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七) 记叙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3-14 14: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项复习(七) 记叙文阅读

(一)母爱的硬度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整个山都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勤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指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⑦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本文略有改动)

1.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管教“我们”劳动;严惩“我们”犯错;严格管教“我们”学习。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更突出了母亲的勤快能干、心灵手巧和要强的特点。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管教“我们”学习时的严厉。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写出母亲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收束全文)。

5.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赞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文中的母亲虽然严厉,但严中有爱,她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不赞同。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忽略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距离感。

(二)秃的梧桐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间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的是,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上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荫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

12——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少了葱茏的绿意,却也填了蔚蓝的天光。爬上榆干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3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

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4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

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5——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

16人们走过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

17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来。 ○

18如果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

19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

作用。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梧桐生存的艰难;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本文是以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11~○13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3.文中第○

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是说,即使这株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

力!

(三)伟大的谎言

张森凤

这是一对深山里的父子。父亲是个乡村医生,他常教导儿子,做医生讲求的是诚实,有时一句谎言可能会断送病人的生命。打儿子懂事时起,他就没见父亲讲过半句谎言,父亲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真理。

12岁那年,父亲带着他进山采药。父子俩进入了密林,莽莽苍苍几百里大山,父子俩带足了干粮、帐篷等生活用品,打算在这里多待一些日子,多采一些好药。谁料就在第三天晚上,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密林,然后又爆发了一场山洪,大水卷走了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辨别方向的指南针。

?我们还能走出密林吗??儿子问父亲。

父亲说:?能,当然能,虽然没有了指南针,但我们还可以看太阳、看北极星群的方向,饿了,我们可以采野果子吃。只要我们不失去信心,就一定能走出去!?

从父亲的话中,儿子受到了鼓舞。父子俩上路了,他们从太阳的起落中辨别方向。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野山楂;困了,就躺在厚厚的落叶上睡觉。

然而,第四天上午,又一场灾难向他们袭来:一条毒蛇偷袭了父亲,毒液迅速地弥漫了他的全身,他的口中吐出了白沫。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儿子绝望了,没有了父亲这个主心骨,他真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密林里一丛白色的小花映入了父亲的眼帘。父亲微笑了,断断续续地说:?孩子,我们有救了!这是一种……叫‘还魂草’的小花,是专门……医治蛇毒的,你出山去。找个医生,让他……带着金银花……速来救我……‘还魂草’跟金银花捣在一起,可治……蛇毒……?看到儿子担心的目光,父亲又说,?放心,这种蛇毒,三天之后,才会……死人,你速去速回……?

看到父亲那么肯定的眼神,儿子深信不疑了。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顺着父亲交代的落日的方向,两天后,儿子终于跑出了密林。母子俩一起去镇上找了个医生。

可医生只看了那?还魂草?一眼,就摇头说:?这只是一种无名的野萝卜花,根本

不能解除任何毒性。金银花虽有解毒功用,但也只能解除普通热毒,根本不能解除蛇毒啊!?

可是母子俩不信,他们带上这两种药草,带着一群人,按照父亲的?三天?期限重新赶回密林时,发现父亲早已死去。那个医生也去了,他看了看孩子死去的父亲那紫黑的面容,摇摇头说:?这是中了剧毒,眼镜蛇的毒,三个时辰内必将暴毙而亡!孩子,你父亲是医生,他不会不知道。他是骗了你啊!?

刹那间,儿子泪如泉涌。如果没有父亲这个谎言,他想他真的能走出密林吗?答案是,不能!他想他一定会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最终因六神无主而困死密林。

儿子因诚实的父亲一生中说过的唯一的一句谎言获救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对父子去深山采药被困山林时,父亲在遭遇毒蛇袭击后用一句谎言骗儿子独自走出密林的故事。

2.文章开头写父亲教导儿子不要说谎和儿子从没听父亲说过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既塑造了父亲诚实的形象,又反衬出后文父亲说谎时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父爱;同时又交代了后文儿子坚信父亲的谎言的原因。 3.你怎么样理解“他采下几株‘还魂草’,发狠地往密林外跑去”中“发狠”的表达效果?

