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布展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3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 庙 布 展 方 案

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

二零零九年九月

明清时期,天津文庙既是天津地区学宫所在,又是祭祀孔子的专

门场所,同时也是天津地区最大的,最具特色的儒学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有着“中华双学第一庙”之称。孔子思想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所以,在展览展示与举办相关活动之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天津文庙拟举办与孔子思想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四个基本陈列:

一、《天津文庙府庙祭孔复原陈列》(在府庙一线) 二、《大哉孔子展》(在新建展室) 三、《孝德展》(在县庙崇圣祠)

四、《文明之光——天津教育展》(在县庙一线)

一、《天津文庙府庙祭孔复原陈列》

天津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明清两代天津地区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也是天津学宫所在。清朝雍正年间,天津由卫升州再升府,天津文庙的规格也升为府庙,在府庙的西侧修建了天津县庙,由此形成了府学、县学并列独特的建筑格局。我馆拟在天津文庙府庙一线举办《祭孔复原陈列》。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涌现出众多的儒学大家,其中对儒家学说贡献巨大的先贤和先儒历经历朝的甄选,按照固定的位次,陪祀于大成殿和东西庑之中。地方文庙中设立名宦祠和先贤祠来纪念那些勤政惠民的地方官吏和对沾溉乡里的贤达。陪祀人员根据孔子享受的祭祀规格递减。

通过天津文庙府庙的复原陈列,将传统祭孔的场景展示给世人,将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以祭祀方式表达对孔子、先贤先儒、良吏和乡贤的尊崇传递给观众,发挥天津文庙应有的社会教育作用。

根据《孔子研究大全》的相关资料和我馆收藏“圣诞纪念会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大成殿祭器、乐器位置图》和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天津祀孔文庙位次图》以及《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的记载,经过考证研究制定复原陈列方案:

1.天津文庙祭祀规格为大祀。据《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庙祭祀升为大祀;《大成殿祭器、乐器位置图》中记载孔子享用的边、豆各十二个,也是大祀的标准。所以,复原陈列按照祭孔大祀场景恢复。

2.大祀中陪祀人员的祭祀规格。《大成殿祭器、乐器位置图》之刊印

了孔子牌位前大祀祭器种类和数量非常明确,但其他陪祀人员的规制忽略不记。根据《孔子大全》中记载的蔚州文庙大祀祭祀图的祭器数量来确定复原陈列中其他陪祀人员的规制。

3.确定文庙从祀先贤先儒名册。根据《天津文庙位次图》记载,东西两庑供奉着156位先贤和先儒的牌位,其中最后一位先儒李塨未列入其他文庙的两庑中,而《天津文庙位次图》记载“是图现时之牌位序列并遵录内务部所印,孔子庙祭祀位次序表之原文未敢轻易一字,合并声明”。这个位次应是国家的定制,故增加李塨的牌位。《天津文庙位次图》两庑中先贤先儒的位次与其他文庙有出入,复原陈列将按《天津文庙位次图》的位次排列。

4.在崇圣祠恢复孔孟皮的牌位。《天津文庙位次图》中,孔子之兄孔孟皮在崇圣祠陪祀,据《天津县志》记载,清朝咸丰七年,清政府下诏,将孔孟皮入崇圣祠,故恢复孔孟皮的牌位。

5.天津文庙官宦祠入祀官宦的人数为25人。据《重修天津府志·天津府属祀典博议》载天津文庙名宦祠供奉二十二人。而另据《重修天津府志·名宦祠》载,供奉18人,其中在两处都有记载的15人,另各有记载的10人,共25人。在没有其他文献记载考证的情况下,天津文庙名宦祠复原陈列中,将25位名宦一一列入。

天津府庙各殿庑祭祀的祭器、乐器名称、规格数量说明如下: 一、大成殿

天津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黄琉璃瓦歇山顶,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面阔七间。殿中塑孔子帝王像,其两侧为四配、十二哲坐像,并配有祭器、乐器等。

“四配”的“配”是配享的意思,即祭孔时他们列侍于孔子塑像之旁,陪同受祭。唐贞观二年(628年)复圣颜回、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宗圣曾参、北宋熙宁年间亚圣孟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述圣孔伋先后入庙奉祀,形成“四配”定制。

唐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以孔门“四科”中的十人为“十哲”配享从祀孔子。四科为——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度宗皇帝诏令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配祭孔子,史称“四配”。曾参被升为四配之一,于是又增补颛孙师为“十哲”。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十一哲”。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子若为十二哲,位次卜子商。移朱子(熹)次颛孙子师”(《清史稿·礼志》)。至此,配享祭祀的“十二哲”从此固定于文庙大成殿中。

在祭祀礼制上,孔子的规格最高,孔子帝王像前设牌位设一张笾豆案,陈设盛放祭品的祭器:篚一,爵三,铏二,登一,簠二,簋二,笾十二,豆十二。次,一张俎案上摆设着三牲:整牛,整猪和整羊。再次,一张香案上摆着一只香炉、两只烛台。

四配:每人一案、一龛,像前设牌位,按照定制减登,减边和豆各二,减牛,即:篚一,爵三,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次,一张俎案上摆设着二牲:整猪和整羊。再次,一张香案上摆着一只香炉、两只烛台。

十二哲:每人一案、一龛,像前各设牌位,按照定制依次爵减二,铏减一,二簋不设,笾豆各减四,即:篚一,爵一,铏一,簠二,,笾四,豆四。次,一张俎案上摆设着二牲:整猪和整羊。再次,一张香案上摆着一只香炉、两只烛台。

大成殿中陈设着祭孔时所用的乐器:祝版一、琴六、瑟四、镈钟一、特磬一、编钟一、编磬一、应鼓一、鼍鼓一、搏鼓一、拊鼓一、鼗鼓二、排箫一、笛一、壎一、篪一、笙一、箫一、敔一、籈一、柷一、止一、旌四、節四、羽三十二、籥三十二、干三十二、戚三十二

另,府县大成门两侧钟鼓各一套 二、崇圣祠

原为启圣祠,雍正二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后,改为崇圣祠。面阔五间,位于府庙中轴线建筑最北端。祠内中间供奉孔子五世祖肇圣王木金父、左供高祖父裕圣王祁父(夷父)、右供奉曾祖父诒圣王防叔、再左供奉祖父昌圣王伯夏、再右供奉孔子父亲启圣王叔梁纥。正位东侧先贤孔孟皮(咸丰三年入祀)、先贤曾点(四配之一宗圣曾参之父)、先贤孟孙激(四配之一亚圣孟轲之父)以配享,西侧先贤颜无繇(四配之一复圣颜回之父)、先贤孔鲤(四配之一述圣孔伋之父)以配享。再两侧以先贤周敦颐之父周辅成、先儒张载之父张迪、先贤二程(程颐、程颢)之父程珦、先哲朱熹之父朱松、先儒蔡沈父亲蔡元定为从祀,在孔庙大祭时一并受祭祀。

1.神位

(1)正位:肇圣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裕圣王祈父公,东一位,南向;诒圣王防叔公,西一位,南向;昌胜伯夏公,东二位,南向;启圣王叔梁公,西二位,南向。

(2)配位:

先贤孔孟皮、先贤曾点、先贤孟孙激(东侧配享,南向) 先贤颜无繇、先贤孔鲤、空位(西侧配享,南向) (3)从祀:

先儒程珦、先儒张迪、先儒蔡元定(东从祀,西向) 先儒周辅成、先儒朱松(西从祀,东向)

正位每位一案,各设牌位,分设五张笾豆案,其祭祀规格(照先师位)为篚一,爵三,铏二,登一,簠二,簋二,笾十二,豆十二。设五张香案,每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院中设一张俎案,摆着整羊、整牛、整猪

