下) 二,语言的系统性

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 (一)语言的构成与基础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1. 从基本词汇和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性看,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 2.基本词汇和语法的稳定性决定了语言发展的稳定性,使语言能够成为人们千百年来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3.基本词汇和语法决定着语言的基本面貌. (二)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级关系.

语言体系是有层级的,这种层级可以从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考察,分为底层和上层. 1.底层

底层是由语音组成.一种语言不管它的词汇多么丰富,语法多么复杂,它的语音总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由音素构成的音节的数量有限. 2.上层

上层是由音节生成的表义单位形成的一些新的单位.这些单位的级别是不同的,在组合成线形序列的时候,是由低级到高级分层组合的.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词组,词组组合成句子.

(三)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关系是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在语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上的那些能够互相替换的单位有大致相同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叫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两种根本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论意义. 语音的自然属性不是本质属性. 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语言的层级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学是否只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脱离了言语能否研究语言 自然科学方

法的使用,内容的借鉴,语言学与自然科学的互相渗透,能不能反映学科的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唯一的工具吗 学话前的小孩,先天聋哑人怎样进行思维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为什么说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语言的结构要素是否包括语义

从校园流行语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谈谈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 第三章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介绍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学说,同时评介其他语言起源学说,分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总结语言发展规律,使学生从历时的角度对语言起源和发展及相关问题有相应程度的掌握. [教学重点及难点]

劳动创造语言是对语言起源问题所做的唯一正确的解释,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相互接触的几种现象,语言规范化.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讨论,启发学生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语言调查. [教学时数] 8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八课时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 一,语言起源问题概述 (一)语言起源界说

语言的起源指的是人类从什么时候和怎样开始说话的. (二)语言起源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途径

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认清语言的本质和有助于弄清语言的发展过程.

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生理学,解剖学的原理进行推论.而且要恰当地回答五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语言的产生 2.语言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 3.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4.语言是怎样形成的

5.初生期的语言是什么样子

二,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学说

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学说的核心是劳动创造语言. (一)语言同人类的起源是分不开的. (二)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需要和可能.

1.原始人共同的劳动决定了他们创造语言的需要.

2.劳动是使原始人能够具备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的决定因素:

(1)劳动促进了人的发音器官的改进,使原始人具备语言所必需的声音材料. (2)劳动促进了人类思维的产生,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直立行走——扩大了视野;

手脚分工——手的神经系统受到多样化的刺激; 移居地面——获得多种多样的营养资料. (三)原始语言状况

原始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这种声音在最初阶段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同人群的语言最初也是不同的. 三,语言起源的其他学说 (一)拟声说

德国生物学家赫德尔在《论语言的起源》(1772)中提出. 1.各种语言的读音并不相同;

2.客观世界绝大部分事物,概念无声可拟; 3.拟声只是一种造词的方法; 4.单纯的拟声词不能构成语言. (二)感叹说

18世纪,伊壁鸠鲁,法国卢梭等人提出.

1.语言中叹词数量很少,用扩大部分语言现象去说明整体语言的起源,显然是错误的.

2.叹词只表达感情,不能称谓感情.

3.吼叫的声音是对外界刺激的生理上的反映. (三)社会契约说

流行于18世纪中叶,以法国卢梭和英国的亚当·史密斯为代表. 1.提法不合逻辑,人们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如何去约定. 2.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存在. (四)劳动叫喊说

流行于19世纪7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诺瓦雷为代表. 1.仅仅是肌肉活动的节奏化的要求是不能产生语言的.

2.喊声如何变为动词,其他词类又是如何产生,这种理论无法解释. (五)手势说

20世纪至今一直流行,最早由英国的贝杰特,德国的冯德,荷兰的金纳根等人提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马尔.

1.和事物接触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变成事物的符号. 2.手势不具备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基本结构. 3.手势运用起来很不方便.

4.现代聋哑人的手指语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这种观点难以说清楚无声的手势语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一)语言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的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

这主要是指社会的发展促使许多新事物的产生,新出现的事物需要有相应的语言去称呼它,语言的词汇于是得到丰富. 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统一使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因互相接触而得到发展;社会的分化会导致一种语言分化成不同的方言,这也是一种发展. 3.社会的接触推进语言的发展

4.社会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语言走向完善和精密.

社会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促使语法趋于精密和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增多.

(二)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语言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是经常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的.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因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那么平衡就将被打破,其他要素就必须相应地作出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这种过程的不断反复,就使语言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规律

(一)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1.渐变规律

渐变规律是指语言的发展不是爆发突变的. 2.不平衡规律

不平衡规律是指语言各要素的发展变化速度不一样,词汇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语言要素内部各个构成成分发展速度不一致. (二)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

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适用于一切语言,个别规律只适用于个别语言.如汉语的词的双音节化规律.

第三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上) 一,语言的分化

语言的分化是由社会的分化引起的,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方言和亲属语言. (一)方言

方言是社会分化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变体. 1.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流行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社会群体中的语言. 2.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流行于不同地区的语言.它拥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

(1)确定的范围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的分布确定范围,社会方言以社会分工,集团的不同确定范围.

(2)表现的特点不同.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表现在一般词汇上.

(3)发展的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3.方言的成因

1.社会分化.2.集体迁徙.3.自然环境.4.异族接触. (二)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之一.因为社会的解体,原有的全民语言对它失去了控制,使它沿着自己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二,语言的谱系分类 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的谱系分类指的是以语言的亲属关系为标准给语言分类.

从同一个母语中直接分化出来的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一个语系,语系再分化成不同的语族,语族再分化成语支,语支再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世界语言的谱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可以分成下列几个语系:

1.汉藏语系.2.印欧语系.3.乌拉尔语系.4.阿尔泰语系.5.闪含语系.6.高加索语系.7.达罗毗荼语系.8.马来——玻利维亚语系.9.南亚语系等. 日本,朝鲜语言的归属不明. (三)我国境内语言系属

我国境内的语言以汉藏语系为主,此外还有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玻利维亚语系,印欧语系等.

第三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下) 三,语言的统一

语言的统一是社会统一的结果. 1.共同语

共同语是在统一的社会中被全体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使用的交际语言. 共同语的形成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语

国语是一个国家所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是国家之间的交际语言.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上) 一,语言的借用

语言的借用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要素吸收过来,成为自身组成要素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语音的借用

语音的借用指的是:一种语言原来没有某个音,因为语言的接触,就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某个音,作为自己语音系统中的一个音素或音位. (二)词语借用

词语借用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把某个词借到本族语言中来,使之成为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的一个词.借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音义全借的,另一种是只借词形的.

注意:意译词,仿译词等不是借词. (三)规则借用

规则借用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借取一定的语言组合规律,使之成为本族语言组合规律的一部分.有的规则借用体现在口语中,如壮语;有的体现在书面语中,如汉语.

二 ,语言的兼用

语言的兼用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指的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中,有两种以上的语言成为全民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语言兼用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外族入侵;二是自然形成.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下) 三,语言的混合

不同民族混居在一起是造成语言混合的原因.混居使单一的语言难以完成交际任务,于是出现了语言混合的现象.

