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_徐慧

更新时间:2023-07-25 08: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9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H年$月

;,<7=3/,+><35?25@,3/A=0<467BC23D8274@,//2E2

9I85/,4,J8B3=0K,D53/KD52=D24:

F,/*$(G,*!L2?*$""H

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图式是人们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的表征形式,它是认知的基

础。讨论了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来消除认知图式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词语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化词语;翻译中图分类号:>)!M*’

文献标识码:N

文章编号:!"")&$!)#($""H)"!&"!"#&"$

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

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如果大脑不具备相关的图式,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激活它,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

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理解中的应用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借助他和作者共同享有的认知图式而实现的。共享的认知图式是作者和读者双方据以交流的前提。源语作者往往省略去如文化背景知识等共享的信息,源语读者会根据语境等提示信息不自觉地填充空位,从而激活记忆中的认知图式,填补图式的缺省。而译语读者对文化词语的理解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和过程。

!*认知图式重合或一致

当源语的文化词汇体现的认知图式与译语的认知图式一致时,译语读者头脑图式中的空位很容易被激活、填补,因而其认知图式就能轻松自如地加工和理解源语中的文化词汇。

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千差万别,所用语言也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历程,也就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就

必然会存在一些表达形式及意义相重合的现象。因而,有

些词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基本相同。如英语中的+,-,.,/+,0,12,344与其对应词语“狐

“““狸”、狼”、鸽子”、驴子”。在看到这些文化词语时,中英文的读者脑海中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图式,或者说,他们的认知图式是重合的。

$*认知图式不同

当源语的文化词语所体现的图式和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时,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比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便形成了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相异的普遍现象。

“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在汉文化中,由于柳树在.5//,.”早春发芽,常用以比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又由于“柳”与“留”同音,古人常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词句,描述戍边士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西方文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所以“6,

有“痛失心爱的人,思念亲人”之义,这种.237682.5//,.”

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

)*认知图式空缺

当源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图式在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时,译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则无法输入信号,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整的图式,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式,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徐慧(,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有相关的图式备用空间,无法找到相关的认知图式,因而导致理解失败。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类词语,其文化意义只存在于一方的语言中,而在另一方语言中文化意义是缺

“项。比如,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在汉文化中用以比喻指一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男女

交往中的嫉妒心理。然而西方人只认为醋是一种酸味调味品,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有“傲霜斗雪”、“坚定不移”和“高风亮节”的喻义;而英语中的对应词却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对西方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三种普通的植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于这些文化词语,中国读者的长期记忆中贮存着其所反映的文化事实的原型(,因此在碰到这些词语时,这些原型就会被立$%&’&’($))

刻激活;而英美读者的长期记忆中不存在这样的原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读者因为有原型可以恢复,因此其认知反应自然而亲切;英美读者由于没有相关的原型可以恢复,而只能重新建立,因此其反应则陌生而新奇。

解决文化词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对于文化词语理解的第一种情况即认知图式重合或一致,基本不存在翻译障碍。然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针对翻译文化词语中认知图式不同和空缺的问题,可以通过修正或改变已存在的相关图式,以及建立新图

“式补充空白的途径解决。正如梁宁建所说,人类获得知

识,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存储,都必须建立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有机联结上。这种联结一般有两种方式,同化和

)*!+(

顺化。”,-!.调整认知图式即改换源语中文化词语的形象,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修正或调整认知图式,以利于译语的表达和译语读者的理解。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使译语读起来像原作一样。如一些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形象是由不同的动物所代表的,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就需要译者对其认知图式做相应的调整。如英语中的马往往扮演汉语中牛的角色。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体格强壮,终日劳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典范,汉语中有不少赞美牛的词,在许多词语中,中英文的“牛”与“马”的形象正好相吻合。比如把“/00’%&12/0

“译成“力大如牛”,/3&%0)”4)50%)/66(/75665123&%0).”

译为“他真是头老黄牛”。另外,英语中的狮子常常相当于汉语中虎的形象。狮子在西方童话故事中,被尊为百兽之王,它的形象是勇敢、威严、有气势,英国人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83)9%5’503:5&1就是指英国。:5&1喻指“名人,名流之士”;;65’)%/%(65&1指文学界的名人。而在中国人心目中,老虎是百兽之王,它勇敢、凶猛、威严,许多成语都和老虎连在一起表达这方面的意思,如“虎视眈

““眈”、如虎添翼”、藏龙卧虎”等。<.舍弃译文的认知图式指舍弃译语的表达形式,翻译时只译出源语的深层含义。比如,把“/4)%=>6)/1

“译成“艰巨的任务”;译为“致命的’/0?”;=3566)@03))60”

弱点”,而不是“阿喀流斯的脚踵”。又如这样一句话:“A’7/0/1&’3)%&1)&B’3&0)C/’=3D<<05’>/’5&10E(&>@%)F/G1)F5B(&>F&/1F(&>@

该句中“源自美国小%)F/G1)F5B(&>F&1@’.”C/’=3D<<”

说家H&0)$34)66)%于!-I!年出版的小说《第<<条军规》(。该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C/’=3D<<)

常,可以不执行飞行任务回国,但必须提出申请并经批准。事实上,飞行员在能意识到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提出申请时,则充分证明该飞行员头脑清醒,神经正常,因此不可能豁免飞行任务,所以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

“的规定。据此,现在常用来喻指“无法摆脱的C/’=3D<<”“困境”、进退维谷的处境”。对于没有读过该小说的读者,根本无法从译语的形象联想其喻义,因此在翻译中舍弃其

“认知图式,采用意译的方法将这句话译为: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这样使得译文的语句简洁,语义流畅。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须,真有龙凤之表。”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很容易理解“龙凤之表”的意思,而对于一般西方读者来说,由于其头脑中关于“龙”和“凤”的认知图式与汉语读者不同,如果将句中的“有龙凤之表”译为“因)J)%(51=3/F%/2&1/1F$3&)15K”E便会使其产生歧义。

“此,杨宪益将这句话译为:83)6)/F)%&B’3)L/1F7&%)/G565’/%(=/$/1FB6&7)%)F056?=&0’>G).

4)3/F/=6)/%

=&G$6)K5&1E350L)/%F7/0B51)E/1F3)6&&?)F)J)%(51=3

/?512.”

M.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指通过保留源语文化词语的形象并通过释义或加注等方法,为译语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使其正确理解源语。

小说《简 爱》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C&1J)1’5&1/65’(501&’G&%/65’(.N)6BD%523’)&>01)00501&’%)6525&1.8&$6>=?’3)G/0?B%&G’3)B/=)&B’3),3/%50))

对501&’’&65B’/15G$5&>03/1F’&’3)C%&71&B83&%10.”

于熟读《圣经》的西方读者来说,其头脑中早已存在有关“的认知图式,因而可以轻松,3/%50))O和“C%&71&B83&%10”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而,对于一般的中国读者,几乎没有形成圣经文化,其头脑中缺少相对应的认知图式,至多只能根据上下文猜到“大概与道德有关,而“,3/%50))”C%&71&B83&%10”则与宗教有关,至于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语义和文化关系就不了解了,因而会造成理解失败或不完全理解。因此,为了为中国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译者采用直译加脚注的方法,从容地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翻译如下:

惯例不是道德。自作正经不是宗教。攻击前者并不是突袭后者。从法利赛人脸上扯下假面,不是对荆棘冠举起不敬的手。

(法利赛人:为古代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墨《守传统宗教仪式,圣经》称其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

(荆棘冠: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士兵们为了戏弄他,把一个用荆棘编的冠冕戴在他的头上。)参考文献: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P+.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

责任编校边之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z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