配位陈设每位一案:各设牌位,按照定制,爵减二,笾豆各减四,不设登,即篚一,爵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每位一香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

从祀位陈设,三人一龛一案:各设牌位。每龛设一张笾豆案,按照定制,簠、簋各减一,即爵三(每位一爵),簠一,簋一,笾四,豆四。每龛设一香案,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 三、东、西庑

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历朝历代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从祀的先贤先儒原为画像,金时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木制牌位。从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从祀开始,历代王朝对两庑中的先贤先儒的甄选标准不同,先贤先儒的人数各有不同。天津文庙复原陈列根据《天津文庙位次图》记载,恢复156先贤、先儒牌位。

东庑:由北至南,先贤四十人,先儒三十九人,共七十九人,依次为: 先贤公孙侨,先贤林放,先贤原宪,先贤南宫适,先贤商瞿,先贤漆雕开,先贤司马耕,先贤梁鳣,先贤冉孺,先贤伯虔,先贤冉季,先贤漆雕徒父,先贤漆雕哆,先贤公西赤,先贤任不齐,先贤公良孺,先贤公肩定,先贤邬单,先贤罕父黑,先贤荣旗,先贤左人郢,先贤郑国,先贤原亢,先贤廉洁,先贤叔仲会,先贤公西舆如,先贤邽巽,先贤陈亢,先贤

琴张,先贤步叔乘,先贤秦非,先贤颜哙,先贤颜何,先贤县亶,先贤牧皮,先贤乐正克,先贤万章,先贤周敦颐,先贤程颢,先贤邵雍;先儒公羊高,先儒伏胜,先儒毛亨,先儒董仲舒,先儒毛苌,先儒杜子春,先儒郑康成,先儒诸葛亮,先儒王通,先儒韩愈,先儒胡瑷,先儒韩琦,先儒吕大临,先儒谢良佐,先儒尹焞,先儒胡安国,先儒李侗,先儒吕祖谦,先儒袁燮,先儒陈淳,先儒蔡沈,先儒魏了翁,先儒王栢,先儒陆秀夫,先儒许衡,先儒刘因,先儒陈训,先儒方孝孺,先儒薛瑄,先儒胡居仁,先儒罗钦顺,先儒吕楠,先儒刘宗周,先贤黄道周,先儒陆世仪,先儒顾炎武,先儒汤斌,先儒颜元,先儒李塨,空位。

西庑:由北至南,先贤三十九人,先儒三十八人,共七十七人,依次为:

先贤蘧瑷,先贤澹台灭明,先贤宓不齐,先贤公冶长,先贤公皙哀,先贤高柴,先贤樊须,先贤商泽,先贤巫马施,先贤颜辛,先贤曹卹,先贤公孙龙,先贤秦商,先贤颜高,先贤壤驷赤,先贤石作蜀,先贤公夏首,先贤后处,先贤奚容蒧,先贤颜祖,先贤句井疆,先贤秦祖,先贤县成,先贤公孙句兹,先贤燕伋,先贤乐欬,先贤狄黑,先贤孔忠,先贤公西蒧,先贤颜之仆,先贤施之常,先贤申枨,先贤左邱明,先贤秦冉,先贤公明仪,先贤公都子,先贤公孙丑,先贤张载,先贤程颐,空位;先儒谷梁赤,先儒高堂生,先儒刘德,先儒孔安国,先儒后苍,先儒赵岐,先儒许慎,先儒范宁,先儒陆贽,先儒范仲淹,先儒欧阳修,先儒司马光,先儒游酢,先儒杨时,先儒罗从彦,先儒李纲,先儒张栻,先儒陆九渊,先儒黄干,先儒辅广,先儒真德秀,先儒何基,先儒文天祥,先儒赵复,先儒金履祥,先儒吴澄,先儒许谦,先儒曹端,先儒陈献章,先儒蔡清,先儒王守仁,

先儒吕坤,先儒孙奇逢,先儒黄宗羲,先儒张履祥,先儒王夫之,先儒陆陇其,先儒张伯行,空位,空位。

先贤先儒各设牌位,四位一龛一笾豆案,按照定制每案设篚一,爵四(每人一爵),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另外加四个盛肉的胙盘。四位设一香案,每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每庑居中设一俎案,整猪、整羊各一。 四、名宦祠

名宦祠供奉在天津本地做官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政府官员。对他们的祭祀崇拜是统治者利用乡土情感强化儒教教化的重要方式。天津文庙名宦祠位于大成门前东侧,三开间,硬山屋顶覆布筒瓦。

祀明朝天津道毛恺,清朝直隶总督张存仁、李荫祖、熊学政、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金世德、于成龙、格尔古德,郭世隆、李光地、于成龙、赵宏燮、方观承、曾国藩,天津镇总兵赵良栋,天津道朱宏祚,礼部侍郎督理子牙河务许汝霖,巡视长芦盐政监察御史莽鹄立,刑部尚书魏象枢,学政熊伯龙,直隶布政使陆费瑔,天津府知府石赞清,天津县知县陆费元鐄、谢子澄。

名宦各设牌位,四位一龛一笾豆案,依照定制每案设篚一、爵四(每位一爵)、簠二、笾四、豆四。四位设一香案,每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祠居中设一俎案,整猪、整羊各一。 五、乡贤祠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天津道黄中创建名宦祠和乡贤祠,乡贤祠位于大成门前西侧。明清两代天津文庙的乡贤祠供奉着11位乡

贤,其中明朝人7位,清朝人4位。其选拔过程,经公议明白后,将候选乡贤的姓名、履历及职位等如实上奏朝廷批准。

祀明朝人郑海、倪维城、王绍庆、蒋明仪、张愚、汪来、倪尚志;清朝人刘得宁、朱玉成、侯肇安、沈兆云。

乡贤各设牌位,四位一龛一笾豆案,每案设篚一、爵四(每人一爵)、簠二、笾四、豆四。四位设一香案,每案设一只香炉,两只烛台。祠居中设一俎案,摆整羊、整猪各一。(一)文物复制清单 1.祭器:

篚70个 竹质; 爵237个 青铜质; 铏24个 青铜质; 登6个 青铜质; 簠98个 青铜质; 簋72个 青铜质; 笾328个 竹质; 豆328个 木质; 胙盘4个 青铜质; 献爵3个 青铜质; 香炉70个 青铜质; 蜡扦140个 青铜质; 羊模型18个 木质; 豕模型18个 木质; 牛模型1个 木质;

文字说明:建于明初,门内相传为孔子古宅

2阙里坊

文字说明: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他随母亲迁居鲁都阙里。明初建坊,成为孔

子故里的标志

3 孔宅故井

文字说明:相传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明代立栏维护。

4 梁公林

文字说明:孔子父母的墓园,又称启圣王林

5 尼山孔庙

文字说明:尼山为孔子发祥之地,北魏时建庙祭祀叔梁纥、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建庙奉

祀孔子。

6 尼山书院

文字说明:尼山为孔子发祥之地,北魏时建庙祭祀叔纥、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建庙奉祀

孔子。

7 《圣迹图》合葬于隋

文字说明:孔子幼年丧父,十七岁时其母又故,孔子将父母合葬于曲阜城东隐山之阴。

文字: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如饥似渴的追求知识,他学无常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晚年仍“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终于成为知识渊博、多才多艺、集文化学术之大成的巨人。 图片: 孔子入学