洋泾浜语就是语言混合现象的一种具体表现. 四,语言的融合

语言的融合指的是在多种语言的接触中,一种语言排挤和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交际工具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语言融合的原因

语言融合源于社会的融合.其中,民族杂居是语言融合的直接原因. (二)语言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是自愿融合,二是被迫融合. 五,人工语言

人工语言是人们为了突破自然语言的束缚而创造出来的超地域,超社会,供全社会使用的交际工具.比较成功的人工语言是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 第四节 文字产生后的语言(上) 一,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两种表现形式.口语是说出来的话,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 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

1.口语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 2.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和创造.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1.存现形式不同

口语存在于口中,耳内;书面语存在于眼里,纸上.对交际对象的依赖程度不同;受时间的制约程度不同. 2.物质基础不同

口语的物质基础是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书面语的物质基础是文字和其他信息载体.存在的时间不同;传递的范围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的性质不同. 二,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1.语音采用的是取得社会认同的标准音. 2.词汇采用的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形式. 3.语法规则运用准确而又有系统.

4.文学语言对口语和书面语走向标准化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四节 文字产生后的语言(下) 三,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是语言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政府领导,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从宏观上对语言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理论指导和规范措施,使语言在健康,规

范的前提下满足社会需要的系统工程.

语言政策是为确保语言规划的实施而制定的法令,法规,是语言规划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

(一)建立全国共同语

建立全国共同语是对统一的主权国家而言的.建立全国共同语有三种情况:1.自身没有共同语,需要选出一种语言作为共同语.2.自身有主体语言,需要规范化的.3.自身有共同语,需要现代化的. (二)制定文字规范

制定文字规范就是要制定出和本国共同语相协调的规范文字.1.无文字的选定字母.2.有文字的改进文字.3.古老文字要现代化. (三)翻译科技术语

国际化和民族化是翻译科技术语的两大原则. 四,语言规范和语言建设

语言规范和语言建设是语言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是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去衡量新出现的语言现象,推广符合语言规律的语言现象,指出不符合语言规律的现象.提醒世人注意.

(二)语言建设

语言建设实际上就是语言规范化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把那些不符合语言规律,又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语言现象从语言中剔除. 1.几种语言起源学说的分析. 2.原始语言的状况. 1.语言发展的社会条件. 2.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方言形成的原因.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意译词和仿译词同外来词的不同. 双语现象.

语言的混合与融合.

1.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系统. 2.文学语言及其特点

1.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 1.语言学应该不应该研究语言. 2.原始语言是有声的还是手势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规律的产生原因. 以汉语方言为例,谈谈方言之间的差别. 以汉语普通话为例,说明共同语的成因. 双语现象与双语制.

洋泾浜语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杂质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语言是否纯洁,是否需要纯洁.

2.你是怎样看待目前的语言规范工作的.

分析有关语言起源的学说.

以汉语外来词为例,说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给语言带来的变化. 社会用语规范问题调查. 第四章 语 音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音学问题,从语音的特征,分类,音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使学生掌握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语言调查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国际音标,语音的分类,音位理论,语流音变的分析,语音的历时演变.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逼真形象地再现发音原理,辅以电子讲稿配合的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进行语音调查.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8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八课时

第一节 语音概说(上) 一,语音和语音学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由此看出语音与其他声音的区别: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

2.语音是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同语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别于也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而无意义的声音,如咳嗽,喷嚏,呼噜等.

3.语音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使用语言的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所包含的所有成分和要素也是使用语言的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其他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语音学及其功用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成分,语音的结构,语音的发展,语音的演变和语音的研究方法的一门科学.

语音学大致有以下分支学科:

1.普通语音学.以所有语音为研究对象,阐述语音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个别语音学.以一种语音为研究对象,阐述该语言的语音系统.

3.历时语音学.以某一语音系统的语音变化的历史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阐述不同时期的语音是如何演变,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4.共时语音学.以某一语言在某一时期的语音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描写的方式来阐述一种语言一段时期内的语音特点,又叫描写语音学.

5.音位学.以具体语言的语音的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研究阐述功能同一的语言单位和由这些单位构成的体系,揭示音位之间的对立,区别特征和组合关系. 6.实验语音学.通过物理声学实验,生理实验和心理实验等方法来研究语音的发音,传送和听觉感受等等. 实验语音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生理实验研究为主.

2.(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声学实验研究为主. 3.(20世纪70年代—现在)语音的全面实验研究. 实验语音学的作用

1.验证和补充了传统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2.解决了传统语音学的一些疑难问题. 3.揭示了传统语音学无法发现的语音现象. 二,语音的特征

(一)语音的生理特征

语音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如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等. (二)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的物理属性表现在下面四点上:

1.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取决于音波的频率. 2.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音波的振幅.

3.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震动时间的久暂. 4.音质:音质就是声音的本质.

形成音质不同有三个条件: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形状不同.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1.语音传递意义的功能是社会集团赋予的.

2.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是社会决定的. 3.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语音概说(下) 三,语音单位和标音符号 (一)语音单位

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听觉上能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语音运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语音单位. (二)标音符号

标音符号是为了记录语音,分析语音,研究语音而创制出来的标写音素的音标.国际通用的标音符号是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 国际音标具有确定性,简便性,周全性的优点.

第二节 语音的分类 一 ,元音和辅音

元音是发音时气流震动声带,在口腔或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腔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是:

1.气流有无阻碍:元音没有;辅音有.

2.发音器官紧张情况:呈均衡紧张的是元音;局部紧张是辅音. 3.气流强弱:元音气流较弱;辅音较强.

4.声带是否颤动:元音一定颤动;辅音则不一定颤动.元音是乐音响度大;辅音是噪音响度小. 二,元音的分类

根据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

决定舌面元音不同性质的因素有三个: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圆唇与否.

根据这三个因素给元音分类,可以得到:高元音,次高元音,中元音,低元音;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舌尖伸抬至上齿龈前部,不仅振动声带,而且产生磨擦而形成的音素是舌尖元音.

发舌面元音时舌尖如果向硬腭翘起就会形成卷舌元音.

另外,根据软腭升降情况,元音又可以分为口元音鼻化元音. 三 ,辅音的分类

辅音是气流在一个或几个部位受阻而发出的音.发音过程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辅音的性质决定于气流受阻的部位,成阻和除阻的方法,声带振动与否,气流的强弱.前一项叫做发音部位,后三项叫做发音方法. (一)根据发音部位分类

根据成阻的部位可以把辅音分成十三类:

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齿背音,舌尖齿龈音,舌尖硬腭音,舌叶前腭音,舌面前腭音,舌面中腭音,舌面后腭音,小舌音,喉壁音,喉音. (二)根据发音方法分类 1.根据成阻,除阻的方法分:

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颤音,闪音,边音,边擦音,半元音. 2.根据声带振动与否分: 清音,浊音.

3.根据气流强弱分: 送气音,不送气音. 第三节 语音的组合 一 ,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重要结构单位. 音节划分的理论主要有: 元音说:古希腊学者提出;

呼气说:奥地利语言学家斯托尔姆提出; 响度说: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提出;

肌肉紧张度说:法国语言学家格拉蒙提出;

组成音节的各音素的响度是不同的.元音一般是响峰,元音之后的辅音响度减弱,形成音峰,音谷.

如果用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那么音节结构形式可以描写为五种形式: 1.V 2.V—C 3.C—V 4.C—V—C 5.C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由音素和声调组成,其音素结构形式如下: V→VV→VVV CV→CVV→CVVV

C→V→C C→VV→C C→VVV→C 英语的音节结构: CV→CCV→CCVV

元音收尾的音节叫开音节. 辅音收尾的音节叫闭音节. 二 ,复元音和复辅音 复元音

在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并列组合叫做复元音.复元音分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复元音具有发音的整体性和音质地位的不平等性这两个特点. (二)复辅音

在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并列组合叫做复辅音.汉语普通话没有复辅音.

