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24 22: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章 道德性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是从他律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自律出现的年龄是( ) A.8岁以后 B.10岁以后 C.12岁以后 D.14岁以后 2.利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华莱士 D.班杜拉

3.一个人想起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时,多半会唤起一种对高风亮节、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这种情绪体验属于( )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伦理性的道德感 D.感性的道德感 4.儿童与少年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相对于对别人的评价往往( ) A.提前 B.落后 C.同步 D.不确定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以下哪几种成分?( ) A.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 B.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方式 C.道德信念、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 D.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 6.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 )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道德信念的形成 D.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7.由于对道德结构成分的认识不同,行为派强调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 ) A.移情教育 B.意志教育 C.行为训练

D.说理教育

8.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岁的儿童一般处于( ) A.可逆性阶段 B.权威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公正阶段 9.道德是一种( )

A.社会现象,属于政治范畴 B.意识现象,属于政治范畴 C.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D.意识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10.在班杜拉看来,决定道德行为的是( )

A.年龄和教育 B.情境和教育 C.教育 D.环境、榜样和强化 1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12.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 A.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发展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1

B.从主观责任到客观责任发展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13.道德观念即( )。 A.道德准则

B.道德观点 C.道德判断

D.道德认识

14.由于对道德结构成分的认识不同,唯智派强调教育培养的重点应是( ) A.行为训练 B.说理教育 C.移情教育 D.意志教育

15.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个性

B.态度 C.品德

D.意向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16.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认识不足 C.道德意志力不够

1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 )。 A.从自律渐向他律按阶段发展 18.道德感是一种( )。 A.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 C.伴随道德判断而出现的内心体验 A.品德 A.年龄

B.道德行为

B.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道德判断 D.伴随道德行为而出现的内心体验

D.道德观念

B.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

C.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按阶段发展 D.从主观责任向客观责任按阶段发展

19.勤奋好学、热爱祖国、助人为乐、文明礼貌是一种( )。

C.道德

20.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认为,影响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 )

B.环境、榜样与强化 C.情境与教育 D.逻辑思维的发展

21.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2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A.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23.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首先取决于( )

A.道德规范的可信度 B.自己的道德认识 C.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D.自己的道德感 24.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 A.道德认识不足

B.缺乏愿望与热情 C.道德意志力不够 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D.科尔伯格

D.应用研究

2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斯陶布 A.理论研究

2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

B.问卷调查研究 C.实验研究

27.品德是道德性发展到( )的表现。

A.初级阶级 B.中级阶段 C.高级阶段 D.一定阶段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示的 B.儿童初期出现的道德行为是无意的偶然表现 C.道德行为是品德的表现 D.道德性包括道德行为和品德

2

29.( )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A.道德观念 B.道德感 C.良心 D.价值观 30.下列不属于品德构成的心理成分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境 C.道德意志 D.道德感 31.道德感是伴随着( )产生的内心体验。

A.道德认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2.一位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联系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并激情满怀地朗诵《满江红》以感染学生,从品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做法意在培养学生的( )。

A.直觉性道德情感 B.伦理性道德情感 C.移情性道德情感 D.想像性道德情感 33.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

A.直觉性道德情感 B.伦理性道德情感 C.移情性道德情感 D.想像性道德情感 34.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叫( )。

A.直觉性道德情感 B.伦理性道德情感 C.移情性道德情感 D.想像性道德情感 35.人的自尊感、荣辱感、集体荣誉感、友谊感、人道感、同志感等,统称为( )。 A.责任感 B.道德感 C.崇高感 D.理念感

36.我国心理学家( )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 A.李伯黍 B.邵瑞珍 C.章志光 D.肖锋

37.下列研究或实验属于横向研究道德性问题的是( )。

A.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 B.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D.李伯黍等的“道德认识发展研究” 38.“临床叙述(对偶故事)法”是( )的实验研究中运用的一种方法。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斯陶布 D.班杜拉和麦克唐纳 39.科尔伯格的( )对于研究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后来成为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之一。

A.对偶故事法 B.正直测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价值澄清法 40.皮亚杰认为( )。

A.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造成的后果追究行为者的责任的 B.儿童的道德性是由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

C.研究道德问题不宜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两难故事法 D.一般情况下,6~7岁儿童处于从权威阶段向自我中心阶段过渡时期 41.“互惠道德”一般在( )出现。

A.6~7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42.他律道德,也可以称为( ),在( )间出现。 A.互惠道德 6~7岁 B.互惠道德 10~12岁 C.强制道德 6~7岁 D.强制道德 5~10岁

3

43.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以年龄大小为转移,也不取决于年龄的理论家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李伯黍 D.梅和哈特肖恩 44.认为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李伯黍 D.梅和哈特肖恩 45.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 )。 A.二阶段 B.三阶段 C.四阶段 D.六阶段 46.皮亚杰研究发现,8—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权威阶段 B.互惠或可逆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 D.公正阶段 47.皮亚杰研究发现,2—5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权威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互惠或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48.皮亚杰研究发现,11—12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公正阶段 D.互惠或可逆阶段 49.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最高水平是( )。

A.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50.儿童的“道德相对论”出现在( )。

A.6岁以后 B.8岁以后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51.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良心或原则定向 52.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 )。

A.道德行为 B.道德体验 C.道德情感 D.道德判断

5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提出,西蒙和哈明等加以发展的价值观培养方法,叫( )。 A.价值评估法 B.价值测试法 C.价值澄清法 D.价值判定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信念

2.道德评价

3.价值观

4.道德

5.品德

4

三、简答题

1.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道德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哪几种?

3.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4.皮亚杰将儿童道德性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论述题

1.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5

2.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和规律的观点是什么?

3.分析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4.请说明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及明确两者关系的必要性。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v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