文字说明:孔子7岁时进入乡学学习。乡学是官办的学校,不收平民子弟入学。孔子因

为先祖是贵族才有资格入学。

颜母教子图

文字说明:颜征在年轻丧夫,带着三岁的孔子,迁居鲁都阙里勤俭持家,孔子学业有成,

与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照片

1 问礼故址

文字说明:曲阜周公庙即古太庙旧址。后人于庙内建问礼堂,纪念孔子,今堂毁。

2 孔子入周问礼处

文字说明:在今洛阳东关大街北侧,清代立碑纪念。

3 孔子闻韶处

文字说明:孔子36岁时入齐,听到“韶”乐,沉醉其中,三个月都尝不出肉味来。

图片:

1《圣迹图》俎豆礼容

文字说明:孔子自幼喜爱礼乐制度,连游戏都仿照大人演习祭祀礼仪。

2《圣迹图》访乐苌弘

文字说明:孔子曾向周大夫苌弘问乐谦让好礼,获得赞赏。

3《圣迹图》太庙问礼

文字说明:孔子谦虚好学,入太庙,每事都要问。

4《孔子见老子》

文字说明:孔子专程去周都洛阳学习周礼和文献,曾向老子问礼。

二 有教无类

文字: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将施教对象扩展到平民,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礼”、“乐”讲道德行为规范,“射”、“御”教人锻炼体魄,“书”、“数”教人增长知识技能。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创立了声势显赫的儒家学派。

照片:

1峄山

文字说明:孔子教授生徒的地方

2杏坛

文字说明:相传孔子当年设教的地方,金代始建亭。

3泗水

文字说明:泗水与洙水并称洙泗,后人用作文教兴盛地的代称。

4舞雩台

文字说明:本是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孔子经常带领弟子到此活动。

5瞿相圃

文字说明:相传孔子练习射礼的地方,旧址在孔庙西墙外。

图:

1孔子讲学图 【明】佚名 2《圣迹图》大夫问师

文字说明: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3《昼息鼓琴》

文字说明:弟子们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听到孔子见到猫捉鼠时的琴声就能辨出孔子有

心事。

4《圣迹图》步游洙泗

文字说明:鲁国都城北面的洙水、泗水之间是孔子施教的主要地方。

5《圣迹图》舞雩从游

文字说明:孔子教育弟子要先劳后得,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要一怒不计后果。

6《圣迹图》金人铭背

文字说明:孔子在后稷庙见到嘴上贴有封条的金(铜)人,教育弟子要谨言慎行。

照片: 1鞭打芦花处

文字说明:闵损幼年丧母,其父续娶,后母不贤,用芦花为闵损做棉衣,遭父责打方知其故。闵损无怨言,劝父恕之,事后母益恭。

2闵损墓

文字说明:在济南市闵子骞路侧。

3仲弓祠

文字说明:在山东菏泽城东。

4子贡墓

文字说明:墓在河南浚县南关

5子游墓

文字说明:在江苏常熟

6子路祠坊

文字说明:祠在河南濮阳。

7颜子庙乐亭

文字说明: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以学习为乐,宋代建亭井侧以作纪念。

8林放墓

文字说明:林放以孔子弟子从祀孔庙,墓在曲阜城南。

9文亭山

文字说明:仲弓与曾参、冉耕、冉有会文处,在成武西关。

10曾参墓

文字说明:曾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以孝著称。

画像 颜子像 子贡像 子路像 子游像 子夏像 子张像 闵损像 冉耕像 仲弓像 冉有像 表:孔子著名弟子简表

孔子著名弟子简表

姓名 颜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冉求 仲由 字 子渊 子骞 伯牛 仲弓 子有 子路 生卒年 前521—前481 前536—? 前544—? 前522—? 前522—? 前542—前480 国别 鲁 鲁 鲁 鲁 鲁 鲁 家庭 平民 平民 贱人 贱人 贱人 卞之野人 任职 费宰 季氏宰 季氏宰 季氏宰蒲大夫 卫大夫孔悝邑宰临淄大夫 信阳令信阳宰 武城宰 莒父宰 单父宰 孔子家宰 单父宰 备注 曲阜有庙、有墓 墓在济南 菏泽城东有三冉祠 菏泽城东有三冉祠 菏泽城东有三冉祠 微山有庙 宰予 子我 鲁 墓原在曲阜 端木赐 言偃 卜商 颛孙师 曾参 澹台灭明 宓不齐 原宪 公冶长 南宫适 公皙哀 曾点 颜路 商瞿 高柴 漆雕开 公伯缭 司马耕 樊须 有若 公西赤 巫马施 梁鳣 颜幸 冉孺 伯虔 公孙龙 子贡 子游 子夏 子张 子舆 子羽 子贱 子思 子长 子容 季次 子皙 无繇 子木 子羔 子开 子周 子牛 子迟 子有 子华 子期 叔鱼 子柳 子鲁 子循 子石 前520—? 前506—? 前507—? 前503—? 前505—前432 前522—? 前521—? 前515—? 前545—? 前522—? 前521—? 前540—? ?—前481 前515—? 前508—? 前509—? 前521—? 前522—? 前505—? 前501—? 前501—? 前498—? 卫 吴 卫 陈 鲁 鲁 鲁 鲁 齐或鲁 鲁 齐 鲁 鲁 鲁 卫或齐 鲁或蔡 鲁 宋 鲁或齐 鲁 鲁 鲁 齐 鲁 蔡 蔡 楚 商人 武城宰 清寒 鄙家 平民 士 贫寒 贵族 贫寒 平民 平民 贵族 富裕 原墓在萧县 庙、墓在嘉祥 墓原在安徽寿州 墓原在费县 孔子女婿,安丘有书院 孔子侄女婿 曾参父 颜回父 费宰武城宰卫士师 墓在河南上蔡 鱼台有讲学台 三 为官治国

文字: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提倡仁政德治,力图重整秩序。孔子51岁时任中都宰,后升任鲁国司空、

司寇,参与国政,他为官4年,政绩卓著,鲁国大治。齐国害怕鲁国强大,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臣,孔子只好辞官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论语》书录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字说明: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

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1孔子为鲁司寇像

文字说明:相传唐代吴道子所绘,明代重摹。

2《圣迹图》化行中都

文字说明:孔子51岁任中都宰,制定养生送死之节,一年之后大治。

3《圣迹图》鲁国大治

文字说明:孔子52岁升任大司寇,使鲁国呈现井然有序的大治景象。

4《圣迹图》归田谢过

文字说明:齐鲁盟会,齐景公因失礼而将过去侵占的鲁国土地送还以示谢罪和修好。

5《圣迹图》职司委吏

文字说明:孔子20岁曾任季孙氏的“委吏”,即管理仓库的小官吏,秤量算数都很准

确。

6《圣迹图》职司乘田

文字说明:孔子21岁时,当季氏的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牛羊肥壮。

7《圣迹图》泰山问政

文字说明: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和弟子到齐国避难,看到一妇

人在痛哭,妇人哭诉家中三代均死于虎口,但不愿搬到山外受官吏欺压。孔子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叹。

8《圣迹图》诛少正卯

文字说明: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53岁,由大司寇摄行相事,孔子执政七天,

诛杀乱政大夫少正卯于两观台之下。

9《圣迹图》夹谷会齐

文字说明: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相会于夹谷。齐国先后演奏四方之乐和

宫中之乐,都不合礼的规定。孔子先以国君相会不能用夷狄之乐为由迫使景公撤走乐舞,后又以匹夫惑乱诸侯迫使景公处罚乐人,取得外交胜利。

10《圣迹图》因膰去鲁

文字说明:鲁国大治引起了齐国畏惧。为离间孔子君臣,齐国将女乐80名、好马30

驷送给鲁君,鲁国君臣沉溺其中,从此怠于政事并疏远了孔子。孔子愤而辞官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四 周游列国