第四节 韵律特征 一 ,声调

声调是贯穿音节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调语言和无声调语言.

(一)声调的语言功能

1.区别意义功能.声调变化促使意义发生变化.

2.构形功能.声调在语言结构中具有区别语法意义的功能.3.分界功能.在有声调的语言的连续语流中声调能区分音节的界限. (二)声调的内容

声调的构成要素有两个:调值和调类. 调值是音节的相对音高及其变化情况.

调类是把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所有调值归类得出的类别. (三)声调的表示法

声调的表示可以用调值来表示也可以用升降曲的图示表示. 二,轻重音 (一)重音

重音是几个相连的音节中的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重音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轻音

轻音是在语言中读的比其他音节轻短的音节.轻音的特点表现为:

1.轻音音节发音比一般音节短.2.失去原有声调.3.有时会引起音质变化. 三,长短音

长短音在某些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长短音中起作用的通常是元音的长短.

四,语调

语调指的是整句话或整句话中的某个片段的语音上的抑扬顿挫. (一)语调的构成

1.句调: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 2.节奏:语速和停顿的有机组合.

3.重音:语调中重读的音节.由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组成. 语调的功能

语调有三个功能:1.语调具有表达功能.2.语调具有某种表义功能.3.语调具有某种句法功能. 第五节 音位 一,音位的特征

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有三个特征:1.音位是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2.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总是属于某种语言或方言的.

确定某个因素是否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最简便的办法是替换. 二,音位变体

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该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有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的区分.

自由变体指的是能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以上的同一音位的音素.

条件变体是指在一定语言中各有一定的出现场合而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

音位和音位变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归纳音位除了用替换法之外互补分布和语音相似也是两个重要标准.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从音质角度分析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从非音质的角度分析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由元音音位组成非音质音位由调位,重位和时位组成. 调位:由音高特征构成的声调音位的简称. 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 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 四,音位区别特征

能够把音位彼此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在汉语普通话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中,除了清浊外,其他的都是区别特征. 五,音位系统

任何语言的音位都是以互相对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音位系统的内容包括它的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常见变体及其条件变体出现的条件,音位间的对立关系.音位和音位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

1.音位间的对立关系.音位和音位总是在一定的语音特征上彼此区别,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中.有的对立表现在单一特征的对立上,有的则表现在多个特征的对立上.

在各项对立中,单项并带有普遍性的对立,把有关的音位组合成一些平行的对立群,最能反映语言中音位对立的特点.

2.音位的聚合关系.音位间具有了某种相同点,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聚合群,它们

之间便有聚合关系. 3.音位的组合关系

音位间的组合是有一定的内在约束和规则的,不是任意组合的.不同语言的组合关系反映了该语言的音位系统的特点. (二)语音音位系统的差异

1.不同语音系统中的音位数目不同. 2.不同语音系统中的音位内容不同.

3.音位的对立关系,聚合关系,组合关系等的构成要素在各自的语言里都不同.

第六节 语音的发展变化(上) 一,语流音变

语流中的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者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换位.

1.同化:语流中两个相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变化现象.其中又可细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

2.异化:语流中相同或相近的两个音相连或接近时,一个音受到另一个音的影响变得不同或不接近的语音变化现象.其中又可细分为顺异化和逆异化.

3.弱化:语流中一个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临近的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的语音变化现象.

4.脱落:连续发音时丢失了单独发音时存在的音素的语音变化现象. 5.增音:连续发音时增加了单独发音时没有的音素的语音变化现象. 6.换位:一个词内部的两个音互相交换位置的现象. 第六节 语音的发展变化(下) 二,历时音变

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有规律性的音变现象叫做历时音变. 历时音变规律

把一定历史时期内语言中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概括成公式,叫做历时演变规律.历时演变规律涉及的是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起作用.音变规律在限定的范围内具有高度的严整性. 语音演变的内容

1.音位的转化:就是由一个音位变为或归入另一个音位.

2.音位的分化:由一个音位化为两个不同音位或变为复合音位. 3.音位的合并:由两个音位变为一个音位.

4.音位的消失:过去曾经有过,后来却失去了的音位. 第七节 语音调查 一,语音调查的意义

1.描写语音系统,了解语音的内部差异. 2.发现语音的演变规律,发展语音理论. 3.抢救濒于消亡的语音. 4.能够正确地划分民族成分. 二,语音调查的准备 1.确定语音调查的类型

如试点调查,普遍调查,专题调查,抽样调查等.

2.选择语音调查的方式 如当地调查,客地调查等 3.做好记音的准备工作

如调查人要加强对国际音标的掌握和使用.提高听音,记音能力.要掌握一些要调查的语音的常用语.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电脑,语图仪等语音器材. 4.制定好调查大纲,根据大纲编写各种调查表格. 三,语音调查的实施

1 要选好发音人.并对其姓名,年龄,原籍,职业,文化程度,住过的地方,调查时间等项内容事先做调查并记录下来.

2 将要调查的内容逐一请发音人进行发音.调查人要做好记录. 3 把调查来的原始材料整理成系统的调查报告. 1.实验语音学. 2.语音的自然属性.

3.社会特征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国际音标及其标音方法.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2.元音和辅音的分类. 1.音节划分理论. 2.复辅音问题. 1.调值和调类. 2.语调的构成. 1.音位及其特征. 2.音位变体.

3.音位区别特征. 4.音位系统.

语流音变的几种现象. 语音的历史发展变化.

语音调查实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社会特征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1.汉语普通话和印欧语言音节结构差异 2.塞擦音是不是复辅音 汉语有没有复辅 汉语普通话元音音位/a/,/i/的音位变体问题. 国际音标注音练习. 熟记舌面元音舌位图. 熟记辅音表.

辽宁方音调值问题调查. 1整理汉语普通话音位变体 2教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题. 语流音变几种现象实例分析. 语音调查

第五章 语 义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语言的意义问题,包括语义概说,词义,义素及其分析,语义关系,语境和

语义的发展变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语义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并熟练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词义;语义的聚合和组合;语义的发展演变.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课堂讨论.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6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一节 语义概说 一,什么是语义

语义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信息内容.这一定义表明:语义不仅包括语言单位所具有的意义,也包括由语言单位构成的言语意义及其语境意义. 二,语义研究的功用

语义研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在理论方面,它可以说明词语之间搭配时的词语选择限制,为句法研究提供意义基础.并能解释句子成立的合理性;在实践方面,工具书的编写,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的研究都需要语义研究的密切配合. 第二节 词的词汇意义 一,词义的性质

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概括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关系或特征的认识经过思维的加工后,扬弃了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主要的,本质的属性,使它们能够反映出事物的一般特征.

模糊性是指一些渐变的连续的事物只有中心部分是明确的,其边缘部分是不太清晰的.而词义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决定词义具有模糊性.

民族性是指词义是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这就决定了词义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二,词义的构成 (一)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或关系的指称是词义的基础内容. (二)色彩意义

色彩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价值观念,立场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主观看法.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1.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同一社会集团所认可并接受的非个人行为,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词用于不同语体时产生的非理性意义.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3.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因为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或特征而使词带上了形象性,可感性和比喻性的特点.

第三节 义素 一,什么是义素

义素是对词的义项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是最小的语义单位.义素是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不是自然的语言单位. 二,义素分析

(一)义素分析的方法

分析义素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即通过不同词义的对比找出义素. 具体的方法是:

1.确定对比词.用于对比的词在意义上必须有共同点.