这个词语生动地体现了儿子想早日走出密林,找人救父亲的急切心情;也体现了父亲的话给儿子强大的信心。

4.文章的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总结了这个故事,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开头。 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示例:本文塑造了一个诚实、坚强、善良、关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四)牵牛花

①小时父母不在身边,受祖父母的约束,我便不去弄堂里,和孩子们玩打弹子、?钉?汽水瓶盖儿、弹橡皮筋、叉响铃、滚铁圈之类的游戏,于是底楼的一方天井,便成了我驰骋想象与宣泄精力的天地。天井里有个花坛,在那里我播种,浇水,施肥,发呆,并认识了一些昆虫,每天都要在那儿花去不少时间。

②弄堂房子之间的距离本来狭窄,对面人家又在阳台上违章搭建了一间,把这天井原可能有的几小时直射阳光也遮去了,所以不管种什么花,总难见成功。这个花园对我来说是个失败的花园。我种过月季、石榴、茉莉,还有唐菖蒲、朱顶红、大丽菊,就没有开花的。

③只有牵牛花是例外。四月间撒下种子,不久就萌发出幼苗来了。牵牛花的幼苗容易辨认,就是它有两片蝴蝶翅膀般的?丫?字形子叶。不久,从两片子叶之间,会长出一条嫩茎,在空中盘旋,寻找可供它缠绕攀附的东西。这时我会从二楼窗口垂下几根绳子,将它们系在这些植株附近。一旦碰到绳子,这根嫩茎就会将它紧紧缠住,然后奋力地往上攀升。不久,它就攀到跟天井的围墙一般高了,每天可以晒到几小时的太阳。初夏的时候,它已攀到二楼的窗口,对面的房屋已完全不遮它的阳光了。

④这时虽然没了绳子(三楼住的是另外一户),但它会在爬山虎的茎叶中屈曲盘绕,最终攀到最高层三楼。虽然生在外部条件不足的环境中,牵牛花却奋力攀缘,到了高处,为自己争取到了繁盛开花的条件。

⑤攀到高处的牵牛花,生机简直惊人。它的嫩茎,一天即可伸长数寸。在夏日清晨的露水中,几乎可以感受到它的茎叶在每分每秒地生长。

⑥我种过的牵牛花有三个品种:一种是紫红白边的,极雅致;一种是蓝色的,花小性强,可攀到极高处;还有一种粉红色的,籽不是普通的黑色,而是白色,是父亲在贵

州向苗圃花匠要来的,花比碗口还大,且带皱褶。

⑦中学校园里有两株花色雪白的重瓣樱花。春日,在短短的几天里,它们会突然开满雪白的花,看上去像两朵白云。看到它们,你也许会感到怜惜:这两株小树,花开得实在太多了……不久,这些花又会在一两天蓦然谢去。顽皮的男孩,这时会把树干用力地摇,雪片般的花瓣就会纷纷扬扬地飘下,让人感到心痛般的惋惜……

⑧牵牛花开花时,我常常在早晨去数:初时每天三四朵,后来每天十几朵,二三十朵,极盛时每天五六十朵。小花坛中,其实最多不过五六株,也就是说,一株牵牛花一个夏天要开数百乃至上千朵花。牵牛花硕大美丽的花朵只开一天,说是一天,其实只有几小时:凌晨即开,到九至十点烈日高升时就谢了。我是个爱睡懒觉的孩子,可为看牵牛花开,曾强迫自己在天刚亮时就醒来,这时牵牛花已经沾着露水开了。

⑨在我看来,能跟樱花一样,把生与死、美丽与凋谢的历程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恐怕只有牵牛花了。

1.作者在第②段说“这个花园对我来说是个失败的花园”,为什么?

因为弄堂房子之间的距离本来狭窄,对面人家又在阳台上违章搭建了一间,把这天井原可能有的几小时直射阳光也遮去了,所以不管种什么花,总难见成功。 2.作者在第⑦段提到“重瓣樱花”的用意是什么?

一方面表现樱花“花开茂盛,凋谢迅速”的特性;另一方面以此衬托牵牛花,表明樱花和牵牛花一样花开花落,生命短暂而美好。

3.第⑨段中说:“在我看来,能跟樱花一样,把生与死、美丽与凋谢的历程表现得如此淋

漓尽致的,恐怕只有牵牛花了。”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体现出牵牛花和樱花一样,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在不断地奋斗拼搏,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达出作者对牵牛花顽强生命力的欣赏和赞美;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牵牛花”的作用。

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牵牛花虽花期短,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来展开。(概括性强)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牵牛花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饱含作者对牵牛花的喜爱和赞美。

(五)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时的我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

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奶奶的粽子(或粽子),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准备包粽子的食

材、奶奶包粽子、奶奶煮粽子、“我”睡醒后吃粽子和“我”怀念奶奶的粽子。 2.文章第①段引用歌谣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引用歌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与结尾互相呼应。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

“捧”这一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2)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经水泡过的米的可爱形态。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

回忆的味蕾”?

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n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