文字: 孔子55岁时为了推行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寻求治国平天下的机会,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他前后14年在7个诸侯国之间奔波,各国国君热衷于使用武力争夺权柄,都不任用他。孔子历尽磨难却壮志难酬,六十八岁时又回到了鲁国。 图片: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照片: 1夫子洞、晒书石

文字说明:洞在河南永城县芒砀山。传说孔子过宋避雨处,天晴后就在晒书石上晾晒被淋湿的竹简。

2孔子还乡祠

文字说明:孔子到了宋国,首先回到祖居地祭拜祖先。

3河南长垣学堂冈

文字说明:孔子一边寻找从政的机会,一边讲学收徒。学堂冈就是孔子讲学处。

4三官寺

文字说明:孔子在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三官寺即其故地,在河南淮阳。

5负函城故址

文字说明:楚国叶公的封地,孔子周游列国向南走的最远的地方。

6孔子击磬处

文字说明: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挑筐的人劝谕孔子: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罢了。

7孔子返驾处

文字说明:孔子想去晋国,走到黄河边,听说晋国赵简子杀了贤大夫,临水叹息而返。

8商丘文雅台

文字说明:孔子“德治”思想在宋国也遭到冷遇,孔子师徒只得到城外大檀树下休息。

受过孔子批评的宋国司马桓魋派人拔倒了这棵大檀树,留下深深的树坑。后人景仰孔子的临危不惧,在树坑旁盖起一座纪念亭。

9弦歌台

文字说明:虽然被兵马围困,孔子却信心百倍地弹琴歌唱不止。后人为纪念孔子在陈

绝粮弦歌不衰而建,在孔子弹琴歌唱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弦歌台(在今河南淮阳)。

1《圣迹图》灵公郊迎

文字说明:孔子到了卫国,灵公很高兴,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并以礼相待。

2《圣迹图》丑次同车

文字说明:在卫国,孔子曾跟在卫灵公夫妇游春的车后当陪衬。他看出卫灵公喜好女

色而轻视品德,决定离开卫国。

3《圣迹图》匡人解围

文字说明:孔子不甘心只担虚衔,便离开卫国到陈国。但途径匡地时,被匡人误认为

欺凌过他们的鲁国大夫阳虎,被围拘了5天。弄清真相后,孔子又返回卫国。

4《圣迹图》五乘从游

文字说明:孔子离陈去卫,路过蒲地被围。弟子公良孺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死战

才脱险。

5《圣迹图》在陈绝粮

文字说明:孔子沿陈、蔡两国边界应邀前往楚国。陈、蔡两国都怕楚国任用孔子而对

本国不利,便各自派兵把孔子师徒围困了7天7夜。弟子们被困挨饿,面有饥色。后来子贡使楚国派兵来迎接,才免除了灾难。

6《圣迹图》子西阻封

文字说明:楚昭王的确打算任用孔子,但遭到令尹子西的阻挠。孔子师徒在楚国边境

稍作停留,就又返回卫国。

图片 孔子遇隐士

文字说明:孔子到处劝说统治者实行德治的做法时常受到隐士的嘲笑和讥讽。但孔子

毫不在意,仍然为改进社会现状而四处奔波。

9《圣迹图》适卫击磬

文字说明: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时时用击磬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10《圣迹图》作歌丘陵

文字说明: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鲁国新君鲁哀公才派人捧着厚礼迎接孔子回国。返

国途中,孔子面对山谷独自开放的兰花弹唱起即兴创作的《猗兰操》,表白自己此时的心境。

场景复原:孔子周游列国 场景复原:陈蔡绝粮

五 集古大成

文字: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被尊为“国老”。孔子虽然仍关心国事,但已失去了往日从政的热情。他是一个勤奋自勉的人,虽年近古稀,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致力于教学和整理古代文献。

1《圣迹图》杏坛礼乐

文字说明:孔子师徒共同删定《诗经》、校正乐谱。

2《圣迹图》韦编三绝

文字说明:孔子整理《易》经,多次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翻断了。

3《圣迹图》西狩获麟

文字说明:公元前481年,叔孙氏西郊打猎,获得一只麒麟。孔子认为仁兽之死预示

着道之难行,便停止了《春秋》的写作。

照片 1折中六艺

文字说明:孔子返回鲁国着力整理古代文献,删《诗》、《书》,订《礼》、《乐》,系《周

易》、作《春秋》,为古代文献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2春秋书院

文字说明:曲阜市息陬村,传说孔子作《春秋》的地方。

3洙泗书院

文字说明:位于洙泗二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整理典籍的主要地点。

4孔子墓

文字说明:孔子死后,弟子们将其葬于鲁城北泗上,子孙接冢而葬,成为占地2平方

公里的家族墓地。

5子贡手植楷

文字说明: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各从家乡带树栽于孔子墓周围。

6子贡庐墓处

文字说明: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墓三年,独子贡守墓六年。

7万古长春坊

文字说明:1594年建,位于孔林神道上。

8明墓群

文字说明:孔林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表:孔子生平年系表

孔子生平年系表

鲁哀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551年 1岁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其父叔梁纥为鲁之陬邑大夫,其母颜征在。因孔子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父叔梁纥死,葬于鲁城东防山,母子迁居鲁都阙里。 孔子嬉戏“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母死,与其父合葬于防,赴季氏宴,被拒于门外。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任季氏之乘田及委吏。生子,鲁昭公送鲤鱼,因取名鲤,字伯鱼。 学琴师襄,郯子朝鲁,孔子见而问学。 孔子自谓“三十而立”。开始设学,收颜战船、曾点、仲由等弟子。 孔子收孟懿子、南宫敬叔为弟子,赴洛邑,问礼于老聃,观明堂。 鲁昭公因斗鸡事件被季氏赶出鲁国。孔子随之奔齐,通过高昭子见齐景公。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齐景公问政,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 齐大臣晏婴等阻封孔子田,孔子离齐返鲁。 昭公死于晋国乾侯。孔子对季氏不满。 孔子在鲁任中都宰,升司空,晋大司寇。 鲁国大治。鲁、齐夹谷相会,孔子摄行相事。 孔子为削弱“三桓”势力,而堕三都。郕城未下。 齐人惧孔子治鲁强盛,送女乐。鲁君怠于政事。孔子离鲁适卫,在匡蒲被围,解围后又返卫。 孔子在卫,见南子,随卫灵公等出行,为次乘。 灵公向孔子问阵,孔子不答,欲渡河赴晋,未果。 孔子离卫,过曹,微服过宋,去郑,至陈。 孔子自陈去蔡,叶公问政。陈蔡绝粮,获楚昭王迎接。 孔子在卫,夫人亓官氏卒。 季桓子遣使迎孔子。返鲁,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鲁襄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549年 鲁襄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46年 鲁昭公五年 鲁昭公七年 鲁昭公九年 鲁昭公十年 鲁昭公十七年 鲁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537年 公元前535年 公元前533年 公元前532年 公元前525 公元前522年 3岁 6岁 15岁 17岁 19岁 20岁 27岁 30岁 34岁 35岁 36岁 37岁 42岁 51岁 52岁 54岁 鲁昭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518年 鲁昭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17年 鲁昭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16年 鲁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鲁昭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510年 鲁定公九年 鲁定公十年 鲁定公十二年 公元前501年 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498年 鲁定公十三年 公元前497年 55岁 鲁定公十四年 鲁哀公二年 鲁哀公三年 鲁哀公六年 鲁哀公十年 鲁哀公十一年 鲁哀公十二年 公元前496年 56岁 公元前493年 59岁 公元前492年 60岁 公元前489年 63岁 公元前485年 67岁 公元前484年 68岁 公元前483年 69岁