2.通过比较确定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一般采用词群比较法. 3.列出语义结构公式. (二)义素分析的作用

1.可以比较简便地解释某些用列举法难以解释的词义,能以少数义素说清若干词的理性意义,也便于比较词与词之间理性意义的异同.

2.由于义素分析多采用二元对立偶分法,因而能使释义达到形式化,也能够使语义描写形式化,有利于计算机输入.

3.义素分析有助于分析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在词义方面的细微差别,有利于语言教学.

4.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语法上不能解释的某些词语的搭配条件.

第四节 语义关系 一,语义的聚合 (一)语义场

语义场是指研究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语义上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群词的聚合.

(二)同义和反义

这里的同义即指同义义场,反义即指反义义场.

同义是指两个以上的理性意义或概念意义相同,但非理性意义不同,而且用法及其与别的词的搭配关系不同的词的聚合.

1.理性意义相同,非理性意义不同.如\小气,吝啬\等. 2.理性意义相同,用法或搭配习惯不同.如\二,两\等.

反义是指两个词的理性意义相反或相对,形成了反义义场或反义词.反义关系有两种:绝对反义关系和相对反义关系.

1.绝对反义关系.绝对反义关系中的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呈互补对立状态,特点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如\直—曲\昼—夜\等.

2.相对反义关系.相对反义关系中的两个词呈极性对立状态,特点是\此是彼非\彼是此非\允许有中间状态存在.如\高低\买卖\这两对反义词中就存在着\不高不低\不买不卖\的情况. (三)单义和多义

单义即单义词,是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多义即多义词,是有两个以上义项且意义上有某种联系的词.

注意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某一语言词汇中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叫同音词. 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有:

1.多义词的分化.例如雕刻-时刻

2.偶然同音 例如灯——登,九——久,早——枣

3.语音的演变 例如青[ts']- 轻[k'] ,焦[ts]-骄[k] 4.借用其他语言的词语 例如 车站-站立,ball(球,舞会)

5.形态变化的结果 leav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left与表示\离开\的left.See的过去式saw与表示\格言\意思的saw.

同音词的作用是构成谐音的双关语和歇后语. 二,语义的组合 语义组合的特征

语义组合的基本特征是潜藏性,即隐藏在语言单位组合的背后,同时还要符合语法的规则否则就难以进行交际. (二)词语搭配的语义规则

词语搭配要合乎语义之间的选择与制约,即词与词之间要在意义上能够搭配起来,同时还要符合社会习惯和方言习惯. 三,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句义结构及其分析

句子的基本特征是有语调,有语境和结构关系.句子的意义结构有时和语法结构不同,分析时要注意逻辑关系. (二)话语的语义结构

话语是指书面语和口语在内容和结构上组合成一个连贯性的整体单位,是一种超句的统一体. 第五节 语境 一,语境及其分类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狭义语境就是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广义语境则由交际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文化水平,交际的场所,交际时的心情,以及交际所处的社会背景等. 二,语境对语义的作用

1.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例如 \打\鸡不吃了\2.帮助选择同义词,限制说话人的说话方式. 3.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 4.填补丰富词语意义.

三,词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1.反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反,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意义是明确无误的. 2.转义:语境使词语的原来意义发生了变化,但却不影响理解.

3.言外之意:这是一种需要借具体语境去联系,从关系中去推断,从经验中去联想,体会的特殊的意义转化现象. 第六节 语义的发展变化 一,语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词义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变化. 2.心理原因.这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3.语言本身的原因.这是语言系统内部的词义系统中的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制约与调整的结果.

二 ,语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从语义本身的情况看

1.深化: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深化的结果.

2.扩大:这是后来的词义范围超过先前的词义范围的现象. 3.缩小:这是后来的词义范围小于先前的词义范围的现象.

4.转移:这是词义从原来的意义范围转到后来的意义范围中去的现象. 从词义数量的情况看 1.词义的增加. 2.词义的减少.

语义学的产生和发展. 词义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义素分析的方法.

1.语义聚合的各种类型. 2.词语搭配的语义规则. 语境的作用

语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语义模糊性形成的原因. 语义组合与修辞问题. 语境理论的价值.

语义模糊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义素分析练习 .

自学\句子的语义结构\并有学习笔记. 第六章 词 汇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词汇学问题,阐述词汇的性质,构成,分类,及发展变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词汇及词汇学的相关内容,熟练掌握词汇的分类及分类标准,认识词汇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词与非词的辨认.新词产生的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指导学生撰写学科论文.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8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一节 词汇概说 一, 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某种语言或方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1.词汇和词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词汇不是指单个的词.

2.词汇成员不仅仅是词,还包括作用相当于词的固定词组. 二,词汇的民族特征

1.什么样的意义和什么样的语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在不同语言词汇中是不同的.

2.不同语言中相应的词的词义之间有着错综复杂,交叉参差的情况. 3.甲语言用词来表示的事物,乙语言可能会用词组来表示.

不仅不同语言的词汇是不同的系统,就是同一语言的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系统.例如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词汇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词汇科学.

2.有助于了解词汇,认识词汇.

3.有助于了解民族史和民族交往史,探讨研究民族文化底蕴. 4.有助于学习,讲授和研究语言,为人机对话提供帮助. 第二节 词汇的构成(上) 一,词

(一)词及其特点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在词的定义中,\独立运用\区分了词和语素,\最小的\区分了词和词组. 词的特点:

1.词在语音方面,有完整,固定的结构. 2.词的意义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3词在结构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 词与非词

1.词和语素词和语素都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是不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独立运用\是指(1)独立成句.(2)独立回答问题.(3)独立作句子成分.

2.词和词组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但是词和词组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最小

的语言单位.区分词和词组一般用扩展法.

如果一个语言片段插入别的成分使其扩展后,不改变原义,这个语言片段就是词组;如果意义改变了,或者没有意义了,这个语言片段就是词. 综合地看,确定是词还是词组,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如果二字组合中后一个语素读轻声,宜看作词.例如,买卖,东西,动静,男人,月亮等.

2.如果二字组合中两个语素都不能被替换,否则意义会改变,宜看作词.例如,大家,小心,小看等,其中任何一个二字组合中的任何一个语素被替换,均会影响该二字组合中两个语素的意义和关系.

3.如果二字组合中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或虽可以插入成分,但意义会改变,宜看作词.例如,开通,铁路,陪嫁,墨水,开关,大小,看见,天地等. 第二节 词汇的构成(下) 二,固定词组

(一)什么是固定词组

固定词组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是在语言交际前就已经组合好了的词的组合体.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固定词组的特点是: 1.结构的定型性

(1)构成成分次序不能随意颠倒. (2)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替换. (3)不能随意增减成分. 2.意义的整体性

(二)固定词组的主要成员

固定词组可以分成两大类:专有名词和熟语.

第三节 词汇的分类(上)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及其特点

基本词汇是语言中全体基本词的总和.它有三个特点:

1.全民常用性.它的使用频率高,能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服务.

2.稳定性.基本词汇中的大多数词产生的时间较早,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有变化或变化较小.

3.能产性.基本词汇中的词大都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作为构词语素与别的语素组合成新词. 一般词汇及其特点

一般词汇是语言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和,它具有如下特点: 1.非全民性.一般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使用面相对狭窄. 2.发展变化快.它经常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3.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词汇的大多数的构词能力不强,不能成为根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作为词汇的两大系统,二者之间不是绝对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三节 词汇的分类(下) 二,新词和旧词

新词是新产生的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旧词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二者都来源于古代汉语.

