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1 11: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病

病原:鮰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一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鳃丝严重贫血、腹腔内含腹水,全肠充血,肝、肾肿大并呈暗红色,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血丝。

防治方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行消毒;2、改水:水质解毒保护剂 500-1000g/亩;

3、外用:鱼用出血停10-15ml米/亩(鱼水宁200-250ml)、第二代菌毒清100g米/亩;

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

斑点叉尾鮰养殖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方法:使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酸土霉素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是由鮰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大批死亡一种鱼病。由于其爆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近期南方普降暴雨,气温升高慢,对于该病的防治不能掉以轻心。

病原: 鮰疱疹病毒I型,属疱疹病毒科,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病毒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生存

2天,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11天;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病毒只有1种血清型。

流行情况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自然暴发仅仅是鱼苗和鱼种。流行适温为28~30℃,在28℃时14天内死亡率达94%,19℃时死亡率仅14%。斑点叉尾鮰成鱼带有病毒是传播源,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该病主要危害当年鱼,感染鱼的规格多为体长小于10厘米或体重在10克以下的鱼苗或鱼种。当1~3周龄的鱼苗自然感染上该病时,3~7天内死亡率可达100%。3~4月龄的鱼种染病后死亡率可达40~60%。水温在25℃以上会突然发生较高的死亡率,7~10天内大多数鱼暴发流行,属急性型。

症状 :病鱼中通常有20%~30%的鱼垂直游动,尾向下、头浮在水面;有些鱼尤其在惊动时常出现痉挛式旋转游动,沉入水底衰竭而亡;临死前病鱼反应迟钝,侧卧。 病鱼的鳍基部(尤其是腹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眼球突出,有时肛门突出;鳃苍白,有些病鱼的鳃出血,腹腔内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内脏通常贫血,消化道内通常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黄色黏液样物,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肾脏、肝脏、胃肠道、脾脏、骨骼肌出血,或有淤斑。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做出初步诊断:病鱼游泳异常,又旋转、又抽搐,不久便沉入水底,接着垂直地浮于水面,最终死亡;眼球突出,鳃显著褪色;皮肤和鳍有出血现象;晚期腹部膨胀,肛门突出。解剖发现胃扩张,内有粘液状液体,肌肉、肾、肝、脾等处可见出血。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在加水时带入野杂鱼。

2、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尾刨和斑点叉尾 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及尾鮰等。

3、 将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4、人工免疫。

防治:1、上午用病毒净4克/立方米浸泡1~2小时,下午用杀菌灵4克/立方米,敌菌消4克/立方米混合浸泡1~2小时;

2、上午用菌毒消4克/立方米浸泡1~2小时,下午用杀菌灵4克/立方米加硫酸铜2克/立方米浸泡1~2小时;

3、上午用病毒净4克/立方米浸泡1~2小时,下午用菌毒消4克/立方米浸泡1~2小时。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水霉菌。水霉菌专寄生鱼体伤口,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捕捞等操作时极易损伤鱼体,尤其是胸鳍刺相互刺伤引起感染,或由于寄生虫破坏鳃和皮肤,再则因水温过低皮肤冻伤等,水霉菌的孢子趁机侵入机体。若此时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将加速病鱼的死亡。水霉病全年存在,是常见多发病,从鱼卵、苗种到成鱼都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流行。水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在10~32℃内均能生长繁殖,每年的2~6月及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密集的越冬池最易发病。亲鱼受伤患上水霉病后,身体日趋衰弱,怀卵量大大减少,卵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孵化率。鱼卵孵化过程中,常由于温差变化、溶氧不足、胚胎发育不正常或夭折而发生水霉病。此病流传广,危害较大

症状:刚开始时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长入肌肉,且蔓延扩展,很快向外长出绒絮状的白色菌丝体,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使该患处的肌肉腐烂。行动缓慢,食量减少,且常浮于水面,最终极度瘦弱至死。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防水霉病。

2、放养之前,将鱼种浸泡于3%食盐溶液中3~5分钟,可以预防。 3、用食盐和碳酸氢钠(1:1)的合剂以40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

鮰鱼苗烂鳃胃炎综合死亡症成功治疗一例

鮰鱼是我国淡水名特优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病害越来越多,2011年7月19日,我在四川省井研县宝五镇成功治疗了一例鮰鱼苗烂鳃胃炎综合死亡症,现将治疗过程介绍如下,供水产同仁借鉴参考。 一、养殖概况

养殖户毛老板,养殖面积三亩,平均水深一米,共放养鮰鱼苗7.5万尾,平均体长5-150px/尾,共放白鲢苗4500尾,平均体长7-250px/尾。配备1.5千瓦喷

水式增氧机一台,养殖用水为水库水和机井水。投喂当地生产的“白马继东”鮰鱼苗专用饲料(粗蛋白35.5%),每天投喂两次,早上8-9点和下午6-7点各投喂一次,日饵量6000-7500g。 二、发病过程