学《易》,“韦编三绝”。弟子颜回死。 鲁哀公十四年 鲁哀公十五年 鲁哀公十六年

公元前481年 71岁 公元前480年 72岁 公元前479年 73岁 春,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绝笔。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请伐。未成。 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杀 四月乙丑(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死,葬于鲁城北泗上。 六 万世师表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未认识到其思想学说的价值,后世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孔子思想对治国平天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把它奉为正统思想。不仅给了孔子生前未曾意料的殊荣,一直追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而且泽及后裔、弟子以及为阐述、发展其思想有过贡献的后儒代表人物,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史自始至终贯穿着尊孔崇儒的内容。 照片

1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塑像 2曲阜孔庙大成殿

3清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 4大成殿祭孔乐舞 5北京国子监文庙大成殿 6衢州孔庙 7天津文庙 8哈尔滨文庙 9台南文庙

文字说明:自唐太宗诏令天下遍建孔庙以来,在各地兴建了不少孔庙。

表:历代帝王追封孔子谥号一览表

历代帝王追封孔子谥号一览表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 孔子去世,鲁哀公尊称为“尼父” 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追尊孔子为“文圣尼父” 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追尊孔子为“先师尼父” 尊孔子为“先圣”

贞观十一年(637年) 唐高宗乾隆元年(666年)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 顺治十四年(1657年) 备注:直至清末,追封孔子的谥号未再更动。 改称孔子为“宣父” 追尊孔子为“太师” 追封孔子为“隆道公” 追封孔子为“文宣王” 加尊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改尊“至圣文宣王” 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取消谥号、封号,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改称“至圣先师” 照片: 1四配塑像

文字说明:“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孔庙祔祭的第一

等。

2十二哲塑像

文字说明:“十二哲”,孔庙祔祭的第二等,包括孔子的十一名主要弟子及宋代理学大

师朱熹。

3两庑神龛

文字说明:神龛内供奉从祀先贤、先儒156位。

4十三碑亭(亭内置唐以来历代帝王祭孔记事碑) 5孔庙寝殿

文字说明: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

6启圣王殿

文字说明:供奉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殿堂

7五代祠

文字说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的专祠。

8曲阜孔庙鸟瞰 9孔府鸟瞰

表:孔子嫡长孙世袭封爵一览表

孔子嫡长孙世袭封爵一览表

世 系 2代 3代 4代 5代 6代 7代 8代 9代 10代 11代 12代 13代 14代 15代 16代 17代 18代 19代 20代 21代 22代 23代 24代 25代 26代 27代 28代 29代 30代 31代 32代 33代 34代 35代 36代 37代 姓 名 孔鲤 孔伋 孔白 孔求 孔箕 孔穿 孔谦 孔腾 孔忠 孔武 孔延年 孔霸 孔福 孔房 孔均 孔志 孔损 孔曜 孔完 孔羡 孔震 孔疑 孔抚 孔懿 孔鲜 孔乘 孔灵珍 孔文泰 孔渠 孔长孙 孔嗣悊 孔德伦 孔崇基 孔璲之 孔萱 孔齐卿 封 袭 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 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沂水侯,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沂国述圣公 为魏相 相魏,封文信君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封奉 汉文帝时为博士 汉武帝时封博士,转太傅,迁大将军 拜太师,汉永光元年(前43年)赐爵关内侯,号褒成君,诏以食邑奉祀孔子,子孙世袭。 汉绥和元年(前8年)袭封 汉建平二年(前5年)袭封 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晋封褒成侯 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袭褒成侯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褒成侯,永元四年(公元92年)改封褒亭侯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袭褒亭侯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袭褒宁侯 魏黄初二年(221年)封宗圣侯 西晋秦始三年(267年)改封奉圣亭侯 东晋袭奉圣亭侯 东晋袭奉圣亭侯 东晋袭奉圣亭侯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袭奉圣亭侯 北魏延兴三年(473年)封崇圣大夫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改封崇圣侯 袭崇圣侯 袭崇圣侯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改封恭圣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晋爵邹国公 隋大业四年(608年)封绍圣侯 唐高祖伍德九年(626年)封褒圣侯 武周证圣元年(695年)袭褒圣侯。唐神龙元年(705年)授朝散大夫 唐开元五年(717年)袭褒圣侯,开元二十七年加封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唐上元二年(761年)袭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 唐建中三年(782年)袭文宣公,兼兖州公曹

38代 39代 40代 41代 42代 43代 44代 45代 46代 孔惟晊 孔策 孔振国 孔昭俭 孔光嗣 孔仁玉 孔宜 孔延世 孔圣佑 孔宗愿 孔若蒙 孔若虚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袭文宣公 唐会昌二年(842年)袭文宣公 文唐咸通四年(863年)状元及第,后袭文宣公 袭文宣公 唐天祐二年(905年)授泗水主簿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封文宣公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封文宣公,特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宋至道三年(997年)袭文宣公,兼仙源县知县 宋天禧五年(1021年),袭文宣公,兼仙源县知县 宋宝元二年(1039年)袭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衍圣公 宋熙宁元年(1068年)袭衍圣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 宋元符元年(1098年)袭奉圣公 宋崇宁三年(1104年)复封衍圣公 宋绍兴二年(1132年)袭衍圣公 齐阜昌四年(1133年)权袭封衍圣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圣公,未袭先卒 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袭衍圣公 金皇统二年(1142年)袭衍圣公,授文林郎 金大定三年(1163年)袭衍圣公,兼曲阜令 47代 48代 孔端友 南宗 北宗 南宗 北宗 南宗 孔玠 孔璠 孔搢 孔拯 孔摠 49代 50代 孔文远 宋绍熙四年(1193年)袭衍圣公 孔元措 金明昌二年(1191年)袭衍圣公 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封衍圣公 51代 北宗 南宗 北宗 南宗 北宗 孔元用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封衍圣公 孔万春 宋宝庆二年(1226年)袭衍圣公 孔之全 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圣公,太宗五年罢 孔洙 孔浈 孔治 宋绍定四年(1231年)袭衍圣公 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袭衍圣公,次年免 元元贞元年(1295年)封衍圣公 袭衍圣公 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衍圣公 元至元六年(1340年)袭衍圣公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袭衍圣公 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圣公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衍圣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 52代 53代 54代 55代 56代 57年 孔思诚 孔思晦 孔克坚 孔希学 孔讷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孔公鑑 孔彦缙 孔承庆 孔弘绪 孔弘泰 孔闻韶 孔贞斡 孔尚贤 明建文二年(1400年)袭衍圣公 明永乐八年(1410年)袭衍圣公 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赠衍圣公 明景泰六年(1455年)袭衍圣公 明成化六年(1470年)袭衍圣公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衍圣公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袭衍圣公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衍圣公 明天启元年(1621年)袭衍圣公, 清顺治元年(1644年)封衍圣公 天启七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加太子太傅 清顺治五年(1648年)袭衍圣公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袭衍圣公 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衍圣公 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衍圣公 清雍正九年(1731年)袭衍圣公 清乾隆九年(1744年)袭衍圣公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袭衍圣公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袭衍圣公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袭衍圣公 清同治二年(1863年)袭衍圣公 清光绪三年(1877年)袭衍圣公,1914年封衍圣公 1920年袭衍圣公,1935年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奉祀官以特任待遇 65代 孔衍植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76代 77代 孔兴燮 孔毓圻 孔传铎 孔继濩 孔广 孔昭焕 孔宪培 孔庆镕 孔繁灏 孔祥珂 孔令贻 孔德成 第二部分 博大精深