文言词有浓重的古代书面语色彩,且已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 历史词大都属于消亡了的词,只是在反映历史生活时才使用它们. 三,外来词和方言词

外来词是从外民族词汇中吸收进来的词,也叫借词.

方言词是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中吸收进普通话来的词. 四,通用词和专用词

这是按语体性质分出来的词.通用词适用于一切语体;专用词只适用于个别语体. 第四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

词汇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原因,二是语言自身原因. 二,词汇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新词的产生.产生的途径有:

1.造词.即用原有的构词材料造出反映新事物的词. 2.借词.即从外语中吸收现成的词语.

3.起用旧词.即让那些曾经广泛用于交际的词语却又因为某种原因而潜藏起来的词语重新为社会服务.

4.词义分化.词义分化的结果是增加了词的数量. (二)旧词的消失

三,词汇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失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个这样方面. 新词的产生总要比旧词的消失多得多. 词汇的含义. 1.词的特点.

2.词与词组的分辨方法. 固定词组的特征.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旧词,外来词. 新词的产生. 离合词问题.

1.撰写学科论文:以近年来汉语新词为例,说明新词产生的途径. 2.搜集流行语. 语法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语法及语法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语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掌握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基本掌握语法单位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初步具有观察,辨识和分析语法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构形法和构词法,语素及其类型,词的结构,词类划分的标准,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以适量的讨论.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9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第八课时 第九课时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中词,词组和句子的结构规则. 二,语法的构成

语法由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构成,两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词法的研究对象是词,指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句法的研究对象是词组和句子,指组词成句的规则. 词法和句法的关系

1.词总是以确定的语法上的形式进入句子.例如 英语的人称代词\进入句子的情况.

2.组词成句的某些特点决定于词法.例如 英语fatherˊs room

the door of the room 同样是限定结构,但受定成分一个在后,一个在前. 3词法和句法互相补充. 三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也叫概括性,是语法最重要的性质.体现为语法规则对词和句子的抽象化.词和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 稳固性.语法在三要素中相对来说变化是缓慢的. 民族性.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四 语法学和语法学体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普通语法学和个别语法学.

共时语法学,历时语法学和比较语法学.

语法体系是语法事实和规律的系统性.语法学家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是语法学体系. 不同的体系: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学. 第二节 语法的内容和形式(上) 一,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一)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包括词的语法属性,词与词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语法

意义也包括句子构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意义.

语法意义是从一系列同类的词或句子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意义.也就是语法成分的内容.

(二)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 词范围内的语法形式称为\形态\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几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 二,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 (一)语法范畴

把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意义概括而成的类别叫语法范畴,是对一定语法意义的进一步的概括.

对语法范畴的不同理解:广义与狭义,狭义的专指词的形态范围内表达的语法范畴,广义的还包括词类及句法关系.

对形态的不同理解:广义与狭义,狭义的专指构形形态,广义的还包括构词形态和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

包括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级等内容. 性,数,格一般与名词,代词联系, 时,体,态,人称一般与动词联系, 级是形容词,副词的形态.

1.性.表示名词,代词在语法上的性别类属.性一般包含阴性,阳性,中性三类或阴性,阳性两类.

2.数.表示名词,代词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量的特征.一般分为单数,复数,有的语言有双数.

3.格.表示名词,代词与句子里其他词的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格的数目不一样,俄语有六个,英语代词有三个格:主格,宾格和属格.

4.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的时间的关系.时范畴一般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5.体.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类型. 体一般分为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

6.态.表示动作行为与其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7.人称.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动作是谁发出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8.式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行为的主观态度,又叫语气.一般分为陈述式,命令式(祈使式)和虚拟式.

9.级.是形容词或副词的语法范畴,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差别.级一般分为三级:原级,比较级,最高级.

第二节 语法的内容和形式( 下) (二)语法手段

语法手段是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的类型.语法手段包括综合性手段和分析性手段. 1.附加

附加是在词中增添附加语素以获得语法意义.附加的对立形式常常是词的原形,又称为\零形式\

2.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是用语音手段变换词根或词缀内部的音位来表达语法意义. 3.重叠

重叠是通过语素或整个词的重复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 4.异根

异根是用不同的词根构成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5.重音移位

重音移位是通过移动词中的重音位置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 6.辅助词

辅助词又叫虚词,常在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中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1)冠词.冠词的语法作用是区分词类以及区分有定和无定.

(2)助动词.助动词的作用是构成动词的复合形式来表示语法意义.

(3)前置词,后置词.前置词,后置词表示该词语与句子中其他词语的语法关系. (4)连接词.连接词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词语,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7.词序

词序是词的排列顺序,是汉语等语言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三,语言的形态分类 从词法角度分类.

从词法的角度分析语言可得出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四大类. 1.孤立语.孤立语的特点是词缺乏形态变化,构词主要通过复合法,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

2.粘着语.粘着语的特点是:(1)每个附加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一语法意义总是用固定的附加语素表达.(2)词根和附加语素有很大的独立性.

3.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1)用内部屈折手段构词.(2)用同一个附加语素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同一个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

4.多式综合语.多式综合语的特点是:(1)动词本身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2)词与句子交融在一起. (二)从句法角度分类 1.综合语

综合语主要运用综合性语法手段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有形态变化. 具有格范畴是综合语的标志,辅助词和词序的作用降低. 2.分析语

分析语主要运用分析性语法手段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缺乏形态变化. 在学习语言形态分类这一问题时,请同学们注意: 1.这种形态分类远不能概括世界所有的语言.

2.在分类方面,孤立语和黏着语,黏着语和屈折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之间有些界限难以划清.

3.各种语言很难归入纯粹的某一类型,只不过侧重的点不同罢了. 4.不能以此认定语言的优劣. 第三节 词法 (上) 一,语法中的常用手段 (一)构形法

构成形态变化的方法叫构形法.构形法不改变词汇意义,而是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的语法意义.

(二)构词法

构词法指构成新词的方法.

构成词的语素分为词根和词缀两类.

构词法主要有附加法,复合法,简缩法三种. 1.附加法

附加法既是构形法,也是构词法.

附加法是在词根语素上附加词缀而构成新词的方法.

英语主要采用附加法构词,汉语用附加法构成的词相对少一些. 2.复合法

复合法是用两个以上词根构成新词的方法. 用复合法构成的词叫复合词.

汉语主要用复合法构词,英语用复合法构成的词相对少一些. 复合词可以按照构词的语法规则进行再分类. 3.简缩法

简缩法是把词组压缩为词的特殊构词方法. 二,词的结构

(一)构词的材料——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用\替代法\确定语素.

所谓替代法,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1.在相同的环境中能否被别的语素替代下去,例如马车 牛车 驴车 电车 火车 2.这个单位能否以同样的意义同其他一系列语素进行组合.例如马头 马尾 马鞍 马肉 注意:

①马虎 马上 不行!因为\马\的意义变了. 再如\沙发\——沙漠 沙坑 沙粒

②两个方面的替代缺一不可.例如\蝴蝶\

彩蝶 凤蝶 飞蝶 但是\蝴\无法再组合了,所以\蝴\不是语素.\蝴蝶\是一个语素. 语素分为词根和词缀,词缀有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 语素还可以分为独用语素和非独用语素. (二)词的结构类型

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型. 单纯词是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在合成词中,构词语素都是词根的叫复合词,构词语素含词根,词缀的叫派生词. 复合词一般有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等类型. 派生词有\词根+词缀\词缀+词根\等类型. 由同一个词根派生出来的词叫同族词. 词法 (下) 三 词类

(一)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说明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划分词类采用什么标准,怎样运用这些标准.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历史性,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有变化;有民族性,语言的特点不同,标准也不一样.