2011年1月2日发病,表现为体表微红色,脱鳞,尾发白,摄食量大,死亡速度快等,养殖户误诊为出血病,曾泼洒过8%一元二氧化氯、戊二醛、出血一泼停、强氯精等;内服过氟苯尼考、保肝灵、甜菜碱、大蒜素等均无效果,死亡量不断增加。 三、病害确诊

2011年7月19日上午我现场检查。每天死亡60-80尾,水体PH8.1,TN-NH3 0.1mg/l,N-NO2 0.015 mg/l,DO 6.8 mg/l,硬度17 mg/l,H2S 0.001 mg/l;水体以绿藻为主,有少量的浮游动物。病鱼检查:鱼体头部和身体下缘微发红,尾发白末端发黑,镜检鳃部有少量指环虫,鳃丝肿胀,末端腐烂,鱼眼外凸,解剖可见荧光胆,胃部有大量脓液,空肠,肝、肾、鳔、心等器官均正常,诊断为细菌引起的烂鳃和胃炎综合症。 四、治疗套餐

治疗采取内服外用,中西结合,辩证治疗的套餐方案。

外用:第一天、10%聚维酮碘溶液2瓶(500ml/瓶)+晋鑫硫醚沙星1瓶(500ml/瓶)化水混合泼洒,晴天下午5-6点使用;第二天、相同药物药量减半,晴天上午8-9点使用;第五天、大黄末3kg加200ml氨水,用池水浸泡4小时后下午6-7点全池化水遍撒;第六天、上午8-9点使用晋鑫恩诺沙星粉600g化水遍洒。

内服:内服药品前先停食三天,内服药饵每天投喂三次(中午1-2点增加一次投喂),日投饵量为每天5000g。每50kg饲料用三黄粉500g,康迪200g,5%硫酸新霉素200g,舒康400g,联合拌饲内服七天。 五、治疗结果

2011年7月28日养殖户反馈治疗效果,外用第三天死亡量明显减少,每天死亡10-20尾,内服第四天零星死亡,每天死亡2-3尾,疗程结束时停止死亡,治疗效果明显。 六、分析总结

1、鮰鱼为无鳞名贵水产动物,泼洒药物要选用刺激性小的药品,禁止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不可使用甲苯咪唑,聚酯类等杀虫剂,防止药害的发生。

2、诊断鱼病要细心,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病害,选择有效药品,利用药物协同促效原理快速防控,防止诊断时被假象症状所迷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外用药主治烂鳃,第一天下午用药,第二天上午用药,是加长有效消毒时间,并安全跨越夜晚的科学用药安排,第五天泼洒大黄末,用氨水浸泡4小时是为了快速浸出有效成分,防止药粉被风浪吹至池岸而失效,第六天使用恩诺沙星粉可与前天的大黄末相互促效,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

4、内服硫酸新霉素和舒康对胃刺激小,并能有效起到杀菌和消炎的目的,三黄粉清热解毒,康迪有效止血,四药中西结合,相得益彰,对胃炎起到了快速治疗的作用。

5、投喂药饵前停食三天,使鱼更好的摄食药饵,使药饵发挥最大作用。

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案例分享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斑点叉尾鮰、云斑鮰、乌鳢、虹鳟、裂腹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等鱼均有发生。小鱼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则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治疗实例。

发病情况:四川乐山市井研县,池塘面积约10亩,水深2米,斑点叉尾鮰鱼种约10000尾,每尾均重100g左右。2014年5月30日检查,测得pH8.6,亚硝酸盐0.1mg/L,氨氮0.4mg/L。塘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游边现象。据养殖户阐述,此现象已持续近一周,每天持续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

从池中捞2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红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解剖见鳃有糜烂,粘连情况;腹水;鱼鳔严重点状出血,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

头部、鳍条、腹部红点

鳃糜烂,多粘

解剖图

病因分析: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 一、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二、乱用药物。

三、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

根据这起案例的发病症状与解剖现象,初步诊断为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水环境恶化,亚硝酸盐超标。

治疗建议

1、内服:鱼病康套餐+板黄散+维生素k3+肤美各一包=拌料20斤,连喂4日。内服肤美,降解饲料中的毒素。

2、外用:净水宝500g/亩+氧多200g/亩,苯扎溴6瓶+浓戊二醛溶液6瓶每日一次,连用两次。内服板黄散,专治肝胆病,清热解毒。 3、隔三日后用藻种+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治疗追踪

用药两天后死鱼数量减少至每日5尾左右。5日后偶尔发现一条死鱼。效果理想。

夏季水温高,各类鱼都容易发生肝胆综合症,因此小鱼建议您,科学投喂是第一步,饲料的受潮发霉变质后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等都会造成鱼的肝脏发病,切忌过量投喂;发生疾病时也应正确治疗,不用副作用大的渔药,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不建议使用药效强烈的西药,而要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搭配维生素内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外用消毒药物也尽量选择温和的消毒产品为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p8o.html

Top