文字: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哲学伦理中的“仁”、“孝”、“礼”、“义”、“信”、 政治理想中的“天下大同”、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重视 “德”、“智”等等。孔子思想精华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照片: 管仲墓

文字说明:管仲辅助齐桓公不以武力而九合诸侯,被孔子推许为仁人。

图片:比干塑像

文字说明: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孔子推许他为仁人,相传还为他题

写墓碑。

自绘图:樊迟问仁图

文字说明:仁,通常的意思是爱人。

竹简:《中庸》书录 “仁者,人也”。

文字说明:仁,哲学的意义就是阐明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与

意义。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

《圣迹图》克复传颜

文字说明:仁,包括修身,克制自己,对违背行为准则的举动不看、不听、不说、不

做。

照片:颜子庙归仁门

文字说明: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向仁爱。

一 哲学思想

文字:与现代哲学相比,孔子的哲学思想要朴素得多,但孔子语录中仍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形成以“仁”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体系。与同时代人相比,孔子的思想要先进得多。

文字:世界观 孔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他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承认客观存在,适应客观规律,已具有朴素唯物辨证的成分。 《圣迹图》论穆公霸

文字说明:政令端正,重用贤人,偏僻的小国也可成就霸业。

竹刻:

《论语》书录: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文字说明:宗法世袭政权是变化的,权力越下降,变化越快。

《论语》书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

文字说明:后生可畏,一代当比一代强。

照片:

1宁阳孟孙氏城邑遗址

文字说明: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为鲁桓公之后,合称三桓,执掌鲁国政权五、六

世,180余年。

2石门山

文字说明:子路宿于石门,守门人说孔子是“明知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

《论语》书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文字说明:苍天虽然静穆无语,可是四季轮转,万物滋长,所以自然无需多言。

文字:天命观 春秋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天主宰着一切,支配着人类的命

运,鬼神也可以祸福人类。但孔子重人道,轻天道,对天有自然主义色彩,对命运“知其不可而为之”,敢于同命运抗争,对鬼神敬而远之。 《论语》书录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文字说明:

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

《论语》书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字说明: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书录 “子不语怪力乱神”

文字说明:孔子从不谈论怪异、鬼神。

《论语》书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字说明:孔子读书学思结合,不为书本是从。

《论语》书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文字说明:孔子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并勤奋敏捷去探索的人。

文字:认识论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他从未推许过谁生而知之,也不承认自己生而知之,而是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掌握知识。 《圣迹图》观器论道

文字说明:孔子处处留心,观看欹器就能悟出“满招损,谦受益”的大道理。

《论语》书录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文字说明:过头与不及都不好,要恰如其分才好。

《论语》书录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文字说明: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作实践其仁德的基本原则,以致于把他和道德等同起来。

《论语》书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文字说明: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绘画:

《论语》画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论语·为政》)

文字说明:认识一个人要考察他做事的动机、行为和他的品德。

文字:方法论 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提倡和而不同,这种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是孔子在研究历史和实践观察中,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经过多方面的对事物发展变化基本原因的分析结合得出的,被毛泽东称为“一大发现”,“一大功绩”。

图:观欹器图

文字说明: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欹器虚则歪,满则覆,只有水不多不少才中正。

书法雕刻:《毛泽东书信选集》 中庸之道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的一

大发现,一大功绩。

文字说明:《毛泽东书信选集》 中庸之道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

大功绩。

二 政治思想

交侵。为消除纷乱,重整秩序,使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以及政治家修养。 文字:政治思想 孔子从仁的人本哲学思想出发,以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以“天下大同”作为最高理想,通过德治建立起一个版图辽阔的大同世界,以“小康”作为近期目标。

复制孙文手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字说明:《礼记礼运》“大同篇”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人相爱,又有

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鳏寡孤独与残疾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没有战争、盗贼,夜不闭户,是孔子的最高理想。

文字: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权臣僭越,国人暴动,列国兼并,夷狄

《礼记礼运》书录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文字说明:以礼义为纲纪,确定君臣名分,和睦亲族,指定制度,虽然以天下为私产,

只爱自己的亲人,但统治者能严守礼仪,效法仁爱,这样的小康社会是孔子的近期目标。

照片: 周公像

文字说明: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政治家。

图: 尧像

文字说明:尧舜时代是孔子向往的太平盛世,天下大同是孔子对尧舜时代社会生活的

理想化描绘。

舜像

文字说明:禹开始家天下,传位于子,是小康社会的创造者。

《论语》书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文字说明:治理国家,要用道德诱导,用礼仪整顿,人民有羞耻之心而且民心归服。

《论语》书录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字说明:孔子主张财富平均,以教化招徕别国的人民。

文字:政治主张 孔子维护宗法特权,同时考虑照顾人民的利益,想改变社会现状,但不愿去进行武王那样的革命,而是希望统治阶级“克己复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行仁政、德治。 照片:

周公庙制礼作乐坊

文字说明:周公姬旦制定了周朝的政治制度。

《论语》书录: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文字说明:治理国家要使人口众多,人民富裕,要发展教育。

《论语书录》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

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文字说明: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

主张的基本点,即从政者要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种美德。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

文字:政治家修养 实行仁政德治,实现天下大同,最关键的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家必须以德修身,行为中正,坚持原则,选举贤能,多才多艺,勤政廉洁。 绘画:

《论语》画解 君子要修养自己,使人民安乐。

《论语》画解 从政者态度恭敬,对上认真负责,对人民有恩惠,役使

人民合乎道理。

《论语》书录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文字说明:孔子主张举贤人,贤人治国。

三 伦理思想

文字: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了创造秩序而和谐的社会,他创立了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这个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以及越南、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对于各自民族心理、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字:忠 忠是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当然也包括对君主的态度,但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阻止君主的错误,抛弃昏君,推翻暴君,与后世的“君为臣纲”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论语》书录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政治。

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文字说明:忠是对人言语、行动的要求。

图片:管仲像

文字说明:管仲原为公子纠之师,反而服事杀了公子纠的齐桓公,孔子并不认为管仲

不忠,辅佐齐桓公制止战争,功劳很大,推崇他有仁德。

《论语》书录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文字说明:服侍君主,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要当面劝谏他。

《论语》画解 忠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国君对臣下必须依礼行事。 《圣迹图》过蒲赞政

文字说明:子路治蒲,孔子赞扬他忠信宽厚。

文字:孝 奴隶社会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孝既是人伦道德,也是政治道德,进入封建社会后,孝主要的是人伦道德。孔子的孝不仅提倡尊敬顺从父母,但也提倡对父母的错误言行进行劝谏,这与后世的“父为子纲”是有很大差别的。

《圣迹图》赦父子讼

文字说明:父子打官司,孔子为鲁司寇,将父子关在一起,三月不理,最后父亲撤诉。

孔子认为要用孝道进行教育,不能不教而诛。

绘画:《论语》画解 子路家境贫寒,吃糠咽菜,仍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

米。

《论语》画解 不尊敬父母,只能叫做养,不能叫做孝。

文字 信 信就是诚实无欺,它不仅是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一个正直的人必须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但守信要有原则,只遵守合乎道义的信。 《圣迹图》忠信济水

文字说明: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讲忠信。

《论语》画解 人一定要讲信用,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身处世。 照片: 安怀堂

文字说明:孔府安怀堂是据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命名的。

被朋友信任是孔子的志向之一。

《论语》书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字说明:治理国家,信用是第一位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字:义 “义者,宜也”,本来是表示合理性,经孔子的阐释,义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人们以义为中心,唯义是从,见义勇为,但孔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化,而是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照片 子产祠