人们运用过的划分词类的标准大致包括: 1.形态标准

主张按照不同的形态划分词类.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 形态标准的局限性. 2.功能标准

主张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词的组合能力包括:(1)与某类词组合构成特定的语法结构;(2)与特定词的组合能力.

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是看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应情况.但在有的语言中,这种对应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三)词类划分中的一些问题 1.单一标准和综合标准

分类应该采用单一标准,但语言的复杂性使单一标准常常行不通,因而人们在划分词类时常常采用综合标准. 2.实词和虚词

传统语法中的实词和虚词是按照意义的实在和空灵来划分的,现在一般依据\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来划分.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在语法上的价值. 3.类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世界的语言中,某些词类是具有普遍性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有的词类是具有特殊性的,如汉语的量词. (四)关于汉语的词类划分

5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对汉语词类划分问题展开了讨论. 汉语划分词类使用过的标准:

1.意义标准.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代表,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等也采用这种方法. 2.句法标准.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 3.形态标准.胡附,文炼在50年代提出广义形态说.

4.词汇·语法范畴标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使用的标准. 5.语法功能兼顾词汇意义标准.1981年哈尔滨会议提出. 第四节 句法(上) 一 句法单位 (一)词组

词组是词与词按一定语法关系形成的没有特定语调的语法单位.

词组可以按照稳定性,结构,功能来分类,主要类型是词组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词组的构成体现了语言的线性排列和语言构成的层级性. (二)句子

句子在内容上的特征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具有特定的语调.

句子由词或词组构成.

句子按结构分类,分出句子的结构类型,简称句型;句子按功能分类,分出功能类型,简称句类.

在语言单位中,只有句子是使用单位,具有表述性和交际功能. 句子的特征:

1.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 2.句子是最基本的言语单位. 3.句子有特定的语调. 二,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是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类型. (一)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

1.主谓结构.由主语,谓语两个部分构成,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2.动宾结构.由动词和它的支配对象构成,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3.补充结构.由谓词和补充成分构成.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4.偏正结构.由修饰限制成分和被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是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分为名词性的和谓词性的两种.

5.联合结构.由两个或几个功能类似,地位平等的词语并列构成. (二)句法中的常用手段 1.语序

语序是词语在句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汉语等分析语中,语序是句法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词语相同,语序不同,常常形成不同的语法结构,语序也是确定句子成分的依据. 语序的作用:(1)形成不同的语法结构,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2)在修辞上有突出强调的作用;(3)造成句子表意的不同. 不同的语言,语法结构的语序不尽相同. 2.虚词

虚词具有依附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虚词的作用:(1)有的语法结构中一般要使用虚词;(2)用不用虚词会形成不同的语法结构;(3)用不同的虚词会形成不同的语法结构;(4)虚词在复句中起标志复句结构类型的作用. 3.形态

在综合语中,形态既是词法手段,也是句法手段.它包括附加,内部屈折,重音移动,重叠,异根等. 4.语调

语调中的重音可以区分不同的语法结构,停顿也可以引起语法结构的变化. 第四节 句法(下) 三,句法分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又叫中心词分析法,属于传统语法.

特点:由六大句子成分构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是附加成分,主干成分代表句子的基本意思.各个句子成分处于一个平面上.

优点:(1)寻找中心词,主次分明;(2)能够准确地归纳句型;(3)句子成分与词类的对应性强;(4)便于教学和修改病句.

缺点:(1)忽视句子的层次构造;(2)忽视词组的句法作用;(3)过分强调语义在语法分析中的作用. (二)直接成分分析法

又叫层次分析法,属于结构主义语法.

特点:认为句子的构造是有层次的,找出句子构造上各层次的直接成分,逐层切分. 优点: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缺点:(1)不重视说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2)二分的应用有局限性;(3)忽视意义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 第五节 句式转换 一,什么是转换

转换是分析不同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够互相转换的句子的基本语义是一致的,而语法结构有别. 二,转换的规则

1.移位,移动句子中词语的位置. 2.添加,在句子中增添某些词语. 3.删除,删减句子中的某些词语.

4.复写,重复句子中的某个词或某些词. 5.替换,用某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 三,句式同义与转换

语义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子叫同义句式.

同义句式存在转换关系.转换中不改变句子的语义结构而改变句子的语法结构. 四,句式多义与转换

句式多义是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具有多种语义结构. 句式同义体现为: 句法结构A 语义结构—— 句法结构B

句式多义体现为:

语义结构A ——句法结构 语义结构B

多义或歧义产生的原因:

1.一种线性序列,多种组合层次. 例如,批评老张教育老李的方法.

2.一种线性序列,一种组合层次,多种句法关系. 例如,出租汽车

3.一种线性序列,一种组合层次,一种句法关系,多种深层意义. 例如,鸡不吃了

多义或歧义的分化方法: 层次分析法. 标注关系. 转换分析法

第六节 语法的发展变化 一,语法发展的类化和异化 (一)语法发展的类化

语法发展的类化指语法成分由不统一趋向统一,形成表现一致的语法类别. 类化使一种语言的语法趋向简单,统一. (二)语法发展的异化

语法发展的异化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某一语法形式,在其他几种形式的影响下,发生形式上的分化.

类化表现为语法形式的减少,异化表现为语法形式的增加. 二,语法发展的几种现象 (一)一些语法意义的消失

某些语法意义渐渐变得不必要或可以被其他语法意义包容时,就会逐渐消失. (二)新的语法意义的产生

为适应语言发展变化的需要,语法在发展中会产生新的语法成分. (三)语法结构的变化

语法要素的发展变化,有时会引起语法结构方面的较大的变化. 三,语法发展的特点

(一)语法发展的各种变化都是缓慢的.

(二)语法的发展趋势是日趋精密,完善,抽象性与概括性增加. (三)语法的发展与语音,词汇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1.语法的构成,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2.语法体系. 语法范畴

1.语法手段和形态. 2.语言的形态分类. 1.构词法和构形法. 2.语素的辨认和替代法. 3.词的结构类型. 1.词类划分的标准. 2.汉语的词类划分.

句法结构的类型及其手段.

1.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 2.汉语的析句法问题. 1.同义句式的转换. 2.多义句式的转换. 语法发展变化的特点.

语法的抽象性,稳定性的成因及表现.

英语中大都用名词后加s或es来表示复数意义,汉语中可用\们\加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意义,如\我们\他(她)们\你们\等,是否可以就此认为汉语像英语等印欧语一样,也有数的语法范畴

一般认为,印欧语言形态丰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当年陈望道,方光焘等人认为汉语也具有形态,只是与印欧语言有很大差别,他们把用来表示汉语语法意义的虚词,语序等称作\广义形态\你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对汉语有无形态如何认识

语言的形态能否分优劣

\冬至\体验\狐疑\妻子\等词的结构类型. 意义能否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

语序和虚词在汉语等语言中的重要作用.

以学过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为例,谈谈两种析句法在汉语中的结合运用. 以汉语和学过 的外语为例,说明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 1.替代法的运用.

2.汉语词的结构类型分析.

阅读《汉语词类问题讨论集》,了解50 年代我国语言学界汉语词类问题讨论情况,谈谈你对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看法.

搜集10个关于句子的定义,分析各是从什么角度来下定义的 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练习.

2.同义句式的转换和多义句式的转换的练习. 比较古今汉语,说明语法的发展变化. 第八章 语 用 [教学目的].

主要讲述语用和语用学的相关问题.对语用,语用学及当前公认的语用学的内容进行阐发.使学生对语言学的新发展和语言学的前沿问题有相应的了解和掌握.并能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解决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语用学和相关学科的区别;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指示的含义和指示语的类型;语用行为的类型;会话含义与语用含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用前提的特征与分析.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对重点,难点部分讲解.在指定时间内,学生交自学笔记.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2课时. 时间安排 自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提示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的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

语用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表达和理解等活动. 二,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联系及区别. 语用学和修辞学的联系及区别.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的.7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重视语用研究. (三)语用学的类型

语用学分为形式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等三种类型. 1.形式语用学

探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化的最恰当的方法. 形式语用学的贡献. 形式语用学的局限. 2.描写语用学

对某种语言与情境结合而出现的各种用法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 描写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应用语用学

把语用学理论应用到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以及应用到与理解话语有关的所以领域,如语言教学,人机对话,人工智能和语用对比等. 第二节 指示语 一,指示的含义

指示是在言语活动中,对交际双方所谈及的人物,事件,过程等要作出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语境联系起来这一现象. 指示语是反映话语所表示的信息的词语.

指示语的重要特点就是和具体语境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时间,空间,语篇和社交等基本类型. (一)人称指示

人称指示指会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代词系统是语用学上典型的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第二人称指示和第三人称指示.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包括式和排除式.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的借指单数功能;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借指复数功能. 第二人称代词的一般用法和尊称用法;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复数功能. 呼语.

第三人称代词的泛指功能. (二)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指会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提到的时间. 1.时间指示中的时间单位概念 历法时间和度量时间.

历法时间和度量时间的重合以及区别. 2.时间指示语的类型 (1)时间名词

(2)方位名词 (3)时间副词 (4)时间短语

时间指示也可以借助语法范畴来表示. (三)空间指示

空间指示指话语涉及的地点. 1.空间指示语的用法

交际中由于有语境的制约,所要说的空间地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表达. 手势用法. 象征用法. 前照应用法.

2.空间指示语的类型

(1)代词,(2)副词,(3)方位词,(4)移动动词,(5)介词短语 (四)语篇指示和社交 1.语篇指示

语篇指示是说话或行文过程中所使用的某些词语用以传达说话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指示信息,又叫话语指示,上下文指示.

语篇指示和时间指示,空间指示的关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语言现象. 用于语篇指示的词语:

(1)代词:前指作用和后指作用. (2)定冠词:前指作用.

(3)形容词:前指作用和后指作用. (4)其他词语:主要是关联词语. 2.社交指示

社交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相对社会地位的词语. 人称代词运用中的社交指示信息.

言语表现形式中的社交指示信息:礼貌与得体的表达. 第三节 语用行为 一,语用行为的含义

语用行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

语言的功能是用来交际和传递信息,完成一定的行为.语用行为可以理解为说话人通过说话来执行请求,陈述,提问,命令,感谢,道歉,祝贺等行为. 语用行为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甚至是\言有所果\二,语用行为的类型

语用行为可分为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种类型. (一)言内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构成言内行为的是语言的各个要素,即语音,词语和语法,人们通过它们来表述. 言内行为是其他言语行为的凭借. (二)言外行为

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言外行为包括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致敬等.

言外行为的功能意义分为阐述,询问,宣告,指使,表达,表情等方面. (三)言后行为

言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

言后行为的实施者是听话人,说话人的话语对听话人的行为产生了效果. 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别. 三,间接言语行为

(一)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

一种言外语用行为通过另一种言外行为的表达方式间接实现的语用行为叫间接语用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类型.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是人所共知,符合习惯,不依语境变化而转移的特定性.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依靠特定语境才能推断出的一种间接言语行为.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特点是必须依靠对特定语境的分析. 第四节 语用含义 一,语用含义的性质

(一)会话含义和语用含义

会话是交际双方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共同进行的有一定意向和意图的语用行为. 会话含义有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两种:一般含义是指从字面意义中可以体会出来的意义;特殊含义是指难以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中体会出来的意义. 语用含义指会话的特殊含义. (二)什么是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指的是谈话中不直接表达自己意思的言语行为,即隐含着的意义. (三)语用含义的特点

1.可撤销性.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原来所具有的语用含义可能会消失. 2.不可分离性.指语用含义依附于整个话语之中,而不是仅仅依附于某个局部词语中,同义词语的替换不能使语用含义脱离所依附的话语.

3.不确定性.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产生不同的语用含义. 4可推导性.指语用含义可以通过逐层的分析得到发现. 5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它是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结合语

境推导出来的.语用含义可以是各式各样的.随着语境的变化,含义也能变化或消失.

(四)语用含义的价值

1.语用含义不是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具体的话语意味着什么. 2.语用含义不是解释同一词语有多少种意义,而是说明一个词语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意义.

3.语用含义的推导有助于组成广义的同义结构群,丰富词语的释义. 二,语用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的内容

1.数量准则.(1)所说的话应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1)避免晦涩词语;(2)避免歧义;(3)避免罗嗦;(4)说话要有条理.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

1.说话人不愿意合作,不遵守准则.

2.说话人悄悄地,不让对方发觉地违反准则.

3.面临冲突,为了维护一条准则,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

4.说话人故意不遵守某项准则,同时还要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某项准则,让听话人通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出其中的语用含义. 三,语用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的内容

1.得体准则.(1)尽量少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1)尽量少使自己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扬准则.(1)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扬别人. 4.谦虚准则.(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1)尽量减少对方的反感;(2)尽量增加对方的同情. (二)礼貌原则的运用

话语是否礼貌,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礼貌原则具有不同的礼貌级别.间接的语言手段显得礼貌. 礼貌原则各准则的可能冲突. (三)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1.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 2.有时合作原则高于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是互补关系,根据具体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而有所侧重. 第五节 语用前提 一,语用前提的含义 (一)什么是语用前提

语用前提指的是推导语用含义的一种已知信息,又叫预设. 语用前提是共知的或可推导的. 语用前提不同于蕴涵. (二)语用前提理论的形成

原为语言哲学范畴,60年代引入语言学. 二,语用前提的特征

1.合适性.指语用前提要和语境紧密结合,语用前提是语用行为的先决条件,包括说话人的正确表达和听话人的正确理解.

2.共知性.共知性指语用前提应该是交际双方共有的信息.

(1),语用前提为一般人所共知,与语境紧密结合,语境明确,前提为双方所共有. (2)语用前提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 (3)语用前提只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其他人不了解. 3.可撤销性.指在一定条件下,语用前提能够被取消. 撤销的途径:(1)上下文制约.(2)否定共知. 三,语用前提的分析

分析语用前提可以从逻辑—语义角度和语用角度进行.

(一)从逻辑—语义角度分析语用前提

1.语用前提反映话语的逻辑—语义关系,话语是语用前提的基础,语用前提必然要反映话语的逻辑—语义关系.

2.语用前提反映话语的语义重点.语用前提与话语中某些词语有特别的关系. (二)从语用角度分析语用前提 话语中的语境因素的作用. 四,语用前提触发语

(一)什么是语用前提触发语

对话中可以标明语用前提的词语习惯上称为语用前提触发语. (二)语用前提触发语的类型

1.动词.2.限定性和描写性词语.3.短语或分句. 第六节 会话结构 一,会话结构的含义 (一)什么是会话结构

会话结构指的是会话的构成形式. (二)语用结构与会话结构

广义的语用结构是话语结构,狭义的语用结构主要指会话结构. 二,会话结构的组成

会话结构通常由会话建立,持续,结束三部分组成. (一)会话建立

即会话开始.用体态表示会话愿望,用称谓语表示角色期待或角色关系. (二)会话持续

会话持续是会话结构的主体.包括: 1.话轮保持.即继续说话. 2.话轮转换.会话人轮流说话

3.话轮平行.指同时存在的两个话轮,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三)会话结束

由预示会话结构构成.包括: 1.话题界限限制. 2.前置结束系列. 3.结束系列.