文字说明:子产,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役使人民合乎义。

文字: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为政以德”,通过德治建立起一个版图辽阔的大同世界,并为此游列国、说诸侯。他反对苛政、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发展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自绘图1:君臣揖让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为政以德的基础首先是君臣关系的对等。君臣互相尊重,才能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自绘图2:臣子逐君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百姓有议论朝政得失的权力。后世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

张只要国君无道,臣子就可以推翻他而“易位”。充分体现出孔子儒家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

自绘图3:孔子站在春秋列国形势图前思索

文字说明:孔子生活的年代,名义上是周天子统治,实际上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

国各自割据一方。针对这种分裂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以“大一统”即推崇用道德力量维系社会、发展社会的主张。

图片:孔子乘车出行

文字说明:孔子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主张,劝说他们放弃暴力苛政,建立一个

和谐的“大同”社会。他的主张虽然遭到这些国君的拒绝,但他毫不气馁,一生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奔走呼吁不息。

竹简:“礼之用,和为贵。”

文字说明:《论语》书录 “礼之用,和为贵。”

复制孙文书 “天下为公”

文字说明: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照片:

《礼记·礼运》书摘

文字说明:孔子标点大同

《礼记·礼运》书摘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在没有达到“大同”前,社会处在“小康”阶段,在“小康”阶段

治理国家时必须德治和法治并行,并特别指出一定要推选出真正有仁德有能力的人担任各级官职。

图片:隋唐初士子科举图

文字说明:在孔子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下,选拔各级官吏的办法从世袭制进步到察举

制和九品中正制,在隋唐(约589—622)时期又发展成不讲血缘门第、只凭考试成绩优劣选用官吏的科举制度。

照片:明清进士碑

文字说明:科举制度使大批出身贫寒的贫民百姓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了社会管理层,

不断改变着管理层的人员成分结构。使孔子儒家的政治民主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实物:《中国科学技术史》1—4卷

《黄帝内经》 照片:孔子钓鱼台

文字说明:这是孔子在中都钓鱼的地方。孔子只钓成年的鱼,反对用渔网把大鱼、小

鱼一网打尽、他主张“伐一木,杀一兽”都要“以其时”,既按自然规律、更要取用有度。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表: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 实际问题→概念方法→一般原理→实际问题 文字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方法论是否正确。孔子的“举一反三”、孟

子的“苛求其故”、《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等思维方法构成了推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表:世界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所在位置表

世界科技中心(经济中心)所在位置表

位 时 置 期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公元前3世纪至17前3世纪(约700年) 世纪(约2000年) 希腊 中国(战国——明清) 17世纪至20世纪(约300年) 欧美 科技中心位置 文字说明:这份统计表说明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间长达2000年,而这2000年

恰恰是孔子国家学说从形成到发展兴盛的时期。

图片:1800年世界经济总值饼形图

文字:1800年世界经济总值饼形图(中国经济总产占33%,欧洲各国总产占28%,美国占0.8%)

中国欧洲美国其它

文字说明:在孔子儒学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快的速度和较高

的水平,就是到了1800年(清嘉庆五年)中国社会发展已呈衰落时,中国全年的经济总产值尚占全球经济总产量的1/3。

表:孔子儒学发展阶段与科学技术发展高潮耦合

孔子儒学发展阶段与科学技术发展高潮耦合

时间 6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 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阶段 儒家经学向玄学转变、儒道联盟结成 科技发展高潮 在魏晋玄学谈辩求理风气影响下,思想自由、科学发展 科技发展成果示例 数学:圆周率 天文学:浑天仪 地理学:《水经注》 农业科学:《齐民要术》 数学:贾宪三角 天文学:水运仪象台 法医学:《洗冤集录》 科学百科:《梦溪笔谈》 11世纪 北宋时期 新儒学的三个派别: 气学派从逻辑理性方面 新儒学(宋明理理学派从数学理性方面 学)形成、发展 数学派从实验理性方面 构筑了科学理性的基本框架 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上,于理学的“以物格物”之外,增加了心学的“以心格物”,发展了科学的认知方法 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 晚明时期 儒学中陆王心学兴起、发展 航海学:郑和下西洋 地理学:《徐霞客游记》 医药学:《本草纲目》 工艺百科:《天工开物》 文字说明:从这张表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发展几乎都与儒学发展

的阶段同步。

二、重视人道 造就君子

文字: 孔子从怀疑鬼神存在、重视人的生命出发,建立了“仁”的学说和以孝道、礼仪、忠义、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倡导修养自律。孔子的哲学伦理极大地影响着后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照片:

四季变化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它固有的规律,并不是人格化的“天”

在主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又从不谈论“怪、力、乱‘神”表明他怀疑鬼神的存在。

照片:考古遗址——殉葬坑及实物陶俑

文字说明:上古盛行活人殉葬,孔子时已改用人形俑殉葬。这虽是一种进步,但孔子

认为这还是对人类生命的轻视。他十分痛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管仲画像

文字说明:管仲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提出过 “以

人为本”的主张。孔子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建立了“仁”即“仁者爱人”的思 想。

老照片:四世同堂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仁”来自家庭中的“孝道”, “孝道”基础是父母子女人格的

对等。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正”。反对子女单向顺从父母,也反对父母单向制约子女。

实物:合肥李氏宗谱、孔子世家谱等谱书 自绘图: 家庭和睦 图片:二十四孝图

文字说明:元代郭居敬编,形象展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艺术作品。

表:家庭关系处理表

家庭关系处理表

《论语》 “父父、子子。” “事父母能竭其力。” “父母惟其疾之忧。” “又敬不违。” “事父母,几谏。” “父母在,不远游。” 勿“陷父于不义。” “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谓之六顺也。 《春秋左氏传》 文字说明:孔子“孝道”的内容,一是子女要保证对父母生活上的供给,二是子女要

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对父母的错误应该劝谏。能做到这些就是“孝顺”。

照片:黄岩孔庙铜钟上的八卦坐标

文字说明:黄岩孔庙铜钟上的八卦座标,是按照孔子提倡家族和谐、子女尽孝的“世

间法”铸就的。座标中乾、坤在上,象征父母、儿女分列左右两旁,在向父

母祝寿。

表: 人际关系处理表

人际关系处理表

《论语卫灵公》 《论语颜渊》 《论语宪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字说明:孔子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做的,也不要求别人去做。

图:范蠡助猗顿致富图

文字说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儒商范蠡就是一个“己欲达而达人”的人,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帮助鲁国穷人猗顿成了巨富。

实物《中庸》及子思画像

文字说明:孔子提出,“中庸”是人类最高的品德行为和最高价值。孔子这一思想,

被他的孙子子思继承下来,集为《中庸》一书。

复原场景: 井底逃生

文字说明:这是美国教师设计的测试项目:小口瓶里有三个带线的小球,让三个孩子

各抓一个线头同时往外拽,看谁能把球最先拽出来。她通过在世界各地的测试,发现只有互相尊重礼让的孩子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小球全部拽出来。 这就是孔子提倡的“礼”。用“礼”来指导人的言行举止,使之合乎时宜即合乎“义”。“礼”和“义”都是孔子的重要道德规范。

自绘图:曾子三省 照片:三省自治坊

文字说明:曾子是当年最认真按老师孔子所说去做的弟子,他天天在反省“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认真自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是后世所立的“三省自治”坊。

图片: 1苏武牧羊

文字说明:孔子倡导的道德自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形成了竟相“修身、齐家”以成

为能“治国、平天下”君子的风气。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而不屈服。真正做到了“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2杜甫及自绘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字说明:诗人杜甫在诗作中真实深刻反映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灾难深重的