三,信息结构的分类

信息结构指在构成对话时,话语成分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的交际价值. (一)新知和旧知

旧知是会话前已经知道的信息.旧知的来源:一是话语的上文已经提到;二是语境所提供的.

新知是在理解话语之前所不知道的信息. 在会话中,新知的交际价值大. (二)共知和单知

共知是会话双方或各方在会话前共同知道的旧知,是会话进行的基础. 单知是会话一方已经拥有的旧知. 在会话中,单知的交际价值小.

1.语用学与语义学,修辞学的关系. 2.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3.指示的含义和指示语的类型. 1.语用行为的类型. 2.间接言语行为.

3.会话含义与语用含义. 4.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5.语用前提的特征与分析.

1.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错用指示语的经历么.你认为自己错在哪里. 2.指出本节课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用过哪些指示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3.你认为老师有用得不合适的么 1.汉语的语用问题.

2.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违反与表达效果.

阅读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或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写出读书笔记. 第九章 文 字 [教学目的]

主要讲解文字的性质,作用,起源,发展及借用,改革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文字学理论与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几种重要的字母;文字的借用和改革.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2课时. 时间安排 教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录音机也记录语言 ,但是它不是书写符号. 2.有些商品包装上有书写符号,但是它不记录语言. 3.文字是一个系统.

(二)文字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 文字具有音形义三个要素. 字形是文字的最基本的要素. 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三)文字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文字和语言的共同点:是全民的交际工具,是没有阶级性的. 文字与语言的区别:文字可以创制和改革. 二,文字的作用

(一)文字弥补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

有声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文字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使声音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可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

(二)文字的出现给语言带来新的表达因素,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文字的出现使语言形成了书面语,书面语使语言精确化,条理化. 有了文字,可以用字形去辨义.文字的字形也可以构词. (三)文字是学习语言的有利工具,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四)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三,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一)文字依附于语言

1.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了文字.

2.文字联系并适应一定语言的结构特点,基本词汇,语法特点和语音特点. (二)文字和语言是两种现象

1.从起源讲,文字后于语言.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2.从历史发展看,语言不能创造和改革,而文字可以创制和改革. 3.从存在形式看,语言的载体是语音,而文字的载体是字形.

4.从交际功能看,有声语言用于面对面直接交际,借助体态;而文字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但不能借助体态.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一,文字的起源

(一)文字起源的时间

起源于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末期. 文字起源于图画.

(二)关于文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1.神秘论.2.个人论.3.手势论.4.所有权记号论 (三)文字起源于图画 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

文字起源于图画,但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文字记录的是语言的词.

记事的实物也好,图画也好,显然都还不是文字.它们虽然能够起一些辅助交际,帮助记忆的作用,但是不记录语言,不代表一定的词句.后来,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记事的图画逐步加以简化,整理充实,使它能够代表具体的语言,有了读音.这样,人们就创造了文字. 二,文字的发展

人类早期文字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他们像记事图画似的,不过是记录语词罢了.

2.它们不是拼音的,而是同时使用了表形,表意,表音的造字方法. 上述两个主要特点其实也是它的两个主要缺点.

公元前1000多年,居住在西方两大文化中心之间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闪美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 (一)文字发展的原因

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 (二)文字发展的趋向 1.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2.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3.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4.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后来多数发展为表音文字. 三,文字的类型

文字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文字的形体来源来分,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只有汉字是自源文字. 按文字符号的功能来分,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可以分为三种

1.音节字母文字,每个字母表示一个音节.以日本的假名为代表.

2.辅音字母文字,只表示辅音,只有少数兼表元音,或者根本不表示.古代闪美特人字母和现代阿拉伯文字为代表.

3.音位字母文字,它的字母基本上代表音位. 四,字母的源流

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北方闪美特人字母 公元前1000年左右,闪美特字母出现三个分支: 1.迦南字母 现在已成为无人使用的古文字.

2.希腊字母 希腊人对闪美特字母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1)增添了表元音的符号.(2)将原来自左向右的书写顺序改为自右向左.(3)外形改造成简单,明确,匀称的几何形体.

希腊字母有许多后裔,其中最重要的是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3.阿拉马字母 .它的后裔很多,现在的分歧也相当大.其中最重要的是阿拉伯字母.还有古印度字母,蒙文字母等.

古印度字母又产生出天城体字母,藏文字母. 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来源于汉字. 第三节 文字的借用和改革 一,文字的借用

文字的借用形成借源文字. 文字的借用是普遍现象. 二,文字的改革

1.语言的发展变化,有时会与文字发生矛盾,这就要求进行文字改革. 2.文字本身的发展趋势要求文字从繁到简,由衍形走向衍音. 文字改革有两种情况:

1.在原有文字基础上的部分改革. 2.文字体系的转换.

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文字的起源.

2.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 3.几种重要的字母. 4.文字改革.

汉字改革问题.

在一段时期里,人们认为拼音化是汉字改革的根本方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第十章 语言学的应用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讲解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应用语言学的内涵,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母语获得和外语习得,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中介语现象,语言迁移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对重点,难点部分讲解.在指定时间内,学生交自学笔记. [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 [教学时数] 2课时. 时间安排 自 学 内 容 重点,难点提示 讨论内容 实践或作业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节:应用语言学概述 ,什么是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把语言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学科与语言学的交叉形成的各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门指语言教学.我们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简史

1946年,美国弗赖斯和拉多出版《应用语言学杂志》.

1964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成立\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1964年,韩礼德出版《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的新进展.

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应该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同应用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从语言研究实际来看,语言学的本体研究,理论研究同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是既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又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有时也是难分彼此的. 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尔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就语言学的某些领域看,有以下两种情形值得关注:一种情形是,语言学的应用不断给语言研究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种情形是,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了前面,而目前的

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 三,应用语言学的分类 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上) 一 第二语言教学简述 1.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 2.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3.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也属于外语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 ,对象的特殊性. 3.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及理论研究. 4.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学科理论 语言认知理论. 中介语理论. 迁移理论.

5.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三节 双语教学 ,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中兼用母语和某一外语. (一)双语教学的发展背景.

(二)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争议.

对双语教学目前还有争议:双语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双语教学适应的学科,如何进行双语教学.

第四节 母语教学的研究

一,儿童语言获得能力及过程的研究和探索

儿童语言获得能力及过程的研究属于认知语言学,它也有助于母语教学的研究.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法

1.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争论; 2.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议; 3.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地位的探索. 三,语感教学

近年来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1.语感教学的意义.

重视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语感教学的方法.

1.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理论的关系. 2.语言认知理论. 3.中介语理论. 4.迁移理论. 双语教学.

语言能力的获得.

1.到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听课,见习对外汉语教学.

2.查阅近10年来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资料,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综述,对相关的文献,学术观点及学术成果做一总结. 附 讨论的建议:

1.讨论前布置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与此问题有关的文献.2.讨论前教师简介问题的提出及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4.教师要有对讨论的总结.5.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这也可以作为期中考核的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