生活,展现了他爱国悯人的仁爱之心。

3范仲淹及岳阳楼

文字说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他撰写的《岳阳楼记》,因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文天祥

文字说明:文天祥是南宋末大臣,他起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降,写下了慷慨激昂的

《过零丁洋》《正气歌》,表达了他忠君爱国的志向和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

5文天祥祠

文字说明:文天祥祠座落在北京府学胡同内。

6关羽

文字说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一生以忠孝信义行事,是人们心目中忠义正直的

儒将。

7关羽庙

文字说明:关羽庙 在庙宇里,关羽被塑成忠义的化身。关羽庙是国内数量最多的庙

宇,表达了人们对“义(忠义、正义)的推崇。

8关羽像

文字说明:孔子的财富观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与浮云”,即不取不义之财。因此后

世又把忠义化身关羽奉为武财神,反映了孔子以义取利的义利观。

9旧时店铺

文字说明:道德自律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一般人认为经商者才讲“诚信”,孔子则认

为“民无信不立”,将“信”提高到为人处世的高度,使“诚信”成为又一个重要道德规范。

实物:十六两秤

文字说明:我国的老式木杆秤既是称重量的工具,又是商人们随时进行道德自律的工

具。秤杆上的16颗星花中,前7颗代表北斗七星,中间6颗代表南斗六星,第14颗代表寿星,第15颗代表禄星,第16颗代表福星。在称物品重量时,少称一两就缺了“福”,少称二两就缺了“禄”,少称三两就是“福禄寿”全缺。商人们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时时检测着自己的诚信度。

复原场景 古代店铺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将“信”提高到为人处事的高度,诚信思想深

入到社会方方面面,成为经商者的座右铭。

三、教学著书 延续文化

文字: 孔子的教育思想辉映史册: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实

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他通过教学活动整理古代文献,为中国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孔子行教像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人们想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习。在孔子

之前,只有官府才能办学。孔子首开了私人办学的风气。

彩画:孔门主要弟子(冉雍、冉求、闵损、子张、仲由、宰予、有若、子

贡、子夏、子游) 表: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主要弟子家庭情况表

弟子姓名 孟懿子 南宫敬叔 子贡(端木赐) 公西赤(子华) 澹台灭明(子羽) 颜路(季路) 颜回(子渊) 国别 鲁 鲁 卫 鲁 鲁 鲁 鲁 家庭情况 贵族 贵族 商人 富裕家庭 士阶层 平民 平民 弟子姓名 子夏(卜商) 公皙哀(季次) 子路(仲由) 冉伯牛(冉耕) 冉雍(仲弓) 冉求(子有) 子张(颛孙师) 国别 卫 齐 鲁 鲁 鲁 鲁 鲁 家庭情况 清寒之家 清寒之家 卞之野人 贱人 贱人 贱人 鄙家 文字说明:孔子认为,无论贵富贫贱,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因此,有学习愿望的人,

孔子就收为弟子。孔子的“有教无类”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树立起了“教育平等”的大旗。

照片: 1观川亭

文字说明:孔子更时常观望河水,从河水的日夜奔流不息联想到时间在飞快流逝,更

联想到人的生命有限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后人在孔子看水的地方盖起了这座“观川亭”。

2诗礼堂

文字说明:孔子曾在这间屋子外边教育儿子孔鲤认真学“诗”学“礼”。后人就把这间

屋子叫做“诗礼堂”。

3《圣迹图》孝经传曾

文字说明:曾参陪孔子坐,孔子告诉他先王治理天下,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下没有怨

恨的最高的道德方法:“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庶人尽孝的道理,自天子至庶人,孝无始无终,因而担心不能孝的人从来没有。”

表:孔子师徒问答

孔子师徒问答

弟子提问 “闻斯行诸?” 提问 “仁” 回答颜渊 “克己复礼” 回答仲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答司马牛 “仁者,其言也讱” 回答子路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回答冉有 “闻斯行之” 文字说明:孔子教学主要使用问答式的方法,这便于他因材施教。对弟子提出相同问

题,孔子总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的接受能力给予不同的回答。

《圣迹图》圣门四科

文字说明:十弟子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

表: 孔子教学名言示例

孔子教学名言示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入太庙,每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性相近,习相远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学如不及,犹控失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字说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这些关于学习的警句,至今还是我们的座右铭。

表:现代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对比

现代教育思想与孔子教育思想对比

现代教育思想特点 以认为本 以发现、开发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 孔子教育思想特点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君子不器” 文字说明:孔子教育思想和两千多年后的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图片: 孔子修书

文字说明:孔子在弟子协助下整理出的这些文献,保存了春秋以前的文字材料,给祖

国文化的传承延续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七大古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民族文化命脉的国家。

复原场景:鲁壁

文字说明:鲁壁原为孔子故宅墙。西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

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这些经典是用蝌蚪文写成的,不同于当时用隶书书写的经典,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古文”。

四、思维独特 儒学长传

文字: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又支配着不同地区人类的文化行为。孔子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出的智慧,成为两千年间引领中国文化的主流。

照片: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

文字说明:中医通过把摸象诊断病情,充分体现了孔子观察事物时的整体思维、辩证

思维特色。

照片: 1农耕图 2中国水车 3伊拉克沙漠 4希腊海岸

文字说明:孔子生活在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中“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

天也”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的现象,使孔子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看做是一个整体。这是西方思维方式和孔子思维方式产生的地理环境。

书照:《中庸注》

文字说明:中庸至德 孔子经常告诫弟子,做事想问题都不要“过犹不及”,过头和

达不到都不可取,最高明的办法是“中庸”。

自绘图:北极星场景

文字说明:孔子为了更直观地向弟子讲清道理,常用众星围拱北极星、观看流水感悟

时间流逝等观物比德的类比方法。

表: 孔子思维方式对后世思维方式的影响

孔子思维方式对后世思维方式的影响

孔子思维方式 重视整体 类比 中庸 后世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 类比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 文字说明:孔子重整体、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后来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

体思维方式,孔子观物比德的类比思维方式后来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比思维方式,孔子“中庸”思维方式后来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至今都在影响着中国文化。

表:儒分八派示意图

儒分八派示意图

派别 漆雕氏之儒 颜氏之儒 子游氏之儒 子张氏之儒 子夏氏之儒 子思氏之儒 孟子之儒 荀子之儒 师承 孔子 孔子 孔子 孔子 孔子 曾参 子思门人 子弓 特点 以勇著称 安贫乐道德行卓著 长于礼而明大义 不重小节 深明大义 有时偏激 治学笃实细密 学道小事做起 以诚为本修身养性 由性善论引出仁政主张 提出性恶论,有儒法合流倾向 著述 《漆雕子》十二篇已佚 不详 不详 不详 传授《诗》《春秋》 《中庸》 《孟子》 《荀子》 影响 流为儒侠一派 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 后学有的流为小人儒 后学有的流为小人儒 流为传经之儒 影响汉董仲舒及宋儒 后世立为儒学正宗 对汉儒有很大影响 文字说明:因为对孔子思想理解的不同和所接受的侧重点不同,孔子弟子分成了八个

不同的派别。他们按照自己的体会、使用自编的讲义教本,游说诸侯、收徒讲学。把孔子思想学说传播到神州各地。

照片: 孟庙亚圣殿

文字说明:孟子因在传承孔子儒学思想上的重要地位,被后人推崇为“亚圣”。

图片: 孟子画像

文字说明:在孔子思想传承中,孟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门人的弟子。他创造性地发扬了孔子思想,被认为是儒学正宗。故而后世称儒学为“孔孟之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x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